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在长沙县创建飞虎军

辛弃疾在长沙县创建飞虎军

辛弃疾在长沙县创建飞虎军

辛弃疾在长沙县创建飞虎军

辛弃疾在长沙县创建飞虎军

辛弃疾在长沙县创建飞虎军

辛弃疾在长沙县创建飞虎军

辛弃疾在长沙县创建飞虎军

南宋的长沙,群贤汇集,名流毕至,星斗灿烂,蔚为大观。前期来长沙任职的有李纲、岳飞、刘锜、张孝祥,至南宋中期,又有一位著名人物来到长沙,他就是文武双全的辛弃疾。

辛弃疾[A1] (1140-1207),字幼安,自号稼轩。在长期的诗词创作生涯中,辛弃疾继承苏轼豪放的词风,以强烈的爱国激情、豪爽的英雄气慨和多样的艺术风格,把宋词引向更广阔更激荡的社会现实,因而在宋代词坛和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享有了崇高的声誉。

不仅如此,辛弃疾还是一位著名的抗金将领。弱冠之年他便组织了一支2000多人的抗金队伍,投入耿京领导的农民抗金义军。耿京被叛徒谋害后,辛弃疾率50骑直闯5万之众的敌营,将叛贼张安国当众处置。然后鼓动万余名士兵反正,长驱渡淮,奔向南方。辛弃疾南归后,官职逐渐升迁,在仕途上还算顺利。令人遗憾的是,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没有用在与金军作战的疆场上,却首先被用来平定活动于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的茶商军,这大概是他没有想到的,但为他后来在湖南创建地方武装获得经验教训。

孝宗淳熙六年 (l179)春三月,风华正茂的北国词人辛弃疾,由湖北转运副改官湖南转运副使。秋冬之交,又改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在任期间,最为人们所乐道的是为南宋王朝建立了一支当时最精锐的地方部队——飞虎军。

湖南“控交广之户牅,拟吴蜀之咽喉”,“地接蛮猺,时有盗贼”,且武备单薄,调发大兵,缓不及急,于是辛弃疾于淳熙七年(1180)上奏南宋朝廷,“乞依广东摧锋、荆南神劲、福建左翼例,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止拨属三牙、密院,专听帅臣节制调度,庶使夷獠知有军威,望风慑服”1。因其时南方颇多盗贼,而戍军不堪用,调拨大军弊大于利,辛弃疾此议颇具针对性,甚获孝宗心意,迅速得到朝廷批准。

辛弃疾行事刚断果毅,又能讲究谋略,这一点在他创建飞虎军的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建军建议获得朝廷批准后,辛弃疾便立即行动起来。据《宋史》辛弃疾传记述,他首先选定当时长沙县城东北隅(今营盘路三公里一带)作为其建造营房之所。该地系五代马殷营垒故基,当时还是一个十分开阔的地方。营房地址选定后,辛弃疾下达死命令,必须在一个月内建好寨栅,违者军法处置。时适逢秋雨连绵,主事者报告称无法烧制瓦片。辛弃疾问道:“所需几何?”主事者回复:“二十万。”辛弃疾说,不用担心,并立即下令:除官舍神祠外,全城居民每家送瓦二片,凡送足者可得钱100文,以致各家各户送瓦者络绎不绝,所需瓦片二日内如数凑齐,僚属佩服得五体投地。又据真德秀《潭州奏复税酒状》一文称:修建飞虎营、拓修道路,需要大量石料,辛弃疾“许僧民得以石赎罪”,即根据各人开采的石料数量作为减刑的依据。这些人纷纷到长沙县城以北的驼嘴山下麻潭中去开采石料,“所取不胜计”,所需的石料也在很短的时间内全部备齐。

除了建立军营以外,士兵和装备也是一大问题。按当时朝廷的规定,“以一千五百人为额”,但辛弃疾一开始就“募千八百人训练之”。为了不让朝廷怀疑,他仅仅给了朝廷一个“步军一千余人,马军一百六十八人”的模糊数据,并上书“乞军额”;又将税酒改为榷酒,以解决经费。同时派人到广西,以緍钱5万买回500匹战马,并请广西的安抚使司每年代买战马30匹,以作补充之用。最终达到步兵2000人、骑兵500人的规模,“傔人在外”。于是,“战马铁甲皆备”。几十天功夫,长沙城内便立起了营帐,树起了“飞虎军”的旗帜。

辛弃疾在创建飞虎军的过程中,“枢府有不乐之者,数阻挠之”,一方面劾奏他聚敛民财,一方面由枢密院“降御前金字牌”,命其立即停止营房建设。但辛弃疾却不为所动,收到金字牌后竟敢藏了起来,只是一个劲地督促主事者加快工程进度。营房竣工之后,他才把经营过程、经费来源、开支情况,一一写明,连同飞虎营寨的图样,向朝廷启奏,使反对派无懈可击,皇帝也释然于怀。

本为镇压盗贼而创建的飞虎军,由于辛弃疾的严格训练,纪律严明,战斗力极强。时人有言,飞虎军“选募既精,器械亦备”,无不以一当十,“军成,雄镇一方”。飞虎军练成后,辛弃疾即于淳熙七年(1180)底改任隆兴知府兼江南西路安抚使,踏上了东去的旅程。接替者李椿“善遇其将而责之训厉,俄而技击精,纪律明,隐然为强军”,飞虎军已成当时劲旅。更为可喜的是,飞虎军“非特弹压蛮猺,亦足备御边境,北敌颇知畏惮,号虎儿军”,在安内和对金作战中,都有不俗的表现。

辛弃疾创建的飞虎军和当时广东的摧锋军、福建的左翼军一样,同属厢军,即诸州之镇兵(地方部队),遥隶于南宋朝廷的枢密院和御前步军司,近则专听湖南安抚使的节制调度,一方面备战时之需,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对湖南的统治。孝宗后,仅仅两三千人的飞虎军屡屡被调往前线战斗,由地方武力逐渐转变为国家武装,出戍江陵、襄阳、信阳、武昌等,戍守的地区包括湖南、广西、湖北、江西,几乎是南宋一半的地区;后来还派生出寿昌飞虎军、武胜军、安边军等其他军队,是南宋中后期的军事支柱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一位杰出的词人,辛弃疾在长沙也写下了不少词章。一次,他在“长沙道中”,见“壁上有妇人题字,若有恨者”,乃“用其意为赋”,写下了《减字木兰花》一词:“盈盈泪眼,往日青楼天样远。秋月春花,输与寻常娣妹家。 水村山释,日暮行云无力气。锦字偷裁,立尽西风雁不来。”[A2] 借一个被遗弃的妇女的话,委婉地道出自己远离前线,郁郁不得志的愤懑。

1《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上卷 卷十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