覔妳32036521


您說的這種情況的確是存在的。

參加工作的時候是在一個農村小學,也就是90年代,當時學校的老師比較少,一共才二十來個人,班級的話也就是十來個班級。

當時的情形是所有的人都在代課,當然除了一個老教師,也就是老校長的不太好,因為他年齡實在太大了。

其他的無論是副校長還是主任都在一線上工作,這種情形下所有的人都比較認真,當時可能沒有現在這麼複雜,沒有人感覺到戴克與不帶課的區別。

年輕人工作之後從來沒有考慮過太多的事情,什麼年度考核什麼作業優秀,反正都是悶著頭在教學。

只是發展到了今天我們可以感受到的周圍環境,就是領導越來越像領導,老師越來越像老師,這是分成了兩個階層的感覺。

總之我覺得,一般情況下,無論是什麼樣的領導,只要是教育上的都必須代課,這樣子才能夠感受到來自學生的真實感覺。


宜城老師


這種現象確實存在,但也不是全部和絕對,要區別情況、具體分析。

80年代後期,筆者曾在鄉鎮中心初中學校任教導主任,當時一名副校長主持工作,還有一名總務主任,都是單打一。學校規模是三個年級共12個教學班,學生700人左右。校長和總務不兼課,教導處僅有一名教導員,自己開始也兼課,當然是副科,兩個班的政治課。但不久便感到力不從心,經常誤課或讓別人替課,真有點誤人子弟。一方面學校教學業務管理和協調指導就讓你精疲力盡,另一方面還負責全鄉鎮四處中學的業務指導和教研教改活動。同時,還要經常參加教育局和教研室組織的業務會議、外出考察學習和教研教改活動,哪來時間和精力兼課?如果配有一至兩個副主任的話,不兼課就說不過去了,那時的行政事務性工作、‘’表叔‘’‘’表哥‘’們可比現在少多了。

現在,儘管各項檢查達標評比及行政事務性工作增多,但中層校幹配備也相應增加,多數學校處室齊全,校幹崗位設置較多,有的副職多人。在這種情況下,不兼課、甚至不兼主要課程,就是個工作態度和思想問題了。


鷹眼看教育


我姥爺就是一個小學校長,在我很小的時候,大概在2000年的時候,數學就是我姥爺教的,姥爺同時開大會、抓教學,當時我感覺姥爺好厲害,什麼都會!簡直無所不能!

隨著年紀的增長,經濟的快速發展,人越來越多,規則也越來越多,學校結構越來越像古代三省六院!越來越複雜,人多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江湖是需要一些條條框框,要不然天下大亂!

職業越來越細化,誕生很多職業,比如:營養師,試睡員,品酒師。而在教育行業裡,也催生出很多職業:教練、諮詢師、培訓師,這都是教育行業的進步,每一個細分領域內都出現了大牛!

這就回歸到題主說的問題,現在一個學校有一個校長,可能不會教學,但會管理就可以了,負責統籌。有五個副校長,專門負責的有:招商、教學、招生、管理、合作!很多國際學校初期,校長是比學生多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規則被打破,我們要做的,就是在我們的領域內做大做強!做自己領域的大牛!加油!



教育這回事兒


什麼“以前的正、副校長都擔課,現在都擔課……”,我認為不要一概而論,我本人是上千師生的副校長,就還擔歷史課6節/周呀。我一個同學擔任900多師生的一把手,他還擔一個班語文,而且是初三畢業班。那怎說?

其實,誰都知道,校長副校長擔一些課,既沒丟棄本行,又能讓師生口服心服,更能深入瞭解教學動態,掌握一線信息。但是,做上千師生的學校校長,事是多得很:應付開會,上傳下達,檢查執行,校務工作繁雜:教師師德培訓,教師業務能力培訓,教育教學工作發佈,落實與檢查,後勤工作(校車,午休,伙食,安全……)等,開例會,聽課,巡課,評課……無所不及。所以,校長上不上課都無法強求,無須評論,不必問“為什麼”。

我的淺見,不知妥當不?


WHX71336636


我是小學副校長,學生3300人,教職工175人。學校每學期大型迎檢迎驗迎考核工作不少於十次,檔案資料、彙報材料比比皆是,現在學校都要求品牌特色,要不斷創新、改革,出成績出亮點,壓力大;每天查課至少3遍,每查一遍課跑遍三棟教學樓50個教室。指導青年教師磨課賽課每學期不少於50節次,學校常規檢查每月一次,各科教學設計、作業批閱,認真評析研判,反饋指導。學校各項校本研修活動都跟蹤指導,並做相關教師的情緒心理調節疏導工作。上級主管部門時時召集會議,要參加要部署要傳達。每學期帶班值周3周,大型考試檢測工作要組織協調,很多屬下工作要審核把關。我愛課堂、愛孩子,很想去代課,但是我不知道時間和精力是否允許。


人是精神之元


這明顯是官本位思想在作怪。

實的實的說,現在某些地方的小學校,校長都不教課,只管理老師和學校事務。中學則更甚之。

第一,教課太辛苦,有權力用權力,把教學任務分派給別人,有人做就行了,自己能不教課,誰還願意教課?上面又沒有明文規定,校長必須教課!

第二,近些年來,教育線上的安排的事務性工作確實也比較多,有些學校教學之外的工作,需要專人來負責,專職去做,這樣,有一些人就沒有精力去教課,當然,除了校長之外,還有一些不教課的人,這也是實際需要。

第三,現在基層學校學生很少,老師很多,教學任務並不緊張,人浮於事現象已經出現。這就得進行教育改革,調整老師人員編制,讓人員結構更加合理。

可是,不論是什麼原因,校長還是應當(這裡說的是應當)教課的,教不了主課,也應該教副課。不教課就得把校長定性為後勤管理人員,就不能稱之為一線老師,也不應當享受一線教師才能享受的條件和待遇。

對於校長及一些人不教課的現象,真的該重視起來。這種風氣滋長,將沒有人再願意到一線教課。


跟我學公文


校長們不教書,主要是以下四個原因:

第一點,校長不帶課已經成了慣例,大家都朝這個方向努力:“教”是為了“不教”。

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教師的人生目標就是把工作搞好,脫穎而出。自古以來,“學而優則仕”,一個優秀的老師往往就會成為領導,當了領導後就可以不教書了。


當老師是個苦行僧的幹活,每天與學生打交道,起早摸黑,備課,講課,批改作業,談心,與家長打交道……這些繁瑣的事情,常常搞得人筋疲力竭。


大家可以看到,老師過了40歲,頭髮白的多,戴眼鏡的多。為教育傷了腦筋,累瞎了眼睛……誰願意做呢?當上校長之後就可以脫離苦海了,再不用為瑣碎而操心了——哪個校長還願意當傻帽去帶課?人家校長不帶課,我憑什麼帶課?

第二點,奇怪:老師們不願意校長帶課。

校長應該是忙於與外部搞好關係,忙於搞學校的基本建設。倘若一個學校校長都親自帶課,可見教職工的待遇好不到哪裡去。“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種紅薯”,老師們希望校長儘自己的責任去為老師們搞錢,“家中的事兒”有老師做。這種呼聲還是比較普遍的。


老師們不願意校長帶課還有一個小原因:校長會多,雜事多。說是帶課,結果今天找這個老師代課,明天找那個老師代課——還不如干脆不帶。

第三點,校長不教書,可以避免教學業績差的尷尬。

校長事務多,一旦親自上一線教書,沒時間寫教案、備課、改作業、輔導學生等等,往往教學效果差,學生成績差,學生評議差……各項工作烏龍擺尾,常常反過來被老師抓住了把柄,丟自己的醜,也就沒有批評老師的底氣。所以乾脆不教書,教訓起老師來也就可以振振有詞、高談闊論,站著說話不腰疼。

第四點,校長確實事務繁忙,沒有精力帶課。

現在社會跟八九十年代的時候不同,校園內外環境複雜,學校成了唐僧肉,各級管理部門都想掐住,連周邊的農村人都想搞點好處。學生也學會了告狀,校長要處理各種扯皮拉勾的事情,根本沒有精力從事教學。


綜上所述,校長不帶課就好理解了。歡迎你指導,評論。


一路散花說教育


本人生活在不入線的小縣城,之前的校長、副校長都有教學任務,但是現在都不教學了,確實存在這個趨勢。為什麼呢?

 

1、分工日趨專業化,校長的主要任務應是辦好學校。即把所有精力都用於管理學校上,管理學校是一項重要工作,尤其對辦學規模很大的學校,這不是校長以兼職的狀態就可以做好的。校長沒有必要非得教學,只要懂教育、懂管理,懂得如何調動老師積極性,懂得如何更好地為老師和學生爭取更多的資源。如籌建新的教學樓,需要爭取資金,需要協調規劃、消防等審批單位,需要協調施工方等等,這些都需要專業人士進行籌措。

2、沒有那麼多的精力。首先,召開會議多,教育系統的會議,縣政府內的各個科室召開的需要校長參加的會議,幾乎每個星期都有。縣城內的學校還好距離近,地處偏遠地區的農村學校校長可就苦了,往返一次幾十甚至上百公里你就跑去吧!其次,任務多。一年中每個學校的校長接到的各級紅頭文件不下百份吧?像雪片似的文件每份都是任務,每份都得安排望下安排分配督促檢查,上交任務完成的計劃,總結,方案措施,影像等過程資料。一般都是一份紙質的加蓋公章按時送交,一份電子版的髮指定郵箱。最後,兼職多。校長一般身兼數職。維穩領導小組組長,消防演練指揮部部長,防洪指揮部總指揮,防地震演練總負責,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課改領導小組組長,防校園暴力事件領導小組組長,未成年人道德思想道德教育總負責。

3、應付檢查多。學校被動應付層出不窮名目繁多的各種檢查,黨務建設、學校建設、教學實踐等等市裡、縣裡、教育系統等等,需要有專職人員應付,沒有人有那麼多的精力去應付如此繁複的檢查。

更多考研、考公信息請關注“考研過來的基層90後”。請轉發給需要的人

 

 

 

 

 

 

 


上學走出來的農村娃


這裡更正一下說法,現在的校長、副校長也在上課,校長教學的內容為安全課,每週1到2節不等,但都不親自到班上去上,由該班班主任或者任課老師代上,不參與學校年度考核。而副校長的課一般上小科目,如思想品德、歷史、生物、地理等,但上思想品德的副校長居多,要參與學校年度考核。

現在的校級領導都比較忙,星期一要忙於開行政班子會,安排佈置本週要做什麼?星期二要開全體教師會,讓全體教師明白這周的工作重心;星期三要召開年級組長或者班主任會;星期四召開教研組長會;星期五召開一週工作總結會;有時週末加班召開扶貧工作會。這還是在沒有迎檢情況之下的正常工作會議,如遇上級檢查,還會有分會場。

八九十年代的校長、副校長同樣要上課,而且上的科目為主科,目的是起好教學帶頭作用,再加上那時有個特殊情況,學生多教師少,一線老師的教育教學任務很繁重,校長不可能當甩手二掌櫃。

記得那是95年,我們學校的校長是教畢業班數學的,校長的基本功很紮實,教材教法內容爛熟於心,上課從來不帶教材和備課本,一支粉筆征服了所有學生,是一線教師學習的楷模。



Lance課堂


不得不說,和八九十年代相比,一線教師和校長等管理層的關係緊張了很多,情感上疏遠了很多。現在的中小學校長副校長門所擁有的權力也比那個年代多了很多。那個年代中小學副校長基本上都擔課教學,是一線教師的領導,也是一線教師的同行。如今的中小學副校長要麼完全不但課,要麼象徵性地每週上一節沒有考試壓力的課。

江湖滿地一愚翁2002年從教,沒有感受到八九十年代學校上下一家親的氛圍。但一些老教師的深情回憶還是讓我略知一二。那時候校長的工資只比一線教師高一點點;那時校長對所有人都很和氣,鮮有對指著鼻子罵老師的;那時的業餘活動很豐富,下了班就是全校在一起玩;那時的校長們不會瞎指揮,不會用各種不切實際的理論逼著老師今天踐行這個教學理念,明天學習那個教學模式,因為那時的校長們也是任課老師,瞭解教學的實際情況;那時的校長們還會關心教師的私人生活,有好多美好的婚姻都是校長們牽線搭橋的……總而言之,老教師說,那時學校就像另一個家,很溫暖。儘管工資不高,誰也不會厭惡這個家。

不必說八九十年代,就是我剛剛從教的2002年到2004年,這三年校長副校長們也是基本上擔課教學的,管理層和我們的關係也比較和諧的。那時一下班,全校男教師打籃球、踢足球,女教師打羽毛球、乒乓球或者集體逛街。打完球,一起吃飯,喝掉啤酒,吹點小牛,其樂融融。校長們變成了我們的哥們。那時,也很少強行推行這樣那樣的教學法,因為校長們都在教書,非常清楚很多教學法脫離實際,沒有推廣價值。

如果我沒有說錯的話,校長們集體從教學崗位上退出,大概是從2005年績效工資方案實施時開始的。從那時起,曾經的“校長哥們”變成真正的高高在上的領導。首先是工資高過我們很多很多,而後是姿態上的高。我曾進言,績效工資全面打擊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曾經的“校長哥們”說,你們會慢慢適應的。這麼多年來,我們似乎真地慢慢適應了——其實是被迫適應了,你不適應,又能怎樣?2005年之後,我們再也沒和領導一起打過一場籃球,踢過一次足球。偶爾工會組織的聚餐,雙方也是客客氣氣地保持著距離。我每每在辦公室方言,就會有好心的同事提醒我“閉嘴”:有人會把你講的話傳到領導那去的。真是一聲嘆息啊,2005年之前,這些話既可以在校長辦公室說,也可以在球場上、飯桌上跟“領導哥們”說。就是說得再偏激也沒關係。大概也是從2005年以來,校長大罵教師,逼迫教師的現象越來越普遍。某中學女教師為了期末考試不拖學校後退(之前其教學成績曾被領導嚴厲批評),懷孕9個月還堅持中午、放學給學生補差,結果在教室流產,差點丟了性命。我和我的同事算是比較幸運的了,我們校長是出了名的好脾氣,從未在公開場合直指鼻子罵老師。但是我們區好像也只有一個這樣的校長。很多校長,好像不指著鼻子罵老師就沒有校長的威嚴似的。

更為嚴重的事,脫離了一線教學崗位的校長們卻要對教學瞎指揮。不久前,某學校強行推行小組合作教學。這個事情的推動者是一位大概10年沒上課的副校長。這遭遇到一線教師的強烈抵制。尤其是強行要求所有課室的桌椅擺放成圓形或四方形。很多教師認為,如此擺放桌椅會讓很多學生上課要扭著脖子看黑板,長此以往,會損害正在發育中的孩子的身體健康。有一位既是教職工,又是家長的同行反抗無效後,在辦公室崩潰般地嚎叫。據說大部分老師都很同情她,但個別教師,尤其是級長竟然向校長們報告她可能有精神病,應該送院治療。如果校長們並沒有脫離一線教學,相信瞎指揮就會少很多。吳非說,一個學校最可怕的事是一群愚蠢的人在兢兢業業地工作。其實更可怕的是校長等管理層們的瞎指揮。

近年來,仍然還教學的校長們很少了,但學校管理層卻在消無聲息地擴大。一個230人學校,校長、書記、副校長等校級幹部由原來的4人擴充到現在的8人,副校長增加了3個。除此之外,還有德育主任2個、德育處幹事1個、辦公室主任2個、辦公室幹事1個、總務處主任2個、教導處主任2個、教導處幹事2個、教務員1個、保衛處主任2個。管理層從原來的10人左右擴編為23人。然而,學校教師只比當年多了30人左右,學生只多了300人左右。校長們若要更好地領導學校,他們首先必須是教育教學專家。長期脫離第一線,校長們從原本的優秀教師蛻變成“專業”的行政幹部。他們若能懂得古人“無為而治”的智慧,那就還好;若要刷存在感,強行指導教學,那就是災難了。

現在的學校正副校長基本不上課是學校管理層脫離教學實踐,走向“專業”的行政之路的表現。教育改革和進步須要蘇霍姆林斯基式的校長,他長期擔任校長的同時,長期擔任班主任和語文教學工作。我國的李鎮西先也是如此。

每每領導講話,舉的例子總是這個副市長、那個局長、這個總裁、那個老總。他是真誠的,因為他上班的時候不上課,下了班後又整天跟這些高官、富人在一起應酬。他自然舉不出學生和教師的例子。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校長絕不會如此,因為他們上班也會教書,下班還和老師們在一起。

蘇霍姆林斯基和學生們在一起

蘇霍姆林斯基和學生們在一起

李鎮西和學生在一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