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口口聲聲“仁義道德”,可歷史上儒家解決了“為仁不富、為富不仁”的問題了嗎?“?

藝術就是謊言


不是為富不仁。而是富本身就不仁。

我們總以為,富人的形象應該是狄更斯式的,一個老財主,拿著文明棍走在街上,看到了一個小乞丐,心疼的給了乞丐一枚硬幣。

在中國,這種老員外是佛祖式的,只要一個人幫了我,那這個人就是好人,他就是“仁”的,反之,就是不仁的。

比如在《水滸傳》裡,高俅算是坑害梁山好漢最慘的人了,但是隻要高俅願意給宋徽宗說好話,那高俅就是好人;梁山好漢痛恨女性,潘巧雲是淫婦、閻婆惜是淫婦……,抓住就得殺了。但是,真正的妓女李師師,因為她能和宋徽宗說上話,所以,李師師就是好人。

再比如在《白毛女》裡,黃世仁在楊白勞困難的時候借給楊白勞錢,借錢的時候肯定是黃菩薩,等黃世仁來要錢的時候,就變成了“黃鼠狼”了。要注意,雖然白毛女歌劇的衝突,是黃世仁和楊白勞的。但實際上,是有好多楊白勞都欠錢不還,才導致黃世仁只能定高利息的。

等現代金融體系有效控制了老賴問題之後,借款利息也就變低了。

所以為富不仁本質是一個人性問題,見不得別人的好。

但儒家面對這種問題,給的答案非常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

有錢人別和沒錢人一般見識,有錢人用有錢人的標準要求自己;道德高尚的人用高尚的標準要求自己,至於那些窮人,下等人,庶人、路人,就不要要求他們了。沒意義。

不過話說回來,既然是人性的問題,靠某一種或者幾種學說,都解決不了。

比如前幾天回答了一個關於取消老年公交卡的問題,背後也是當大家坐得起公交車了,結果又嫌棄擁堵。

不滿有時候是向上的車輪,有時候不是。就是這樣。


酒騎風


儒家思想都是嘴上功夫。

說的天花亂墜,毫無實用價值。

封建皇帝宣傳儒家思想2000多年,哪一個封建皇帝有仁義道德了。

在封建社會講仁義道德,都是說大話,說假話,說空話。

當年八國聯軍進北京,儒家思想上哪兒去了?

當年日本進東北進中國儒家思想上哪兒去了?

古代的中國老百姓生活貧困,遇上大災年屍橫遍野,儒家思想上哪兒去了?

封建統治者屠殺老百姓,儒家思想上哪兒去了?

儒家思想中的仁義道德是世界歷史上的最大謊言。

封建統治者包裝出來的孔子就是一個大騙子。


濱哥


孔子是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奴隸主家庭,後來發覺自身的既得利益受到威脅了,於是跑出來為統治階級,更是為自己大聲疾呼。

儒家中仁義道德的真實意義是站在統治階級的立場要求老百姓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而不是要求自己,不是我們普通人腦海中的自勉或者座右銘!

因為利益是有限的,必須忽悠你,教你把利益讓出來給統治者,剝削階級。

如果你不聽話,他滿嘴的仁義道德立馬就變成汙言穢語,一臉的道貌岸然立馬就變得猙獰扭曲!


凡夫俗子Js


提問者一直犯一個錯誤~喜歡拿工業革命後的西方社會與自然經濟下的儒家王朝的物質生活水平比,以證明西方道德自古以來都比中國先進。

提問者,你只聽過“富不過三代”,卻沒聽過“三代成世家”,只知道“厚德載物”,沒聽過“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中國古代每到改朝換代,最突出表現是土地兼併嚴重。那你認為沒有超過三代以上的人積累,有可能土地兼併?

西方那一套,底層人沒有像儒家王朝一樣有科舉制作為上升空間,貴族永遠是貴族,即使破落了也有貴族身份,而平民女性連“初夜權”都得交給貴族,你覺得這樣很“上帝”道德?

在物質匱乏的封建社會,橫向對比,中國已經的底層人的權利已經算高了,論物質,西方的大航海時代,不就是想來與富裕的中國人做生意。

每次看到提問者的問題,我都覺得很來氣~他總喜歡拿個成年白人與黃種小孩打,然後證明白人是優質人種,黃種人是劣質民族。


雲出無心David


儒家的仁義道德有沒有錯?當然沒有錯。

儒家的仁義道德有沒有用?幾乎沒有用。

仁義道德是內省性的、自我約束性的要求,沒有強制性。

人,總是自私的,起碼可以說,人的自私性是表現在人生的大部分時間裡、在個人的絕大部分判斷中的。高尚的言和行,在人生中,只表現在個別時段、個別判斷。

為什麼?道理很簡單,這是人的自我保護,是一種常態化。而大公無私,才是特例、特殊情況下的超人性表現。沒有每個人的自我保護,就沒有人類!

所以,儒家的仁義道德,只是人性自私性這個基礎上的特殊表現。這樣看,仁義道德既推導不出為仁不富這個命題,也做不出為富不仁這個判斷。

富,是一種規則約束,跟仁不仁無關;仁,是一種人性約束,跟富不富不搭界。


樂觀黃山自在徽州


儒家在一開始是從道德層面規範先秦時期混沌的社會狀況,有道是“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在先秦時期的古代部族社會小系統逐漸轉向國家社會大系統時期,上層精英尚未探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社會管理系統,民間的各種學說呈百花爭豔之勢,孔子的儒家學說逐漸成為主流,自有其生存之道……

孔子倡導仁、義、禮、智、信,即便放在今天,仍是個人修養和社會道德甚至是法律層面的重要因素。孔子如同一位苦行僧,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四十多年,倡導私學,有教無類,相傳門下弟子三千,我們熟知的孔子門人也是數不勝數。孔子一生著作無數,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為世界古代文化重要遺產之一,孔子被稱為中國古代唯一的文化聖人實至名歸!

當然,孔子的思想逐漸與政治結合成為統治工具,那是後話了。甚至以儒家為精英思想的中國傳統文化,因為其巨大的侷限性,沒有孕育和發展出現代文明,這是歷史發展的軌跡和機遇問題,讓一個古人去揹負這種千古罵名,其實是一種缺乏公正心的情緒發洩......

再談談本文的標題,什麼“為仁不富,為富不仁”,只是一種淺薄妄語!古人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本是一個廣而泛泛的哲理,從古至今,文明一定是建立在豐富的物質財富基礎上的,貧窮落後只能是法制黑洞和道德低窪!生存沒有保障就要求人們知曉禮儀氣節是非是不合實際的空想主義。



不是冠軍勝似冠軍


對儒家倡導仁義道德應該從兩個方面看:

一個方面是,自古以來,有很多統治者缺乏仁義道德,窮兵黷武,驕奢淫逸,導致社會動盪,戰亂頻仍,民不聊生。所以,儒家提出的仁義道德是給統治者開的一副治國良方,要求統治者施仁政,行王道,反對施暴政,行霸道,否則,民心向背很重要,民可載舟,亦可覆舟。

另一個方面,是給社會大眾「特別是士君子」提出的道德要求。因為自古以來,就有很多人不講道德,盜匪橫行,殺人越貨,坑蒙拐騙,為富不仁。所以,儒家提出做人要講道德,要居仁由義,要修身齊家,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由明明德到親民,再到止於至善,這樣做人才能問心無愧,才能安心、安人、安百姓,進而幸福快樂美滿。這顯然具有道德引領、道德示範的正能量作用和意義。

試想:自古以來,如果沒有儒家倡導的仁義道德,沒有仁義禮智信這些正能量,在社會大眾中發揮正面引領和示範作用,那人類社會將會怎樣?必然是盜賊橫行,胡作非為,到處都是衣冠禽獸,那樣的社會一定是動物世界,必將成為一個地獄般的社會。


一位退休的大學教授


凡是說這種話的人,應當是一點政治修養都沒有!

不錯,儒學正如《大學》裡所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以至善”,儒學確實是“滿口的仁義道德”。因為正如儒學的最高理想就是世界大同一樣,孔子在看到當時的社會禮崩樂壞的情形下,希望人們“克己復禮”。

可惜,在殘酷的現實世界裡,儒學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等道德素養,一直都被這個弱肉強食的野蠻社會擊的粉身碎骨。這隻能怪統治階級,


文明之父


看提問者所列問題,我忽然直覺提問者的心亂,或有感於世或困於事抑或天人交戰,不得而知。學說先放一邊,就心亂說點看法吧。心亂了無益身心,還有害於做事處世,先搞定這個比較靠譜。第一步就是先解決憋屈壓抑憤怒的情緒,情緒沒有對錯有了就該給它個出口,只是宣洩的方式渠道需要斟酌一下,以不傷人傷己為前提,比如,可以在紙上盡情寫下過癮的話,怎麼暢快怎麼來,千萬別控制,一定要完全釋放,一次不行兩次直到胸口不悶了、心情舒暢為止。然後一把火燒了這些紙,怕著火撕碎也行。情緒沒了就可以第二步了,思考問題,向著問題的根源探索,即向外看也向內看,實在不行可以尋求幫助。直到解決問題,至少達到自己不困惑。第三步,再撿起來今天你的發問,或討論或學習或評價都是很好的。現在恐怕不是時機。


陳稻農


仁義道德並沒有錯,但人是有劣根性的在生老病死中根本做不到。所以以仁義道德作為教條去教化民眾只能使偽善和腐敗橫行。自秦二世而亡後到清未二千多年的時間,我們文化方面幾無大的突破就是妄求仁義道德而失真所致。何謂道?創生即道,何謂德守成長生永生為德。我們不能創生一粒電子一棵種子一片樹葉,如何有道?人生不過百年,都在生老病死中如何修德?人能做到無害於社會和自然就是至人了,那有仁義?人生在世首在治欲止惡,何能妄談仁義道德?遵紀守法不欺騙不傷害古往今來也沒幾人能做到,何況仁義道德?只能是基於私慾和迷惑而造就的偽仁義道德,聖靈耶穌不也被釘十字架上?凡夫俗子奢談道德,連老病死也無能為力妄談道德只能是自欺欺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