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千年曆朝開國皇帝全載

五帝黃顓嚳堯舜,三代夏商西東周。春秋戰國秦一統,西漢三國二晉收。宋齊梁陳南朝號,北魏二分又齊周。隋唐五代十國宋,遼夏金元明清民。一首口訣把我國的五千年以來所有帝王朝代全部包容在裡邊了,今天小編就把這些王朝的創立者進行彙總介紹:夏朝 約公元前2146-1675年 安邑山西夏縣華夏族禹

中國五千年曆朝開國皇帝全載

禹,姓姒,名文命 (也有禹便是名的說法),字(高)密。史稱大禹、帝禹,為 夏后氏首領、 夏朝開國君王。禹是 黃帝的玄孫、 顓頊的孫子 (但也有說法認為禹應為顓頊六世孫)。其父名 鯀,被帝堯封於 崇,為 伯爵,世稱“崇伯鯀”或“ 崇伯”,其母為 有莘氏之女 脩己。相傳,禹治理 黃河有功 ,受 舜禪讓而繼承帝位。在諸侯的擁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陽城為都城,一說以平陽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晉陽) ,國號夏。並分封 丹朱於唐,分封 商均於虞。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他是中國古代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中國版圖已保存為九州 。後人稱他為大禹。禹死後安葬於會稽山上(今浙江紹興),仍存禹廟、 禹陵、 禹祠。從夏啟開始 歷代帝王大都來禹陵祭祀他。

商朝 約公元前1675-公元前1029年 亳河南商丘華夏族湯

中國五千年曆朝開國皇帝全載

湯(約公元前1670年—公元前1587年),即成湯,子姓,名履,又名天乙(殷墟甲骨文稱成、唐、大乙,宗周甲骨與西周金文稱成唐),河南商丘人,湯是契的第十四代孫,主癸之子,商朝開國君主。商湯原是夏朝方國商國的君主,在伊尹、仲虺等人的輔助下陸續滅掉鄰近的葛國(今河南寧陵)以及夏朝的方國韋(今河南滑縣,即後來大彭)、顧(今河南範縣)、昆吾(今河南許昌)等,十一徵而無敵於天下,成為當時的強國,而後作《湯誓》,與桀大戰於鳴條(今河南封丘東),最終滅夏。經過三千諸侯大會,湯被推舉為天子,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鎮西南),定國號為“商”,成為商朝的開國君主。商湯為商國君主17年,建立商朝後稱王在位12年。百歲而崩,廟號太祖,因其長子太丁早逝,由次子外丙繼位。葬處據傳有六處,說法最多的是在今河南商丘北面。

周朝

西周約公元前1029-公元前771年 鎬京陝西西安華夏族周文王姬昌

中國五千年曆朝開國皇帝全載

姬昌(公元前1152年―公元前1056年),姬姓,名昌,周太王之孫,季歷之子,周朝奠基者,岐周(今陝西岐山)人。其父死後,繼承西伯侯之位,故稱西伯昌。西伯昌四十二年,姬昌稱王,史稱周文王。在位5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周文王在位期間,“克明德慎罰”,勤於政事,重視發展農業生產,禮賢下士,廣羅人才,拜姜尚為軍師,問以軍國大計,使“天下三分,其二歸周”;收附虞、芮兩國,攻滅黎(今山西長治)、邘(今河南沁陽)等國;建都豐京(今陝西西安),為武王滅商奠基;舊傳《周易》為其所演。除此之外,創周禮,被後世儒家所推崇。孔子更是稱文王為“三代之英”。周文王五十年(前1056年),文王崩,葬於畢原。西周王陵(周公廟遺址)位於陝西寶雞岐山縣鳳凰山南麓。前1046年,姬昌嫡次子周武王姬發滅商建周,追尊姬昌為文王。690年,武則天稱制時自稱武家為姬昌後代,追尊周文王為始祖文皇帝。

東周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洛邑河南洛陽華夏族周平王姬宜臼

中國五千年曆朝開國皇帝全載

姬宜臼(?―公元前718年),姬姓,名宜臼(一作宜咎),周幽王姬宮湦之子,母王后申後(申國國君申侯之女),東周第一任君主,公元前768年―公元前718年在位。西周末年,周幽王無道,於後宮得褒姒以後,生子伯服。不久,竟廢申後及姬宜臼,以褒姒為後,以伯服為太子。於是姬宜臼逃奔申國,申侯聯合繒國和犬戎進攻周幽王,周幽王與鄭桓公均被犬戎所殺。隨後,申、魯、許等諸侯國擁立姬宜臼繼位。姬宜臼為避犬戎之難,於公元前770年遷都洛邑,是為周平王,史稱東周。“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周平王在內外交困中度過五十年,於公元前718年去世。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戰亂紛爭歷史久遠,開國君主不太詳細,望各位朋友見諒

春秋 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一說公元前453年,另一說公元前403年))這段歷史時期,史稱"春秋時期"。

東周前期又稱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全國性大分裂形成的時期。史家一般以"三家分晉"作為春秋時代的結束和戰國時代的開始。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建立了東周王朝。但此時周已衰弱到了極點,統治範圍方圓不足六百里,各諸侯國紛紛割據稱雄,不再朝見周王,其統率諸侯的權利也是名存實亡。此間,全國共分為一百四十多個大小諸侯國,而其中比較重要的有齊國、晉國、宋國、陳國、鄭國、衛國、魯國、曹國、楚國、秦國、吳國、越國、燕國等。(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報導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一說止於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滅智氏。又一說止於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

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 晉文公 、 秦穆公和 楚莊王 。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齊國

中國五千年曆朝開國皇帝全載

齊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第一個稱霸的諸侯,姜姓,名小白。齊僖公的孫子、齊襄公的兒子。春秋五霸之首。齊襄公和齊君無知相繼死於內亂後,小白與公子糾爭位成功,即國君位為齊桓公。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桓公於前681年在甄(今山東鄄城)召集宋、陳等四國諸侯會盟,齊桓公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當時中原華夏各諸侯苦於戎狄等部落的攻擊,於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桓公成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桓公晚年昏庸,信用易牙、豎刁等小人,最終在內亂中餓死,“身死不葬,蟲流出戶”。

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促進國家的統一,“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為霸主。齊桓公是公元前685年即位的。他在政治、經濟上作了一系列改革,使齊國強大起來。由於齊桓公率兵擊退戎族、狄族的進攻,又率齊、魯、宋等八國之師破蔡伐楚,阻止楚軍北進,他的威信由此大增。公元前651年,他大會諸侯於葵臣(今河南考城),訂立盟約,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接著稱霸的是晉文公。公元前633年,楚成於率領楚、鄭、陳等國軍隊圍攻宋國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縣南)。宋國派人到晉國求救。晉文公採納了部下的正確意見。爭取了齊國和秦國參戰,壯大了自己的力量。而後,又改善了晉同曹、衛的關係,孤立了楚國。這時,楚國令尹(官名,相當於宰相)子玉大怒,發兵進攻晉軍。

宋國

中國五千年曆朝開國皇帝全載

宋襄公,(?-前637年),宋桓公次子,姓,宋氏,名茲甫,《史記索隱》中說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時宋國第二十任國君,在位於前650年至前637年。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嫡子,第二個兒子,宋成公的父親。齊桓公死後,齊國發生內亂,宋襄公率領衛國、曹國和邾國等四國人馬打到齊國,齊人裡應外合,擁立齊孝公,宋襄公因此聲名鵲起。

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繼承齊桓公的霸業,與楚國爭霸,一度為楚國所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討伐鄭國,與救鄭的楚兵展開泓水之戰。楚兵強大,宋襄公講究"仁義",要待楚兵渡河列陣後再戰,結果大敗受傷,次年傷重而死,後葬於襄陵。

晉國

中國五千年曆朝開國皇帝全載

晉文公(前671年 或前697年 -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晉獻公之子,母親為狐姬。 晉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先秦五霸之一,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

晉文公初為公子,謙虛而好學,善於結交有才能的人。驪姬之亂時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晉殺晉懷 公而立。晉文公在位期間任用狐偃、先軫、趙衰、賈佗、魏犨等人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作三軍六卿,使晉國國力大增。對外聯合秦國和齊國伐曹攻衛、救宋服鄭,平定周室子帶之亂,受到周天子賞賜。 前632年於城濮大敗楚軍,並召集齊、宋等國於踐土會盟, 成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開創了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

秦國

中國五千年曆朝開國皇帝全載

秦穆公(?-前621年),一作秦繆公,嬴姓,趙氏,名任好,秦德公少子,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21年在位,被《史記索隱》等書認定為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繼位後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為謀臣,擊敗晉國,俘晉惠公,滅梁國、芮國、滑國等。秦穆公曾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君位,以實現秦晉之好。晉文公死後,聯盟瓦解,秦晉對抗;秦穆公本欲東進,到中原完成霸業。後分別在前627年崤之戰和前625年彭衙之戰(今陝西白水東北)中兩次被晉軍擊敗,三將被俘,秦軍全軍覆沒,秦東進的路自此被晉牢牢地扼住。秦穆公於是掉頭向西發展。他用計將從晉國投奔到戎人的由余招來作謀士。秦國根據由余的計劃,逐漸滅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國家12個(有說20個)。秦穆公對戎人的勝利,周王特加祝賀,並賜金鼓,希望他擂鼓繼續向戎人進攻;秦穆公於周襄王時出兵攻打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闢國土千餘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為日後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石。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葬於雍城(今陝西寶雞鳳翔東南),殉葬的人數達一百七十七人。

楚國

中國五千年曆朝開國皇帝全載

楚莊王熊旅(?-公元前591年),又稱荊莊王(出土戰國楚簡作臧王),羋姓,熊氏,名(一作侶、呂),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國君,楚莊王元年(前613年)到楚莊王二十三年(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楚穆王十二年(前613年),穆王去世,莊王熊旅即位, 莊王即位時年齡尚不足20歲,國內矛盾重重,爆發了公子燮與公子儀的叛亂。在複雜的形勢下,他採取了以靜觀動、以感辯奸的對策,表現出沉湎於聲色犬馬、不問政事的狀況。三年後,他對楚國的政局和各類人物有了一個基本的瞭解。他重用了伍舉、蘇從等忠直之臣,攻滅了前來進犯的庸國,使楚國的勢力向西北擴展,任用孫叔敖為令尹,重視社會生產,發展經濟,充實國力。楚國在北林打敗晉國軍隊後,鄭國開始聽命於楚國。為了爭當霸主,楚晉之間進行了長時間的戰爭,雙方互有勝負,楚國在楚莊王十七年(前597年)的邲之戰中大獲全勝。使楚國的聲威大振,國勢日強,而晉國在中小國中威信下降,失去了支配他們的能力。不久,楚莊王滅掉了蕭國,又連續三年攻伐宋國,迫使宋國向楚求和。楚莊王飲馬黃河,問鼎中原,實現了自己稱霸的願望。

楚莊王二十三年(前591年),楚莊王去世,諡號,葬於紀山。後世對其多給予較高評價,有關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鳴驚人"等也成為固定的成語,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吳國

中國五千年曆朝開國皇帝全載

吳王闔閭(?―公元前496年),一作闔廬,姬姓,名,又稱公子光,吳王諸樊之子(《左傳》、《世本》作吳王餘眛之子),春秋末期吳國君主,軍事統帥。前514年到前496年在位。周景王二十年(前525年),奉命率舟師溯江攻楚,與楚軍戰於長岸(今安徽當塗西南),以夜襲之計敗楚軍,奪回所喪王舟"餘皇"。周敬王元年(前519年),佐吳王僚率軍攻楚戰略要地州來,當楚以七國聯軍來救,途中因令尹病亡而被迫回軍之時。又出謀示弱誘敵、奇襲制勝,大敗楚軍於雞父(今河南固始),奪取州來。

周敬王五年(前515年),吳王闔閭派專諸刺殺吳王僚,奪取吳國王位。 吳王闔閭執政時期,以楚國舊臣伍子胥為相,以齊人孫武為將軍,確定先破強楚,再服越國的爭霸方略,採取分兵輪番擊楚之策,頻頻攻楚於江淮之間大別山以東地區,使楚疲於奔命。前506年,吳軍在孫武、伍子胥率領下,從淮水流域西攻到漢水,五戰五勝,攻克楚國都城郢都,迫使楚昭王出逃。後楚臣申包胥入秦乞師,在秦廷哭了七天七夜,才使秦出兵助楚復國。前496年,吳王闔閭在與越國的槜李之戰中,被越大夫靈姑浮揮斬落腳趾,重傷而死,後葬於蘇州虎丘山。

越國

中國五千年曆朝開國皇帝全載

越王勾踐(約前520年―前465年),姒姓,本名鳩淺,古時華夏文字不同,音譯成了勾踐,又名菼執,夏禹後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國國君。前496年,越王勾踐即位,同年,在檇李大敗吳師。越王勾踐三年(前494年),被吳軍敗於夫椒,被迫向吳求和。三年後被釋放回越國,返國後重用范蠡、文種, 臥薪嚐膽使越國國力漸漸恢復起來。

越王勾踐十五年(前482年),吳王夫差興兵參加黃池之會,以彰顯武力率精銳而出。越王勾踐抓住機會率兵而起,大敗吳師。夫差倉卒與晉國定盟而返,與勾踐連戰慘敗,不得已與越議和。越王勾踐十九年(前478年),勾踐再度率軍攻打吳國,在笠澤之戰三戰三捷大敗吳軍主力。越王勾踐二十四年(前473年),破吳都,迫使夫差自盡,滅吳稱霸,以兵渡淮,會齊、宋、晉、魯等諸侯于徐州(今山東滕州南),遷都琅琊,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因其"臥薪嚐膽"的典故,勾踐如今已經成為中華民族不懼怕失敗與屈辱,敢於拼搏的楷模形象。

戰國 戰國時期(前476年,一說前453年或前403年~前221年),或稱戰國時代,簡稱戰國,是中國歷史上東周的一段時期(秦統一中原前),這一時期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 春秋 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下共主,實際上已形同滅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 三家分晉 後, 趙國 、魏國 、韓國 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 ,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國分別是: 齊國 、楚國 、燕國 、韓國 、趙國 、魏國 、秦國 。、

齊 姜子牙立國姜姓齊國前1044年-前386年 田姓齊國前386年-前221年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亦作姜尚,中國著名歷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姓,氏,名,一名,字子牙,或單呼牙,別號

飛熊,因其先祖輔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於呂,故以呂為氏,也稱呂尚。相傳姜子牙72歲時在渭水之濱的磻溪垂釣,遇到了求賢若渴的周文王,被封為"太師"(武官名),稱"太公望",俗稱太公,被周武王尊為"師尚父" 。姜子牙輔佐武王伐紂建立了周朝, 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紂的首席智囊、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勳,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法、兵、縱橫等諸子百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姜子牙為齊國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他的民族政策搞得好,尊重當地居民的習俗,再用周禮予以同化,此後“通商工之業,便漁鹽之利”,使齊國由地薄民寡的一個小國一躍而成為經濟富庶、人口眾多的泱泱大國。姜氏在齊國世代為王好不興旺(直到戰國)。

齊太公田和(?―前384年),媯姓,田氏,名和,生稱為子禾子,田莊子之子,田悼子之弟。其妻據其子桓公午追諡為孝大(太)妃,名不詳。陳完的八世孫。前391年,田和自立為齊君。放逐齊康公於海島,使食一城,以奉姜姓之祀。

康公十九年(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為諸侯,姜姓齊國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稱侯,仍沿用齊國名號,世稱田齊,以示別於姜姓齊國,史稱"田氏代齊"。前379年齊康公死,田氏並其食邑,呂尚至此絕祀。

楚 (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222年)

姓:羋 || 氏:熊

先秦羋姓(羋本作幁)周朝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亦稱荊。羋姓是所謂"祝融八姓"之一,始祖為顓頊之子稱的玄孫季連。由於中原部落或部落集團之間的鬥爭日益激烈,季連後裔大約在夏代或商代前期被迫南遷。季連的後世子孫鬻熊為周文王師。古書記載,鬻熊以下楚君皆以熊為氏,但據出土戰國晚期楚國銅器銘文,楚君名號皆以酓為氏。鬻熊曾孫熊繹僻處荊山(在今湖北南漳、保康一帶),跋涉山林,以事周成王,被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陽(今湖北秭歸),從此立為國家。進入春秋後,楚國國力強盛,與晉國長期爭霸.。春秋晚期,楚長期陷入公族內亂,風頭漸漸被臨近的吳國搶去。公元前506年,吳敗楚於柏舉(今湖北麻城),五戰及郢,攻入楚都。昭王逃入隨,使申包胥請救於秦。次年,秦、楚敗吳於稷(今河南桐柏),吳引兵去。昭王滅唐(在今湖北隨州),還歸郢,遷都鄀(今湖北宜城東南)。昭王復國後,又滅頓(在今河南商水)、胡(在今安徽阜陽)等小國。昭王卒,子惠王立。公元前481年,平王太子建之子勝,為白公,襲殺令尹子西和司馬子期於朝,劫惠王。葉公子高出兵,平定白公之亂,再度滅陳。

戰國早期,楚惠王再度滅蔡,佔領淮水流域;公元前431年,簡王北上滅莒(在今山東莒縣)。簡王卒,聲王立,立僅六年,"盜"殺聲王。楚悼王立。時三晉強盛,楚國多次與晉軍交戰,然今非昔比。三晉多次大敗楚軍,楚國黃河以南大片土地被三晉所佔,楚軍一勝難求。後悼王任用魏將吳起變法,南收揚越,佔領洞庭、蒼梧,楚國稍見起色。戰國中期,楚威王敗越。楚懷王時,楚與齊縱親。公元前318年,魏、趙、韓、燕、楚等國合縱攻秦,以楚懷王為縱長,不勝而歸。秦使張儀入楚,離間齊、楚,許與商(今陝西商縣)、於(今河南西峽一帶)之地六百里,已而背約不與,楚因伐秦。公元前312年,秦敗楚于丹陽(今河南西峽一帶),取楚漢中。楚反攻,秦又敗楚於藍田(今陝西藍田)。楚服秦,但仍與齊、韓合縱。

戰國晚期,楚背齊合秦。公元前301年,齊聯合韓、魏攻楚,大敗楚軍於垂沙。次年,秦亦攻楚,取襄城。又次年,楚懷王入秦被執,後三年死於秦,楚從此一蹶不振。頃襄王時,秦繼續攻楚。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破楚拔郢,楚遷都於陳(今河南淮陽)。頃襄王卒,考烈王立,以黃歇(封為春申君)為相。公元前257年,黃歇與魏信陵君救趙敗秦。次年,楚滅魯。公元前253年,楚遷都巨陽(今安徽太和東南)。公元前241年,楚遷都壽春(亦稱郢,今安徽壽縣西南)。考烈王卒,李園殺黃歇,立幽王。幽王卒,同母弟猶代立為哀王。哀王立僅二月餘,為庶兄負芻之徒襲殺,負芻立為王。公元前223年,秦將王翦、蒙武破楚,虜王負芻,楚國滅亡。

燕 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

周武王十三年,召公奭跟隨周武王發在牧野之戰中擊敗商軍,商紂王自焚而死,商朝滅亡。周武王之弟周公旦手持大鉞,畢公高手持小鉞,左右夾輔周武王舉行祭社大禮,向上天和商朝百姓宣告帝辛的罪責。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將召公奭封在薊地(今北京),建立臣屬西周的諸侯國燕國。但召公奭沒有前往薊地就封,而是派他的長子克管理薊地,自己則留在都城鎬京(今陝西西安)繼續輔佐周王室。

公元前7世紀燕國向冀北、遼西一帶擴張,吞併薊國後,建都薊(今北京市)。

韓 (前403年-前230年)

韓國起源於三家分晉,春秋末年,晉國大夫趙襄子、魏獻子和韓宣子於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殺智伯,然後再將晉的領地瓜分,成為三個諸侯國。後世歷史學家將韓、魏、趙合稱為三晉。 韓國北臨魏趙,東有齊,南有楚,西有秦,四面受敵。幸而韓國以其著名的兵器--弩,為各國所畏懼。所謂“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韓國的弩能射800米之外,“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除此以外,韓國的劍也異常鋒利,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前375年,韓便曾以其厲兵滅了中原傳統古國鄭國。而韓國國勢最強要數韓釐侯在位之時。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國成小康之治。 由於地處黃河中游地區,韓國東部和北部都被魏國包圍、西有秦國、南有楚國、以及有當時已很薄弱的東周(洛陽),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國土在七國之中最小,屢遭列強欺凌。早年已經為魏齊之間的爭霸資本,於前341年的馬陵之戰是圍魏救韓的結果。秦楚爭霸時,秦又要挾韓魏共同伐楚。晚年韓國成了秦國和山東各國的緩衝地,苟延殘存;前265年,秦國大舉進攻韓國上黨,上黨不願被秦佔有,降於趙國,引發了長平之戰。兩場決定霸主局勢之戰都由韓國而起,充分體現了韓國被列強圍欺的困境。前230年,韓國軍隊屢戰屢敗,成為山東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所滅的諸侯國。

趙 (前403年-前227年)

趙國是中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戰國時期七雄之一。趙人的先祖是華夏族的一支,其國君嬴姓(少昊氏之後),趙氏(趙城叔帶之後)。相傳先祖造父為周穆王御,因助周平定徐偃王之亂,封於趙城,其後以趙為氏(值得一提的是,同屬於蜚廉之後的惡來家族也因為其宗主造父封趙城,姓趙氏,即秦趙同宗)。後奄父救周宣王於千畝之戰,其子叔帶為周朝卿士,因不滿周幽王的昏庸,離開周王,侍奉晉文侯。從此趙氏便在晉國落腳,漸成望族。在前403年,叔帶之後趙烈侯與韓魏三家分晉,建立趙國。趙國生存於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8年,領土大致為今山西北部和中部,河北西部和南部。定都邯鄲(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太原東南,後遷至今河北邯鄲)。

魏 (前403年-前225年)

魏國(公元前403--公元前225年),是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屬戰國七雄之一。姬姓,魏氏。自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冊封為侯、前344年稱王、至前225年為秦國所滅,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領土約包括現時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陝西、河北的部分地區。當時它西鄰秦國,東隔淮水、潁水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魏國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公元前361年(一說:公元前339年)魏惠王從安邑(魏縣)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此後魏國亦稱

梁國。公元前453年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魏與趙、韓一起被名義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為諸侯。由於魏國地處中央四戰之地,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他用翟璜為相,改革弊政;用樂羊為將,攻掠中山國;以李悝變法,教授法經,依法治國,魏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

戰國250餘年歷史中,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但在以後的戰爭中,魏國"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開始衰落。傳至魏王假,於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為秦國所滅。

秦 公元前768年 ~ 公元前207年

秦國是周朝時華夏族在中國西北建立的一個諸侯國,始祖秦非子是商紂王手下名將飛廉(蜚廉)之子惡來之後。秦人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時期就是鎮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頗受商朝重視,為商朝貴族並遂為諸侯。周孝王時,秦先祖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王封為附庸。 公元前821年,秦莊公擊敗西戎,被周宣王封為西陲大夫,再次賜以秦(天水),即大駱之族所居的犬丘(天水)之地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殺,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賞識。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又被賜封歧山以西之地。 自此,秦國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

秦穆公時先後滅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個國家,開闢國土千餘里 並穩定大後方以後,才奠定了其作為春秋四大國的基礎。戰國初魏國連年進攻秦國,奪取了河西之地,秦國被迫退守洛水以西。秦孝公時,任用商鞅進行變法,秦國因此與日俱強,逐漸成為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國家。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公元前316年秦並巴國和蜀國。

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於前230年至前221年十年間滅掉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王朝——秦朝。

秦朝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秦始皇(前259年農曆十二月初三—前210年)姓,氏,名,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 ,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 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同時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但是到了後期,求仙夢想長生,苛政虐民,扼殺民智,動搖了秦朝統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於邢臺沙丘。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叱吒風雲富有傳奇色彩的劃時代人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

漢朝 (前202-220年) 是繼秦朝 之後的大一統王朝 ,分為 西漢和東漢 兩個時期,共歷二十九帝,享國四百零五年 。

西漢 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縣豐邑中陽里人,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

劉邦出身農家,為人豁達大度,不事生產。 秦時任沛縣泗水亭長,因釋放刑徒而亡匿於芒碭山中。陳勝起事後不久,劉邦集合三千子弟響應起義,攻佔沛縣等地,稱沛公,不久投奔項梁,被封為武安侯,將碭郡兵馬 。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軍進駐霸上,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 劉邦廢秦苛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鴻門宴後封為漢王,統治巴蜀地及漢中一帶。 楚漢戰爭前期,屢屢敗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納諫,能充分發揮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聯合各地反對項羽的力量,終於反敗為勝。擊敗項羽後,統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於定陶氾水之陽即皇帝位,定都長安,史稱西漢。 登基後一面消滅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異姓諸侯王,又裂土分封九個同姓諸侯王。另一面建章立制並採用休養生息之寬鬆政策治理天下,讓士兵復員歸家,豁免其徭役,重農抑商, 恢復殘破的社會經濟,穩定封建統治秩序。不僅安撫了人民,也促成了漢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 開放與匈奴之間的關市,以緩和雙方的關係。

公元前195年,劉邦因討伐英布叛亂,被流矢射中,其後病重不起,同年崩,廟號太祖,諡號高皇帝 。

新朝 (8年-23年)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10月6日),字巨君,新都哀侯王曼次子、西漢孝元皇后王政君之侄、王永之弟。中國歷史上新朝的建立者,即新始祖,也稱建興帝或新帝,公元8年-公元23年在位。

王莽為西漢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員,其人謙恭儉讓,禮賢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漢末年,社會矛盾空前激化,王莽被朝野視為能挽危局的不二人選,被看作是"周公再世"。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漢建新,建元"始建國",宣佈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王莽統治的末期,天下大亂,新莽地皇四年,更始軍攻入長安,王莽死於亂軍之中。王莽共在位16年,卒年69歲,而新朝也成為中國歷史上很短命的朝代之一。

玄漢 (公元23年2月~公元25年9月)是中國歷史上繼 新朝 之後出現的政權,為西漢宗室 劉玄所建立。

劉玄(?—25年10月),南陽舂陵人,自稱是“西漢皇裔,漢景帝劉啟之子長沙定王劉發之後,東漢光武帝劉秀的族兄”。

公元23年,劉玄被綠林軍在淯水(今南陽白河)之濱擁立為皇帝,年號更始,成為歷史上著名的更始帝。同年新朝滅亡,劉玄入主長安,成為天下之主。公元25年,更始政權在赤眉軍和劉秀大軍的兩路夾擊之下,土崩瓦解,劉玄向赤眉軍出降,獻出傳國玉璽,更始政權滅亡。不久,劉玄被赤眉軍所殺,後劉秀大將鄧禹遵劉秀之意將劉玄安葬在長安附近的霸陵。

東漢 (25年-220年) 是中國歷史上繼 秦朝 、西漢 、新朝 之後的 大一統王朝,傳八世共十四帝,歷經一百九十五年,又稱 後漢,與西漢合稱漢朝。

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公元前6年臘月初六-公元57年二月初五),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人,出生於陳留郡濟陽縣(今河南蘭考),東漢開國皇帝,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新莽末年,劉秀在家鄉起兵。公元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於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稱帝,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經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統一戰爭,劉秀先後平滅了關東、隴右、西蜀等地的割據政權,結束了自新莽末年以來長達近二十年的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劉秀在位三十三年,大興儒學、推崇氣節,東漢一朝也被後世史家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時代。建武中元(一作中元)二年(公元57年)二月初五日,劉秀在南宮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歲。遺詔說:"我無益於百姓,後事都照孝文皇帝制度,務必儉省。刺史、二千石長吏都不要離開自己所在的城邑,不要派官員或通過驛傳郵寄唁函弔唁。"劉秀死後,其子劉莊繼位,於同年三月初五日,葬劉秀於原陵,上廟號世祖、諡號光武皇帝。

三國時期 (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曹魏 220-265年 洛陽河南洛陽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豫州沛國譙縣 (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曹魏開國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次子,與正室卞夫人的嫡長子 。

曹丕自幼文武雙全,博覽經傳,通曉諸子百家學說。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擊敗了其弟曹植,被立為魏王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繼任丞相、魏王。同年,受禪登基,以魏代漢,結束了漢朝四百多年的統治,建立了魏國。曹丕在位期間,採納吏部尚書陳群的意見,於黃初元年 (220年)命其制定九品中正制,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的選官制度。而且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帶的割據勢力,最終完成了北方的統一。對外平定邊患,擊退鮮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復在西域的建置。

黃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於洛陽,時年四十歲。諡號文帝,廟號高祖(《資治通鑑》作世祖),葬於首陽陵。曹丕於詩、賦、文學皆有成就,尤擅長於五言詩,與其父曹操和弟曹植,並稱“建安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論》,當中的《論文》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有系統的文學批評專論作品。

蜀漢 221-263年 成都四川成都

漢昭烈帝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漢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又稱先主,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

劉備少年時拜盧植為師;早年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投靠過多個諸侯,曾參與鎮壓黃巾起義。先後率軍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謙等。陶謙病亡後,將徐州讓與劉備。赤壁之戰時,劉備與孫權聯盟擊敗曹操,趁勢奪取荊州。而後進取益州。於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三國志》評劉備的機權幹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終成帝業。劉備也稱自己做事“每與操反,事乃成爾”。

章武三年(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諡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 ,葬惠陵。後世有眾多文藝作品以其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廟為紀念。

孫吳 222-280年 建業江蘇南京

吳大帝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229年—252年在位)

孫權的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之掌事,成為一方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與劉備建立孫劉聯盟,並於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派呂蒙成功襲取劉備的荊州,使領土面積大大增加。黃武元年(222年),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冊封為吳王,建立吳國。同年,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黃龍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稱帝,國號吳,不久後遷都建業。孫權稱帝后,設置農官,實行屯田,設置郡縣,並繼續剿撫山越,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黃龍二年(230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抵達夷州。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反覆無常,引致群下黨爭,朝局不穩。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歲,在位二十四年,諡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於蔣陵。孫權亦善書,唐代張懷瓘在《書估》中將其書法列為第三等。

晉朝(266年-420年)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其中西晉為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王朝之一,東晉則屬於六朝之一,兩晉共傳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

西晉 265-316 洛陽河南洛陽

晉武帝司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即晉武帝(265年-290年在位)。字安世,河內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晉朝開國皇帝。晉宣帝司馬懿之孫、晉景帝司馬師之侄、晉文帝司馬昭嫡長子、晉元帝司馬睿從父 。

鹹熙二年(265年)襲父爵晉王,數月後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給自己,國號晉,建都洛陽,改元泰始。咸寧五年(279年),司馬炎命杜預、王濬等人分兵伐吳,於次年滅吳,統一全國 。建國後,他採取一系列經濟措施以發展生產, 並頒行戶調式(包括佔田制、戶調製和品官佔田蔭客制)。太康年間,西晉出現一片繁榮景象,史稱“太康之治”。但滅吳後,司馬炎逐漸怠惰政事,奢侈腐化。太熙元年(290年)病逝,諡號武皇帝,廟號世祖,史稱晉武帝。葬峻陽陵 。

東晉 317-420 建康江蘇南京

晉元帝司馬睿(276年—323年),字景文,東晉開國皇帝(318年—323年在位)。晉宣帝司馬懿的曾孫,琅邪武王司馬伷之孫,琅邪恭王司馬覲之子,晉武帝司馬炎從子。

太熙元年(290年),司馬睿襲封琅邪王,曾經參與討伐成都王司馬穎的戰役;但是由於作戰失利,司馬睿便離開洛陽,回到封國。晉懷帝即位後,司馬睿被封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後來在王導的建議之下前往建康,並且極力結交江東大族。永嘉七年(313年)晉愍帝封司馬睿為丞相、大都督中外軍事。晉愍帝被俘後,司馬睿在晉朝貴族與江東大族的支持下於建興五年(317年)稱晉王,建元建武,太興元年(318年)即帝位,為晉元帝。

永昌元年(323年),司馬睿去世,時年四十七歲,葬於建平陵,諡號元皇帝,廟號中宗。

十六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該時期自304年李雄和劉淵分別在蜀地建立成國(成漢)、在中原建立漢趙(後稱前趙)時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燾(太武帝)滅北涼為止。這一期間,中國江南、荊湘地區有東晉控制,而北方和西南則先後建立了二十多個國家。其中的成漢、前趙、後趙、前涼、北涼、西涼、後涼、南涼、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後秦十六個國家實力強勁,被統稱為十六國。

前趙(漢趙)304-318 平陽山西臨汾匈奴族

高祖光文皇帝劉淵(?-310年),字元海,新興(今山西忻州北)人,匈奴族,匈奴首領冒頓單于之後 ,南匈奴單于於夫羅之孫,左賢王劉豹之子,母呼延氏,十六國時期前趙政權開國皇帝,304年-310年在位。劉淵在父親死後接掌其部屬,八王之亂時諸王互相攻伐,劉淵乘朝廷內亂而在幷州自立,稱漢王,建立漢國(後改為趙,泛稱前趙,亦作漢趙),308年稱帝,改元永鳳。310年,劉淵病死,在位六年,諡號光文皇帝,廟號高祖。

成漢306-347成都四川成都巴氐族

太宗武皇帝李雄(274年―334年),字仲俊,李特第三子,母羅氏,十六國時期成漢開國皇帝,304年―334年在位。 李特在四川起兵時,被封為前將軍。303年李特喪身沙場,秦文王李流收拾殘兵敗將,接管其部,自稱大將軍、大都督、益州牧。李雄帶兵打敗晉建平太守孫阜,大獲全勝,聲勢復振。李流病死後,將軍權交給侄子李雄。李雄自稱大都督、大將軍、益州牧。不久,攻克成都。304年稱成都王,建元建興,306年稱帝,國號“

大成”,史稱成漢,改元晏平。314年漢中的楊虎和梁州的張鹹也先後投奔了李雄,成國疆土達到最大。334年李雄頭頂生瘡而死,享年61歲,諡號武皇帝,廟號太宗,葬於安都陵。

前涼314-363姑臧甘肅武威漢族

高祖明王張寔 公元271—320年,字安遜,安定〈今甘肅涇川〉人,十六國時期前涼政權的建立者。他是前涼武穆王張軌之子,張軌死後繼任涼州刺史。公元316年 11月西晉滅亡後,張寔於 公元317年 建立前涼,在位7年,被部將刺殺,終年50歲,葬於寧陵。史稱昭公,也稱元公、明王 ,張祚稱帝后追諡他為昭王。

後趙319-351襄國河北邢臺羯族

高祖明皇帝石勒(274年-333年8月17日),字世龍,初名,小字匐勒,上黨武鄉羯胡民族,是中國 五胡十六國時代後趙的開國君主。

石勒初年因公師藩而起兵,後投靠漢國君主劉淵,後卻與漢國決裂,由漢國分裂出去。石勒在他的謀臣,漢人 張賓 輔助之下以襄國(今河北邢臺)為根據地,並陸續消滅了 王浚 、邵續、段匹磾等西晉於北方的勢力,繼而又消滅 曹嶷 ,進侵東晉以及消滅 劉曜 領導的前趙,又北征代國,令後趙成為當時北方最強盛的國家。石勒又實行多項措施,推動文教和經濟發展。另外他厚待來自西域的佛教僧侶 佛圖澄 ,對當時佛教的傳播有一定貢獻。

前燕337-370龍城遼寧朝陽鮮卑族

太祖文明皇帝慕容皝(公元297年―公元348年),字元真,小字萬年,昌黎棘城(今遼寧義縣)人,鮮卑族,西晉遼東公慕容廆第三子,十六國時期前燕的建立者。

333年慕容皝以平東將軍繼其父慕容廆之位,統領遼東。337年,自稱燕王,建立前燕,定都大棘城。342年,遷都龍城(今遼寧朝陽)。348年去世,時年五十二歲。其子慕容俊稱帝后,追諡為文明皇帝,廟號太祖。慕容皝“雄毅多權略”,崇尚漢族文化。其在位期間平定內部叛亂,擊敗宇文部和段部,擊退後趙進攻,破高句麗,威震北方,為日後前燕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前秦351-394長安陝西西安氐族

世宗明皇帝符健(公元317—355年),前秦高祖,字建業,初名羆,字世健,前秦惠武帝苻洪第三子,苻洪死後繼位,在位5年,病死,終年39歲,葬於原陵。

苻健在位期間,用堅壁清野的戰術擊退了東晉桓溫的北伐,他崇尚儒學,減免租稅,緩和了關中漢,胡之間的矛盾,使政權減趨穩固。 公元355年6月,苻健病重,侄苻箐企圖奪位,帶兵衝入宮中,想殺死太子苻生,不料太子在東掖門內陪侍苻健,已經幾天沒有出宮,苻箐認定苻健已經死了,轉而引兵攻打東掖門,聲稱皇上駕崩,太子為人殘暴,不宜繼位,應該除去,苻健抱病乘輦趕到端門,指揮禁軍步列在門前,準備抗擊,叛軍猛然見到苻健端坐在那裡,都紛紛逃散,苻箐被苻健追捕,處死。幾天後,苻健病危,授其叔父,武安王苻安為大將軍,委以兵權,同時宣召丞相雷弱兒,太傅毛貴,太尉魚遵等大臣接受顧命,三天後,病死於長安富中太極前殿。 苻健死後的廟號為世宗,又改稱高祖,諡號為明帝。

後秦384-417長安陝西西安羌族

太祖武昭皇帝姚萇(329年 -393年),即後秦武昭帝。字景茂,南安赤亭(今甘肅隴西西梁家營村紅崖)人,羌族。東晉十六國時期後秦開國皇帝,軍事統帥。384到393年在位。姚是羌族首領姚弋仲的第二十四子,姚襄之弟。

世為羌酋。少聰慧,多權略,隨兄姚襄出征,常參大謀。前秦壽光三年(357年)五月,姚襄在與秦將交戰時被俘殺,萇率部降於前秦。苻堅繼前秦王位後,姚萇多次出戰,屢建大功。建元十九年(383年),苻堅因淝水之戰大敗而國力頓衰,內部開始瓦解。翌年四月,姚萇隨苻堅子苻叡征討北地長史慕容泓反叛,戰敗,懼罪奔渭北馬牧,被羌民和西州豪族推為盟主,稱大將軍、大單于、萬年秦王,年號白雀,史稱後秦。旋進屯北地(今陝西耀縣),厲兵積粟,以觀時變。羌、胡來投者達十餘萬。六月,與慕容衝聯合,擊敗苻堅。白雀二年(385年),苻堅為慕容衝所逼,逃出長安(今西安西北)。姚萇遣將圍擒苻堅,八月,縊殺堅於新平(今彬縣)。次年四月,稱帝,建都長安。建初四年(389年),前秦軍屢勝後秦軍,進逼安定(今甘肅涇川北),率3萬騎往襲前秦儲藏輜重的大界(在安定與新平兩郡之間),俘前秦名將數十人,男女5萬餘人。

建初八年(393年)十月,姚萇病重而回長安。至同年十二月,姚萇召太尉姚旻、僕射尹緯及姚晃、將軍姚大目和尚書狄伯支受遺詔輔政,輔助太子姚興。及後姚萇去世,享年六十四歲。姚興先秘不發喪,至次年才發佈死訊,上諡號為

武昭皇帝,廟號太祖

後燕384-407中山河北定州鮮卑族

世祖成武皇帝慕容垂(326年11月4日—396年6月2日),字道明(一說字道業、叔仁),原名,鮮卑名阿六敦。慕容儁在位時賜名“夬”,後改為垂。昌黎棘城(今遼寧義縣)鮮卑族人。十六國後燕開國君主。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的第五子,生母蘭淑儀。

慕容垂十三歲即隨父征戰,才兼文武,勇猛多謀。前燕慕容皝十一年(344年),參與討伐鮮卑宇文部逸豆歸,從旁攔擊,斬其主將涉夜幹,使宇文部不久即散亡。慕容儁元年(349年),乘後趙主石虎新喪、內亂之機,獻策請速攻趙,為燕主所納。次年攻取後趙幽州等地,並勸燕王勿殺降卒,以服人心。元璽三年(354年),受封為吳王。建熙六年(365年),與太宰慕容恪合力攻佔東晉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北)後,任徵南大將軍、荊州牧等職。建熙十年(369年),在桓溫攻前燕之戰中,大敗晉軍,威名大振。十一月,因前燕內訌,西投前秦,為苻堅所賞識。次年,前秦滅前燕,慕容垂至鄴,密圖興復。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不顧多數朝臣的反對,力勸苻堅進攻東晉。淝水之戰,秦兵慘敗,唯慕容垂軍3萬屯據鄖城(今安陸)無損。

建元二十年(384年),起兵反秦,稱燕王,史稱後燕,次年稱帝。建興十年(395年),遣慕容寶攻北魏,在參合陂之戰遭慘敗。次年三月,親自率軍攻北魏,大敗魏軍。四月,因病還師,卒於途中。 時年七十一歲,諡號成武皇帝,廟號世祖

西秦385-431苑川甘肅榆中鮮卑族

烈祖宣烈王乞伏國仁(?—388年),隴西人,鮮卑族,鮮卑乞伏部首領乞伏司繁之子,十六國時期西秦政權建立者,385年―388年在位。

公元376年(太元元年),乞伏司繁去世,乞伏國仁接替其父鎮守勇士川。公元383年(太元八年),前秦苻堅任命乞伏國仁為前將軍、先鋒騎。公元385年(太元十年),乞伏國仁逐叛前秦,自稱大都督、大將軍、大單于、兼秦河二州牧,建立西秦,年號建義,設置武城、武陽、安固等十二郡,建都勇士城(今甘肅榆中)。公元388年(太元十三年),乞伏國仁去世,諡號宣烈王,廟號烈祖。後涼386-403略陽甘肅平涼氐族太祖懿武皇帝呂光。

後涼386-403略陽甘肅平涼氐族

太祖懿武皇帝呂光(338年-399年),字世明,略陽臨渭(今甘肅秦安)人,氐族,十六國時期後涼建立者,前秦太尉呂婆樓之子。

呂光初為前秦將領,屢立戰功,率軍征服西域。後前秦因淝水之戰戰敗而國亂,呂光回軍消滅涼州刺史梁熙,入主涼州,遂在當地建立政權。他在收到苻堅死訊後,駐兵割據,自稱使持節、侍中、中外大都督、督隴右、河西諸軍事、大將軍、涼州牧、酒泉公,改元太安。 386年,復改稱天王,國號大涼,改元龍飛。 389年,稱三河王,改元麟嘉。399年,呂光病死,時年六十三歲,廟號太祖,諡號懿武皇帝,葬於高陵。太祖呂光創立了後涼,是中國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太上皇” ,年僅22歲就一戰成名,在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

南涼397-414西平青海西寧鮮卑族

烈祖武王拓跋烏孤(?—399年),河西鮮卑人,十六國時期南涼國建立者,397年―399年在位。後涼龍飛元年(396年)後涼王呂光遣使署徵南大將軍、益州牧、左賢王,烏孤不受。龍飛五年(397年)正月叛後涼,自稱大都督、大將軍、大單于、西平王,改年號太初,即出兵代涼,攻克金城,在街亭打敗後涼將軍竇荀。明年(398年)改稱武威王。太初三年(399年)因酒後墜馬傷及肋骨,回宮後不久病情加重,後不治而亡,諡武王,廟號烈祖。其弟禿髮利鹿孤繼立。

南燕398-410廣固山東益都鮮卑族

世宗獻武皇帝慕容德(336年-405年10月18日),後改名慕容備德,字玄明,昌黎棘城(今遼寧義縣)人,鮮卑族,前燕文明帝慕容皝幼子,母公孫氏 ,前燕景昭帝慕容儁、後燕成武帝慕容垂皆為其兄,五胡十六國時期南燕開國皇帝。

太和四年(369年),在枋頭之戰中,隨兄慕容垂打敗東晉的軍隊。太元九年(384年),慕容垂建立後燕,任命慕容德為車騎大將軍,復封范陽王,居鎮護衛,參決政事。慕容寶繼位後,任慕容德為使持節、都督冀兗青徐荊豫六州諸軍事、特進、車騎大將軍、冀州牧、南蠻校尉,鎮守鄴城,專統南境。隆安二年(398年),率眾自鄴城遷至滑臺,自稱燕王,史稱南燕。隆安四年(400年),慕容德正式稱帝,改元建平。

義熙元年(405年),立兄子慕容超為太子,同月去世,時年七十歲,諡號獻武皇帝,廟號世宗。

西涼407-421酒泉甘肅酒泉漢族

太祖昭武王李暠[hào](351年—417年),字玄盛,小字長生,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自稱西漢將領李廣十六世孫 ,十六國時期西涼政權建立者,唐高祖李淵是其六世孫。

隆安元年(397年),段業自稱涼州牧,以李暠為效谷縣令,後升為敦煌太守。隆安四年(400年),李暠自稱大將軍、護羌校尉、秦涼二州牧、涼公,改元庚子,建立西涼政權,以敦煌為都城,疆域廣及西域。義熙元年(405年),改元建初,遣使奉表東晉,並遷都酒泉,與北涼長期爭戰。

義熙十三年(417年),李暠去世,享年六十七歲,諡號武昭王,廟號太祖,葬於建世陵。唐朝李氏亦稱李暠為其先祖。唐玄宗李隆基天寶二年(753年)追尊為興聖皇帝。

胡夏407-431統萬城陝西靖邊匈奴

世祖烈武皇帝赫連勃勃(381年-425年),原名劉勃勃,或字敖雲 (北魏皇帝拓跋嗣給他取個侮辱性名字“屈孑”,屈孑是卑下之意 ,《晉書》誤作為其表字。),匈奴鐵弗部人,十六國時期胡夏國(又稱赫連夏)建立者。其父劉衛辰曾被前秦天王苻堅任為西單于,督攝河西諸部族。407年,劉勃勃殺沒弈幹,併吞其部眾,自立為天王,大單于,國號夏,年號龍升,定都統萬城 (今陝西靖邊北)。

赫連勃勃為政殘暴嗜殺,狂妄自慢,關中人民受害極深。413年,改姓赫連。418年,乘東晉將領劉裕滅後秦急於南歸之機,攻取長安,在灞上(今陝西藍田縣)稱帝。不久回師,因統萬宮殿完工而刻石於城南,歌功頌德。425年去世,諡號武烈皇帝,廟號世祖,葬於嘉平陵。

北燕407-436和龍遼寧朝陽高句麗

燕惠懿帝高雲(?~公元409年),又名慕容雲,字子雨,原姓高,是慕容寶的養子,“慕容”系其賜姓。他的祖父高和,屬於高句驪分支的一個族群。早期的高雲於後燕時沉默寡言,並沒有什麼名氣,只有中衛將軍馮跋看出他的氣度與他結交。後燕永康二年(公元397年),高雲因率軍擊敗慕容寶之子慕容會的叛軍,被慕容寶收養,賜姓慕容氏,封夕陽公。後燕建初元年(公元407年)馮跋反,殺皇帝慕容熙,在馮跋支持之下,慕容雲即天王位,改元曰正始,國號大燕,恢復原本的高姓。高雲自知無功而登大位,因此培養一批禁衛保護自己,但後來反被禁衛離班、桃仁所殺,高雲死後被諡惠懿皇帝。

北涼397-439張掖甘肅張掖盧水胡

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遜(368年-433年),臨松盧水(今甘肅張掖)人,匈奴族,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涼國君,諡稱北涼武宣王。天璽三年(401年)到北涼義和三年(433年)在位。張掖臨松(今甘肅肅南東南馬蹄鎮)匈奴盧水胡人。

後涼龍飛二年(397年)四月,因伯父沮渠羅仇、麴粥被後涼呂光所殺,沮渠蒙遜與諸部會葬者萬餘人結盟起兵。是月,與從兄沮渠男成共推後涼建康太守段業為大都督、涼州牧。天璽三年(401年)五月,沮渠蒙遜用計使段業殺沮渠男成,又聚眾起兵,斬段業。六月,被眾推為大都督、大將軍、涼州牧、張掖公,改元永安。永安三年(403年)七月,與南涼王禿髮傉檀聯合出兵進攻後涼;八月,與後秦結盟,滅後涼。永安十一年(411年)二月,攻佔魏安人焦朗所據姑臧(今武威),遷都於姑臧、稱河西王。此後,與南涼、西涼、西秦連年混戰,時勝時敗。玄始九年(420年)滅西涼。

玄始十二年(423年)二月,遣使入貢南朝宋,受封為都督涼、秦、河、沙四州諸軍事、河西王。後遣使朝貢北魏,受封為侍中、涼王。 義和三年(433年),沮渠蒙遜去世,時年六十六歲,葬於元陵,廟號

太祖,諡號武宣王

冉魏350-352鄴城河北臨漳漢族

武悼天王冉閔(?-352年),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內黃(今河南內黃西北)人,十六國時期冉魏政權建立者,350年-352年在位。以勇猛著稱。350年稱帝,國號大魏,史稱冉魏。352年冉閔突圍不遂,為前燕皇帝慕容儁所擒,斬於遏陘山,後被追諡為武悼天王。冉閔後人的墓誌上稱冉閔為“平皇帝”,有學者認為這可能是冉魏政權給冉閔上的諡號。

西燕384-394長子山西長子鮮卑族

濟北王慕容泓(?―384年),昌黎棘城(今遼寧義縣)人,鮮卑族,十六國時期西燕政權建立者。前燕帝慕容儁之子,慕容暐之弟。前燕時期慕容儁在位時被封為濟北王。

370年,前燕為前秦所滅後,包括慕容泓在內的眾多鮮卑慕容部人被遷往關中。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前秦於淝水之戰大敗,對境內各族的控制力減弱。建元二十年(384年)慕容泓之叔慕容垂於河北叛變,時任北地長史的慕容泓聽聞後即至關東召集鮮卑部眾,自稱都督陝西諸軍事、大將軍、雍州牧、濟北王,並奉慕容垂為吳王。原本慕容泓只想東回前燕故地並投奔慕容垂,但在屢次擊敗前秦軍後,遂轉而西進前秦都城長安,並改元燕興。不久,謀臣高蓋等人認為慕容泓德望不如其弟慕容衝,且用法苛刻嚴峻,於是殺慕容泓,改立慕容衝。

慕容泓在位時雖未正式稱燕王或燕帝,且原本有意歸附慕容垂,惟建立年號已表示有獨立於其他政權之意,故一般以慕容泓為西燕之建立者。其子慕容忠稱帝后,為慕容泓上廟號肅宗,諡號烈文皇帝

西蜀(後蜀) 405-413 益州 四川成都

譙縱 (?―413年),巴西南充(今四川 南部縣 )人 ,十六國時期西蜀政權建立者。譙縱出身世家大族,初為東晉 安西府 參軍。 義熙 元年(405年), 益州 刺史 毛璩 遣譙縱等領諸縣氐兵東下征討桓玄,士兵不願離鄉,譙縱當時在軍中擔任參軍,個性一向和藹謹慎,大家都很喜歡他,侯暉、陽昧逼其反叛,推舉他為首領。同年,譙縱自稱成都王,建立西蜀政權。義熙九年(413年),東晉劉裕派兵討伐譙縱,譙縱兵敗自殺,西蜀政權滅亡。

南北朝 時期(420年~589年 )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也是 中國 歷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時期,上承 東晉十六國下接 隋朝 ,由420年劉裕代東晉 建立劉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陳而終。南北兩方雖各有朝代更迭,但長期維持對峙形勢,故稱為南北朝。南北朝前期仍是士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士族、齊民編戶、依附戶及奴婢,對外交流也很興旺,東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亞、西亞,南到東南亞與南亞。此時也出現民族大融合的趨勢,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進一步加速少數民族封建化(漢化)的步伐。

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劉宋、南齊、南梁、南陳 四朝;

宋420-479 建康江蘇南京

宋武帝劉裕(363.4.16—422.6.26),字德輿,小名寄奴。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蘇徐州市),後來遷居到京口(江蘇鎮江市)。

南北朝時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稱宋武帝。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軍事家、統帥。 據《宋書·武帝本紀》記載,劉裕是漢高祖劉邦弟弟楚元王劉交的後代。並詳細記載了他家族顯赫的世系表:“交生紅懿侯富,富生宗正闢強,闢強生陽城繆侯德,德生陽城節侯安民,安民生陽城釐侯慶忌,慶忌生陽城肅侯岑,岑生宗正平,平生東武城令某,某生東萊太守景,景生明經洽,洽生博士弘,弘生琅邪都尉悝,悝生魏定襄太守某,某生邪城令亮,亮生晉北平太守膺,膺生相國掾熙,熙生開封令旭孫,旭孫生混,始過江,居晉陵郡丹徒縣之京口裡,官至武原令。混生東安太守靖,靖生郡功曹翹,是為皇考。”不過這裡面的可信程度尚待考證。

齊 479-502 建康江蘇南京

齊高帝蕭道成(427年―482年),字紹伯,小名鬥將,西漢丞相蕭何二十四世孫。祖籍東海郡蘭陵縣(今屬山東省蘭陵縣),南北朝時期南齊開國皇帝,479年-482年在位。

蕭道成年少在名儒雷次宗接受教育,鑽研《禮》及《左氏春秋》。性情深沉,通習經史,為南朝宋將軍,被封為齊王,後受禪為帝,改國號為齊,建都建康。482年,蕭道成去世,終年五十五歲,葬於泰安陵(今江蘇江陰北25裡趙家灣)。死後贈廟號為世祖,諡號高皇帝。

梁 502-557 建康 江蘇南京

梁武帝蕭衍 (464年-549年),字叔達,小字練兒,生於建康(今南京),籍貫南蘭陵郡武進縣東城裡(今江蘇省丹陽市訪仙鎮),南北朝時期梁朝政權的建立者。

蕭衍是蘭陵蕭氏的世家子弟,為漢朝相國蕭何的二十五世孫。 父親蕭順之是齊高帝的族弟,封臨湘縣侯,官至丹陽尹,母張尚柔。他原來是南齊的官員,南齊中興二年(502年),齊和帝被迫"禪位"於蕭衍,南梁建立。蕭衍在位時間達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前期任用陶弘景,在位頗有政績,在位晚年爆發"侯景之亂",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死於臺城,享年八十六歲,葬於修陵,諡號武皇帝,廟號高祖。

陳 557-589 建康 江蘇南京

陳武帝陳霸先(503年—559年),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今浙江長興)長城下若里人,漢太丘長陳寔之後,南北朝時期陳朝開國皇帝。

陳霸先出身低微,受蕭映賞識,隨任為廣州府中直兵參軍,不久出任西江督護、高要太守。通過平定“侯景之亂”,陳霸先漸漸控制了梁朝的政權,太平二年(557年)廢梁敬帝,自立為帝,建立大陳,改元永定,是為陳武帝。掌權後平叛之戰主要有三:平王僧辯餘部之戰、平蕭勃之戰、平王琳之戰。在位三年,於559年駕崩,葬萬安陵,諡曰武皇帝,廟號高祖。侄子臨川王陳蒨入纂。

北朝(439年-581年)則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

北魏 386-534 平城 山西大同 鮮卑族

魏道武帝拓跋珪(371年8月4日-409年11月6日),即北魏道武帝(386年-409年在位),又名拓跋開、拓跋什翼圭、拓跋翼圭,字涉珪 ,鮮卑族,北魏開國皇帝。

拓跋珪是代國國王拓跋什翼犍之孫、拓跋寔之子。代國建國三十九年(前秦建元十二年、376年),前秦滅代國,拓跋珪被其母親賀蘭氏攜帶流亡,在獨孤部的劉庫仁麾下長大。前秦太初元年(386年),十六歲的拓跋珪趁亂重興代國,在牛川即位為代王,建元登國。又在當年四月改稱魏王。北魏皇始三年(398年),拓跋珪正式定國號為"魏",將國都從盛樂遷到平城,並升格為"皇帝"。拓跋珪即位初年,積極擴張疆土,勵精圖治。晚年則好酒色,剛愎自用,不團結兄弟,導致在北魏天賜六年(409年)的宮廷政變中被兒子拓跋紹刺殺,終年三十九歲,在位二十四年。其子拓跋嗣登位後,於永興二年(410年)諡拓跋珪為宣武皇帝,廟號烈祖,泰常五年(420年)才改諡為道武皇帝,太和十五年(491年)改廟號為太祖。

東魏 534-550 鄴 河北臨漳 鮮卑族

魏孝靜帝元善見(524年-552年1月21日),鮮卑族,北魏孝文帝元宏曾孫,清河文獻王元懌之孫,清河文宣王元亶之子,南北朝時期東魏皇帝。北魏永熙三年(534年)至東魏武定八年(550年)在位。

元善見儀表瑰麗,沉雅明靜,向從容有大志,世人嘆有孝文風。善見素有文武才,力能挾石獅子以逾牆,射無不中,嘗御獵時馳逐如飛,又喜好文學,每逢嘉辰宴會,多命郡臣賦詩,頗得朝望。時齊文襄王嗣事,甚忌焉。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十月,經高歡和百僚的詳細商議後,決定立元善見為皇帝,即位於鄴城東北,改元天平,東魏正式建立,元善見時年僅十一歲。由於年幼,由權臣高歡輔政。高歡權傾朝野,令善見如坐針氈。高歡死後,其子高澄承繼父職,權勢更大。

武定八年(550年),繼任父兄之職的北齊文宣帝高洋見篡魏之時機已到,於次年迫帝禪位於己,改國號為齊,東魏滅亡。北齊封元善見為中山王,邑一萬戶。禪位後次年被高洋以毒酒毒死,年僅二十八歲。天保三年(553年)二月,北齊上諡號孝靜皇帝,將元善見葬於鄴縣漳河以北。

西魏 535-556 長安陝西西安 鮮卑族

魏文帝元寶炬 (507年-551年3月28日),鮮卑族,河南郡洛陽縣(今河南省洛陽市東)人,北魏孝文帝元宏之孫,京兆王元愉之子,南北朝時期西魏第一位皇帝。

元寶炬生於正始四年(507年),其父元愉反叛兵敗後自殺,元寶炬兄弟幾人也被幽禁在宗正寺直到宣武帝元恪駕崩後才恢復自由並重新編入宗室屬籍,初任直閣將軍,先後被封為邵縣侯、南陽王,不久升任太尉、加侍中。永熙二年(533年),進位太保、開府、尚書令。次年孝武帝元修與權相高歡決裂,元寶炬在受封中軍四面大都督的職務後隨孝武帝投奔宇文泰,同年進拜太宰,當年十二月,孝武帝元修被殺。群臣本來打算立孝武帝兄子廣平王元贊,侍中元順卻向宇文泰建議立元寶炬為帝,宇文泰遂上表勸進,元寶炬於大統元年(535年)正月初一日即位,改元大統定都長安。

元寶炬在位十七年。大統十七年(551年),四十五歲的元寶炬去世,葬於永陵,諡號文皇帝。政權實際上同宇文泰協調配合理政。死後由嫡長子皇太子元欽嗣位。

北齊 550-577 鄴 河北臨漳 鮮卑族

齊文宣帝高洋(526年-559年11月25日 ),字子進,鮮卑名侯尼幹,原籍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因生於晉陽,一名晉陽樂。南北朝時期北齊開國皇帝。北齊神武帝高歡次子,文襄帝高澄同母弟,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同母兄,母親為婁昭君 。

東魏孝靜帝天平二年(535年),拜散騎常侍、驃騎大將軍等職,之後歷任左僕射、尚書令等一系列要職,受到其兄高澄的重用。武定七年(549年),長兄高澄遇刺身亡,高洋遂趁機繼續執掌朝政,被魏帝封為丞相、齊王。武定八年(550年),高洋迫東魏孝靜帝禪位,遂登基稱帝,改國號為齊,史稱北齊。文宣帝高洋在位初期,勵精圖治,厲行改革,勸農興學,編制齊律。其時,重用楊愔等相才,刪削律令,並省州郡縣,減少冗官,嚴禁貪汙,注意肅清吏治;前後筑北齊長城四千裡,置邊鎮二十五所,屢次擊敗柔然、突厥、契丹,出擊蕭梁,拓地至淮南。 征伐四克,威振戎夏。投杯而西人震恐,負甲而北胡驚慌,懷有聖主氣範,被稱為"

英雄天子",為北齊一代英主。

文宣帝高洋執政後期以功業自矜,縱慾酗酒,殘暴濫殺,大興土木,賞費無度,最終飲酒過度而暴斃,終年三十四歲。 廟號顯祖,諡號文宣皇帝。後主天統初年(565年),改諡景烈皇帝,廟號威宗。武平初年(570年),改回原諡。

北周 557-581 長安 陝西西安 鮮卑族

周孝閔帝宇文覺(542年―557年),即北周孝閔帝(557年在位),字陀羅尼,代郡武川(今屬內蒙古)人,周文帝宇文泰第三子,母為元皇后(北魏孝武帝元修之妹馮翊公主) ,南北朝時期北周第一位君主(當時稱天王),但實際上是權臣宇文護擁立的傀儡。

宇文覺七歲(一說九歲)時,被封為略陽郡公。西魏恭帝三年(556年)三月,拓跋廓命宇文覺為安定公世子;四月,拜為大司馬。十月,宇文泰過世,由宇文覺繼承太師、安定公等官爵。十二月,拓跋廓又下詔以岐陽之地封宇文覺為周公。周孝閔帝元年(557年),拓跋廓派濟北公元迪將皇帝的玉璽和綬帶送給宇文覺,二月十五日,在其堂兄宇文護的扶持下,宇文覺正式即位稱天王,國號大周,史稱北周。宇文覺稱帝后為了親自執政,與大冢宰宇文護髮生衝突。宇文護於是與尉遲綱合謀廢立之事,先設計誅殺乙弗鳳,並使宇文覺身邊沒有侍衛;接著派賀蘭祥逼迫宇文覺遜位,將他貶為略陽公並幽禁。不久宇文覺被宇文護殺害,年僅十六歲。天和七年(572年),周武帝宇文邕誅殺宇文護,派遣蜀國公尉遲迥在南郊上諡宇文覺為孝閔皇帝,稱其陵墓為靜陵。

隋朝 (581年-618年)是中國歷史上承南北朝下啟 唐朝 的 大一統王朝 。

隋文帝楊堅(公元541年7月21日-公元604年8月13日),隋朝開國皇帝。漢族,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

鮮卑小字為那羅延(金剛不壞),鮮卑姓氏為普六茹,普六茹鮮卑姓氏是其父楊忠受西魏恭帝所賜的。後楊堅掌權後恢復漢姓"楊",並讓宇文泰鮮卑化政策中改姓的漢人恢復漢姓。楊堅在位期間,軍事上攻滅陳國,成功地統一了嚴重分裂數百年的中國,擊破突厥,被尊為"聖人可汗";內政方面,開創先進的選官制度,發展文化經濟,使得中國成為盛世之國。開皇年間,隋朝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餘萬戶,是中國農耕文明的輝煌時期。在美國學者邁克爾·H·哈特1978年所著中《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排行第82位。

唐朝 618-907 長安 陝西西安 (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稱為李唐,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

唐高祖李淵(566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隴西成紀人,祖籍邢州堯山 ,唐朝開國皇帝。

李淵出身於北周的貴族家庭,七歲襲封唐國公。開皇中,歷任譙、隴、岐三州刺史,隋煬帝即位後,李淵又歷任滎陽(今河南鄭州)、樓煩(今山西靜樂)二郡太守。後被召為殿內少監,又升衛尉少卿。大業十一年(615年),李淵拜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大業十三年(617年),又拜太原留守。

隋末天下大亂時,李淵乘勢從太原起兵,攻佔長安。義寧二年(618年)農曆五月,李淵接受其所立的隋恭帝的禪讓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並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統一全國。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門之變後,李淵退位稱太上皇,禪位於兒子李世民。貞觀九年(635年),李淵病逝。諡號太武皇帝,廟號高祖,葬在獻陵。上元元年(674年)農曆八月,改上尊號為神堯皇帝。天寶十三載(754年)農曆二月,上尊號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五代十國 (907年-979年 )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907年-960年 )與十國(902年-979年 )的合稱。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更替的位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960年,後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篡後周建立北宋,五代結束。

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區之外存在過許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餘個割據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十國。北宋建立後先後統一了尚存的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政權,基本實現了全國的統一。

五代是指907年 唐朝 滅亡後依次更替的位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後梁、 後唐 、 後晉 、後漢與後周。960年,後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篡後周建立北宋,五代結束。

後梁 907-923 汴 河南開封 漢族

梁太祖朱溫 (852年12月9日-912年7月18日),五代時期梁朝第一位皇帝,宋州碭山 (今安徽碭山縣)人,唐僖宗賜名朱全忠,即位後改名朱晃

乾符二年(875年)參加王仙芝、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先後攻陷洛陽、長安等地,大大動搖了唐王朝的統治地位。中和二年(882年)他歸附唐軍,與李克用等聯合鎮壓義軍。因他鎮壓義軍有功,唐僖宗賜名全忠,任河南中行營招討副使,次年拜汴州刺史出宣武軍節度使,繼而又進封梁王。他以河南為中心,極力擴大勢力,逐漸推異,藩鎮成了唐末最大的割據勢力。天覆元年(901年)他率軍進入關中,控制了唐王朝的中央政權。天佑元年(904年)他用武力把唐昭宗逼遷洛陽,不久把他殺死。立昭宗兒子李柷為帝,即昭宣帝。天佑四年(907年)他通過禪讓的形式奪取了宣帝位,代唐稱帝,建國號梁,改年號為開平,史稱後梁。梁開平三年(909年)正月遷都洛陽,因襲隋唐洛陽城,開平五年(911年)改元乾化。

後唐 923-936 洛陽 河南洛陽 漢族

唐莊宗李存勖 (xù,一作"勖")(885年-926年),小字亞子,代北沙陀人,生於晉陽(今山西太原),唐末五代軍事家,後唐開國皇帝,晉王李克用之子。

李存勖在唐末官至檢校司空,遙領晉州刺史,後襲父位為河東節度使、晉王。他驍勇善戰,長於謀略,在王位十五年,南擊後梁、北卻契丹、東取河北、西並河中,使得晉國逐漸強盛,中興唐朝霸業。同光元年(923年)四月在魏州稱帝,定國號為唐,史稱後唐,並於同年十二月滅亡後梁,盡取河南、山東等地,定都於洛陽。

李存勖在位期間,並岐國,滅前蜀,得鳳翔、漢中及兩川之地,震動南方割據諸國,"五代領域,無盛於此者" 。但他沉緬於聲色,治國乏術,用人無方,縱容皇后干政,重用伶人、宦官,疏忌殺戮功臣,橫徵暴斂,又吝惜錢財,以致百姓困苦、藩鎮怨憤、士卒離心,同光四年(926年)四月死於興教門之變,時年四十二歲。在位三年,廟號莊宗,諡號光聖神閔孝皇帝,葬於雍陵。

後晉 936-947 汴 河南開封 漢族

晉高祖石敬瑭(892年4月20日-942年9月11日),即後晉高祖,五代十國時期後晉開國皇帝。年輕時樸實穩重,寡言笑,喜兵書,重李牧、周亞夫之行事,隸屬李克用義子李嗣源帳下,時後梁朱溫與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爭雄,石敬瑭衝鋒陷陣,戰功卓著。

後唐末帝李從珂即位後,石敬瑭時為河東節度使,雙方互相猜忌。 清泰三年(936年),石敬瑭起兵造反,後唐軍兵圍太原,石敬瑭向契丹求援,割讓幽雲十六州,並甘做"兒皇帝"。隨後在契丹援助下,石敬瑭稱帝滅後唐,定都汴梁,改國號為"晉",史稱後晉。

天福七年(942年),憂鬱成疾,於六月在死去,時年51歲,廟號高祖,諡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葬於顯陵(河南宜陽縣西北)。

後漢 947-950 汴 河南開封 漢族

漢高祖劉暠(895-948年),即後漢高祖(947年―948年在位),河東太原人,沙陀族。五代十國時期後漢開國皇帝,稱帝后改名為劉暠。

幼時不好嬉戲,個性厚重寡言。長大後,面有特象,為當時人所咋異。雄武過人,勇猛善戰,事後唐明宗及後晉高祖時頗得戰功。開運四年(947年),劉知遠稱帝,復為天福十二年。其統治期間,各地割據成勢而朝廷難控,並且手下多貪婪之輩,因此形成弊政,一時斂賦成災。

乾佑元年(948年)正月,劉知遠因病崩於萬歲殿,廟號高祖,諡號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葬於睿陵,位於今禹州市西北三十公里的柏嘴山之陽。

後周 951-960 汴 河南開封 漢族

周太祖郭威 (904年-954年),即後周太祖(951年-954年在位),字文仲,別名郭雀兒。 邢州堯山(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人。 五代時期後周建立者(951年-954年在位)。

郭威曾為後漢的鄴都留守,後漢隱帝劉承佑"厭為大臣所制",派人前往鄴都去謀殺郭威,從而激起了郭威反叛。乾佑三年(950年)冬郭威發兵南向,攻入開封,推翻後漢。廣順元年(951年)2月13日,郭威即位建元,國號周,史稱後周。他生性節儉、虛心納諫、改革弊政,使北方地區的經濟、政治形勢漸漸趨向好轉。

顯德元年(954年),郭威因病駕崩,年五十一。諡號聖神恭肅文武孝皇帝,廟號太祖。葬於嵩陵。

十國(902年--979年 )是在 唐朝 之後,與五代幾乎同時存在的十個相對較小的割據政權的統稱。其中南方有九個,即吳、 南唐 、吳越、楚、 前蜀 、 後蜀 、 南漢 、南平(荊南)、閩,北方一個為 北漢 。

前蜀 891-925 成都 四川成都 漢族

高祖王建(847年——918年),字光圖,五代時期前蜀皇帝(907年——918年在位),許州舞(今河南舞陽)人。少年時為無賴,以屠牛驢和販私鹽為業,鄉里稱為「賊王八」,黃巢起義時期投效唐朝軍隊。

後蜀 925-965 成都 四川成都 漢族

高祖孟知祥 (874年-934年),字保胤,邢州龍岡(今河北邢臺西南)人,五代十國時期後蜀開國皇帝。

孟知祥是晉王李克用的侄婿,在後唐深受重用,歷任中門使、馬步軍都虞候、北京留守等職,後出任西川節度使。後唐明宗年間,孟知祥逐漸產生據蜀自立之心,不聽後唐朝廷詔令,甚至一度舉兵反叛。他於長興四年(933年)吞併東川,盡佔兩川之地,被拜為檢校太尉兼中書令,劍南兩川節度使,封蜀王。

應順元年(934年)正月,孟知祥在成都稱帝,建立後蜀,並於四月改元明德。他在位僅七個月,終年六十一歲,廟號高祖,諡號文武聖德英烈明孝皇帝,葬於和陵。

楊吳 892-937 揚州 江蘇揚州 漢族

太祖楊行密(852年-905年),原名行愍,字化源,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長豐)人 。五代十國時期吳國奠基人,史稱南吳太祖。

楊行愍原為廬州牙將,中和三年(883年)拜廬州刺史,歸淮南節度使高駢。光啟二年(886年),因高駢要求,改名楊行密。乾寧二年(895年),封弘農郡王。吳越王錢鏐派兵攻打楊行密,兵進蘇州。楊行密命周本禦敵,卻作戰失利,失蘇州。楊行密經過充分準備,派李神福進攻錢鏐,於杭州大敗錢鏐軍隊並活捉其大將顧全武。經過長期混戰,楊行密在江淮一帶立足。天覆二年(902年),進封吳王。楊行密於江淮舉起割據大旗,遏止朱溫南進步伐,成功避免全國更大範圍動亂。其奠基之吳國,實現由藩鎮向王國的轉型,南方割據勢力與北方中原政權並存的局面得以實現,為南唐奠定基礎,開啟唐宋之交政治整合和經濟文化中心南漸先河,有"十國第一人"之譽。

天佑二年(905年),楊行密去世,享年五十四歲。唐朝追諡他為吳武忠王,吳國武義年間改諡吳孝武王,其子楊溥即帝位時追尊其為武皇帝,廟號太祖。《全唐文》錄其文一篇。

南唐 937-975 金陵 江蘇南京 漢族

烈祖李昪(889年1月7日 -943年3月30日 ),字正倫,小字彭奴,徐州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的建立者。

李昪原名徐知誥,是五代十國時期吳國大將徐溫養子,曾任升州刺史、潤州團練使,後掌握南吳朝政,累加至太師、大元帥,封齊王。937年(天祚三年),李昪稱帝,國號齊。939年(升元三年),又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他在位期間,勤於政事,變更舊法,又與吳越和解,保境安民,與民休息。

943年(升元七年),李昪因丹藥中毒導致背上生瘡,在升元殿去世,是為南唐先主,廟號烈祖,諡號光文肅武孝高皇帝,葬於永陵。

吳越 893-978 杭州 浙江杭州 漢族

武肅王錢鏐(852年-932年),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臨安人,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創建者。

錢鏐在唐末跟隨董昌保護鄉里,抵禦亂軍,累遷至鎮海軍節度使,後因董昌叛唐稱帝,受詔討平董昌,再加鎮東軍節度使。他逐漸佔據以杭州為首的兩浙十三州 ,先後被中原王朝(唐朝、後梁、後唐)封為越王、吳王、吳越王、吳越國王。錢鏐因吳越國地域狹小,三面強敵環繞,只得始終依靠中原王朝,尊其為正朔,不斷遣使進貢以求庇護。他在位四十一年,廟號太祖,諡號武肅王,葬於錢王陵。

錢鏐在位期間,採取保境安民的政策,經濟繁榮,漁鹽桑蠶之利甲於江南;文士薈萃,人才濟濟,文藝也著稱於世。他曾徵用民工,修建錢塘江捍海石塘,由是"錢塘富庶盛於東南"。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閘,以時蓄洪,不畏旱澇,並建立水網圩區的維修制度,由是田塘眾多,土地膏腴,有"近澤知田美"之語。還鼓勵擴大墾田,由是"境內無棄田",歲熟豐稔。 兩浙百姓都稱其為海龍王。

閩國 893-945 長樂 福建福州 漢族

太祖王審知 (閩南語:Ông Sím-ti;862年-925年),表字信通,一字詳卿,唐朝淮南道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 ,威武軍節度使王潮之弟,五代十國時期閩國建立者。

出身貧苦,後在唐末民變期間,與兩位兄長一起加入王緒的農民軍,隨之轉戰福建。后王潮廢殺王緒,諸將便擁戴他為首領。乾寧四年(897年)王潮去世,王審知繼其位,朝廷任他為武威軍節度使、福建觀察使,累遷至檢校太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琅琊王。天佑四年(907年),後梁太祖朱溫升任王審知為中書令,封閩王。王審知在位時,選賢任能,減省刑法,珍惜費用,減輕徭役,降低稅收,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使福建的經濟和文化得到很大發展。而且儘量避免戰爭,並與中原王朝保持朝貢關係。

閩同光三年(925年),王審知去世,終年六十四歲,諡號忠懿王。其子王延鈞稱帝后,追諡為昭武孝皇帝,廟號太祖。因王審知三兄弟對福建發展貢獻很大,福建人尊稱王審知為"開閩尊王"、"開閩聖王"或"忠惠尊王"。

馬楚 896-951 長沙 湖南長沙 漢族

武穆王馬殷 (852年-930年),字霸圖,許州鄢陵(今河南鄢陵縣)人,五代十國時期南楚開國君主。

馬殷早年以木匠為業,後投入秦宗權軍中,隸屬於孫儒部下。孫儒戰死後,馬殷作為劉建鋒的先鋒,南下湖南,攻佔潭州等地,成為馬步軍都指揮使。乾寧三年(896年),劉建鋒被殺,馬殷推為主帥,逐步統一湖南全境。唐朝任其為湖南留後、判湖南軍府事,遷武安軍節度使。此後,馬殷逐漸擴大地盤,兼併靜江軍,奪取嶺南數州。開平元年(907年),後梁太祖朱溫封其為楚王,定都潭州(今長沙)。四年,加天策上將軍,尚書令。天成二年(927年),後唐封其為南楚國王。在位期間,採取"上奉天子,下奉士民"策略,不興兵戈,保境安民,很少主動對外交戰。對內發展農業生產,減輕百姓賦稅,使得湖南經濟得以繁榮。930年,馬殷去世,時年七十九歲,諡號武穆王。次子馬希聲繼位。

南漢 905-971 興王府 廣東廣州 漢族

高祖劉龑

(龑,漢語拼音:yǎn889-942)五代時 南漢 的建立者。即劉巖。原籍上蔡(今屬 河南 ),一雲彭城(今江蘇徐州)。其祖因經商南海,遷居泉州(今屬福建)。後梁南海王劉隱之弟。

南平 907-963 荊州 湖北荊州 漢族

武信王高季興(858年-929年),原名高季昌,字貽孫,陝州硤石(今河南三門峽東南)人,五代十國時期南平(又稱荊南)開國君主。

高季興早年曾為朱溫義子朱友讓的家奴,後被朱友讓收為義子,成為朱溫的親隨牙將。後因破鳳翔救唐昭宗有功,被授予"迎鑾毅勇功臣"稱號,遷宋州刺史。隨朱溫掃蕩青州,累功升至潁州防禦使。907年,朱溫稱帝,任命高季興為荊南節度使。914年,被封為渤海王。後唐滅後梁後,高季興向後唐稱臣,並親自入朝覲見。924年,後唐莊宗封其為南平王。

高季興在荊南,經常截留各國貢品,又為獲取賞賜而向諸國稱臣,反覆無常,被諸國稱為"高賴子"。926年,高季興截獲蜀地入朝貢物,又向後唐索地,妄圖擴大地盤。後唐明宗罷黜高季興官爵,發兵征討。高季興不敵,轄地日蹙,遂向南吳稱臣,被封為秦王。

929年,高季興病死,其子高從誨繼位,重新向後唐稱臣,因此後唐追封高季興為楚王,諡號武信。

北漢 951-979 太原 山西太原 漢族

世祖劉旻(895年-954年),原名劉崇,沙陀人,後漢高祖劉知遠之弟,五代十國時期北漢開國君主。

劉旻年輕時喜歡賭博,後來在河東從軍。劉知遠擔任河東節度使時,任命他為都指揮使。後漢建立後,劉旻任太原尹、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鎮守河東地區。

950年,樞密使郭威起兵造反,皇帝劉承佑為亂兵所殺,郭威遂控制朝政。劉旻原欲舉兵南下,但聽聞郭威計劃迎立其子劉贇為帝,遂打消此意。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並殺死劉贇。劉旻隨即也在太原稱帝,建立北漢,仍以乾佑為年號,稱乾佑四年。

北漢地小民貧,又以興復後漢為業,遂向遼國乞援,與遼國約為父子之國,由劉旻稱遼帝為叔,而自稱侄皇帝;遼國則冊封劉旻為大漢神武皇帝。北漢因遼國的援助,而與後周進行了不少戰爭,但仍勝少敗多。

954年,劉旻趁郭威去世之際,南攻後周,在高平被後周世宗柴榮擊敗。劉旻歷經艱辛,方才逃回太原,又被柴榮圍困在城中兩個月。劉旻因此憂憤成疾,不久去世,終年六十,廟號世祖。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

北宋 960-1127 開封 河南開封 漢族

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宋朝開國皇帝。

後唐明宗天成年間(927年3月21日)生於洛陽夾馬營,祖籍涿郡,父親趙弘殷,母親杜氏。趙匡胤於後漢隱帝時投奔郭威,其後郭威廢漢建周,得任東西班行首,始入宦途。後從徵南唐,多有功績。

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榮於北征回京後不久駕崩,逝世前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次年(960年)元月初一,北漢及契丹聯兵犯邊,時任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的趙匡胤受命前往禦敵。初三夜晚,大軍於京城汴梁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發生譁變,將士於隔日清晨擁立趙匡胤為帝,史稱“陳橋兵變”。大軍隨即回師京城,後周恭帝柴宗訓禪位,趙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

開寶九年十月二十日(976年11月14日),趙匡胤逝世,享年五十歲,在位十六年,諡曰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葬永昌陵。

南宋 1127-1279 臨安 浙江臨安 漢族

高宗趙構(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首任皇帝,宋徽宗趙佶第九子、宋欽宗趙桓之弟。

大觀元年五月(1107年6月),趙構生於宮中,歷任檢校太尉、定武軍節度使等職,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初一,其父徽宗,長兄欽宗被金人俘虜,北宋滅亡,同年,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為帝,重建宋朝,是為南宋。趙構在位時,迫於形勢起用岳飛、韓世忠等大將抗金,但大部分時間仍重用主和派的黃潛善、汪伯彥、王倫、秦檜等人,後來甚至處死岳飛,罷免李綱、張浚、韓世忠等主戰派大臣。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在位三十五年的趙構禪位於皇太子趙昚,被尊為光堯壽聖憲天體道性仁誠德經武緯文紹業興統明謨盛烈太上皇帝。淳熙十四年(1187年)卒於德壽宮,時年八十一歲。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長壽帝王之一,諡號曰聖神武文憲孝皇帝,廟號高宗。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加諡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

趙構精於書法,善真、行、草書,筆法灑脫婉麗,自然流暢,頗得晉人神韻。著有《翰墨志》,傳世墨跡有《草書洛神賦》等。

遼朝(907年-1125年 )是中國歷史上由 契丹族 建立的封建王朝,共傳九帝,享國二百一十年。

太祖耶律阿保機 (872年-926年9月6日),姓耶律,名億,乳名啜裡只 ,遼朝開國君主,契丹迭剌部霞瀨益石烈鄉耶律彌里人,遼德祖耶律撒剌的長子,生母為宣簡皇后蕭氏。

耶律阿保機勇善射騎,明達世務。並契丹餘七部。任用漢人韓延徽等,制定法律,改革習俗,創造契丹文化,發展農業、商業。916年(後梁貞明二年),群臣及諸屬國上尊號曰大聖大明神烈天皇帝。建元神冊。在位二十年,即帝位十一年,廟號太祖,葬祖陵。

大理 1096年-1253年,白語:Dablit guaif)是中國歷史上在西南一帶建立的多民族政權,全國尊崇 佛教 ,歷代國君多於暮年禪位為僧。

太祖段思平(893年-944年)

,即大理太祖,白族,大理喜瞼(今喜洲)人 ,一說為劍川永旁人,大理國的締造者、開國皇帝。

段思平家族世代為南詔武將,父段保隆為南詔布燮。後晉天福二年(937年),任通海節度使,因受大義寧國主楊幹貞迫害,遂以減爾稅糧半,寬爾徭役三載為號召,聯合奴隸和農奴為主的起義隊伍,舉行起義,攻破太和城(在今大理城北),滅楊幹貞的大義寧國,建大理國,年號文德,以羊苴咩城(今大理城)為都。即位後,厲行改革,盡逐楊氏邪臣。更易制度,損除苛令。建立了一整套封建制度,於是遠近歸心,鹹奉約束,把南詔末朝以來分裂、戰亂的局面重新統一起來。大行分封,篤信佛教,在位8年,年年建寺,鑄佛萬尊。逝世後由子段思英繼位,諡號神聖文武皇帝

西夏 (1038年-1227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党項人在 中國 西北部建立的一個政權,歷經十帝,享國一百八十九年。 興慶府 寧夏銀川 党項族

景帝李元昊 (1003年6月7日-1048年1月19日),党項拓跋氏,原名

拓跋元昊,後改稱嵬名曩霄,小字嵬理, 党項族,西夏開國皇帝。祖籍銀州(今陝西榆林米脂縣)。

李元昊是北魏皇室鮮卑拓跋氏之後,遠祖拓跋思恭,在唐朝時因功再次被賜李姓。李元昊繼西平王之位後,棄李姓,自稱嵬名氏。 天授禮法延祚十年(1047年)改回李姓。天授禮法延祚元年(1038年),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史稱西夏),定都興慶(今寧夏銀川),修建宮殿,設立文武兩班官員,創造西夏文,並頒佈禿髮令。先後派遣軍隊攻擊並佔領了瓜州、沙州(甘肅敦煌)、肅州(今甘肅酒泉、嘉峪關一帶)三個戰略要地。李元昊建國後,西夏與宋朝的外交關係正式破裂。在此後的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麟府豐之戰、定川寨之戰等四大戰役中,西夏殲滅宋軍西北精銳數萬人。 並在河曲之戰中擊敗御駕親征的遼興宗,奠定了宋、遼、夏三分天下的格局。

天授禮法延祚十一年(1048年),李元昊為子寧令哥所弒,諡號武烈皇帝,廟號景宗。 由幼子李諒祚即位。

金 1115-1234 女真族 是中國歷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一個王朝,女真族原為遼朝的藩屬,女真族首領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在統一女真諸部後,1115年1月28日於會寧府(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建都立國,國號大金。

金太祖阿骨打(1068年8月1日-1123年9月19日),漢名旻,女真族,虎水(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東南阿什河)人。是完顏劾裡缽和拿懶氏之子,金朝開國皇帝,對滅亡遼朝具有奠基意義。

天慶四年(1114年),起兵反抗遼朝,收國元年(1115年)正月,建國號"金",年號"收國",建都會寧府。同年十二月,加號大聖皇帝,次年改年號為天輔。在位期間,把猛安謀剋制度改為軍事行政組織。

天輔三年(1119年),頒行女真文字。天輔七年(1123年)八月,領兵返回上京,行經部堵濼西行宮,病死於途中。九月,葬於上京宮城西南。諡武元皇帝,廟號太祖,葬於睿陵。皇統五年(1145年)十月,增加諡號為應乾興運昭德定功睿神莊孝仁明大聖武元皇帝

阿骨打作為女真奴隸主的總首領,完成了建國、破遼兩件大事。女真族的歷史從而開始了一個新時期。

元朝 (1271年-1368年)是蒙古族建立的 王朝 ,定都大都(今北京),傳五世十一帝,歷時九十八年。

元世祖忽必烈(1215年-1294年),蒙古族,政治家、軍事家。監國託雷第四子,元憲宗蒙哥弟。大蒙古國的末代可汗同時也是元朝的開國皇帝。蒙古尊號"薛禪汗"。

青年時代,便"思大有為於天下"。1251年,長兄蒙哥繼大汗位,忽必烈受封為王。1252年忽必烈即奉命征討大理。1260年長兄去世,忽必烈在開平即汗位,建元中統,開始按中國傳統的王朝年號紀年。1271年,改"大蒙古"國號為元,1272年遷都元大都(今北京)。隨後即舉兵南下,直至1279年滅南宋。

1294年正月,在大都病逝,諡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

明朝 (1368年―1644年)是 中國歷史 上最後一個由 漢族 建立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傳十二世,歷經十六帝,享國276年。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幼名重八,參加農民起義軍後改名元璋,字國瑞,元末農民起義軍首領,明朝開國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稱明太祖,卓越的軍事家、戰略家、統帥。

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同年,攻佔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後,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後結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統治,平定四川、廣西、甘肅、雲南等地,最終統一中國。

朱元璋在位期間,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他還徒富民,抑豪強;下令解放奴婢等等。經過洪武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廢丞相,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三司分掌權力,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於應天,享年71歲,廟號太祖,諡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清朝 (1636年-1912年)是 中國歷史 最後一個大一統 封建王朝 ,共傳十帝 ,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清太宗皇太極1592年11月28日申時-1643年9月21日亥時),滿族,又譯黃臺吉、洪太主、紅歹是, 乾隆年間改用現譯,沿用至今。他是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第八子,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受推舉襲承汗位。公元1636年,皇太極被漠南蒙古部落奉為“博格達·徹辰汗”,又稱天聰汗,同年改女真族名為滿洲,在瀋陽稱帝,建國號大清。

皇太極前後在位17年。在位期間,發展生產,增強兵力,不斷對明朝作戰,為下階段清王朝迅速擴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廟號太宗,諡號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

終於整理完了,請大家欣賞也歡迎轉發關注!留佩主人頭條號進行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