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華州的建制、區劃

明清時華州的建制、區劃

作者 閻廣勤 袁埔良

明清時的華州,是個沒有“鄭縣”的華州,原鄭縣地區由華州直接管理。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以前,華州還有幾個屬縣,雍正十三年後,華州不再管縣,降為和其他縣一樣的等級。

明清時華州的建制、區劃

明《華州志圖》自華州志

明朝開國時,延續元朝的行政建制,華州仍轄蒲城、華陰(包括今潼關地區),渭南3縣。洪武七年(1374年),洛南縣歸華州管轄,成化十三年(1477年),該縣又改由商州(今陝西商洛市)管轄,洛南為華州屬縣共103年。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渭南縣由華州劃為西安府,該縣從五代後周顯德三年(956年)改隸華州,到明嘉靖三十八年止,為華州屬縣共589年(其中在北宋熙寧年間有5年渭南縣改為鄭縣的渭南鎮)。這時,華州的屬縣只剩蒲城與華陰,而85年後,明朝滅亡。清朝初期,華州行政建制,延續明制,仍轄蒲城、華陰兩縣。清雍正四年(1726年),潼關從華陰分出,單獨設縣,華州因此轄了3縣。雍正十三年(1735年),華州從轄縣的直隸州,降為不轄縣的散州,華陰、蒲城、潼關3縣從此不再屬華州。華陰縣(包括潼關)從唐朝開始,不間斷地屬於華州管轄達一千餘年。蒲城縣從宋朝開始,屬於華州管轄也達700餘年。從雍正十三年起,華州雖在名稱上仍是一個“州”,但已實際等同於縣。

明朝時,華州隸屬於陝西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承宣布政使司”俗稱為“省”,西安府駐地在今西安市。清初,華州屬陝西省西安府,雍正三年(1725年)升為直屬陝西省管轄的直隸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華州降為散州後,改隸同州府(治所在今大荔縣)管轄。

秦朝以後,各朝基本上在一縣之內分若干鄉,鄉下有裡,鄉、裡是縣以下的基本行政組織。明朝以前的鄭縣(或華州)下轄的鄉,裡區劃,因資料缺乏,詳情不知。現有資料可知的是:唐朝時鄭縣有安樂鄉、太平鄉、五代時有個羅文鄉。北宋時鄭縣原有24鄉,後為9鄉,已知的鄉名有大扎鄉、將相鄉、豐原鄉。金朝時有大理鄉,元朝時有豐原鄉。明清時,華州鄉、裡區劃才有較完整的記載。據明朝《華州志》與清《續華州志》,明清華州始終是4個鄉,即將相鄉、孝弟鄉、仁義鄉、豐原鄉。各鄉管轄區域,雖有過變化,但大體上的區域範圍是:將相鄉約為今縣城以東及羅紋河下游以東的渭河以南地區。孝弟鄉約為今縣城以北,渭河以南,羅紋河下游以西,赤水河以東地區。仁義鄉約為今縣城以西的隴海鐵路與老西潼公路之間及縣城以南直至鄉今龍山村一帶。約為高塘塬區及瓜坡鎮南部地區。而當 境內的南部山區屬何鄉不詳。

明初,華州4個鄉共轄50個裡,隆慶六年(1572年),據當年修成的《華州志》載,華州4個鄉轄41裡,其名稱如下:

將相鄉轄11個裡:將相、柳子、廣潤、孟村、臨渭,石村、通渭、六坊、羅紋、通化、少華。先尚有義坊、豐潤2裡。

孝弟鄉轄12裡:孝弟、新莊、侯坊、大張、小張、遇仙、平定、寶義、集賢、寶勝、唐村、嶽前。先尚有崇安裡。

仁義鄉轄10裡:興仁、興義、新興、車獨、故縣、郭市、太寧、甘泉、清寧、西關。先尚有西溪、徐村2裡。

豐原鄉轄8個裡:豐原、光修、白泉、太平、呂勝、東能、西能、良候。先尚有高堂、東西陽、漁村、聖山4裡。

明清時華州的建制、區劃

清朝華州行政區劃示意圖(1684年)

清朝時,華州依舊為4鄉41裡,但各鄉轄裡情況有變動。據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修成的《續華州志》:孝弟鄉將遇仙裡劃歸豐原鄉,將集賢裡劃歸仁義鄉;仁義鄉增加西溪裡和集賢裡,將郭市裡和車徒裡劃歸豐原鄉;豐原鄉撤西能裡,光修裡改為廣秀裡,增加了車徒,遇仙,郭市3裡;將相鄉依舊。清《續華州志》與明《華州志》對一些裡的名稱和寫法有不同。《華州志》中的石村、大張、小張、寶義、寶勝、車獨、呂勝,《續華州志》寫成拾村、大漲、小漲、褒義、褒勝、車徒、呂聖。

以上的鄉,裡區劃此後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的1928年,4鄉41裡(有時為42裡)的架構,除有個別調整外,無大的變化。


原文作者:《華州史話》主編 閻廣勤 袁埔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