控制不住的吃吃吃,到底是哪裡來的慾望?

控制不住的吃吃吃,到底是哪裡來的慾望?

從武志紅文章中學到了一點,那就是當你想吃一樣東西的時候,應該想想到底是嘴的慾望還是肚子的慾望

顯然嘴的慾望往往更直接。而且與其說是嘴的慾望,不如說是大腦的慾望。面對食物的時候,我們的大腦有一種潛在的佔有慾。

在《影響力》一書中,其中一條影響力要素就是稀缺。我們大腦是對稀缺很敏感的。寧可過量,也不願處於稀缺狀態。這應該跟我們祖輩長久的食物稀少有關。在很久以前的時代,食物是一種相當匱乏和稀缺的維生物資,一塊餅能不能吃到,往往可能決定生死。所以大腦會潛意識的去佔有這個食物。

食物之中,又以大油、多鹽的更有營養和礦物質,所以我們的口欲嚴格遵從大腦的指揮,對這種食物有著深刻的偏愛。因此儘管我們現在食物極大豐富,我們的大腦依然會發出這種不可違背的指引,畢竟在人類歷史上,無虞食物匱乏的時間也不過短短百年而已。

但是食物豐富的結果,就是使得我們獲得美味食物成本大大降低,而且食物經過精心研發,完全可以直擊我們大腦的偏好,所以大腦的慾望就很容易被無限放大。

我們想要身體健康,就不得不對抗大腦的慾望。雖然大腦是隱藏在後面的決策者,他想要釋放慾望,必然通過別的器官,那就是嘴。

因此,我們要做的就是認真體會身體的需求。嘴的需求是需求,而肚子的需求也是需求。肚子不餓的時候,證明身體並不是真的缺乏營養和食物供給,而嘴饞的信號,就要認真考慮了,認真判斷到底是不是我們真正的需求。

這個稀缺理論其實不僅僅是在食物攝取上面。似乎可以推廣到我們更多下意識的行為模式上面。

大腦總是在潛意識幫我們規劃出一條即時、快速、應激性的反射方案,但是這種方案往往是錯的,至少不算是最佳方案。我們怎麼才能不斷進步呢?摒棄潛意識反射式行為,多多經過思考,形成更優的行為框架,是唯一可行之路。

當然了,這很難,需要承認自己的不完美,還要不斷調整行為模式,花費大量的思考時間,但從結果來看,這也是一條我們不斷提高的最優路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