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上的必經之地、必經之路是怎麼形成的,繞過去不行嗎,為什麼非要打下來?

yunzhao8


由於地形、地勢和地貌造成的戰略要點,慣稱“自古兵家必爭之地”,非但軍隊繞不過去,其實也不敢繞,因為守軍會用火力封鎖道路和實施打擊。比如抗日戰爭相持階段的重鎮長沙,就卡在華中日軍入侵大西南的交通要道上,遏守湘南,屏障廣西,衛護貴州和四川。從1939年到1942年間,侵華日軍曾經三次試圖攻取長沙均未能成功。

(第四和第九戰區司令長官)


1944年日軍發起的“一號作戰”,其作戰目標除打通縱貫華北、華中到華南的鐵路交通線之外,還需要摧毀廣西桂林、柳州地區的美軍機場群,因為從這兩處空軍基地起飛的轟炸機不僅隨時可以炸燬粵漢鐵路,甚至還能攻擊駐越南方向的日軍。

已經失去空中優勢的日軍是不能指望轟炸來完成任務的,這樣負責湘桂段作戰的日寇第11軍就必須深入桂北地區,期間有三個城市橫亙在必經之路上:長沙、衡陽、全州,尤其是衡陽地處湘桂水陸交通節點,全州乃湘桂交界山地咽喉,是無論如何也繞不過去的。



(長沙守將第4軍張德能)

也就是說,日寇欲入廣西,必經全州;欲取全州,必克衡陽;欲過衡陽,必取長沙,因此在這場國軍方面稱為的“豫湘桂”戰役中,湖南戰場主要圍繞這三個城市進行,故又稱“長衡會戰”。

1944年6月起,七個師團20餘萬日軍分成左中右三路撲向長沙,左右兩翼的第3、第13師團等精銳兵團首先擊破了第九戰區的外線機動部隊,由於薛嶽的輕敵和應對失誤,他的老把式“天爐戰法”就此失效。中路日軍這才開始進攻已成孤城的長沙,湘江西岸的日軍迂迴包抄嶽麓山,守城部隊張德能第4軍僅僅三小時即告崩潰,堅守五年之久的長沙淪陷,張德能中將被電召重慶,軍法審判後予以槍決。



(衡陽守將第10軍方先覺)


薛嶽殘部被日軍二個師團趕往湘東南,從此這個“老虎仔”一蹶不振,而日軍主力則馬不停蹄再撲衡陽。沒想到在這裡碰到了硬茬子,方先覺的第10軍火力全開不動如山,日軍從二個師團增兵至四個師團,酷暑中整整圍攻47日不能得手。但由於國軍解圍無力,彈盡援絕,8月8日衡陽還是陷於敵手。

方先覺和第10軍將士由此給全州的防禦爭取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從四川兼程趕來的中央軍第93軍進駐全州,工事完備,彈藥充足,如果該軍能有“泰山軍”的意志和決心,死守全州兩週以上,在美軍飛機的狂轟濫炸之下,後勤補給較為困難的日軍極有可能收兵回撤,放棄進入廣西的計劃。

(全州守將第93 軍陳牧農)


可惜的是,黃埔一期的93軍軍長陳牧農,坐擁20000多人的美械精銳部隊,卻遠不如三期師弟方先覺硬氣,僅接火一天,便炸燬150萬發彈藥和大批汽油棄城而逃,方先覺和第10軍將士的血就這樣白白流淌了。衝上陣地的日軍都覺得不可思議,因為防線和工事都堪稱堅固,實在不明白93軍為何如此草雞,甚至一度懷疑國軍有什麼陰謀詭計,而日本人的迷糊,則是國軍抗戰的恥辱。

陳牧農中將被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扣押,以擅自逃跑的罪名執行槍決,執行人是桂林警備司令韋雲淞。逃跑將軍雖然殺了,可是日軍也順利通過湘桂咽喉跟了進來,發起了本來可以避免的“桂柳會戰”,陳牧農百死莫贖其罪。面對氣勢洶洶的日軍,而頂在前面的中央軍又非敗即逃,桂林行營主任白崇禧不想犧牲桂軍主力,草草安排桂林城防後也撤往貴州。



(桂林警備司令韋雲淞)

1944年11月初,橫山勇指揮日軍用兩週時間攻破桂林,守軍131師師長闞維雍自殺殉國,同時柳州也被日軍攻克,兩處空軍基地被徹底破壞,日本人幾乎全部完成了作戰目標。在抗戰勝利的前一年有如此戰果,簡直是奇蹟,這也就是國軍的“豫湘桂大潰敗”。打紅了眼的日軍一部,甚至通過黔桂邊界的要地宜山侵入貴州南部,重慶震動,舉國譁然。蔣介石緊急調動八個軍從四川南下增援,加之日軍也是強弩之末稍稍後退,最終雙方對峙於桂北地區。

“豫湘桂大潰敗”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幾十萬國軍精銳連續丟掉三個戰略要點,致美國空軍第14航空隊的桂柳基地全部喪失,美國人對蔣介石的軍事能力產生了嚴重質疑,不僅減少了對重慶政府的軍事援助和戰略仰賴,同時開始接觸蘇聯政府,希望蘇聯在打敗德國後出兵遠東,對後來的政治局勢影響頗大。


度度狼gg


乾巴巴地進行闡述,可能大家沒辦法深入體會到。接下來我將用山海關的例子,讓各位看官進行更加清楚、直接地瞭解到,為什麼非要打下這些軍事上的必經之地。

當年吳三桂的“怒髮衝冠為紅顏”,為何如此有名?當然有陳圓圓這個美人的元素在,但是更重要的是,吳三桂的這一舉動,直接將清軍放入了山海關內。驍勇的清軍騎兵一過山海關,便入猛虎下山一般,以橫掃之勢問鼎中原。


但我們要知道的是,清軍在此之前,被山海關整整阻擋了二十多年幾久。山海關這條完整的防線,牢牢鎖住了清軍通往中原的大門。通過狹窄的通道配合關塞,山海關讓善於野戰的八旗清軍難以發揮其戰力優勢、只能望關興嘆!那為什麼當年的清軍不繞開山海關呢?

實際上,山海關並不是進入中原的唯一途徑。比如當年的皇太極便有好幾次是從北京密雲的長城開始入關的,但是密雲山區崎嶇的道路,

便決定了大規模的軍隊無法進入,只適合小規模軍隊的劫掠。


所以山海關在路線距離與安全性方面,是清軍的最佳選擇。大規模清軍從這裡進入關內,可以縮短行軍路線以及補給線長度。繞開山海關會造成部隊脫節和消耗大等諸多問題,不利於清軍長期作戰。所以山海關對於儲備物資有限、需要長期作戰的清軍來說,是必須攻打下的關口。

所以諸如山海關等必經之路、必經之地,往往並不是不能繞開。而是繞開以後,便會面臨著行軍時間長、行軍消耗大、糧草調動困難等諸多問題。等到真正遇到了以逸待勞的敵方軍隊,結局可想而知。所以所謂必經之地,往往是現有兵力機動、後勤保障能力覆蓋下的唯一選擇。


軍隊的統帥一般都會選擇攻佔這些必經之地,以保障糧草的及時補給以及大股軍隊的快速行軍,以保障長期戰略的逐步推進乃至於獲得最後的勝利。另外萬一戰敗的時候,這些必經之地也能夠保障軍隊較為從容地撤回。

所以說,要想獲得戰爭的最後勝利,這些軍事上的必經之地、必經之路都是不能繞開,必須實打實地打下來。但是這些必經之地,都是在古代兵力機動所諸多因素影響下產生的。如今絕大部分必經之地,已經失去了原有的戰略價值。


WarOH協虎


軍事上的必經之路一般有兩種情況:第一種就是天然的軍事要地;第二種就是因為戰略規劃、戰役部署,某地成為必爭之地。

1、天然的軍事要地

在中國歷史上,天然的軍事要地並不算多。相對而言太原算一個,在東山、西山之間有東西長約12公里的河谷地帶,汾河從中間流過,太原就在此處。

(東西很狹窄的太原)

太原是南北交通要道,得之則可以控制河東,失之則南下北上都失據。金與北宋作戰的關鍵點在於太原;金與蒙古作戰的關鍵點在於太原;明軍北伐穩固與否在於取得太原。太原是山西高原的核心點,山西高原是控制華北的基本點。

(靖康太原作戰)

相對而言,四川的劍門關、陝西的潼關,也是重要軍事要塞,屬於兵家必爭之地。但基本都是戰役級別的影響,上升不到戰略層面。

2、戰略、戰役上的必爭之地

戰爭是動態的,對於指戰員而言要“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許多事都是相對的,必爭之地也是相對的。

從戰略層面而言,朱棣的戰略部署是割據整個北方,贏得談判價碼,那就必須攻下濟南,濟南自然就是必爭之地;如果朱棣的戰略調整成了爭霸天下,戰術執行上長驅直入,沿途就沒有必爭之地了,南京才是一切。更準確說,南京的建文才是一切。

(靖難之役)

從戰役層面而言,遼瀋戰役中,錦州作戰對於國軍來說塔山就是必爭之地,只有奪取塔山,才能取得戰役勝利,所以不惜波次衝鋒進攻。

(塔山阻擊戰)

在戰鬥層面而言,平型關戰役中,對於雙方而言控制老爺廟制高點是戰局的關鍵,老爺廟就成了必爭之地。

(平型關戰役)

戰爭中這一切都是相對的,每時每刻都在變化。《毛選》中許多文章從辯證角度有很深刻的論述,值得認真學習。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因為確實很重要。

來我們先從地緣政治上看看都有哪些軍事上的必經之地:東北的錦州,中原的徐州,襄陽,西北的西安,南方的荊州,西南方向的漢中。

常言道:外行看戰略,內行看後勤。在戰爭中後勤補給一直是一個重要話題,縱觀人類漫長的多少場勝利都是依靠充足的後勤保障換來的。

那麼就有一個問題了,從後方到前線往往會有多條補給線路,但是因為有地形這個大BUG,導致不同路線的運輸效果不同,為了最快將軍事物資運抵前線,統帥會規劃出最佳的運輸路線,而這些兵家必爭之地恰恰是在這些最佳運輸路線的之中,繞過這些兵家之地,會增加運輸成本,還會增加戰爭失敗的風險,為了規避這種風險,軍事家們首先要攻佔這些兵家必經之地,保證自身的後勤補給路線的安全穩定,另外還有就是倘若需要撤退,也有利於部隊能夠全身而退。,進可攻退可守。反之敵方為了拖垮對方,也會利用各種機會對這種軍事重地進行騷擾,滲透,破壞,以達到襲擾敵方後方補給的作用。

除了上面這種進攻性,還有一種防守型,典型代表:北京的居庸關,西安的潼關,太原的雁門關,娘子關。

這些關隘往往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利用險峻的地勢,將入侵者拒之門外。可是一旦這些關隘失守,那麼關隘之後是一望無際的平原,無險可守,這點在安史之亂顯得尤為明顯。當安祿山擊潰哥舒翰的軍隊,在攻破潼關之後,由於都是關中平原,一馬平川,騎兵就很快打到長安城下,長安也就迅速陷落,而作為進攻方也是相同的道理,啃的下這塊硬骨頭,之後就是大魚大肉。

說白了,就是世上本沒有必經之地,軍隊路過的多了就成必經之地。


兵說


在北非戰役中,地中海的馬耳他島便是一個典型例子。


隆美爾的非洲軍,補給需用從歐洲橫跨地中海運到北非,對德國人來說,有個很頭痛的事情是,在航線上有個叫馬耳他的小島,掌控在英軍手裡,島上部署有飛機和軍艦。


每每補給艦隊從旁經過,馬耳他島上的守軍便要雁過拔毛,收取過路費,價格不一,有時幾成,有時全部將其擊沉。


德軍曾經考慮過佔領該島,然而海軍實力不足以支撐起野心,一直未能如願。


有人要問,何不繞個遠路?繞遠路理論上可以的,但是也有損失,時間損失,原本跑一趟10天,現在變成40天,那就意味著運送效率變成原來的四分之一,相當於收了75%的過路費,更不划算,還不如穿越火線效率高。


而補給對於一支部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最困難的時候,隆美爾的坦克燃油只夠開幾百公里,這仗還怎麼打?更別說食物、醫藥、彈藥、零配件等等了


所以有些地方是必爭之地,不取難以獲勝!


博士講軍事


所謂的必經之路,一般指的是大路,也就是最利於後勤運輸的線路。古代行軍打仗,可以參考現代戰鬥機空戰半徑的概念。每一架戰鬥機都有一個戰鬥半徑,超過了半徑就需要立即返航,否則就回不去了。但是若在飛行半徑的極限設立一個補給機場,戰鬥機就可以繼續往前行進,直至飛到既定的目標地點。

古代的必經之地,實際上就等同於戰鬥機的中途補給點。因為大軍行動,中間沒有補給點是不現實的。


舉例來說,先秦時期的函谷關就是軍事上的必經之路,關東六國聯合伐秦,有四次就是從函谷關攻秦。很多人納悶,難道六國沒有別的路可以走了?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第四次合縱伐秦時,聯軍就沒有走函谷關,而是繞過了函谷關這個必經之道,從河東渡過黃河直接攻秦,然而結果照樣是慘敗。

究其失敗的原因,無非就是兩點。第一是實力有差距,再加上六國之間不團結,被秦軍分而擊破;第二是繞道河東,會增加很大的後勤負擔,得不償失。權衡利弊後,直取函谷關反而是最優選擇。

再比如明末清初的關寧錦防線,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都攻擊過,但是拿不下來。後來皇太極取道宣府、大同,繞過了關寧錦防線,多次殺入關內燒殺劫掠。然而儘管清軍多次繞道入關劫掠,山海關卻始終是滿洲人誓死要拿下的軍事要地。因為不拿下山海關,就意味清軍要繞道而行,而

繞道是要增加後勤負擔的。不適合起傾國之兵出征。

明末著名將領盧象升在彙報剿寇之難時就說過這樣的話:一兵日食一升米,而此米非此兵自攜,乃有扛夫攜之與軍俱行,但扛夫亦要日食一升米。這段話說的很直白,假設一千石糧食可吃五天,多走一天就要費二百石糧食。大軍行動,多走一天所額外要支出的糧草是很可怕的數字。清軍雖然是騎兵,但是騎兵也是需要後援的。繞道宣大固然避過了明軍主力,但是後勤相應也增加了。



另外還有兩點,地形和敵軍守備兵力也是制約進攻方能否繞道的關鍵因素。

還是拿關寧錦防線舉例。明軍在這條線路上佈置了大量的兵力,如果清軍不走遼西走廊,它確實可以取巧入關,搶劫一番後回家過年。但如此一來,也就意味著清軍無法消滅佈置在遼西走廊上的明軍主力,無法對明軍形成致命性的打擊。戰爭的核心在人,不在於一城一地的得失。並且如果不走遼西走廊,清軍就只能翻山越嶺,走山高水急,窮澗危巉的破路了。反觀遼西走廊,這條線路上的開發程度很高,到處都是衛所和軍鎮,糧草不是問題。而且沿途州縣鎮城之間的距離不過一日行程,休息也很方便。

總的來說,真實的戰爭不是玩戰爭遊戲。士兵打仗需要後勤的,需要一個安定的後方提供休息。繞過必經之地不是不可以,但是會增加後勤負擔。除非進攻方能夠對敵人的首都一擊必殺,然後再回頭逐一拔掉繞過的敵軍據點。但斬首行動的操作難度很大,當年遼軍和金軍攻宋,沿途的重要城市全部繞過,以騎兵優勢一路殺到開封城下,然而拿不下開封,被宋軍反包圍,最後還是隻能灰溜溜的撤軍。

記得上中學時,歷史老師給我們講斯大林格勒戰役,當時就有不少同學向老師提問,德軍為什麼一定要死攻斯大林格勒?難道不能繞過去嗎?然後歷史老師只是簡單地說了一句:有的城市是可以繞過去的,但有的是真不行。現在想想,老師說的有道理。不消滅蘇軍的有生力量,德軍繞過了斯大林格勒又如何?等著蘇軍在後方捅菊花?


Mer86


繞開軍事上的必經之地,這完全是可以的。

歷史上繞開軍事上的必經之地,最經典的戰例就是東晉末年劉裕滅後秦之戰。

劉裕大軍在洛陽集結完成之後,開始向西進攻長安,而潼關就是從洛陽進入潼關的必經之地。

歷來守長安,必守潼關,而潼關失守,長安也守不住,比如安史叛軍攻下潼關之後,唐玄宗也就只有往成都逃難去了。

所以當時的後秦從長安派出重兵駐守潼關,由於潼關易守難攻,劉裕大軍一直被阻擋在潼關一線,無法西進。時間一久,糧餉基本上被消耗殆盡。

而劉裕大軍的後勤基地,基本上是在江南,無法及時有效的進行後勤補充。眼看此戰就要失敗的情況下,劉裕最終決定放棄強攻潼關,分兵繞道奔襲長安。

他先讓王鎮惡軍團繞開潼關,沿渭水西進,王鎮惡製造了一種特別的小船,把士兵和划船的人都藏在船底下,外面看起來這個船上沒有人,但卻可以在水上走。

北方人從來沒見過這樣的船,站在岸上的後秦士兵基本上都被驚呆了。後秦大軍站在岸上,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王鎮惡的大軍西進,一路直奔長安城下。

同時劉裕讓另一支部隊在沈田子的率領之下,繞道陝東南,出現在長安南方的藍田。

接著王鎮惡和沈田子的兩路大軍,分別從東面和南面夾擊長安,而後秦軍隊的主力還在潼關,根本無法回援。

最後鎮守潼關的後秦主力決定放棄潼關,回援長安,但已經來不及了,他們走到半路上的時候,長安已經被劉裕的這大軍攻陷!

此戰東晉大軍充分利用了自己熟悉水戰,並且有高超的造船技術的技術優勢,避開了在潼關和後秦主力死嗑的戰法,比後來的安史叛軍打得漂亮!


只愛潘多拉


從地理上來說,在太平天國戰爭為例子,想要奪取天京,就必須要奪取安慶,九江和鎮江等地。

必須奪取的地方,比如安慶,北面是群山,南面是長江,東西也有河流,處於長江彎道位置,河道比較湍急。另外,在整個安徽,過了安慶,直接就可以到天京,再也沒有天險可以守衛。

其他城市比如池州,距離長江沿岸太遠,就是在池州部署大炮,也無法威脅到長江航運。所以,一旦丟失安慶,清軍就可以暢通無阻的直抵天京。同時,清軍將會徹底掌握長江下游的航道。

無論兵力運輸,還是物資運輸,都可以通過水運,再也不用依靠耗費人力物力巨大,而且效率低下的陸地運輸。這無疑,將會極大提高清軍的戰鬥力和持久作戰能力。無法掌握長江航道的太平軍幾次集結大軍團解圍安慶失敗,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後勤無法保障。

同時奪取安慶,將會切斷皖北太平軍主力軍團與天京的聯繫,阻止糧食和援軍進入天京。而且,清軍圍攻安慶這樣一個太平軍必須要保住的城市,就可以施展圍城打援的戰略,消耗太平軍主力。

胡林翼說:"吾恐三四年未必成功。而水陸將領精力盡疲,英華衰歇,是欲速而反遲也。若蓄勢審機,駐兵於賊所必爭之地,使賊欲不戰而不可得,則一半年之後,城邑可盡復,是似遲而實速也。"

因此,清軍絕不會繞過安慶去攻擊天京,而安慶保衛戰也成為了整個太平天國戰爭最大的轉折點和勝負手。


深度軍事


軍事上的必經之地都是古代流傳下來的,受古代的兵力機動方式制約。比如,唐山市灤州市的榛子鎮,就是明清入關出關的必經之地,這在歷史書上都有記載,非軍事人員進出山海關,也要路過榛子鎮。

出現必經之地,就這個地點有便捷的道路條件,其周邊沒有與之匹配的道路。如果進行兵力機動,不走大道走小路,那麼兵力糧草機動的時間,可能就是走大路的幾十倍,甚至有的地方根本過不去。因此,不存在繞過軍事上的必經之地的說法。

軍事上的必經之地,也是指大的戰役,如果是小分隊行動,其實沒有必要非得走軍事上的必經之地。如果是朝代更替這樣的大型戰爭,也沒有專門走小路繞過軍事上的必經之地故意耽誤自己的戰略機動時間的。比如,對方都城防守就5000人,你十萬大軍走軍事上的必經之地十天到達就能滅了他,如果你非得軍事上的必經之地,可能一個月才能到達,而對方已經從全國調集兵力,走的是軍事上的必經之地,已經在都城附近形成了20萬人的防守力量,你10萬人長途跋涉過去,累得要死,還怎麼打呀!

還有一種情況,敵人在軍事上的必經之地重兵防守,咱們的作戰目的就是消滅這些有生力量,也必須前往打決戰。

當然,紅軍長征這個不是走必經之地,因為當時要躲避敵人的圍剿,敵我力量懸殊,是個特例。但是紅軍長征最後以勝利告終,還成為了播種機和宣傳隊,歷史意義同樣重大。但是我們也要知道,紅軍長征繞過了必經之地,也是2年時間完成長征的一個重要原因。


軍林天下


我們看軍事,特別是古代的軍事,通常會遇到一些“必經之路”。我們就以明清時期的山海關為例,探討下為什麼會有這麼個必經之路必經之路的形成首先要推地理原因。我們知道軍事勝利的首要條件就是後勤,也就是資運輸。所以為了能保證行軍和後勤運輸,在打仗時儘量要走平坦的道路,能走高速絕不走小路,靠人翻山越嶺的背糧食都不夠運糧的人在路上吃的。馬匹戰車這些東西也不方便翻山越嶺。後金的地盤就在我們中國今天的東北,在後金和大明之間我們發現只有一條狹長的地帶溝通兩地,也就是遼西走廊。而山海關恰恰就在遼西走廊的咽喉之處,所以在這個地方築城防守,就是佔據了咽喉要道,只要把這個地方守住了,敵人就進不來或者說不能大規模的進來。所以明末大明最堅固的防線就是山海關到寧遠的這一帶防線,也就是關寧防線,大明精銳關寧鐵騎就在這裡駐守。

那有沒有繞過山海關的可能呢?當然也有,努爾哈赤久攻山海關防線而不得,最後自己還落得個被薊遼督師袁崇煥用大炮轟死的下場,他的接班人皇太極就長了心眼換了戰術,那就是籠絡蒙古各部,繞道蒙古從龍井關,大安口等地進攻大明,雖然蒙古也不好走也繞遠的厲害,但也還算有路,於是後金成功打到了北京城下。這就是己巳之變。但由於是長途遠程,一是後勤補給線過長,不足以支撐長時間鏖戰,二是大明援軍已至,最後皇太極在北京騷擾一番後就撤軍北歸了這次戰爭也讓崇禎懷疑袁崇煥通敵,最後袁崇煥被凌遲了。

所以縱然皇太極繞開了山海關並打到了北京城下,但因為山海關還在明朝手裡,所以後金不能做長久的戰爭打算,直到山海關總兵吳三桂獻關投降,迎清軍入關,清朝才開始大規模的進攻中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