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勢將至,央媒集體發聲,“公攤+預售”或將取消

近期“公攤面積”這個話題又一次引起了大家的熱議,起因是因為中國之聲的一篇報道: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某棚改安置小區的部分回遷房公攤面積超級大,一套建築面積為108平方米的回遷房,真正使用面積僅有54平方米,公攤面積比例高達50%。

花大價錢買回來的房子卻只有50%的使用面積,購房者的內心受到了一萬點暴擊。其實近年來關於公攤面積的新聞屢見不鮮,但高達50%面積比還是第一次。

大勢將至,央媒集體發聲,“公攤+預售”或將取消

房價高,需要掏空6個荷包來買房已經讓老百姓很受傷了,沒想到,100㎡的房子竟然被公攤了50㎡,到手的面積只有54㎡,更是讓購房者受到一萬點暴擊。

新華社實在看不下去了,站出來直接指出:公攤面積勞民傷財,更是將公攤面積的討論推上了風口浪尖,並義正言辭地聲討公攤:

既然國際上基本都是按套內面積計算房價,為何我國計算房價、物業費等都要包括佔比頗高的公攤面積?職能部門治理房地產行業亂象之時,能否回應公眾關於公攤面積亂象的關切?

國外都沒有,中國商品房的公攤面積真的可以算是中國特色了。這到底是個什麼啥玩意兒?

看下圖▼

大勢將至,央媒集體發聲,“公攤+預售”或將取消

是的,你沒有看錯,你每天經過的小區門口王大爺的那間保安亭,你都要為此買單。

不同建築的公攤面積是怎麼樣呢?

無電梯的多層建築:正常公攤率為5%-10%,很少超出10%。

有電梯的板式小高層建築:公攤率為15%-20%。

有電梯的板式高層建築:公攤率為18%-25%。

有電梯的塔式小高層建築:公攤率為18%-22%。

有電梯的塔式高層建築:公攤率為20%-30%

一般來說,公攤面積過高降低套內面積,讓購房者多花了錢,但是公攤面積過低,也意味著配套公共設施的規模縮小,影響居住品質。

大勢將至,央媒集體發聲,“公攤+預售”或將取消

房地產如火如荼、房價高歌猛進的時候,大家不追究公攤裡的貓膩,現在房價漸漸冷卻下來了,大家開始來追究“誰偷走了我的面積”,這可惡的公攤面積是誰搞出來的?

改有人說是李嘉誠在香港最先推出的,這個倒是有待考證,不過很多樓市交易法則和交易制度,確實是從香港引入的。1987年,土地招拍掛;1994年,香港的“樓花”,到了大陸就叫“商品房預售制度”。在2013年之前,香港在房屋銷售時,計算面積的方法就是採用“建築面積”,也就是“套內面積(使用面積)+公攤”的方法。所以,不見得是李嘉誠帶來的“公攤”,但從香港引入是很大可能了。只不過,2013年之後,香港法律規定,房屋銷售時,須首先提供使用面積,否則可能會被撤銷銷售資質。從此,香港告別“公攤時代”,但在大陸,公攤紮下了根。

公攤對購房者的“傷害”有哪些呢?

有人覺得,有沒有公攤都差不多,反正是一房一價,這套房賣100萬,有沒有公攤,只是單價有變化而已。何必糾結那麼多細節?問題的關鍵在於,如果對於炒房客和投資者來說,別說公攤30%,公攤100%都無所謂,反正房子買賣,是按照房本上的面積,至於這些面積包含多少可用面積,並不是根本問題。但對於剛需住戶,只想安居,“公攤”就十分不友好了:

大勢將至,央媒集體發聲,“公攤+預售”或將取消

一、到手的實際居住面積少了;而且在買房看房的時候,容易被“忽悠”,因為不同小區,公攤係數不一樣;有的小區看似房價略低,但公攤係數大,對於想要用來自住的人來說,看似買到便宜房子,實際上還是“買的不如賣的精”。

二、交易時的潛在費用多了。現行規則下,買房要有契稅,契稅稅率按照面積實行累進制,其中90平米是一個坎,分野了1%和1.5%的稅率。實際住著70平米的房子,卻要按100平米的稅率繳稅,購房成本無形中就增加了。

三、後期物業管養費用高,且“綿綿無絕期”。取暖費、物業費是每個住戶都要接觸到的,而且這兩者多數都是按照面積來收取;加上公攤面積,費用就會上漲,而實際上提供的服務,幾乎是不變的。比如說對於取暖費,給100平米的房子供熱和給70平米的房子供熱,概念是不一樣的;而測量供熱效果,也不會有人跑到公攤的地方去測量。無形中,對購房者來說,錢又多掏了。

四、公攤規則不透明,購房者後期維權難。退一步說,有公攤就有吧,認花錢買個方便,認了;問題是真的能提供方便嗎?電梯面積縮水,都是小型電梯;樓梯間不按標準設置,狹窄不實用;消防通道等也不到位……如此各種問題,對於普通購房者來說,一來不知如何維權,二來也根本沒有能力和條件去測量面積,唯有做魚肉,任開發商刀俎的份兒了。

大勢將至,央媒集體發聲,“公攤+預售”或將取消

中國的房地產發展到今天,當我們在調控上不斷推陳出新,也確實到了要正視公攤面積問題的時候了,應該與時俱進地使用更科學公正的計價方式,來確保老百姓的利益。

連新華社都為公攤問題搖旗吶喊——“公攤面積問題積弊已久,非一劑猛藥可以完全治癒。

全國已有取消公攤面積的城市

而目前,全國唯一一個以套內面積計價的城市是——重慶,重慶的房價主城區均以套內面積計價,郊區才是以建築面積計價。

2002年,重慶就已經以法律形式明確了:商品房現售和預售,以套內建築面積作為計價依據。

例如你買100㎡,那就是實實在在的100㎡,絕對是貨真價實,一點不少。不按這一計價依據銷售的開發商,將被行政主管部門重罰,後在2011年又進行了修訂完善。

大勢將至,央媒集體發聲,“公攤+預售”或將取消

重慶可以說是全國房地產市場的一股清流,很多看似很複雜的政策都在這個城市融合、和諧相處:房價低、面積按照套內計算、只是是50年產權。

香港已經取消了公攤面積,而重慶又領先全國,做了個表率。加上近年來,在北京和廣州等地,已經開始嘗試按照套內面積來計價的探索了;也期待著大力抓調控,穩樓市的時候,也能正視諸多樓市中的不合理之處,穩樓市的同時,讓樓市更為健康的發展。按照目前的形勢,新華社都開始發聲,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未來的某一天廣大城市的公攤面積,也將會被取消,讓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