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在長沙縣創建飛虎軍

辛棄疾在長沙縣創建飛虎軍

辛棄疾在長沙縣創建飛虎軍

辛棄疾在長沙縣創建飛虎軍

辛棄疾在長沙縣創建飛虎軍

辛棄疾在長沙縣創建飛虎軍

辛棄疾在長沙縣創建飛虎軍

辛棄疾在長沙縣創建飛虎軍

南宋的長沙,群賢彙集,名流畢至,星斗燦爛,蔚為大觀。前期來長沙任職的有李綱、岳飛、劉錡、張孝祥,至南宋中期,又有一位著名人物來到長沙,他就是文武雙全的辛棄疾。

辛棄疾[A1] (1140-1207),字幼安,自號稼軒。在長期的詩詞創作生涯中,辛棄疾繼承蘇軾豪放的詞風,以強烈的愛國激情、豪爽的英雄氣慨和多樣的藝術風格,把宋詞引向更廣闊更激盪的社會現實,因而在宋代詞壇和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享有了崇高的聲譽。

不僅如此,辛棄疾還是一位著名的抗金將領。弱冠之年他便組織了一支2000多人的抗金隊伍,投入耿京領導的農民抗金義軍。耿京被叛徒謀害後,辛棄疾率50騎直闖5萬之眾的敵營,將叛賊張安國當眾處置。然後鼓動萬餘名士兵反正,長驅渡淮,奔向南方。辛棄疾南歸後,官職逐漸升遷,在仕途上還算順利。令人遺憾的是,其卓越的軍事才能沒有用在與金軍作戰的疆場上,卻首先被用來平定活動於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的茶商軍,這大概是他沒有想到的,但為他後來在湖南創建地方武裝獲得經驗教訓。

孝宗淳熙六年 (l179)春三月,風華正茂的北國詞人辛棄疾,由湖北轉運副改官湖南轉運副使。秋冬之交,又改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在任期間,最為人們所樂道的是為南宋王朝建立了一支當時最精銳的地方部隊——飛虎軍。

湖南“控交廣之戶牅,擬吳蜀之咽喉”,“地接蠻猺,時有盜賊”,且武備單薄,調發大兵,緩不及急,於是辛棄疾於淳熙七年(1180)上奏南宋朝廷,“乞依廣東摧鋒、荊南神勁、福建左翼例,別創一軍,以湖南飛虎為名,止撥屬三牙、密院,專聽帥臣節制調度,庶使夷獠知有軍威,望風懾服”1。因其時南方頗多盜賊,而戍軍不堪用,調撥大軍弊大於利,辛棄疾此議頗具針對性,甚獲孝宗心意,迅速得到朝廷批准。

辛棄疾行事剛斷果毅,又能講究謀略,這一點在他創建飛虎軍的過程中得到充分體現。

建軍建議獲得朝廷批准後,辛棄疾便立即行動起來。據《宋史》辛棄疾傳記述,他首先選定當時長沙縣城東北隅(今營盤路三公里一帶)作為其建造營房之所。該地系五代馬殷營壘故基,當時還是一個十分開闊的地方。營房地址選定後,辛棄疾下達死命令,必須在一個月內建好寨柵,違者軍法處置。時適逢秋雨連綿,主事者報告稱無法燒製瓦片。辛棄疾問道:“所需幾何?”主事者回復:“二十萬。”辛棄疾說,不用擔心,並立即下令:除官舍神祠外,全城居民每家送瓦二片,凡送足者可得錢100文,以致各家各戶送瓦者絡繹不絕,所需瓦片二日內如數湊齊,僚屬佩服得五體投地。又據真德秀《潭州奏復稅酒狀》一文稱:修建飛虎營、拓修道路,需要大量石料,辛棄疾“許僧民得以石贖罪”,即根據各人開採的石料數量作為減刑的依據。這些人紛紛到長沙縣城以北的駝嘴山下麻潭中去開採石料,“所取不勝計”,所需的石料也在很短的時間內全部備齊。

除了建立軍營以外,士兵和裝備也是一大問題。按當時朝廷的規定,“以一千五百人為額”,但辛棄疾一開始就“募千八百人訓練之”。為了不讓朝廷懷疑,他僅僅給了朝廷一個“步軍一千餘人,馬軍一百六十八人”的模糊數據,並上書“乞軍額”;又將稅酒改為榷酒,以解決經費。同時派人到廣西,以緍錢5萬買回500匹戰馬,並請廣西的安撫使司每年代買戰馬30匹,以作補充之用。最終達到步兵2000人、騎兵500人的規模,“傔人在外”。於是,“戰馬鐵甲皆備”。幾十天功夫,長沙城內便立起了營帳,樹起了“飛虎軍”的旗幟。

辛棄疾在創建飛虎軍的過程中,“樞府有不樂之者,數阻撓之”,一方面劾奏他聚斂民財,一方面由樞密院“降御前金字牌”,命其立即停止營房建設。但辛棄疾卻不為所動,收到金字牌後竟敢藏了起來,只是一個勁地督促主事者加快工程進度。營房竣工之後,他才把經營過程、經費來源、開支情況,一一寫明,連同飛虎營寨的圖樣,向朝廷啟奏,使反對派無懈可擊,皇帝也釋然於懷。

本為鎮壓盜賊而創建的飛虎軍,由於辛棄疾的嚴格訓練,紀律嚴明,戰鬥力極強。時人有言,飛虎軍“選募既精,器械亦備”,無不以一當十,“軍成,雄鎮一方”。飛虎軍練成後,辛棄疾即於淳熙七年(1180)底改任隆興知府兼江南西路安撫使,踏上了東去的旅程。接替者李椿“善遇其將而責之訓厲,俄而技擊精,紀律明,隱然為強軍”,飛虎軍已成當時勁旅。更為可喜的是,飛虎軍“非特彈壓蠻猺,亦足備禦邊境,北敵頗知畏憚,號虎兒軍”,在安內和對金作戰中,都有不俗的表現。

辛棄疾創建的飛虎軍和當時廣東的摧鋒軍、福建的左翼軍一樣,同屬廂軍,即諸州之鎮兵(地方部隊),遙隸於南宋朝廷的樞密院和御前步軍司,近則專聽湖南安撫使的節制調度,一方面備戰時之需,另一方面可以加強對湖南的統治。孝宗後,僅僅兩三千人的飛虎軍屢屢被調往前線戰鬥,由地方武力逐漸轉變為國家武裝,出戍江陵、襄陽、信陽、武昌等,戍守的地區包括湖南、廣西、湖北、江西,幾乎是南宋一半的地區;後來還派生出壽昌飛虎軍、武勝軍、安邊軍等其他軍隊,是南宋中後期的軍事支柱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為一位傑出的詞人,辛棄疾在長沙也寫下了不少詞章。一次,他在“長沙道中”,見“壁上有婦人題字,若有恨者”,乃“用其意為賦”,寫下了《減字木蘭花》一詞:“盈盈淚眼,往日青樓天樣遠。秋月春花,輸與尋常娣妹家。 水村山釋,日暮行雲無力氣。錦字偷裁,立盡西風雁不來。”[A2] 借一個被遺棄的婦女的話,委婉地道出自己遠離前線,鬱郁不得志的憤懣。

1《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上卷 卷十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