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中之龙——辛弃疾

在宋词的词坛上,有一位奇人辛弃疾。辛弃疾是我国南宋时著名的爱国志士。同时又是宋词中伟大的作家。词在他手中,冲破了樊笼,真正达到了无事不可入词,只要能写进文章的内容,都可以写成词,而且文字更优美,音调更加铿锵。他的作品,有着极高的艺术水平,所有这些,使他成为豪放词派的领袖,辛弃疾在词坛上的影响至为深远。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 ,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

词中之龙——辛弃疾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娖”,作整顿,准备的意思。“银胡觮”为银色的箭袋子,多半用皮革制成,除装箭外,夜间还可用来探测远处的声音,方法是卧地头枕空胡觮静听,可以听到周围三十里人马踏地的声音。“金仆姑”是春秋时鲁国的名箭。

辛弃疾本人的经历, ,很有传奇色彩。这首《鹧鸪天》是他晚年时代的作品,词中所写内容,可以认为是对自己一生遭遇的简略概括。

词中之龙——辛弃疾

宋高宗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辛弃疾出生于山东济南。这时,济南已被金兵占领了12年。辛的父亲早逝,他在祖父辛赞的抚养下长大。辛赞在金国曾任县令,知府等官职。当他在亳州(今安徽亳县)的谯县任时,将辛弃疾送到当地一位著名诗人刘瞻门下读书,同学中有一位党怀英,与辛弃疾都是杰出的高材生。党怀英考中了金国的进士,后任翰林学士等官职,并成为金国著名的文学家。以辛弃疾的出身和环境,本来很可能和党怀英一样在金国出仕,没想到他走的却是一条完全相反而且充满崎岖艰险的道路。

宋高宗绍兴31年(公元1161年),金帝完颜亮率大军南侵。这时,在金兵占领的原北宋领土上,人民不堪压迫,乘金人后方空虚无人之机,纷纷聚众起义抗金。其中力量最强大的是拥有25万人马的耿京。年仅21岁的辛弃疾见抗金报国的机会到了,于是在济南南面的山区中聚集了两千人,投奔了耿京的义军。在当时,像他这样具有高等文化水平的知识分子,能与主要由农民组成的起义军合作,是极其罕见的。不久,辛弃疾又说服一位名叫义端的和尚,带领一千余人参加了义军。不料义端在不久后的一个晚上,偷了耿京的天平军大印逃走,准备投奔金军。辛弃疾亲自追赶,在抓获后,义端装神弄鬼说,我认识你的真相,你是一只青兕(传说中一种类似犀牛的猛兽),力能杀人,请别杀我。辛弃疾不理会这些,立即将义端斩后回报耿京。

完颜亮在采石兵败被杀,金兵北撤,并且专心对付后方的起义军。耿京和辛弃疾等商议后,决定率军回归南宋。绍兴32年正月,耿京派辛弃疾等到南宋,商议回归之事,宋高宗在建康接见了辛弃疾等,欢迎他们回归,并封了官职。

谁知起义军内,出了个叛徒张安国,他勾结另一个叛徒邵进,暗杀了起义军领袖耿京,起义军大部分逃散,少部分被张安国劫持,投降了金军。

金人赏张安国做济州(今山东巨野县)知州。由南宋归来的辛弃疾到海州时,才知道这个消息。英勇而又胆略过人的辛弃疾,立即约请当地统治王世隆等,只率领50名骑兵直奔济州。叛徒张安国正在金营中与金兵将领庆功饮酒,没想到辛弃疾率领骑兵突然冲入有五万兵马的金兵大营,将张安国当场捉住,捆在马上,同时又号召不愿意投降金军的义军反正。当即有一万多名士兵愿意追随辛弃疾归顺南宋。辛弃疾带领他们向南疾驰,一路渴不暇饮,饥不择食,终于摆脱了追赶的金兵,渡过淮河回到南宋。

叛徒张安国被押到南宋首都临安处死。这次英勇的行动,使得辛弃疾名声大振,当时是“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可是,南宋朝廷既不愿驱逐金人恢复中原,对起义军又持敌视态度。辛弃疾率领南归的一万多名起义军,都被当作南下的难民而散置在淮南的各州县中。立有大功的辛弃疾,则让他去担任一个无足轻重的江阴签判(知州下属协助处理政务的文官)。

词中之龙——辛弃疾

辛弃疾晚年时,一次听见客人慷慨激昂的谈论为国立功,取得官职的事,回忆起自己青年时代这段英雄的往事,联系多年来抗金收复中原的壮志未酬,于是写了前面那首《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倚天万里须长剑

宋孝宗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辛弃疾任湖北安抚使及江陵知府。他的一位姓李的友人被任命为汉中地区的官员,辛弃疾写了一首《满江红》给他送行。

《满江红》 辛弃疾

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人尽说、君家飞将,旧时英烈。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想王郎、结发赋从戎,传遗业。

腰间剑,聊弹铗。尊中酒,堪为别。况故人新拥,汉坛旌节。马革里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但从今、记取楚楼风,裴台月。

由词中的“君家飞将”可以推测,辛弃疾送的这位友人与飞将军李广同姓,词中的“弹铗”即敲击剑把。战国时齐国孟尝君门下的食客冯援因不受重视,于是弹铗而歌表示不满;“汉坛”指汉高祖刘邦拜韩信为大将的拜将台,在今陕西南郑县近郊:“马革裹尸”指东汉名将马援在晚年时,要求率军抗击入侵的匈奴,皇帝说他年龄太大,他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词中的“楚楼”和“裴台”据学者研究结果看,这两处没有实际地址,看来楚楼泛指江陵的酒楼,而裴台则可能泛指江陵的风物。

《摸鱼儿》 辛弃疾

淳熙乙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宋孝宗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辛弃疾从荆湖北路转运副使(管粮饷的官员)调任荆湖南路转运副使。这时,他从北方金占区回归南宋已18年,可恢复中原却毫无希望。这次调到南宋的后方湖南去,仍是管粮饷,离前线越来越远了,辛弃疾的心情,自然很是沉重而又愤怒。他上任临行前,同僚好友王正之摆酒为他饯行。那正是晚春的一天,刚刚过去了一场风雨。面对即将逝去的春光,辛弃疾思潮澎湃,感慨万千,写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摸鱼儿》。

词题中的“漕”指漕司,即转运使,“小山亭”是东漕司衙门内乖崖堂的一个亭子。词中的“长门事”,指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因嫉妒被废,迁往长门宫。陈阿娇为了想重新得到汉武帝的宠爱,送金百斤给文学家司马相如,请他写一篇《长门赋》送给汉武帝,据说武帝读后很感动。

据南宋人罗大经写的《鹤林玉露》卷四中谈到,当时的皇帝宋孝宗看见辛弃疾写的这首《摸鱼儿》后,一读就懂了词中的含意,因此很不高兴。不过他始终没有为此办辛弃疾的罪,算是宽宏大量了一次吧。

词中之龙——辛弃疾

《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 辛弃疾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沈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宋孝宗时,曾任吏部尚书的韩元吉(号南涧),是一位爱国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和辛弃疾是老友,二人都主张恢复中原。宋孝宗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韩出使金国时,一路留心北宋故土的情况,指出金人虽强大,可占领区民心不附,南宋应加强军备,伺机北伐。他在汴京参加金人为他举行的宴会时,曾写下一首感伤的词《好事近.凝碧旧池头》。后来,韩见南宋朝政被主和派把持,恢复无望,便心灰意冷地隐退,在江西上饶的南涧闲居。这时,辛弃疾被罢官后也闲居此地。韩元吉67岁寿辰时,辛弃疾写了这首《水龙吟》给他祝寿。

词题的“甲辰岁”即公元1184年。词中“新亭风景”指东晋时渡江南来的官僚士人们子啊建康新亭饮酒叹息的事。“夷甫诸人,神州沉陆”指西晋宰相王衍(字夷甫)专事清谈不问世事,致使西晋灭亡。东晋的桓温评论说:“遂使神州沉陆,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词中借王衍误国谴责南宋主和大臣们。“对桐阴”指韩元吉的家世。北宋有两族韩氏都很兴盛:一是颍川(今河南许昌)韩氏,他们在汴京的府第门前种有很多桐木,世称“桐木韩家”;二是相州(今河南安阳)韩氏,出了名相韩琦,以及后来的韩侂胄等人。“绿野风烟”指唐朝贤相裴度退居洛阳时,筑有别墅绿野堂。“平泉草木”指唐代名相李德裕在洛阳东南的别墅平泉庄。“东山歌酒”指东晋名相谢安隐居东山时,常常带妓女出外赏游。

宋光宗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秋天,辛弃疾人福州知州兼福建路安抚使。为了充实抗金的财力和武备,他厉行节约,并且准备打造一万副铠甲,招募士兵,想训练一支精锐的部队。谁知这些措施遭到了当权人物的不满,被加上“残酷贪饕”的罪名,在绍熙五年八月罢官。于是辛弃疾只好回到江西故居去。归途中经过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市)时,登上州的双溪楼,想起西晋时有关宝剑的神奇传说,联系到当前朝廷被主和的投降派把持,恢复中原难以实现,这满腔的悲愤之情,写下了这下面这首《水龙吟》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辛弃疾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词中之龙——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

宋孝宗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冬,辛弃疾因遭诬陷而削去官职,回到了他在信州上饶附近的“带湖新居”,从此过了整整二十年的闲居生活。

在今江西铅山县东北,辛弃疾又建了一座别墅,别墅边有泉水,流入附近的瓢形潭中,辛弃疾称此泉为瓢泉,在瓢泉附近有一座山峰,名叫“鹅湖”,山下有一所寺院叫鹅湖寺,辛弃疾常来此游览。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冬天,有一个人来铅山拜访辛弃疾,传说此人骑马而来,在过小桥时,马跳三次退三次,此人大怒,立马拔剑将马斩杀,徒步向前,辛弃疾恰巧在楼上,见到此人豪气大吃一惊,连忙派人去打听,而此人已到他门口。

辛的这位客人,是南宋一位坚决抗金的爱国人士,著名的豪放派词人——陈亮。陈亮字同甫,浙江永康人,年龄与辛弃疾相仿,在政治上坚持反对与金人议和,主张收复中原失地。他曾上书《中兴五论》:淳熙五年,又在十天内三次向宋孝宗上书,陈述恢复中原的意见和建议,宋孝宗虽不采纳,但准备封他官职。陈亮知道后笑着说:“我上书是想为国家安定数百年奠定基础,不是用来博得一官半职。”于是渡江回家去了,陈亮由于政治上主张与朝廷内主和的大臣们相反,因此遭到了他们的仇视,几年内,陈亮被诬陷多次而关进监狱,每次都几乎被处死,可是他并不因此改变自己的政治见解。

辛弃疾得知是陈亮后,热烈欢迎了他,和他在瓢泉、鹅湖寺等处开怀痛饮,畅谈实事。二人聚了十天,陈亮告辞归去,在陈回去第二天,辛弃疾恋恋不舍,动身想将其追回,追到鹭鸶林时,由于雪深泥滑没法前进,辛弃疾惆怅不已,只好停下来在附近的方村酒家中独饮。这天半夜,辛弃疾在泉湖四望楼借宿时,听见邻近的笛声,使他更加想念陈亮,于是写了一首《贺新郎》寄意。过了五天,陈亮来信要他写的词,辛弃疾觉得陈亮和自己想到一起去了,心中非常高兴,于是将这段经过,写在《贺新郎》词之前,寄给陈亮。陈读后,立即和作一首寄给辛弃疾,辛见和词后,又和作一首,如此往来唱和,共写了五首《贺新郎》,二人的交往成了词坛佳话。

《贺新郎》 辛弃疾

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留十日。与之同游鹅湖,且会朱晦庵于紫溪,不至,飘然东归。既别之明日,余意中殊恋恋,复欲追路。至鹭鸶林,则雪深泥滑,不得前矣。独饮方村,怅然久之,颇恨挽留之正是遂也。夜半投宿吴氏泉湖四望楼,闻邻笛悲甚,为赋《贺新郎》以见意。又五日,同父书来索词,心所同然者如此,可发千里一笑。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词序中的“陈同父”即“陈同甫”,“东阳”即今浙江金华;“朱晦庵”即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字元晦,号晦庵。

陈亮接到辛这首《贺新郎.把酒长亭说》后,非常感动,立即用辛词的原韵,和作了一首《贺新郎》

《贺新郎》 陈亮

寄辛幼安,和见怀韵

老去凭谁说。看几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犹未燥、当时生发。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间、那有平分月。胡妇弄,汉宫瑟。

树犹如此堪重别。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但莫使、伯牙弦绝。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龙共虎,应声裂。

鹅湖之会的第二年春天,辛弃疾接到陈亮的和词,回忆了他们去冬相聚的情景,写下了下面这首

《贺新郎》 辛弃疾

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辛弃疾和陈亮还有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杜斿,字叔高,浙江金华兰豁人。杜斿共有五个兄弟,都博学能文,人称“金华五高”。杜叔高还能写诗,陈亮曾称赞说:“叔高之诗,如干戈森立,有吞虎食牛之气······可谓一时豪杰也。”淳熙十六年,杜叔高从金华到信州(今江西上饶)拜访辛弃疾,并请辛读自己的诗集,杜离开时,辛弃疾为送杜叔高,写了一首《贺新郎》。因为他对与陈亮互相以《贺新郎》唱和的印象太深了,这次送的又是志同道合的友人,因此又用了过去的原韵。

《贺新郎》 辛弃疾

用前韵送杜叔高

细把君诗说。怅余音、钧天浩荡,洞庭胶葛。千尺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乍一见、寒生毛发。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金屋冷,夜调瑟。

去天尺五君家别。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叹夷甫、诸人清绝。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

词中之龙——辛弃疾

据传说,在辛弃疾与陈亮的鹅湖相聚后,两人唱和几首《贺新郎》之后,一次陈亮又去拜访辛弃疾,辛设宴招待,喝到酒酣时,二人畅谈国事。辛弃疾毫无顾忌的议论南宋与金国的各种利害关系,指出南宋可以征服金国恢复中原的条件如何如何,而金国可以灭亡南宋的条件又如何如何,并说临安(今浙江杭州)不宜作为帝都,因为它的地势比西湖地,可以决西湖水灌城,满城都将成为鱼鳖。临安的位置也不好,截断牛头山,天下援兵就无法到达临安。这天晚上,陈亮住在辛的家中,半夜想起辛弃疾为人谨慎寡言,这次因为喝多了酒而说了这么些不合时宜的话,等他明天酒醒想起此事,认为我抓住了他的把柄,那很可能要杀我灭口。想来想去不妙,于是半夜偷了一匹骏马,骑上逃走。事后,辛弃疾想起这次畅谈,于是写了一首雄壮的词《破阵子》,寄给陈亮。

《破阵子》 辛弃疾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从辛、陈二人志同道合,具有深厚友谊来看,上面这个传说是不可信的。据现代多数人意见,辛弃疾的这首《破阵子》,应该是在二人互相唱和《贺新郎》之后,辛想起他们的畅谈意犹未尽,又写给陈亮的。

辛弃疾在写这首《破阵子》时,已被南宋朝廷罢官回家闲居多年,他空怀着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可在现实中却受到主和派的多次打击,他报国无门,愁思万端,只有在与志同道合的 友人中,如陈亮等对酒畅谈时,才能一解心头之事。

词中之龙——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作故事先写到这里了,下期再续写啦,再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