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的根源多來自于思路的混亂

煩惱的根源多來自於思路的混亂

——來自於《管理的邏輯》

為什麼有些管理者,剛剛進入一個崗位,充滿鬥志、加班加點、毫無怨言、狀態奇佳,但是同樣一個人,過了一年半載之後, 卻判若兩人,無精打采、偷工減料、怨天尤人、精神低迷,為什麼短短的時間內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狀態呢?是外部因素還是內部因素造成的?

看起來都是外部因素,如工作不順利、環境不具備、領導不認可、家人不支持等,但說到底還是由於自我認知不足造成的。在做這件事之前有沒有具備完整的認知,凡事都有兩面性,有順利就有障礙,有人支持就有人反對,有成功就有失敗 ;如果內心的認知足夠完整和全面,就不會因為過程中的階段性成功而沾沾自喜,也不會因為短期的失敗而萎靡不振,緊緊盯住目標的實現,保持積極向上的狀態,才是高效完成工作績效的保障。

越是企業高層管理者,越要側重於哲學層面的能力建設,做人的哲學以“認知”為核心。管理者如何認知自我,如何認知他人,如何認知組織,如何認知競爭對手,如何認知今天自我和未來自我,如何認知工作中的自我和生活中的自我,通過豐富這 些認知,能夠幫助管理者保持生活和工作中的最佳狀態。

九華山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名山,甘露寺坐落於九華山的半山腰上,住持藏學法師同時也擔任九華山佛學院的院長,他的師傅是原九華山的大方丈仁德大和尚。藏學法師是湖北人,有一天,一位來自老家的老同學過來找藏學借錢,同學說無論如何要借他點錢,三個月後就還錢。藏學湊了幾千塊錢給了他的同學,可同學拿到錢後還說不夠,就問藏學能否找他師傅再借點,於是藏學法師帶著同學去找師傅,仁德大和尚聽說後也借了幾千塊錢給他同學。

三個月的時間轉眼就過去了,同學一點消息都沒有,藏學師傅就坐不住了,就找師傅仁德大和尚說怎麼回事啊,同學說好了三個月還錢,怎麼現在一點聲音都沒有呢?師傅說 :“你同學不是說三個月之後還錢嘛。”

在這個故事裡,藏學法師的認知是:說好的三個月時間,時間一到就得還錢。師傅的認知是:借不借錢是你的事,還不還錢是他的事。師傅把錢借出去的一剎那,對於這個錢已經放下了。這個錢沒有還回來,一定有它的原因。有一天這個錢突然還回來了。師傅也不會高興、欣喜,只會淡淡說 :放著吧。這就是大師,來也自然,去也自然,正是基於認知的相對完整,師傅才不會對這幾千塊錢產生糾結或怨恨的煩惱。

我們在平時的管理工作當中也會出現類似的狀況,經常進行主觀判斷,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當我們能夠把關係想得更清楚一些,就會發覺我們所認為 “對的”或“不對的”,其實都是“相對的”,換個環境、換個對象、換一個前提, 原來堅持認為對的和不對的,都有可能會發生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