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具有很高成就的五位皇帝:東漢光武劉秀,千古一帝嬴政

5.清聖祖康熙

歷史上具有很高成就的五位皇帝:東漢光武劉秀,千古一帝嬴政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蒙古人稱他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西藏方面尊稱為“文殊皇帝”。順治帝第三子,母親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2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執政初期,國內國際形勢非常嚴峻。面對嚴峻局勢,他堅持大規模用兵,以實現國土完整和統一。康熙帝少年時就挫敗了權臣鰲拜,完全奪回朝廷大權,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成年後康熙帝坐鎮北京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在臺灣的明鄭政權;三徵噶爾丹,並取得勝利;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 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注意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籠絡漢族士人。但是康熙帝標榜仁政,到了晚年倦勤,出現吏治敗壞的現象。另外,眾位皇子因為廢太子事件而爭奪皇位,對康熙帝晚年政治產生了不良影響。

康熙帝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康熙帝又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臺灣的明鄭政權,顯示了康熙軍事指揮才能。另一方面,康熙少年時就挫敗了政治對手鰲拜,年老時利用“文字獄”打擊漢族異議人士。康熙舉行“多倫會盟”取代戰爭,懷柔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他開創康乾盛世的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偉大的政治家。清朝之所以不像元朝那樣不到一百年就被漢人起義軍趕回塞外的主要原因就是康熙的雄才偉略,千古一帝的稱謂可謂名不虛傳。

4.光武帝劉秀

歷史上具有很高成就的五位皇帝:東漢光武劉秀,千古一帝嬴政


劉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即漢光武帝(公元25年—57年在位),字文叔,南陽郡蔡陽人(今湖北省襄陽市棗陽市),生於陳留郡濟陽縣濟陽宮 。中國東漢王朝的建立者,廟號“世祖”,諡號“光武皇帝”。新朝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身為一介布衣的漢室宗親劉秀在南陽郡乘勢起兵。更始三年(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於鄗縣南千秋亭登基稱帝,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經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統一戰爭,劉秀先後平滅了關東、隴右、西蜀等地的割據政權,結束了自新莽末年以來長達近二十年的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劉秀在位三十三年,政治上改革中央官職,整治官場風氣,精簡結構,優待功臣;經濟上解放生產力,採取休養生息,大力發展經濟;文化上大興儒學、推崇氣節,東漢一朝也被後世史家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司馬光、梁啟超語)的光武中興時代。

劉秀文治武功都冠絕天下,可謂古代皇帝中文武雙全的最佳人選。他以一介平民的身份,掃清六合,一統四海,延續了漢朝的統治,如果沒有他,估計又得出現諸國分立的場面了。當統一全國之後,光武帝就放棄了武治天下的方略,重用儒士,輕徭薄役,開創光武中興的太平盛世。不尚武力,卻使得四方歸附,可謂古今無有的以德服人的皇帝了。

3.後周世祖柴榮

歷史上具有很高成就的五位皇帝:東漢光武劉秀,千古一帝嬴政


柴榮(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即後周世宗(954年—959年在位),是五代時期後周皇帝,在位六年。邢州堯山(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人,祖父柴翁、父柴守禮是當地望族。柴榮從小在姑丈郭威家長大,因謹慎篤厚被郭威收為養子,又稱郭榮。年輕時曾隨商人頡跌氏在江陵販茶,對社會積弊有所體驗。史載其“器貌英奇,善騎射,略通書史黃老,性沉重寡言”。廣順元年(951年),郭威建立後周,委任柴榮治理澶州,其境“為政清肅,盜不犯境”。顯德元年(954年),郭威駕崩,柴榮繼位為帝。柴榮在位期間,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使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開始復甦。他又南征北戰,西敗後蜀,奪取秦、鳳、成、階4州;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14州;北破契丹,連克二州三關。在商議取幽州時病倒,不久去世,年僅39歲。

柴榮被史家稱為”五代第一明君”。他15歲從軍,24歲拜將,33歲稱帝,不僅精明強幹,而且節約簡樸,贏得了廣泛的擁戴。在當時中原紛繁複雜的形勢下,北宋僅用了20年便完成統一。這固然離不開趙匡胤的英明決斷,但更重要的是他接手的後周政權國力強大,統一之勢已不可阻擋。以兵變方式奪取後周政權的趙匡胤,只不過延續了柴榮的統一進程,延續了後周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可謂整個趙宋王朝都是柴榮打下的基業,而身死之後江山社稷為亂臣賊子所吞噬,令人哀痛。如果柴榮不死,契丹又何以為懼,讓趙氏兄弟狗賊,將大周的精兵強將都打沒了,以致整個宋朝積貧積弱,受外族欺凌。如果柴榮在世,看到這種場面,真的得被趙氏反賊氣死。

2.秦始皇嬴政

歷史上具有很高成就的五位皇帝:東漢光武劉秀,千古一帝嬴政


秦始皇(前259年農曆十二月初三—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 ,秦莊襄王之子。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 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同時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但是到了後期,求仙夢想長生,苛政虐民,扼殺民智,動搖了秦朝統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於邢臺沙丘。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叱吒風雲富有傳奇色彩的劃時代人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秦始皇在位時,天下無人不服,胡人不敢南下牧馬,人民不要起兵抱怨,可見世人對其得敬重與懼怕。始皇一死,天下紛亂,二世而亡,所謂“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以鬼神之事而亡大秦,令人嘆息。

1.北周武帝宇文邕

歷史上具有很高成就的五位皇帝:東漢光武劉秀,千古一帝嬴政


周武帝宇文邕(543年―578年6月21日),小字禰羅突,漢化的鮮卑族,祖籍代郡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生於同州武鄉(今陝西大荔)。周文帝宇文泰第四子,南北朝時期北周第三位皇帝,武成二年(560年)至宣政元年(578年)在位。宇文邕十二歲時被封為西魏輔城郡公。周閔帝宇文覺繼位時拜大將軍,出鎮同州(今陝西大荔)。北周武成元年(559年),官任大司空,封魯國公。宇文邕聰明有遠識,性果決,有智謀,能斷大事。武成二年(560年)四月,在宇文護的擁立下,即帝位。建德元年(572年)終於誅殺權相宇文護,獨掌朝政。後繼續推行均田制,改進和發展府兵制度,將府兵指揮權從中外都督諸軍事府收回由皇帝掌握,並開始招募均田戶農民充當府兵,擴大兵源,充實軍事力量,準備兼併北齊。建德五年(576年)十月,復領兵七路攻齊。建德六年(577年)正月,率軍乘勝圍鄴,一舉攻陷,俘北齊後主父子,滅北齊。宇文邕在位期間,擺脫鮮卑舊俗。整頓吏治,使北周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國勢強盛。宇文邕生活儉樸,能夠及時關心民間疾苦。宣政元年(578年)五月,周武帝率諸軍伐突厥,五道俱進。因病詔停進軍。六月,疾甚,還軍長安,當月病逝,年僅36歲。周武帝一生,致力於改革。他在父親宇文泰勵精圖治的基礎上,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吸收均田上的漢族農民充當府兵,這是周武帝對府兵制所作的一項重大改革內容。他還注重廣闢農田,興修水利。所有這些改革措施,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要求,促進了生產力的解放,對當時經濟的恢復,社會的安定,起了積極作用。

周武帝一生戎馬倥傯,能和將士同甘共苦,身先士卒。他“銳情教習,至於校兵閱武,步行山谷,履涉勤苦,皆人所不堪……每宴會將士,必自執杯酒或手付賜物。至於征戰之處,躬在行陳”,故“能得士卒死力”。周武帝不愧為南北朝時期的一代英主。宇文邕不死,必定一同四海,開創比漢唐更偉大得盛世,楊堅老賊又豈得篡位。所謂出師已捷身先死,令無數英雄扼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