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金鄉那些事——金鄉的組織區劃

在古代,縣以下的行政組織,自秦開始實行“裡•亭•鄉”為基礎,漢承秦制,後世雖有變化,也多是名稱有異。“裡”作為最基層的行政組織,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對於裡的大小,古代文獻雖有記載,但並不統一,有一里二十五家、七十二家、百家等多種說法。這說明,裡的大小在各代並不規範,就是在同一時期,各地也會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掌握。

古代金乡那些事——金乡的组织区划

《金鄉縣誌》記載,明代初年,金鄉分為二十四里,後因民居稠密,復增九里,稱為三十三坊,分屬五鄉。“尋遭黃河為患,民漸流移,並五鄉為四,分屬三十三社”。至明嘉靖年間,“民益逃亡,復併為二十四里。及逃亡尤甚,併為十二里”。

《兗州府志》記載,明萬曆元年時,金鄉分為四鄉,分別是進賢鄉、合義鄉、進陽鄉、金山鄉;又分為十二社,分別是興禮社、思齊社、路地社、西平社、白垞社、大義社、黃堆社、方丘社、東大社、雞黍社、柳里社、魚垞社。社的規模大約相當於現在的鄉鎮,根據現在的地名推測,白垞社當在今卜集鎮白垞村,大義社當在胡集鎮代義村,黃堆社當在胡集鎮黃堆集,東大社當在馬廟鎮東大觀,雞黍社當在雞黍鎮,柳里社當在霄雲鎮柳裡村,魚垞社當在魚山開發區。

社以下稱為方,全縣共分為五十四方。縣城東有(14):三里廟方、和風集方、東馬店方、高河店方、魯莊集方、化雨集方、孟家堂方、大孟店方、思齊廟方、常鎮集方、呂常寺方、霄雲寺方、順河集方、趙家口方。縣城南有(14):霍堌寺方、馬家集方、寨裡集方、興隆集方、雞黍集方、東大觀方、三官廟方、洛城集方、趙村寺方、司馬集方、巢垞寺方、王家廟方、石佛寺方、韓汶店方。縣城西有(14):關方、西五里堠方、魚垞寺方、路地方、葛村集方、石門集方、羊徐寺方、鹹堌店方、王成寺方、柳園村方、羊山集方、朱家店方、李家堂方、魚山鋪方。縣城北有(12):五里堠方、十里鋪方、旗杆廟方、大義集方、安家堂方、新篁集方、孟家屯方、黃堆集方、卜居集方、古城方、東井方、白垞集方。

從這些名字裡面,也可以看出很多現在地名的影子。

(李英渠 劉雙保著 山東人民出版社)

古代金乡那些事——金乡的组织区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