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教人不敢,還是教人不怕?是限人不許,還是助人可能?

一點清風O學生字


教育,簡單點說就是傳授歷史的經驗,讓人們在探索自然的時候少走點彎路。同時也是讓自己學會自學,以後的文盲應該是不會自學的人。

每個人對教育都有自己的理解,但都離不開的觀念是讓人增長見識,學會技能,適應社會。如果沒有教育那麼社會還是什麼樣的,我們是不是還在原始社會。所有的一切都不會改變。

不同的人對自己的人生有不同的看法,教育也是一樣,它包括的東西太多了,每件事情都存在教育,每件小事也都存在教育。我們只有通過教育才能進步,才能有收穫,才知道很多東西需要我們努力去做。



孤獨中成長ty


這個問題提得好。這是一個哲學問題,也是一個教育問題,我想用孔子的“中庸”思想加以闡述。所謂“中庸”,通俗地說就是做人做事要做到“不偏不倚”。中庸強調“過猶不及”,就是要順應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講究”適度“,做事既達到規定的目標,又不過頭。教育其實也是“中庸”思想的具體化。

依據”中庸“思想,個人認為,教育既要“教人不敢”,又要“教人不怕”。所謂“教人不敢”,是要教育學生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規律、敬畏法律、敬畏規則等。凡是踐踏生命、違背自然規律、違法犯罪的事情,都要讓學生以“不敢”的態度對待之,正如孔子對君子所描述的那樣:”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如果教育不能教給學生起碼的”敬畏“之心,什麼都敢為,什麼也不怕,長大後說不定會成為一個無法無天的人,成為社會的禍害。

但是,教育還要”教人不怕“,教育要給學生以不怕困難的勇氣,養其浩然之氣,引導學生堅持真理,維護正義,不怕一切邪惡勢力,敢於同各種違法犯罪現象作鬥爭。所以,教育在”教人不敢“和”教人不怕“之間就存在一個”度“的把握問題,既不能過分強調”不敢“,也不能過份強調”不怕“,要根據具體的教育內容,依據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的規律,給予學生適度的教育。

同樣,依據這一思想,教育既要”限人不許“,還要”助人可能“。在學校管理和班級管理方面,要把紀律、規則挺在前面,讓學在紀律約束下健康成長。對於違犯紀律的學生,教師要敢於說”不許“,且要進行必要的教育懲戒,以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和良好行為習慣。但也要處理好”紀律“和”自由“之間的關係,紀律約束的是學生的不良行為,卻不能限制學生的思想和自由表達,教育要貫徹因材施教原則,依據學生的興趣、特長施以不同方式的教育,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多種可能。

因此,在日常教育生活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要找到”限人不許“和”助人可能“之間的”度“。既不能打著紀律的旗號搞整齊劃一,強制學生這也不許做,什麼也不許想,壓制學生思想、想像力和創造力,也不能以順應學生的天性為由,讓學生生放任自流,野蠻生長。

很樂意回答這一問題,歡迎”關注“作者繼續交流!


王營評教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來說說我的觀點

1、教育教的是擔當

疫情當前,那麼多義無反顧的身影衝向武漢,衝向湖北,這是一種大無畏的精神,在21日舉行的湖北省疫情防控例行發佈會上,武漢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務副市長鬍亞波表示,截至昨天,全國累計派出255支醫療隊,共32572名醫護人員支援武漢,有力解決了武漢市自身救治力量嚴重不足的問題。這也是教育裡邊最長被提到的擔當精神,因為那麼需要,所以我們衝向哪裡,難道就因為哪裡有病毒,我們就可以躲藏在後。

2、教育教的是責任

3月30日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木裡縣發生森林火災,27位消防隊員和3名地方幹部群眾在滅火救援中不幸犧牲。因一次火災救援就犧牲如此多消防員,令人扼腕。犧牲的27名森林消防員中:有2個00後,24個90後,1個80後;平均年齡為22.6歲,年齡最小的僅18歲,最長者是位入伍近20年的政治教導員,1980年出生。如此年輕的生命,就這樣離開了,讓人心酸!

難道這些人天生就應該去上戰場,去衝向前線,不要在因為社會上的個別現象,而影響到我們的心態,而影響到孩子們的健康成長。


屈大強


教書育人即通過書本知識的學習來教育人,簡稱為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麼?一定是教人不敢,助人可能!教人不敢即教人常懷敬畏之心,助人可能即幫他成就自我。

一,教人常懷敬畏之心。

敬畏天敬畏地,敬畏先祖,敬畏同類,更應敬畏蟲魚鳥獸自然萬物。常懷敬畏之心,人才能意識到自己在天地萬物中的渺小,才不敢肆意胡來,盲目自大。才能認識到人類並不是食物鏈頂端高高在上的動物,肆意妄為會得到重重的懲罰。為了不侵擾人類,蝙蝠悄悄躲進了洞裡,果子狸隱秘進茂密叢林……你不放它一條生路,它就讓你不得安生。故懷敬畏之心,其實是對自己真真的保護。

二,助人成就自我。

成就自己是人,助人成就自我是佛。優秀的人成就自己,卓越的人成就他人。教育就是一群心靈卓越的人助人成就夢想,助人輝煌前程。這群名字叫偉大的教育者為助他人殫精竭慮,苦心孤詣,一直踐行著教育的本真,保持著教育的初心。





暗香屋


其實,這是一道辯證題。教育:教書育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所以,我們要看學生的問題是什麼?他的困惑在哪裡?我們應該如何能夠幫助到學生?

所以,第一步是需要先弄明白學生他的困惑和問題,那麼依據學生的特點和問題,針對性的給出教育的方法和文案。比如,如果學生性格剛烈,無所畏懼;那麼,我們就需要適當的讓學生學會剛柔相濟,適當的敬畏生命,尊重大自然的規律。要讓他明白什麼不可為,此為所謂的教其不敢。

而如果學生生性懦弱膽怯,如果一味的的讓其不敢,那這個人就廢掉了。所以要教育他如何能夠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如何提升自己的膽量,先教會其不怕,使其陽光英勇,方可使其超越自我。但也應使其有敬畏之心,使其明白何為可為何為不可為。

但當學生通過教育有所突破,超越了自我之後,又有新的問題。如果其變得貪婪,無法抵禦外界的各種誘惑,又當何處?此時,限其不許就變得異常重要,其實依然還是使其堅定敬畏之心,尊重他人,尊重規則,尊重法律,唯此方可使自己的修為更進一步。雖然人無完人,聖人難以企及,但我們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的提升,使其在取得一定成就之後,有能力駕馭自我,明白哪些誘惑哪些事是絕對不能碰的。但也需要使其明白,如何才能使自己的價值最大化,如何能夠積極正面的影響和幫助更多的人。

其實這也是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人生的三大境界:第一“立”,確立自己的志向,方可知曉自己能幹什麼,而教育便可助人可能。第二境界是“守”,守衛底線,明白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而教育便可限人不許,教人不敢,此乃敬畏。第三境界是“得”,明志知敬畏方可不怕,此乃教育之終極目標。


EnglishDreamWorks


我想從教育人的思想形成和素質養成這個角度來回答這兩個問題。

教育,既要教人有所敬畏,也要教人不畏。敬畏,就是通過教育限人不許。不畏,則是助人可能。

但這裡,敬畏和不畏是針對不同情形的。

教育的一個功能是培育受教育者良好素質的養成。沒有人天生就具備良好素質,人們素質的高低都依賴於後天的教育。比如,在遵紀守法方面,通過教育,使人們知道什麼是可為的,什麼是不可為的。明知故犯就要付出代價,這就是敬畏。教育就是通過講道理讓受教育者形成是非觀念,同時,通過大量的實踐達到行為的規範,這樣就在內外兩個方面,讓人們養成了敬畏的觀念,從而不逾規不違紀。

所以,敬畏主要針對紀律法規和道德等規則層面,讓人們知道一旦違反就要受到相應的懲處或者付出一定的代價,因而會知難而退。這就是教育人們敬畏。

敬畏是讓人們不要去做什麼,與此相反,無謂則是讓人們有做什麼的力量和勇氣。

我們在學習生活和工作過程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或阻力。教育不僅要傳授給人們戰勝困難的知識和技能,還要增強他們必勝的信念,培養他們攻堅克難的勇氣和決心,養成堅韌不拔的意志。這就是教育人們無謂,主要針對方法和心理素質層面。

綜上所述,教育在規則層面,要限人不許,幫助人們養成敬畏的道德情操;在方法層面,要助人可能,幫助人們養成敢為人先克服一切困難敢於無畏前行的心理素質。


霧鎖江


這是很有意思的問題。我也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廣義的教育就是學習,範圍廣,內容豐富,通過傳道、授業、解惑,實現文化的傳承。

從教育促進個人思想解放,開闊視野角度,教育教人不怕。在小時候剛開始走路時,怕離開可以依靠的東西,更怕摔跤,通過父母鼓勵和不斷的嘗試,學習改變了認知,更新觀念,從而不怕摔跤學會了走路。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通過社會教育,眼界不斷開闊,思維轉變,不怕的越多成長的越快。

從教育培養人的社會性角度,教育是教人不敢。提高個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學習是最佳途徑。一個人所接受的教育越多,越能正確認識自己,越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在社會生活也越懂得敬畏。說話做事對規則、原則、法律敬畏,所以不敢違德違紀違法;在生產活動中對科學的敬畏,所以不敢冒動、違背客觀規律……

從教育培養品德,塑造人角度,教育既限人不許,又助人可能。教育教化立德樹人,具有傳遞、選擇、創造的特有功能。傳統教育中,老師通過為人師表,自己的價值觀念、道德底線等潛移默化地傳遞給了學生,成功的教育者創造出一個自己的影子。現代社會,通過互聯網傳統教育的塑造功能發揮到極致,這個新聞事件、一個有熱度的觀點隨著現代信息技術飛速傳播,與此相關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人的教化以無法估量的倍數增長。從這角度,教育限人不許。

教育最主要的還是傳遞技術知識能力,通過教育習得生存發展所需的知識能力越多,潛力就越大。“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正是教育創造性的生動體現。從這角度,教育助人可能。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教育功能發揮極致,“活到老,學到老”深入人心,學習型社會推動社會進步的發展,也推動了思維和認識發現。“教育,是教人不敢,還是教人不怕?教育,是限人不許,還是助人可能?”正是我們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員該思考的問題。感謝您的提問,讓我得到了這樣一個思考機會。


心靈書吧


教育,既是教人不敢,也是教人不怕;既是限人不許,也是助人可能。

教人不敢

教育需要教人不敢逾越道德和法律。

道德,是人類作為社會性的動物必須要遵守的行為準則,它是維持一個社會穩定的靈魂所在。而法律是道德的最後一道防線。

打破了道德與法律,穩定就不復存在,而我們也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慘痛的代價,最可怕的就是身陷囹圄、失去自由。

教人不怕

教育需要教人不畏權威。

“輕信權威”可能會阻礙我們思維的發展,成為沒有思想、只會盲從的烏合之眾。社會的發展需要將我們每個人的思想結合起來,如果你沒有自己的想法,就永遠只能被別人“統治”。

限人不許

教育需要限人不許輕言放棄。

拖延和偷懶是人的天性,但它們並不代表放棄。愛迪生髮明燈泡做了7000多次實驗,當我們向前走了99步還沒有看到光明時,記得再堅持一步。

助人可能

教育需要助人發掘自身的可能。

很多人窮盡一生都沒有找到內心所愛。“及時行樂”“活在當下”是《死亡詩社》裡基廷老師的座右銘。教育可以幫助人做現在最想做的事情,而這就是自己的內心所愛。活好每一個當下,才能抓住自身的可能。


君影Sunny


首先要明白,什麼是教育?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一般指的是學校裡培養學生德智體全能發展的一個過程。它首先是培養人的品質,然後才培養人的智能,它既不是教人不敢,也不是教人不怕,也不是限人不許,也不是助人可能。它教育孩子什麼時候敢,什麼時候不敢,什麼時候怕,什麼時候不怕,什麼時候為,什麼時候不為,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黑格爾關於教育有兩個重要的思想:第一,“教育的絕對目的是為了人的解放”,第二,教育是塑造人性的藝術。作為一個自然人,每個人生來都是懵懂無知的,每個人後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有相當大的影響來自於受到的教育。

教育對人的解放,不是人性中負面的解放,而是培養與提高人的自由能力。所以教育不是為了片面的不敢、不怕、不許與可能,而是更全面的培養人作為自由人的能力


梅講成語


教育,教人正確的地認識自己,正確的認識他人和世界。它不片面教人不敢,讓人畏懼,蒼白懦弱;它不片面教人不怕,讓人膽大妄為,無所顧忌;它不片面教人不許,讓人教條古板;它不片面教人可能,讓人無端遐想,信馬由韁,脫離實際。用錢鍾書的話說:“文明人類跟野蠻獸類的區別,就在人類有個自我超越的觀點。因此,他能夠把是非真偽跟一己的利害分開,能把善惡好醜跟一己的愛憎分開。他並不和日常生活粘合得難分難解,而儘量企圖跳出自己的凡軀俗骨來批判自己。所以,他在實用應付之外,還知道有真理;在教書投稿以外還知道有學問;在看電影明星照片以外,還知道有美術;雖然愛惜身命,也明白殉國殉道的可貴. 生來是個人,終免不得做幾樁傻事錯事,吃不該吃的果子,愛不值得愛的東西;但是心上自有權衡,不肯顛倒是非,抹殺好壞來為自己辯護,他了解該做的事未必就是愛做的事。這種自我的分裂,知行的歧出,緊張時產出了悲劇,鬆散時變成了諷刺。只有禽獸是天生就知行合一的,因為它們不知道有比一己嗜慾更高理想”。而教育就是教人成為這樣的文明人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