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州“大明”與進宮廟的故事

進宮廟的故事

大凡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前出生的呂家樓村的村民,都會清楚的記得村前那所老學校,其實那所學校的前身是一座廟宇,它名字就叫進宮廟。

華州“大明”與進宮廟的故事

為啥叫進宮廟?這裡面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據說這還和大明王朝崇禎皇帝的太子朱慈烺有關,明朝滅亡後,為了完成反清復明的大業,朱慈烺帶領著部下直奔陝西省的華州,因為他的一位皇姑就在華州的泰通奄(今大明鎮孫堡村)出家,在這裡有較好的基礎,朱慈琅在泰通奄見了皇姑,安頓好部下後,就帶著小斯微服私訪,考查如何開闢反清復明基地,當走到呂家灣時發現這裡川道開闊,土地肥沃,是安身立命的好地方,於是就到呂家村拜訪村裡的賢達呂員外,呂員外是一個飽讀詩書的人,當他看到朱慈烺氣宇不凡,彬彬有禮就知道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對於外族侵犯,不願受滿清統治,只是英雄無用武之地,見到朱慈烺後,二人一見如故,得知來人是皇上的太子,更是敬佩有佳,敘談了定國之策。就在這時清兵聞訊趕來到處搜查,呂員外膝下有一千金閨女年方二八,聰明玲利,有頃國頃城之貌,膽識過人,情急之下讓朱慈烺藏身自己閨房內,救下了太子,於是被朱慈烺冊封為“呂妃",並許願將來若成大業將呂妃娘娘迎接進宮。

華州“大明”與進宮廟的故事

由於過去只要是寺院,官府也不太追究,(佛為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於是朱慈烺在高塘塬上建立了興國寺、太平寺,在秦嶺的鳳凰山建立了蘊空寺,明為招收僧侶,實為招兵買馬,興國寺、太平寺和鳳凰山成為三足鼎立,並遙相呼應,又在秦嶺北面,太平寺南面開闢了十里馬場,作為訓練士兵的地方。後來勢力越來越大,就在太平寺建立了大明王朝,依然用國號“大明",並建立了行宮,把呂妃娘娘也迎進了宮。後來清兵不斷的“圍剿",朱慈烺與部下作戰勇敢,雙方進入對持狀態,後來清朝派使者和朱慈烺進行談判,當時全國都被滿清統治,朱慈烺見大勢已去,無力迴天,不願生靈塗碳,就答應只要承認這裡為大明,允許懸掛大明旗,他情願出家為僧,不再反清,就這樣大明這地方就成了國中之國,至今也留傳著“天也奇,地也奇,大清懸掛大明旗”的傳說,而大明這一地名一直保留至今。朱慈烺在鳳凰山(如今的蘊空禪院)出家,法號“普乾”,呂妃娘娘也回到了呂家灣,朱慈烺在呂家村給她修了個廟宇就叫進宮廟,進宮廟畫樑雕棟,分兩個大殿,分別為上殿、下殿,上殿供俸著朱慈烺像,據說普乾法師圓寂後,呂妃娘娘思夫心切,就讓人塑這個像,別人問起就稱山神像,於是上殿又叫山神廟,呂妃娘娘過世後,讓人把她埋在山神廟後面,也修上了一座塔,面對著蘊空山上的懸棺塔,與其相望相呼應。為紀念呂妃娘娘,人們在下殿,供俸著呂妃娘娘的塑像,所以下殿又稱為娘娘廟,在進宮廟前後都有柏樹和槐樹,這也是呂妃娘娘教導後人要以“慈悲為懷”。

這座廟宇在解放後,被改造成學校,神像也沒有了蹤跡。我上小學時清楚記得上殿下殿的房簷和房樑上用毛筆書寫的字跡以及上面的繪畫,雕樑畫棟,實為罕見,後來水泉河,高樓村,呂樓村三個自然村合併一個學校,才拆除了進宮廟,拆時房上的大梁非常重,二十多個小夥子都無法抬上車運走,只有就地讓木匠做成學生的桌凳。拆上殿時居然遇到了罕見的白蛇……在後來有人在拆了的塔下面拉土時,發現了一枚銅製的“寶璽”,字跡模糊不清,無法辨認,那也許是朱慈烺給呂娘娘的信物吧,時間太久無法考究其真假,至今仍是個謎團。且有詩為證 :

娘娘仙逝命歸西,

塔下埋著銅寶璽。

明月一輪照千古,

蘊空懸棺大明奇。

國中之國留印跡,

雄心不滅大王旗。

愛情終別進宮廟,

後人感嘆又迷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