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翻倍漲價,實體經濟卻不好做,怎樣看待這件事?

股茂


現在的情況是,一二線房價受到調控政策的影響,而出現了價格失真的表現,但成交量大幅降低,甚至降至冰點。但是,對於三四線城市的房價,卻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而出現了大幅補漲的表現。最近一段時期,對於新一線的城市,更是打著各種概念題材獲得價格的上漲。與此同時,在棚改貨幣化、舊城改造以及城鎮化的積極推動下,實際上也大大增加了各種需求,而老百姓手持大量補償現金,與其用來投資理財或投資股市,不如直接買房,實現資產增值。由此一來,房價上漲,卻迎合了多方的共同利益。房地產翻倍漲價,對於房地產子行業比較受益,但部分實體卻並不好做,甚至有的實體企業把資金投向房地產,加入到炒房大軍之中。很顯然,與踏踏實實做實業相比,炒房來錢更快、來錢更輕鬆,而這一種暴富逐利的現象,也逐漸成為了國內的一種共識。然而,這一強烈逐利的共識並不有利於實體經濟的發展,甚至加劇了投機色彩,但房價上漲,各種調控抑制了剛需,房價的上漲原動力依存,或許在民間資金多,投資渠道少的背景下,只有房地產投資最保值。


郭施亮


首席投資官:陶子

我經常看到這樣的故事,某人幾年前有一筆錢,可以選擇買房也可以選擇做實體經濟,他覺得人應該有自己的事業,自己的賺錢速度一定比房價漲得快,結果慘被打臉,創業小賠,房價大漲,與房子再也無緣,因此覺得房地產把他坑苦了,於是發出感慨“實體不興,房價誤國”,網上一堆人附和。

既然大家生意都那麼難做,自然沒有人高價租商鋪,沒人租就沒人買,這樣無論是房地產租金還是售價,不都下來了嗎?然而在生活中,我卻發現這樣一些現象,一些小鋪子雖然租金貴得離譜,但永遠不愁租,因為他們的商鋪地理位置好,帶來的收益遠高於租金帶來的成本。

因此,實體經濟不好做只是對於某些人不好做,對於另外一些人好做得很。這些覺得生意好做的人,能夠承受更高的租金,從而把收益率不高的生意人,從這個地理位置擠出去。

城市亦如此,觀察可以發現,越是發達的城市,第三產業往往佔比越高,因為第三產業利潤率高,能夠承受更高的租金,高租金就把其他利潤率低的產業擠出這個城市。被擠出的產業自然會覺得房地產損害了實體經濟,導致他們生意難做,其實擠出他們的不是房產,而是比他們更能承受高租金、高房價的行業。

當然了,我國房地產市場並不是沒有問題,房價漲幅確實太快,有一定負面作用,但高房價並不是個包攬一切的鍋,什麼都能裝,行業本身受限、經營不善等都是很重要的原因。


首席投資官


同學跟著他老闆在浙江一個縣城做針頭線腦類的配套,工廠每年要貸款千萬用於工廠週轉,每年能穩定的賺個百來萬,老闆的老婆拿著錢跟著溫州炒房團去全國炒房子,結果每年能賺千萬以上,相當於老闆累死累活幹上10年。

後來,老闆縮小了工廠規模,裁了不少員工,抽出流動資金去炒房,不幾年就賺了幾千萬,聽說前不久還去丹東買了幾套。

房子一買一賣之間,賺取高額差價遠比做工廠好多了,而且不用操心工人的待遇和管理,掙快錢早已成為全社會最大的“病”。

拋棄實業是有其他原因的,一是消費低迷,二是融資成本大,三是稅負重,四是地方政商關係複雜微妙,處理起來太耗費精力,這些原因擠壓了實體企業生存空間,即便做好實業,賺取的利潤也不多。

上述原因目前來看,得到改善的層面並不深入,那麼老闆們犯不著老老實實做實業,都去投機房地產了。


斑馬消費



此一輪漲價人為的痕跡太過明顯,民間有句調侃的話就是:我們漲價去庫存。但我敢打賭,這一輪漲價過後,必將陷入三到五年的滯漲、盤整和下跌。這是規律,任何違背規律的行為都將被規律所懲罰。

高房價對實體經濟造成了嚴重的戕害。

房地產不停地漲漲,將全民或主動或被動地被吸納進了房地產這個巨大的漩渦。一個殘酷的現實是:炒房是中國普通老百姓投資最靠譜的品種,所以大家都來買房投資;剛需不買房,老婆都娶不了,所以砸鍋賣鐵也要買一套。

在高房價和全民焦慮的背景下,沉下來搞創新的越來越少,不可否認高房價已經嚴重影響了中國企業的創新精神。曾經那些自以為上市是最好的融資模式的上市公司,都紛紛加入到了炒房的大軍,甚至出現了上市公司為了保殼,只需要賣掉北上廣深的一套房子即可,上市公司幹一年不如買一套房子賺的多的現象。

據不完全統計,全中國的蓋的房子大概價值300萬億元甚至更多,如此巨大的資金佔用量對其他的實體經濟來說,就是意味著投入的減少,從而導致實體經濟越來越難做。

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幾乎全中國都可以看到的一種現象是,大量的商場冷冷清清,專業市場被棄用,樓盤底層的商鋪租不出去,原因就是租金太貴。


專家能不能講點良心?

磚家們在唾沫橫飛的論壇上,談到房地產的發展時,很喜歡搬出了中國城鎮化的比例來說事。磚家們認為,中國的城鎮化才50%,離目標80%還有一大段距離,不能停,繼續大幹快上。

先不說這個80%的比例,是歐美的經驗於中國是否合適,就說這個實現的時間,我認為就是有問題的。我們必須看到,歐美的城市化進程花了多少年?而我們在短短的二三十年時間就要實現這一目標,是否有點大-躍-進的味道。

再從中國的國情來說,再過十年左右時間,農村的田地將無人耕種,這就需要一批人返回到農村去從事農業工作。再加上中國的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沿海地區和東部地區,早已經完成了城鎮化了。


盲目的以城鎮化為理由,繼續擴大房地產的投資,而不去解決眼下的諸如房價管控的政策制定,飲鴆止渴的結果將是未來更大的麻煩。杜絕炒房,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只有控制好中國的房地產價格,中國才會有更好的未來。


布穀視界


投資是一場旅行,在旅途,遇見您。

我是雄風投資,20年投資實戰經驗的老司機,在亞洲最大證券公司--中信證券工作期間,榮獲騰訊2012中國最佳投資顧問。


一,房價的上漲。


2017年之前,房價整體是持續上漲的走勢,曾經發生兩次下跌,下跌時間都很短暫。2017年到現在,房價上漲的走勢不明顯,也被控制住了。未來房價,我認為不會大漲,也不會大跌,穩定在一個價格區間,就如現在的股票指數一樣。


二,房價對實體經濟的影響。


房價的上漲和房價太高,對實體經濟有較大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1,實業成本高。房價決定房租,很多實體企業都是租廠房或租房子,房租太高會增加愜意經營成本,從而降低企業利潤。


2,員工壓力大。企業的員工都需要買房子,這是消費者的消費傳統,但是,面對高房價的時候,必然讓員工感受到壓力很大,很難買得起房子。


3,金融資源分配。由於房地產一直火爆,銀行的貸款資源都是支持房地產,這樣就對實體經濟企業支持很少,不利於實體經濟的發展。

三,實體經濟不好做。


除了房地產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之外,實體經濟不好做的原因,還有幾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很多企業的管理水平低,自身沒有競爭力,所以效益不好;第二個方面是,傳統實體經濟已經到了瓶頸期,大部分實體產業是產能過剩,競爭很激烈,所以不好做;第三個方面是,整個經濟從高速增長變為低速增漲,整體水平都降低,所以生意不好做了。


四,實體經濟與人生。


馬雲曾經說,不是實體經濟不好做,而是你的實體經濟不好做了。因此,在人生之中,雖然我們身處大的環境之中,但是生意是否好做,還是要看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就如高考,再難的試卷,也有滿分,再容易的考試,也有很低的分數。


遇見是緣,喜歡我的回答,請馬上點贊和轉發,謝謝您的支持!



雄風投資


都說實體經濟不好做,房地產翻倍在漲價,開工廠不如炒房子,現實中,確實有不少在這類的案例,其中最為經典的應該是2016年的ST寧通B:為了保住上市公司資格,2016年ST寧通B公告要賣掉手上兩套北京小學的學區房,套現2000多萬的收入,實現扭虧為贏,保住上市殼子。

房價高的原因?

高房價除了大家所熟悉的地價高、投資客炒房、貨幣貶值物價上漲、城市化進程(這些之前的問答都有分析過了,此處不在分析)之外,我認為還有個很關鍵的原因:可售住宅太少,供不應求。或許我這麼說很多人不信,我們看圖說話:

上圖是湖南省住建廳的上週的發文:首先我們來了解什麼是“去化週期”,去化週期是指以當前銷售速度,“辦理了預售證或現房銷售的商品房”多少個月才能賣完。

我們先看圖二表格的“住宅”一欄,就會發現:很多城市都出現了“房子不夠賣”的情況,如果沒有限購政策,房價可能在搶購潮中失控。這也是為何各地出臺嚴厲的限購、限貸、限價、限售政策。

按照國家住建部的標準,“去化週期”(或消化週期)12個月到18個月,是正常情況。如果去化週期位於“6到12個月”之間,需要增加土地供應,如果小於“6個月”,則需要亮起紅燈,意味著供不應求。這時候,需要加快供地節奏。

再來看看“非住宅”,非住宅主要包括商鋪、寫字樓、公寓。在湖南這些城市裡,沒有一個城市的非住宅去化週期小於12個月的。甚至有高達100個月以上的。

這是非常令人恐懼的數字。這不僅僅是湖南的情況,也是全國的情況。比如北上廣深,住宅非常稀缺,但“非住宅”尤其是寫字樓去化週期也長達數年。

為什麼會出現住宅稀缺、非住宅供應嚴重過剩的情況?這是因為住宅能給ZF帶來的收入,主要在賣地、賣房階段,持有階段不產生稅收。但“非住宅”就不同,進駐的是商家,會帶來持續的稅收。故而土地拍賣中,商業用地一直佔據著不小的比例。

可供出售的住宅少,需求的人多,這就造成住宅房價的進一步上漲,而房價的上漲只會促進更多的熱錢流入房地產市場,畢竟資本是趨利的,熱錢多,商品少,進一步推升商品價格的上漲,這些都是互相作用的,最終的結果就是房價一路高歌猛進。

實體經濟不好做的原因?

實體經濟並非都難做,比如華為,也是做實體經濟的,但根本不受影響,這幾年依舊高歌猛進,盈利秒殺BAT三家之和。我認為實體難做最主要的因為有以下幾個:

一、居民消費度飽和以及惡意競爭激烈

說到這裡,不得不說一個現實的原因,就是國人的經營思路,舉個例子:猶太人在一個地方開了一個加油站,生意特別好,然後第二猶太人來了開了一個餐廳,第三個猶太人就開了一個超市,這片就很繁華了。但國人開了一個加油站生意特別好,第二個中國人肯定開第二個加油站,第三個、第四個接著加油站,最後惡性競爭,看誰先撐不住的先掛。再比如我們比較常接觸的奶茶店,現實中常常可以看到,路邊開了一家生意很好,馬上第二家第三家第四家....都來了。

這種情況在早期可以存活,因為早期我國國民經濟處於快速發展階段,人均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這個最終是有限度的,當達到限度後增長就緩慢了,但是新開同類型的店鋪仍然不斷增加。兩者的不平衡最終只能優勝劣汰,所以很多人會覺得實體實際似乎沒有以前好做了,以前隨便開家商店都賺錢,現在一步小心就倒閉了。

二、缺乏核心的競爭力

華為不是中國第一個做手機,但是目前確實中國手機銷售量第一,世界第三,僅次於三星及蘋果。這與華為技術研發投入不無關係,根據PatSnap智慧芽專利數據庫檢索數據顯示,目前在專利申請上,華為共有11.39萬件、愛立信14.5萬件、中興通訊8.1萬件、蘋果4.2萬件、聯想2.22萬件、小米6919件。一個華為可以抵上前6家中其他三家中國手機商的專利數量總和了,更別說還有其他幾十款雜牌手機。故而不是實體難做,是缺乏自己核心競爭力,只要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基本經營都不會太差。

往前20年,對於大部分來說,只要有東西可用就不錯了,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的追求也跟著提高,故而如果沒有好的產品,仍然只想忽悠,最後只會被人們拋棄,因此實體越來越不容易。

三、成本的上升

對於製造業而言,主要的生產要素都在漲價,唯獨是出廠價格持基本不漲,特別是網絡網商的興起,實體行業的利潤進一步攤薄,小老闆可謂是欲哭無淚。現在中小企業的生存現狀是:**兩道的壓迫,銷售冷到冰點,知識產權保護低,合同無法履行,到處都是收費站。故而實體經濟如何不困難。

當然實體經濟的困難不僅僅上述原因,還有稅負、融資難等等各種因素,此處不再一一分析了。








  

  

  


鯉行者


房地產翻倍漲價,實體經濟卻不好做,你怎麼看待?

這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說了那麼多年,一直得不到解決。但我以為,這個問題一日不解決,一日是個隱患;如果不主動解決,總有一天要被動接受懲罰。

1.房地產的漲價事實是存在的,有的地方而且加倍的漲。

雖說不少城市樓市不斷調控,但卻絲毫沒有影響樓市的上漲,有幾個現象可以佐證:一是不少房地產企業高歌猛進,利潤仍在飛漲,即使是那些四五六線的小城市,諸如碧桂園、恆大之類的房企,也是利潤飛漲。

二是房價基本上是節節攀升,即使有些一二線城市沒怎麼漲動,也還在穩中有升。

三是三四五六線城市房價漲勢兇猛,有的甚至逼近萬元大關,想來這不是什麼好事。

2.房地產越興旺,說明實體經濟越難。

有人說房地產可以帶動一些實體產業,但這不是實體之根本。反而因為房地產的興旺,一方面抬高了實體經濟的土地、房屋成本;另一方面房地產擠佔了大量實體經濟的資金;還有一方面因為房地產的暴利,擾亂了借貸市場,使得實體經濟的融資越發艱難。

尤其值得憂慮的是,房地產的暴利,遠遠超過實體經濟的收益,這不僅讓更多人投入到房產中來,還讓一些幹實體的人也不安心,紛紛捲入房地產,這樣的危害更是深遠的。因為實體不再有創新、奮鬥的精神。

3.必須從市場、長遠、制度來考慮振興實體經濟,房地產模式該止步了。

要讓各種市場要素向實體經濟迴歸,人才、資本、技術、土地等等。這就需要有綜合措施,要充分發揮市場的力量,比如房地產就不完全是市場的力量。要有長遠的戰略,讓企業家有穩定的預期。要用各種制度措施來保障實體的發展,比如信用體系、創新機制、融資借貸規則、人才問題,等等,都要有實打實的乾貨。

的確,我們的房地產模式已經不能持續了,尤其是現在的狂熱已經蔓延到四五六線城市,這絕不是一個好現象。因為本就脆弱的小城市,當遭遇房地產的泡沫之後,會是怎樣的後果,或許應該有個清醒的認識。


碧翰烽


你好,嗨住租房來回答這個問題。

近期有兩篇文章,相信大家都看過。

第一篇,一個商人十前年用80萬賣掉了自己在深圳南山區的房子,用房款進行創業,經過10年的艱辛奮鬥,他終於為自己賺了百萬身家,並用賺來的錢當首付,再貸款200萬把他當年賣掉的房子買了回來……

第二篇,說的是一對夫妻,同樣是一年時間,老公經營的企業辛辛苦苦獲利100萬,而老婆拿著家裡的錢跟著炒房團去了上海,一年輕鬆淨賺3000萬……

倒閉、欠薪、供應商貨款追償、資不抵債……最近幾年,部分製造業企業老闆陷入困境,而那些自認為“轉型”成功的,都是退出企業經營轉身投資房子的。

那麼實體經濟為什麼不好做了呢?

一、銀行信貸被房地產“捆綁”。

在審計署公佈的2017年工作報告中指出,在過去的幾年裡有9家大型國有銀行違規向房地產行業提供融資360.87億元,抽查的個人消費貸款中也有部分實際流入樓市股市;此外,多家金融機構和企業涉及房地產資產閒置……

由此可見一斑,銀行信貸嚴重向房地產行業傾斜,實體企業貸款困難,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發展。



二、房地產行業抽空了實體經濟的資金。

“六個錢包”買房的說法大家還記得嗎?剛需人群為了買房,掏空了三代人的積蓄作首付,再搭上二三十年的時間去還房貸,大量的資金投去了房地產,消費能力就會大大降低,進而影響到實體經濟。

而房地產行業的暴利,也吸引著實體經營者壓縮經營規模、裁減人員,以便能拿多的資金去買房、炒房,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實體經濟的發展。

三、增加了實體企業的壓力。

地價的瘋漲,使得實體企業的廠房成本支出增加;同時,人力成本包括工資、社保等也隨之增加,再加上水費、電費、稅費以及各種稅費、公關費等等,致使實體企業的發展壓力越來越大。


四、影響了企業的創新精神。

在高房價和全民焦慮的背景下,沉下來搞創新的越來越少,嚴重影響到企業的創新精神,這才是最可怕的。曾經那些自以為上市是最好的融資模式的上市公司,都紛紛加入到了炒房的大軍,甚至出現了上市公司為了保殼,只需要賣掉北上廣深的一套房子即可,上市公司幹一年不如買一套房子賺的多的現象。

不過,隨著國家“房住不炒”理念的進一步推進,炒房的空間終會越來越小,實體經濟也將日漸迴歸正常。對於生活在一二線城市裡的年輕人,思想也在發生著變化,認為租房可以讓生活更輕鬆,更利於個人的發展。下載嗨住APP,全城房源一網打盡,讓生活更幸福。


嗨住租房


一年累死累活幹實業不如用手機輕鬆炒套房賺錢!在十年前買不起房,再幹幾年攢夠了買,十年後看了看攢的錢還不夠,工資沒房價漲的快,工資明顯的跟房價成反比,最明顯的就是我所在的二線城市,普通房子房價6000多,最高的一萬多。

掙錢的速度快不過漲價的速度,你依然是窮,房子跌價是不可能的,你不買它在漲價,以後更買不起,你買你就得忙忙碌碌省吃儉用大半輩子,到最後也就是落個窩而已。

我認識有一對夫婦有兩個孩子,都是老師,在內地某個城市,工資低,工資加起來也就是六千多,本來家裡有房,他們還是在城裡分期付款買了一套六十多萬的房,本來四個一個月六千多塊錢,日子過的就緊吧,現在每個月又要還三千多的房貸,家裡有房,又不是住不下,他說和他挨邊的老師都買了,他也就買了,他還說。買房子可以不住,等房價漲了,賣就可以賺一筆。房子我不知道漲沒有漲,我就知道,現在他本來就緊的日子,現在過的更緊了。

但是也有好處,人都往城市跑,大部分樓盤周邊配套都很齊全,教育、醫療,比農村強很多倍吧,賺了錢無非就是享受和教育下一代。


笑搞


說說我身邊看到的事情吧。

我生活在一個十八線的小城鎮,住所附近就臨著街道。近幾年我們當地也像全國很多地方一樣,拼命開發,新樓蓋了一座又一座,小區多了一片又一片。

然而很多偏僻地點的樓盤空置率很高,也有幾座爛尾的樓盤。但是房價卻奇蹟般的一漲再漲,尤其是門面房的房租,一路高歌猛進,水漲船高。

這也就造成了我們當地的一種怪現象:“收入低的要命,消費高的驚人!”不說別的,我們這座小城裡的餐飲業消費比起很多大城市來都不逞多讓。

有很多在北京、廣州、上海、鄭州等城市工作生活的朋友偶爾回家和我們聚一聚,也會發現我們這兒消費水平真不算低。而且同等價位的消費,飯菜質量又差強人意。

我有一位朋友曾在大城市做過火鍋行業,後來想回家鄉創業,結果投資幾百萬開了一家比較大的火鍋店,只維持了一年半就關門大吉了。我去他那兒吃過,口感、質量、賣相、服務都要甩其他同類火鍋店一大截。可他還是入不敷出,最終只能低價轉讓。糾其根本原因還是房租太貴,人均消費有點高,不適合大眾長期消費。

無論是賣服裝的,還是做餐飲的,做零售的,近幾年只是我目力所及看到的就有很多家商鋪轉讓。糾其根本原因還是房租太貴,而且幾乎每年都會漲。很多人都是在給房東打工,無論自己的生意好壞,房租都是提前交的。而為了保本賺錢,又不得不在商品上加價,最終轉嫁給顧客。而普通消費者消費能力有限,自然會貨比三家,甚至減少不必要的消費支出。最終就造成了生意不好做,大家都不怎麼賺錢。

相較之下,大筆資金都流入了房市,那些做實業的卻步履維艱。普通居民的收入遠遠趕不上房價的增長,房價虛高帶來的很多問題卻直接反映到了大眾的日常生活中。

不是剛性需求的房市是不健康的,猶如死水一潭再怎麼掀起風浪也是虛妄的,要想盤活經濟,必須引來活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