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原來漢末三傑才是平定黃巾之亂的功臣,為何卻默默無名?

漢初有三傑:蕭何、張良、韓信,都是為大漢王朝的建立立下過汗馬功勞,在歷史中也比較有名,而在東漢末年也有三個人,被稱為

漢末三傑,他們是:盧植、皇甫嵩、朱儁(有時也用三河五校來概況)。而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正是因為他們三個人才得以被鎮壓,我們所熟知的《三國演義》為了突出曹劉以及其他主要角色,移花接木,把大部分的功勞都給了他們。我們今天就來簡單的聊聊這漢末三傑。

東漢:原來漢末三傑才是平定黃巾之亂的功臣,為何卻默默無名?

盧植

少年時就懷有大志,拜當時東漢的大儒馬融為師,在求學期間喜歡鑽研儒學經典,不僅如此,盧植武藝方面也是較高的,可以說是能文能武。學成之後,返回家鄉涿縣開門教學,後面叱吒風雲的兩個人物劉備與公孫瓚也在盧植門下求學。朝廷也覺得盧植是個人才,多次徵召其才答應入仕為官,而此時盧植已經三十歲了。不過盧植能文能武,很快就在官場闖出了名聲,九江蠻族叛亂、廬江蠻族叛亂,盧植均出色的完成了平叛。後歷任議郎、侍中、尚書。

東漢:原來漢末三傑才是平定黃巾之亂的功臣,為何卻默默無名?

而此時黃巾之亂也爆發了,久疏戰陣的朝廷軍不堪一擊,也沒有多少大將有能力鎮壓,於是盧植被漢靈帝封為北中郎將,率領禁軍中的北軍五校(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五營)的將士,前往冀州鎮壓黃巾軍,不過由於盧植不畏強權,與朝廷派來的監軍產生分歧,不僅丟掉了建功立業的機會,還被免官下獄押回京城。後經皇甫嵩求情才得以赦免。而接替盧植的正是董卓。不過是以失敗而告終,黃巾之亂平定,朝廷的鬥爭越演越烈,盧植罷官保命回鄉退出政權。公元192年因病去世了。

東漢:原來漢末三傑才是平定黃巾之亂的功臣,為何卻默默無名?

皇甫嵩

皇甫嵩乃是將門世家之後,其家族為世代鎮守邊關的武將,從小被耳濡目染,不僅文武雙全,而且道德品質也是極高。最初被舉為孝廉、茂才,開始入仕,漢靈帝時被徵為侍郎,任為北地太守。黃巾起義爆發後,皇甫嵩與呂強上疏請求解除黨禁,被授為左中郎將與右中郎將朱儁率五校精兵鎮壓黃巾軍。

東漢:原來漢末三傑才是平定黃巾之亂的功臣,為何卻默默無名?

戰潁川、戰長社、鎮壓汝南、戰廣宗,斬殺波才,擒獲卜已,由於盧植被誣下獄,董卓也被擊敗。於是朝廷下詔命皇甫嵩率兵進擊平定冀州黃巾軍 ,斬殺張梁、張寶。黃巾起義平定後以功拜左車騎將軍、領冀州牧,封槐裡侯。而後也一直活躍在綠洲等地平定叛亂,歷經董卓李傕、郭汜之亂後任為光祿大夫、太常,公元195年在京城病死。

東漢:原來漢末三傑才是平定黃巾之亂的功臣,為何卻默默無名?

朱儁

與以上兩位相比,朱儁的成名完全是其實打實努力出來的,他出身寒門,因其孝順仁義舉為孝廉入仕,任交州刺史期間,以家兵五千平定交州叛軍。被封為都亭侯,入朝為諫議大夫。黃巾起義爆發,朱儁以右中郎將、持節平定三郡之地。又於河內郡擊退張燕。後歷任光祿大夫、屯騎校尉、城門校尉、河南尹。不過在李傕郭汜之亂時,獻帝命朱儁和太尉楊彪等十多人去說服郭汜,讓他與李傕和解。郭汜不同意和解,扣留朱儁、楊彪等為人質。朱儁的性格剛猛,當日便過於憤怒發病而死。也實在是可惜。

東漢:原來漢末三傑才是平定黃巾之亂的功臣,為何卻默默無名?

這就是漢末三傑可以說當時也是由於這些想著匡扶漢室這些人,才得以讓奄奄一息的漢朝在延續,但是,但是漢朝早已經病入膏肓,憑藉這些少部分人的抗爭,沒有任何改變,畢竟人的精力年齡是有限的,在他們相繼離世之後,各諸侯也進入爭權奪利的白熱化階段。最終形成的東漢末年的亂世。而且也受影視劇以及《三國演義》對他們介紹不多,所以也就感覺他們不是特別出彩。同時也不是和曹劉吳是一個時代的,所以就不太出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