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新中國仿造蘇聯波波沙研製50衝鋒槍時,選擇取消彈鼓設計而改用彈匣供彈?

疾芪IdHW8788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薩胖在俄羅斯的槍店,玩過帶著彈鼓的波波沙。

說真的,太重了。

波波沙的空槍是3.63 公斤,這個不算重。

然而,裝上71發大彈鼓,整槍5.44公斤。

要知道,比它長很多的我國56式衝鋒槍(其實是自動步槍),裝滿子彈也不過就這個重量。

而同時代的中正式步槍,也不過才4公斤。

1支衝鋒槍竟然比步槍還要重得多,太誇張了。

當時的中國人和蘇聯人不同。

二戰期間,蘇聯的俄羅斯境內的斯拉夫白人,平均身高都有1米7多,身體強壯。

我國士兵平均身高也就1米6多,身材矮小,瘦弱,強壯的人很少。

想要長期舉著一支5公斤多的衝鋒槍,無依託射擊,對於中國人太難了。

大家注意,波波沙是沒有握把的,也不能託著槍管射擊,只能託著彈鼓。

而彈鼓是非常沉重的,長期射擊一定會動作變形。

除了難以使用以外,波波沙的彈鼓可靠性低,經常出現異物進入導致卡殼現象。

所以,朝鮮戰爭我國一律使用彈匣,而不是用彈鼓。

有意思的是,朝鮮人民軍的波波沙卻有彈鼓。

志願軍使用彈匣,實戰性更強。

一來,彈匣的重量輕的多,還有利於射擊的握把。

二來,彈匣的可靠性也好的多,很少有卡殼現象。

況且,當時美軍的衝鋒槍也是彈匣結構,我國的35發彈匣壓制美軍衝鋒槍,已經足夠了,沒有必要使用71發大彈鼓。


薩沙




這些志願軍戰士手裡的槍就是50式衝鋒槍,它是在蘇聯衛國戰爭中研製的“波波沙41”型(PPSh)衝鋒槍基礎上仿製的。

我軍第一代衝鋒槍是50式衝鋒槍,它們是在蘇聯的波波莎41(PPSh)基礎上仿製而成,這款衝鋒槍經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考驗,性能穩定、火力持續性強、工藝簡單,是當時蘇聯紅軍的形象代表和基本武器之一,再與德軍MP38/40衝鋒槍對抗當中屢佔上風,從斯大林格勒一直打到了柏林!



建國初期為了解決部隊槍械型號繁雜的需要引進了“波波莎41”衝鋒槍,從1950年開始起仿製了,在1951年開始大量裝備部隊使用,並且隨著“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了鴨綠江!在與美軍的“湯姆森衝鋒槍”和M3衝鋒槍的對抗中,由於使用71發彈鼓供彈火力持續性好的特點,經常將美軍衝鋒槍手壓制,

“50式衝鋒槍”使用託卡列夫7.62×25㎜手槍彈在50米內穿透力較強,在與美軍偵察分隊的遭遇戰中多次擊穿美軍防彈背心…所以,美軍驚恐的稱:對面的人手裡都拿著“小機關槍”! 圖片上是美軍第一代尼龍防彈背心重3.2公斤,由12層“杜邦尼龍”製成,確實有一定的防彈能力,但在30~50米交戰距離內經常被“託卡列夫尖頭彈”擊穿。



“上甘嶺戰役”當中志願軍使用71發彈鼓的“50式”衝鋒槍。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我國進入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時期,全軍開始統一輕武器制式,根據我國當時的工業製造能力和戰爭中的使用情況,認為“50式”體積較大、裝上71發彈鼓後整槍4.34公斤是很重的!對於我軍戰士的體能來說太重了並不利於徒步作戰,還有就是木質握把是根據蘇聯人的手掌大小設計的,很厚!不適合我軍戰士,握住之後一會時間就會感到疲勞。



由於“50式”的這些缺點,我國開始仿製由“波波莎41”簡化版的“波波斯43”衝鋒槍,1954年仿製成功後定名為54式衝鋒槍,54衝鋒槍也將木質槍托改成鋼絲摺疊槍托,將槍托式握把改成了單獨的小握把,握持感舒適,將彈鼓71發供彈改為35發彈匣供彈,這樣就大大的減少了槍械加工的工時和槍的總體重量(整槍含實彈匣重3.93公斤)。
圖片上的美軍不知從哪搞到的PPSh–41,在槍上加裝了:廣角衍射型光學瞄準鏡、皮卡蒂尼導軌、小前握把、激光戰術指示燈...這些零碎加起來比槍貴了許多。


PPS–43也被魔改成了這個樣子。

50衝鋒槍雖然性能卓越,但它畢竟是近戰裝備,使用7.62×25毫米手槍子彈在150米外威力嚴重下降!不符合部隊槍械要在400米外消滅敵人的要求,即便是改進輕量化的54式衝鋒槍也沒有解決這個根本性問題,它們在一線野戰部隊服役的時間都不長,50式衝鋒槍生產了3.8萬支就停產了。

根據部隊作戰的需要我軍開始引進/仿製56式系列:半自動步槍、衝鋒槍和輕機槍,所發射7.62×39毫米中間威力彈不論是射程和威力都大於7.62×25毫米手槍...56式系列也成為我軍第一代槍族,而50/54式衝鋒槍則退出一線部隊,交由公安部隊、基幹民兵預備役使用。


雷鋒同志左邊這張照片中的配槍是50式衝鋒槍、右邊這張是54式。

總得來說,50式衝鋒槍(包括54式)是最早裝備到我軍的衝鋒槍,它的仿製成功結束我國“萬國牌”輕武器的歷史,也開創了我國自行研製槍械的先河,並且為保家衛國作戰!雖然它因為不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在我軍裝備的時間很短,但也在我軍槍械發展史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皇家橡樹1972


50式衝鋒槍主要是全盤仿製於蘇聯的PPSh-41“波波沙”衝鋒槍。50式衝鋒槍有一個最大的特點,主要是通過蘇援的樣槍進行逆向測繪並仿製而來的,一開始並沒有蘇聯方面提供的相關圖紙。其實包括我國最早的51式手槍在內,很多都是自行測繪並仿製出來的武器。



在抗美援朝之後,大批蘇援武器進入國內。像當時蘇聯現役的AK突擊步槍、SKS半自動卡賓槍等開始被著手仿製並逐步裝備人民軍隊。而像50式衝鋒槍或者54式衝鋒槍這樣的落後武器,自然也就被淘汰給了二線部隊或者民兵使用。


雷鋒同志是汽車兵,所以拿的是54式衝鋒槍而不是56-1式衝鋒槍


50式衝鋒槍在最開始生產的時候,配套的是71發彈鼓。但是在後來,又改為了35發彈匣。這主要是因為,彈鼓的裝彈量雖然很大,但是比較沉重,而且單兵不易攜行。除此之外,彈鼓的重新裝填也非常費勁,遠不如彈匣方便。在綜合考慮之後,50式衝鋒槍也使用了與54式衝鋒槍相同的35發彈匣。


著名的波波沙衝鋒槍


其實蘇聯軍隊在二戰時期,也曾經在PPSh-41衝鋒槍上使用PPS-43衝鋒槍的彈匣。本來嘛,給單兵武器用彈鼓就很不方便,所以換用彈匣也是很正常的事了。



我是戰甲裝研菌,喜歡我的回答請關注!


戰甲裝研菌


波波沙41衝鋒槍,在斯大林格勒巷戰中一戰成名,其火力竟然碾壓了德國國防軍引以為豪的MP-40衝鋒槍,原因是波波沙41衝鋒槍配有一隻71發子彈的彈鼓,容彈量遠超MP-40衝鋒槍上那隻32發直彈匣。

俄國人研發的波波沙41衝鋒槍儘管工藝粗糙,遠遜於製作精良的德國MP-40衝鋒槍,但卻皮實耐操,且簡單粗暴,射出的火力動物般兇猛,遠高於對手的火力。

在巷戰中,衝鋒槍和手榴彈是兩大寶貝,由於將大量的波波沙41衝鋒槍投入駐防的官兵,蘇軍步兵火力不遜於對陣的德軍,甚至在德軍之上,對贏得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最終勝利,波波沙41衝鋒槍可謂功不可沒。

建國以後,我軍曾裝備過仿製的波波沙41衝鋒槍,志願軍則直接裝備了援助的二戰時期蘇軍另外一把非常有名的35發彈匣供彈的波波沙43衝鋒槍,在陣地戰中,志願軍步兵槍械火力平均不輸於依然以8發漏夾供彈的M-1加蘭得半自動步槍為主的聯合國軍。

國內仿製的50式衝鋒槍,之所以捨棄容彈量極高的71發彈鼓,而選擇35發彈匣,最關鍵的原因儘管71發彈鼓火力極為兇猛,但彈鼓不僅重量大,而且不易攜帶,加上彈鼓時,全槍重量過沉,不適合中國人使用,此其一。

其二,彈鼓有71發容彈量,但在實際操作中,一般不會將子彈裝滿,也就塞進65發左右,滿彈鼓狀態時容易造成供彈故障,反到影響戰時槍械性能的發揮。

其三,35發彈匣供彈,其火力持續性能已經不錯了,參戰的志願軍對此深有體會,一般衝鋒槍供彈具也就30-32發左右,少量僅配20發供彈具,且35發供彈具,重量適中,易於攜帶,身上4只彈匣,加上槍上的那隻彈匣,175發的彈容量,足以保證一場中等烈度規模的衝突戰。


國平軍史


彈鼓供彈

火力充足,滿裝71發,實際因為間隙太小有卡頓,往往少裝幾發,

在前蘇聯時期,蘇聯人人高馬大,體格力氣都能適應,後勤一次裝滿廣袤戰場衝鋒衝殺,彈鼓可以滿足,並有一定的防彈護甲作用,彈鼓是塊橫向圓鋼板,起到機槍擋板的防護作用,火力強大,

但是中國士兵身高體型小,彈鼓太沉,戰場也密集,後勤換彈勤,更重要的是,中國工業基礎薄,子彈產量低,一人三十多發,彈夾可以互相支援。七十發,都裝一個彈鼓,只能一支槍使用,

71發大彈鼓不如35發彈夾易於搬運運輸攜帶,總之綜合折中,選擇了35髮長彈夾。

太沉扛不動,戰場上是務實的。







星輝650


因為彈匣完全夠用,已經沒必要去搞華而不實的彈鼓了。

波波沙41衝鋒槍最初使用的就是彈鼓,雖然有71發的彈容量,但是為了提高供彈可靠性,一般不會裝滿,而採用少裝幾發的做法。後來蘇聯推出了簡化版的波波斯43型衝鋒槍,該槍採用的是35發彈匣,便於生產而且輕便易用,採用的摺疊式槍托也便於攜帶,同樣開始投入大量生產。

我國仿製波波沙41衝鋒槍而來的50式衝鋒槍出現時,有彈鼓、彈匣這兩個選擇,彈鼓雖然彈容量大,但是體積重量也過大,而且生產上自然要比簡單的彈匣費時費工,攜帶時也比較麻煩,彈匣可以直接放入輕薄的彈匣袋,可彈鼓就得放到較大的包具中。所以最終我國選擇了35發彈匣作為50式衝鋒槍的標配供彈具。

而在後來,我國也仿製了波波斯43式衝鋒槍,稱為54式衝鋒槍,著名的雷鋒像中雷鋒使用的就是54式衝鋒槍。畢竟波波斯43式衝鋒槍採用的全金屬結構,生產成本更低更加快捷,更適合當時中國的實際情況。


戰爭之王




為何我國仿製的波波莎衝鋒槍不採用彈鼓供彈?難道真的像網上流傳的“重量過大”的原因?大家好,歡迎關注兵器知識譜,今天我們來了解波波莎衝鋒槍以及國產波波莎(即50式衝鋒槍)不使用彈鼓供彈的真正原因。50式衝鋒槍仿製於蘇聯PPSH-41,外號"波波沙"。該型衝鋒槍為我國第一款列裝部隊的制式衝鋒槍,口徑7.62mm;全槍長: 840毫米;全槍重: 3.63千克;有效射程: 250米;供彈模式為彈匣供彈或彈鼓供彈,彈匣容彈35發,彈鼓容彈70發,發射7.62mm卡託列夫手槍彈(國產型稱為51式手槍彈),子彈初速500m/s,射速:600發/分鐘。50式衝鋒槍的成功仿製結束了我國沒有制式衝鋒槍的歷史,對我國軍事工業槍械領域的發展具有積極的啟發作用,整個朝鮮戰爭期間我軍裝備的50式衝鋒槍數量超過35萬支,直到54式衝鋒槍,50式衝鋒槍才逐漸從部隊退役。下圖為裝備50式衝鋒槍的解放軍戰士。



我國對波波莎衝鋒槍的仿製始於解放前

1948年,我黨設在大連的小型兵工廠大連新建公司首先嚐試仿製波波莎衝鋒槍,但是由於材料和技術限制,僅生產了數百支,而且質量不過關,可靠性非常低,隨即停產。同年,東北野戰軍後勤部在原國民黨90兵工廠(瀋陽兵工廠)的基礎上建立自己的東北兵工廠,並開始仿製波波莎衝鋒槍,東北兵工廠遇到了大連新建公司同樣的問題,即無圖紙、無材料、無技術,好在東北兵工廠是專業的兵器生產廠家,我軍軍工人員在不斷摸索中憑樣槍(蘇聯原裝波波莎)照葫蘆畫瓢,居然成功仿製並開始大規模生產。由於沒有圖紙和合格的製造材料,東北版的波波莎射擊精度差,槍管壽命低,射擊故障非常率高,性能極不可靠。下圖為蘇軍裝備的波波莎-41衝鋒槍。



波波莎衝鋒槍的正式仿製

直到49年解放以後蘇聯開始全面援華,向我國無償援助了許多領域的技術,我國這才得到波波莎衝鋒槍的設計和製造圖紙,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我國於1950年開始正式仿製波波莎衝鋒槍的工作。由於國內剛剛經歷戰爭洗禮,各行各業百廢待興,我們甚至連槍用無縫鋼管都不能自行生產,唯一能自給自足的零部件只有槍托和彈匣用鋼,就連製造7.62mm卡託列夫手槍彈所需的發射藥都是在一年以後才實現國產的。因此仿製第一批波波莎衝鋒槍所需的各種機械設備、材料全部從蘇聯進口(無償援助)。直到我國完成第一個五年經濟建設計劃,軍事工業用材才具備最基本的自給自足能力。下圖為美國仿製的波波莎-41衝鋒槍,其精湛的工藝超過了原版槍,槍身上的SMG銘文是Sub machine gun的縮寫,意思就是衝鋒槍。



不使用彈鼓供彈的原因

波波莎衝鋒槍(50式)之所以不使用彈鼓供彈並不是網絡上那些自媒體人臆想出來的亂七八糟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歸根結底仍然是材料問題。先從材料說起,50式衝鋒槍在仿製之處也考慮過採用蘇聯原版槍那樣的彈鼓供彈方式,但是國產化的彈鼓供彈可靠性表現得非常糟糕,70發的裝彈打到一半以後開始出現供彈不到位的現象,原因是彈簧製造工藝不佳、材料質量不過關造成彈力不足。另外,由於國產鋼材性能差,所生產的彈匣和彈鼓在多次使用過後均出現接口裂紋、卡筍不牢固和磨損快等問題(彈鼓表現最突出)。如果堅持使用彈鼓供彈,那麼就連製造彈鼓的材料也要進口了,再加上朝鮮戰場迫切的裝備需求,已無暇重新研發新鋼材,因此50 式衝鋒槍擯棄了原版波波莎-41那種彈鼓供彈方式。下圖為波波莎-41衝鋒槍使用的彈鼓,就是這個彈鼓裡小小的彈簧片硬是難住了建國初期我國軍工人員。



50式衝鋒槍從誕生到退役見證了我國建國初期國家發展經歷的所有艱難困苦。我國在建國初期實在是太落後了,就連一顆合格的制式子彈都造不好(當然現在也沒好到哪裡去),如果沒有當年蘇聯和蘇聯專家的大力扶持打下的堅實基礎,今天的我們可能還處於印度那種連子彈都依賴進口的水平,因此無論今後我們國家強大到什麼程度,武器裝備先進到什麼水平,都不能忘記老大哥當年的無私幫助。


兵器知識譜


國產仿造蘇聯波波沙50式衝鋒槍取消了鼓式彈夾彈容量35發。鼓式彈夾71發近距離和巷戰火力強。但是缺點也很明顯,比較笨重。在71發的情況下比較容易卡殼。一般都是65發左右。蘇聯軍人體格比較高大國人比較單薄拿著非常耗體力。


尤其是多達70多顆子彈的波波沙衝鋒槍,它的彈鼓更是一個沉重的配件。蘇聯之所以忍重使用彈鼓,是因為戰場上根本沒有時間回去補充彈藥。


彈鼓雖然裝彈量大,但是不如彈匣攜帶方便,而且更換起來麻煩還容易卡殼。所以在正面作戰中,彈匣比彈鼓更使實用!



但是中國的50式衝鋒槍是在二戰結束之後仿製的。那時突擊步槍已經逐漸取代衝鋒槍,開始受到各國的重視。所以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彈鼓的必要性並不是很強。


生產彈匣比彈鼓簡單,彈鼓不容易攜帶,磕碰後容易出現供彈故障,國產之後就沒有再用鼓式彈夾。


環球熱點匯


PPSh-41衝鋒槍又譯為:波波沙衝鋒槍,又名:人民衝鋒槍、人民轉輪槍,由蘇聯著名輕武器設計師格里戈利·斯帕金於1941年設計完成,目的是為取代結構複雜的PPD系列衝鋒槍。與司登衝鋒槍有異曲同工之處的是,PPSh-41也採用了大量衝壓部件,十分便於大規模量產。有效射程200米,理論射速每分鐘900發。鼓式彈夾71發,普通彈夾供彈35發。國產仿造蘇聯波波沙50式衝鋒槍取消了鼓式彈夾彈容量35發。鼓式彈夾71發近距離和巷戰火力強。但是缺點也很明顯,比較笨重。在71發的情況下比較容易卡殼。一般都是65發左右。蘇聯軍人體格比較高大國人比較單薄拿著非常耗體力。國產之後就沒有再用鼓式彈夾。






我們一直在砥礪前行


PPSh-41衝鋒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波波沙。


PPSh-41在二戰中可謂出盡風頭,蘇聯經常整團甚至整師的裝備PPSh-41。

在戰鬥中PPSh-41的71發大彈鼓也給集團密集火力提供了充分的保障。那麼為什麼中國在仿造波波沙時候為什麼選擇了彈夾而不是彈鼓呢?


首先彈鼓雖然彈容量大,但彈鼓的製造工藝比彈夾要複雜,成本也要稍高;攜行也不那麼方便(彈鼓單體重量體積較大),尤其是在摩托化較低的中國軍隊中,揹著大彈鼓波波沙急行軍的感覺可想而知吧?

在但要準備上,以為個人經驗,給彈夾裝彈要比彈鼓更方便,彈夾保養起來也要比彈鼓更容易,故障率也小……


另外在建國初期,我國生產製造能力有限,還沒有能力大量製造和裝備自動武器,所以衝鋒槍這種高射速武器還是步兵班組的支援武器。

最後,無論是波波沙還是50式,彈夾彈鼓都可以用撒。根據戰場實際需要選用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