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中国的硬式教育问题?

仿佛228878325


应该为应试教育吧!

一,应试是较为平等的教育资源分配的手段

常识可知,国家的教育资源尤其是高等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尤其是优质的高等教育,而教育资源相当程度决定着个人未来的发展。

简言之,清华北大毕业生平均看来要比一般院校的毕业生收入水平更高些,人生也会更容易些。而这种稀有而重要的资源就应该有较为公平的分配方式,而这种方式不多,要么抽签,这样也算公平,一切看运气;要么看家庭税收,或者看谁高谁胖,这都是标准,而考虑到是教育资源,对知识的把握程度成为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考核方式。

所以,一般说教育包括德育,智育和体育,但是因为德育不好量化,体育在我国文化上一般被认为和教育是两条线的事儿(如我们说姚明球打得好,我们只说天赋和训练,很少说因为受到良好的体育教育),所以我国就用智育也就是知识的考核作为教育资源分配的方法了。

这也就形成了马太效应,越是勤奋刻苦能够接纳更多知识的孩子,就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资源。

第二,应试是较为有效社会阶层变动的手段

应试在古代称之为科举,是表面上说是国家选拔人才的方式,实际是统治阶级给被统治阶级的诱饵。

如果贵族和平民之间绝对对立,用一个厚厚的阶级壁垒划分开,是嫉妒不稳固的,底层会从失望到绝望,从绝望到自杀到杀人到大规模有组织杀人,所以统治阶级为了长久的通知,会在壁垒上留几个门,让底层有向上的空间和机会,这样的几个门不会动摇而是会加固统治,而基层人民为了这样的几个机会,也会相互竞争,故而延续科举制的唐太宗不无得意的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换言之,科举制度应该是比所谓四大发明还要厉害的发明。

而今天,大量的人才依然需要通过应试的方式选拔,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虽然最近也有关于阶级壁垒的讨论,但是无论如何,教育依然是当今改变“身份”的主要和主流的方法。

第三,目的引导性质,什么教育归根结底还是应试教育

结合第一点和第二点,为了拥有更多资源,教育的目标也只能是应试

如果不以应试为目标的教育必然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素质教育是个好词儿,但是不列入应试范围的素质教育几乎是没有关注的,很多同学都有中学阶段体育课音乐课被占用的记忆,但是从没见过体育老师占用数学课和英语课,甚至学校也会称呼为“主课”和“副课”,主课是什么呢?中考高考考的就是主课。

所以,只要应试是必要的,教育就会是应试的。

第四,在唯物主义指导下,我国应试教育较为公平。

首先说明,应试教育并不绝对公平,但是其相对公平,如高考,所在考区多少分能上什么学校是开诚布公的,如考研,各个学校的初试规则和录取条件也都是公开的。

而我们一直在这种较为公平或者相对公平的环境之下,很多留学的同学就不很习惯西方尤其英美的高校录取规则的,中国学生不能接受给高校捐款是加分项,家里亲属曾在这个学校就读是加分项,甚至体育好是加分项,并且这些学校也从来不公布自己的录取原则,全看喜好。

很多人向往西方的教育理念,主要是认为每个人先天都是自己擅长的东西,学习也好,运动也好或者其他什么也好,也就是西方常说的天赋,而老师或者教育者的任务就是发掘其天赋,让每个孩子做自己自擅长的事儿。

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上这是统治者的统治术。

我们推论下,所谓天赋,说是天赋予的,还不如说是父母赋予的,家族赋予的,血统赋予的民族赋予的。所以,大概率上,医生的后代应该学医,运动明星的后代应该从事体育,商人的后代应该经商,好像推论到这也没有什么,但继续,农民的后代应该最适合做农民,打工仔的后代也应该是打工仔,政治家的后代还应该是政治家,贵族的后代自然也就是贵族。

听起来美好的教育理念背后就是血统论,就是彻底的阶级固化。其背后的哲学基础就是唯心主义或二元论。

但是,我国各项政策规则制定的哲学基础是唯物主义的,我们认为,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老师要讲述相同的知识,学习相同的内容,进而不同的孩子或勤奋问题,或方法问题产生学习快慢的差异,而至少教育上和人格上是公平的,在我国没有哪个老师敢说穷人家的孩子傻这样的观点,否则早就被舆论推动清理出教师队伍。

公平的应试教育背后是对每个孩子的人格和身份的平等以待,至少从根本上体现了机会平等和发展平等。

第五,应试教育没那么难,是简单基础的方式。

应试教育还被人诟病的就是,学了以后生活中也没有用。

殊不知,应试是较为简单的训练方式,应试知识虽然之后的工作中很少用到,但是应试的能力,也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事情的思维以及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才是最关键的。

也有很多人认为,就是应试教育让很多孩子痴迷于找所谓正确答案,而工作中是没有正确答案的。

工作中确实没有正确答案,实际生活也确实比考试难很多,在读书的同学肯定不认可,那我举例个子:有一天老板忽然叫我去他办公室一趟,这其实就是一个考试,而且是在毫无准备之下,而且老板要问的问题没有大纲,没有考试范围,也没有充分的答题时间,更可怕的是,很多时候老板也没有答案,而工作中,很多人每天或者没几天就要靠这样的没范围,没答案,没参考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成绩的考试,确实很难。

但是,难也要从简单入手,有大纲有范围又准备有标准答案的考试先考好,才能应对更难的考试,而很多同学的问题在于没有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工作中答题”水平,但是这不是应试教育那个环节的错,就像是高中成绩不好的人不会怪罪到是因为初中的成绩好是一样的。

所以,我眼中的应试教育,虽然有诸多问题,但是它是必要的,较为公平的,有用的且不应该被否定

棒!


我的数学我的课


更正:“硬试”应为“应试”。

首先,应试教育有其合理性,则学生应试学习有其必要性。从教育的实践层面来说,教育必须有评价活动,而评价就必须有其依据,——通过分数进行教育评价是最易操作的形式。那么,作为学生,为应对教育评价,应试则有必要性。

其次,中国教育的筛选功能明显,不应试则无法取得相应学历认可,影响个人发展。中国的中、高考成为影响学生命运的重要关口,不应试不可行。

再次,从中国应试教育的成就来看,应试教育培养出大批精英人才,对个人、社会及国家有有利。作为学生不应轻易否定应试教育而放弃学业。

最后,中国应试教育历史悠久,截止目前仍旧没有更完善的、可操作的、经过实践证明更可行的教育模式出现。那么,作为学生,无法选择。

当然,中国应试教育的弊端也是明显的,比如,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对创造力的培养力度不强、对团结合作之素质培养得不够等等。总之,一事物之出现、变化、消亡有其内在规律,我们无法加快其变化过程,只能在现有的状态中生存。





科班出身的成老师


在这种体制刚建立的时候,一定是最适合那个当下的,任何一种教育体制的形成,都有其历史原因。回忆一下我们(80后)爷爷奶奶的年代,大部分人连字都不认识,上过小学就可以当老师了,到父母的一代,已经很多人读了初中,高中,到我们的一代,大学生已经普及,研究生博士生也不算稀有了。教育需要资源,被教育也需要条件,加上中国人口基数大的国情,我国的教育从建国时的一穷二白,到现在几十年的时间,整体教育水平已经提高了很多,所以不能否认,这种应试的教育体制为中国过去的几十年,是做出巨大贡献的!

而目前的中国,似乎这种应试教育需要被突破!无论从教育资源,经济实力,意识觉悟等等方面,都已经跟几十年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教育需求也变得多样化!近些年异常活跃的各类培训机构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些需求,一次又一次的教材改编,教学形式多样化,考试机制改革等也已经说明教育体制在逐步完善。同样的,中国人口众多,但教育资源和教育水平并不均衡,不仅中国如此,任何同规模的大国都是如此!所以为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这种改革一定是总体机制的小步迭代配合社会教育资源的迅猛发展!

教育体制本身没有好坏,只有适合与不适合!


素简日记


应试教育虽然不合理,但是针对我国人口多、分布广、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环境差别大、师资质量不均的情况下,暂时难以找到更高效、更公平的人才筛选标准,只能从分数这个维度对学生的资质进行评判。虽然分数简单粗暴,但从经济学的角度,它成本比较低,只要你认真学习,勤于思考,就容易取得比较好的成绩。而要增加其他主观维度,不但对师资力量要求更高,也可能更容易滋生黑色交易,也会让人无时不刻对这个主观维度的公平性进行怀疑。


箫雪笙


可以给予更多人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