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紅生:航空創業不要輕信“專家”所言

直奔主題,理由有三:

  1. “專家”容易迷戀於專業和行業,難於謀全局。
  2. 航空類創業大多都涉及到複雜的產業鏈流程,航空界的“專家”不可能通曉整個藍圖,他們容易迷戀自己的經驗和學識,容易被自己的“專長”一葉遮目,對綜合的產業鏈藍圖常常做出“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武斷論調。
  3. 在飛機產業方面,換一個機型“專家”就傻眼了,換一個運營模式,“專家”就不會套路了,這都是很正常的事。
  4. 航空業,規矩性強,這也是一個高門檻的表現,通常情況,越是“專家”越是“規矩”,越是規矩就越沒有企業突破性創新的動力,越難於適應動態的商業變化。
  5. 大多數“專家”的財務意識很差
  6. 能在航空業浸泡成“專家”的人,一定是從骨子裡到血脈裡都滲透了專業的基因或特質。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有意無意都會強調專業操作的完美性,而對專業操作的經濟性會不自覺地弱化。
  7. 在做項目或業務的預算時,他們對成本賬會比較清楚,因為他們最擅長知道需要些什麼、怎麼幹。可對收入賬就會草草了事,會更多的假設客戶、訂單、銷售,來擬合收入賬的實現。對市場分析的敏銳度不高,收入賬的可靠性受到影響。
  8. 航空創業沒有用戶的話,談專業就是扯淡
  9. 創業的商業行為遠遠大於專業行為,創業屬於短期規劃,守業屬於長期規劃。在短期規劃中需要有較好的商業模式解決生存問題。沒有可靠的買單用戶,專業平臺只能是扯淡。


因此,創業需要重視輕資產的商業模式,先找到可靠的用戶群體,再謀添油加柴的重資產發展。而航空“專家”所言往往背後都隱藏著重資產的操作流程,可參考,不可輕信(流程複雜、工時過大也是重資產喲)。

在我這幾年接觸的創投項目和商業事件信息中,常常碰到一上來就大手筆的佈局、高大尚的專業平臺搭建的案子,通常這些案子還出自“專家”高參。投資人、企業家、公務員們常常被這些“專家”大手筆所折服。

這些案子中“行情”被打造的天花亂墜,商業模式被設計的高大尚。可再看看財務模型,全部是畫餅充飢,數據的可靠性極差。甚至連最基本的機隊分析都讓人看了啼笑皆非,這就是“專家”們的伎倆。

現在很多大亨,喜歡打造自己的智庫。動不動就聘請一堆“專家”坐陣,我看他們是給自己製造“智障”。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些“專家”一旦被“太監化”就失去了獨立性和風險承擔壓力,他們的“專”更多的是為了屁股的“權”和“利”,這種屁股不需要承擔風險,拍腦袋就容易失真。弱化了大亨這位“皇帝”洞察實情的能力。

在航空商業領域中,根據我的觀察和經歷,專家創業成功案例比較多,而用專家創業風險比較高。

也就是說,創業期,把諸葛亮推到陣前大將軍的位置上才可靠。只有身兼企業主的專家才能刀刀見血。不想當企業家的專家不是好專家。既要利用“專家”的利器,又要降低“專家”所言的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