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國曾有一人被提名諾貝爾獎

大清擁有中國第一位被提名諾貝爾獎的學者

大清國曾有一人被提名諾貝爾獎


1911年東北發生疫情,世界各國專家都束手無策,大清衛生部派遣官員伍連德扮演了龐大組織總司令的角色,在哈爾濱傅家甸疫區採取嚴格隔離措施,隨後東北各個地區開始效仿。在伍連德的指揮下,傅家甸的死亡人數開始下降。在不到4個月的時間內,死亡人數就降為0。

伍連德(1879年3月10日—1960年1月21日),公共衛生學家,他是中國衛生防疫、檢疫事業、微生物學、流行病學、醫學教育和醫學史等領域的先驅。

1911年4月3日至28日,“萬國鼠疫研究會”在奉天(瀋陽)召開,來自英、美、法等11個國家的34位醫學代表參加大會,這是近代在中國本土舉辦的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學術會議,各國一致推薦伍連德為會議主席。

大清國曾有一人被提名諾貝爾獎


伍連德得到大清朝廷的肯定,並出資10萬兩白銀建立醫學院所。被提名為諾貝爾醫學獎。

幾個月後武昌起義爆發,這一龐大的衛生事業也被迫停滯了。隆裕太后為了國家統一和能百姓享受和平的安居樂業,頒發清帝遜位詔書。

可惜的是,清帝遜位並沒有換來國家的和平發展,而是馬上就陷入軍閥混戰。因為清帝的遜位,包括各項復興計劃還有一系列科學研究計劃都停止了,包括和美國合作的全面現代化計劃。

清美伯利恆合同的簽訂還附帶整套引進美國的工業體系,從擴充和興建最基本的冶金、化工、機械、造船、火炮開始,到整個所需要的工業體系和技術的轉讓,實現幫助大清國建設一支可以在遠東和英日抗衡的海軍,並最終實現清美同盟以對抗英日同盟,可惜條約生效的十天前武昌起義爆發,隨後清帝位,這個計劃雖然一直宣稱奏效,但卻沒有實施的餘地,中國喪失了一次工業化、現代化的最好時機。

如果清帝不遜位,如果大清不亡,能夠繼續保持科學研究計劃,到二十一世紀中國獲得諾貝爾獎估計都有上百人了,可惜誤國,接下了的就是軍閥混戰,日本全面侵華等一些列戰爭,人民就沒安寧過。1912年到1949年新中國解放前,民國三十七年,不僅沒能使社會和科學進步,因為一直戰爭,許多建設被破壞,實際是大踏步的後退了。

如果大清憲政改革繼續,軍隊正加緊現代化,比如大清計劃建造的軍艦排水量接近3萬噸,基本屬於航母級別了。而民國面對日本侵略,

大清國曾有一人被提名諾貝爾獎


民國幾乎沒能力生產也無能力購買軍艦,繼承下的清朝軍艦,只是做了改名,如把永豐艦改名中山艦,結果都在抗日中沉沒。

清末自1876年大饑荒以後再沒有鬧過大饑荒,一到民國,年年都有地方大飢。

現在全國各地百年以上的大學、醫院等學習和科研機關都是大清留下的,如果沒有民國37年的混亂和倒退,那中國可能會發展為另一番景象。

大清朝如果能君主立憲改革能繼續下去,預計中國估計能在1930年代完成近代化,日本人不敢大舉進攻中國。而且由於滿洲正是滿人的老窩子,滿人政權絕不可能一槍不放丟掉滿洲,當然日本也就沒有理由更沒膽量侵略滿洲。

立憲的中國可以與美國和英國聯盟,對抗對中國領土有野心的日本 。

作者我蓉霸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