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中國的硬式教育問題?

彷彿228878325


應該為應試教育吧!

一,應試是較為平等的教育資源分配的手段

常識可知,國家的教育資源尤其是高等教育資源是有限的,尤其是優質的高等教育,而教育資源相當程度決定著個人未來的發展。

簡言之,清華北大畢業生平均看來要比一般院校的畢業生收入水平更高些,人生也會更容易些。而這種稀有而重要的資源就應該有較為公平的分配方式,而這種方式不多,要麼抽籤,這樣也算公平,一切看運氣;要麼看家庭稅收,或者看誰高誰胖,這都是標準,而考慮到是教育資源,對知識的把握程度成為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考核方式。

所以,一般說教育包括德育,智育和體育,但是因為德育不好量化,體育在我國文化上一般被認為和教育是兩條線的事兒(如我們說姚明球打得好,我們只說天賦和訓練,很少說因為受到良好的體育教育),所以我國就用智育也就是知識的考核作為教育資源分配的方法了。

這也就形成了馬太效應,越是勤奮刻苦能夠接納更多知識的孩子,就有機會接受更好的教育資源。

第二,應試是較為有效社會階層變動的手段

應試在古代稱之為科舉,是表面上說是國家選拔人才的方式,實際是統治階級給被統治階級的誘餌。

如果貴族和平民之間絕對對立,用一個厚厚的階級壁壘劃分開,是嫉妒不穩固的,底層會從失望到絕望,從絕望到自殺到殺人到大規模有組織殺人,所以統治階級為了長久的通知,會在壁壘上留幾個門,讓底層有向上的空間和機會,這樣的幾個門不會動搖而是會加固統治,而基層人民為了這樣的幾個機會,也會相互競爭,故而延續科舉制的唐太宗不無得意的說“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換言之,科舉制度應該是比所謂四大發明還要厲害的發明。

而今天,大量的人才依然需要通過應試的方式選拔,以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雖然最近也有關於階級壁壘的討論,但是無論如何,教育依然是當今改變“身份”的主要和主流的方法。

第三,目的引導性質,什麼教育歸根結底還是應試教育

結合第一點和第二點,為了擁有更多資源,教育的目標也只能是應試

如果不以應試為目標的教育必然會被認為是不務正業,素質教育是個好詞兒,但是不列入應試範圍的素質教育幾乎是沒有關注的,很多同學都有中學階段體育課音樂課被佔用的記憶,但是從沒見過體育老師佔用數學課和英語課,甚至學校也會稱呼為“主課”和“副課”,主課是什麼呢?中考高考考的就是主課。

所以,只要應試是必要的,教育就會是應試的。

第四,在唯物主義指導下,我國應試教育較為公平。

首先說明,應試教育並不絕對公平,但是其相對公平,如高考,所在考區多少分能上什麼學校是開誠佈公的,如考研,各個學校的初試規則和錄取條件也都是公開的。

而我們一直在這種較為公平或者相對公平的環境之下,很多留學的同學就不很習慣西方尤其英美的高校錄取規則的,中國學生不能接受給高校捐款是加分項,家裡親屬曾在這個學校就讀是加分項,甚至體育好是加分項,並且這些學校也從來不公佈自己的錄取原則,全看喜好。

很多人嚮往西方的教育理念,主要是認為每個人先天都是自己擅長的東西,學習也好,運動也好或者其他什麼也好,也就是西方常說的天賦,而老師或者教育者的任務就是發掘其天賦,讓每個孩子做自己自擅長的事兒。

聽起來很美好,但實際上這是統治者的統治術。

我們推論下,所謂天賦,說是天賦予的,還不如說是父母賦予的,家族賦予的,血統賦予的民族賦予的。所以,大概率上,醫生的後代應該學醫,運動明星的後代應該從事體育,商人的後代應該經商,好像推論到這也沒有什麼,但繼續,農民的後代應該最適合做農民,打工仔的後代也應該是打工仔,政治家的後代還應該是政治家,貴族的後代自然也就是貴族。

聽起來美好的教育理念背後就是血統論,就是徹底的階級固化。其背後的哲學基礎就是唯心主義或二元論。

但是,我國各項政策規則制定的哲學基礎是唯物主義的,我們認為,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老師要講述相同的知識,學習相同的內容,進而不同的孩子或勤奮問題,或方法問題產生學習快慢的差異,而至少教育上和人格上是公平的,在我國沒有哪個老師敢說窮人家的孩子傻這樣的觀點,否則早就被輿論推動清理出教師隊伍。

公平的應試教育背後是對每個孩子的人格和身份的平等以待,至少從根本上體現了機會平等和發展平等。

第五,應試教育沒那麼難,是簡單基礎的方式。

應試教育還被人詬病的就是,學了以後生活中也沒有用。

殊不知,應試是較為簡單的訓練方式,應試知識雖然之後的工作中很少用到,但是應試的能力,也就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完成事情的思維以及對於新知識的接受能力,才是最關鍵的。

也有很多人認為,就是應試教育讓很多孩子痴迷於找所謂正確答案,而工作中是沒有正確答案的。

工作中確實沒有正確答案,實際生活也確實比考試難很多,在讀書的同學肯定不認可,那我舉例個子:有一天老闆忽然叫我去他辦公室一趟,這其實就是一個考試,而且是在毫無準備之下,而且老闆要問的問題沒有大綱,沒有考試範圍,也沒有充分的答題時間,更可怕的是,很多時候老闆也沒有答案,而工作中,很多人每天或者沒幾天就要靠這樣的沒範圍,沒答案,沒參考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成績的考試,確實很難。

但是,難也要從簡單入手,有大綱有範圍又準備有標準答案的考試先考好,才能應對更難的考試,而很多同學的問題在於沒有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工作中答題”水平,但是這不是應試教育那個環節的錯,就像是高中成績不好的人不會怪罪到是因為初中的成績好是一樣的。

所以,我眼中的應試教育,雖然有諸多問題,但是它是必要的,較為公平的,有用的且不應該被否定

棒!


我的數學我的課


更正:“硬試”應為“應試”。

首先,應試教育有其合理性,則學生應試學習有其必要性。從教育的實踐層面來說,教育必須有評價活動,而評價就必須有其依據,——通過分數進行教育評價是最易操作的形式。那麼,作為學生,為應對教育評價,應試則有必要性。

其次,中國教育的篩選功能明顯,不應試則無法取得相應學歷認可,影響個人發展。中國的中、高考成為影響學生命運的重要關口,不應試不可行。

再次,從中國應試教育的成就來看,應試教育培養出大批精英人才,對個人、社會及國家有有利。作為學生不應輕易否定應試教育而放棄學業。

最後,中國應試教育歷史悠久,截止目前仍舊沒有更完善的、可操作的、經過實踐證明更可行的教育模式出現。那麼,作為學生,無法選擇。

當然,中國應試教育的弊端也是明顯的,比如,不利於學生個性化發展、對創造力的培養力度不強、對團結合作之素質培養得不夠等等。總之,一事物之出現、變化、消亡有其內在規律,我們無法加快其變化過程,只能在現有的狀態中生存。





科班出身的成老師


在這種體制剛建立的時候,一定是最適合那個當下的,任何一種教育體制的形成,都有其歷史原因。回憶一下我們(80後)爺爺奶奶的年代,大部分人連字都不認識,上過小學就可以當老師了,到父母的一代,已經很多人讀了初中,高中,到我們的一代,大學生已經普及,研究生博士生也不算稀有了。教育需要資源,被教育也需要條件,加上中國人口基數大的國情,我國的教育從建國時的一窮二白,到現在幾十年的時間,整體教育水平已經提高了很多,所以不能否認,這種應試的教育體制為中國過去的幾十年,是做出巨大貢獻的!

而目前的中國,似乎這種應試教育需要被突破!無論從教育資源,經濟實力,意識覺悟等等方面,都已經跟幾十年前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所以教育需求也變得多樣化!近些年異常活躍的各類培訓機構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這些需求,一次又一次的教材改編,教學形式多樣化,考試機制改革等也已經說明教育體制在逐步完善。同樣的,中國人口眾多,但教育資源和教育水平並不均衡,不僅中國如此,任何同規模的大國都是如此!所以為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這種改革一定是總體機制的小步迭代配合社會教育資源的迅猛發展!

教育體制本身沒有好壞,只有適合與不適合!


素簡日記


應試教育雖然不合理,但是針對我國人口多、分佈廣、經濟發展不平衡、教育環境差別大、師資質量不均的情況下,暫時難以找到更高效、更公平的人才篩選標準,只能從分數這個維度對學生的資質進行評判。雖然分數簡單粗暴,但從經濟學的角度,它成本比較低,只要你認真學習,勤于思考,就容易取得比較好的成績。而要增加其他主觀維度,不但對師資力量要求更高,也可能更容易滋生黑色交易,也會讓人無時不刻對這個主觀維度的公平性進行懷疑。


簫雪笙


可以給予更多人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