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胃病的泡茶小方

治療胃病的泡茶小方

連蘇飲,想必大家一點都不陌生,而關於這張療效頗為顯著的方子,你對它瞭解多少呢?就讓本文為您一探究竟。

連蘇飲應用與析義

連蘇飲是一張頗具特色且療效卓著的方子,臨床歷經驗證。現摘數案如下,並析其義。

案1:

男,5歲。1年前因腸梗阻手術,近7日嘔吐不止,水入即吐,飲食俱廢。伴腹痛、腹脹、煩躁、無排便、矢氣,某醫院診為“不完全粘連性腸梗阻”。因懼手術而於4月3日晚7時前來求治。

查脈緩大、舌紅、苔薄黃,唇紅,腹部可觸及包塊。診為熱邪鬱胃,胃失和降。方予黃連3g,蘇葉2g,大黃2g,囑其搗碎,開水沖泡,頻頻呷服。回家當即沖服4匙,雖欲嘔但未吐出。

4小時後,嘔惡漸止,腹部積塊逐漸向下移動。翌日晨再服,排便1次,嘔吐消失而愈。

案2:

女,73歲。晨起嘔吐頻頻,水漿不入,眩暈臥床不起,舌略強,語言欠利,肢困無力。血壓175/95mmHg,以為“中風”。

下午邀餘診視,舌紅、苔黃膩,脈沉弦數兼濡。此溼遏熱伏,胃氣上逆,予黃連3g,蘇葉2g,佩蘭3g,2劑。開水衝燜,代茶小口頻呷,次日嘔吐已瘥。繼予升降散2劑,加菖蒲、佩蘭,清透裡熱而愈。

案3:

王某,女,67歲,胃炎,脘痞不欲食,身倦乏力,舌紅、苔中黃,脈弦濡數。餘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治之,服20餘劑病減但未瘥。

適他醫至其家,攛掇與診,予大劑黃芪建中湯雜合溫中理氣等藥。服2劑病重,胸脘痞塞,噯氣頻頻,噁心欲吐,心中煩亂,夜不能寐,鼻幹無涕,口唇乾紅,舌紅苔中黃,脈數。

囑蘆根30g煎湯,沖泡黃連3g、蘇葉2g。服3劑,藥後嘔惡止而脘舒,但身倦乏力、氣短較著,食慾尚差。此胃氣虛、餘熱未清。

上方加西洋參粉,每劑衝入3g,5劑而愈。

連蘇飲出自薛生白《溼熱病篇・十七條》,曰:“溼熱證,嘔惡不止,晝夜不差,欲死者,肺胃不和,胃熱移肺,肺不受邪也,宜用川連三四分,蘇葉二三分,兩味煎湯,呷下即止”。

原文無方名,後人命之曰連蘇飲,連蘇飲所治之嘔吐,薛氏已明確指出是胃熱。但是還應進一步指出,該熱乃胃中鬱熱。

薛氏自注:“肺胃之氣,非蘇葉不能通也”。必有氣滯,方須通之。

何謂“肺胃不和,胃熱移肺”?

嘔吐本因胃氣上逆,與肺何涉?薛氏於自注中雲:“陽明之表肌肉也,胸中也”,肌肉為胃所主,故云肌肉為陽明之表。

依三焦而論,胸乃上焦其位淺,胃乃中焦其位深,且肺之氣與津,皆賴胃上輸。故云胸亦為陽明之表。

氣機既已窒塞,胃中鬱伏之熱不得外達而解,必上越以期從上宣洩而解。胃熱從上而洩越,必由中焦而上焦,經陽明之表假肺以宣散。

但不能把胃熱移肺誤解為胃熱淫肺,否則即成胃熱未已,肺熱又起;嘔吐不止,復加咳喘了。

何謂“肺不受邪,還歸於胃”?

胃熱欲假肺道而宣洩,但肺之氣機窒塞,不得宣發,胃熱不能宣洩,故云“肺不受邪”。胃熱既不得外達,又不得上越,必仍然鬱伏於胃中,故曰“還歸於胃"。

胃中鬱熱不解,則迫胃上逆而嘔吐。至此可知,該吐當為胃中鬱熱無疑。連蘇飲的使用,當具何指徵?薛氏於原文中,只明確了一個症狀——嘔吐。

嘔吐原因甚多,非皆連蘇飲所宜。此嘔吐乃胃中鬱熱所致。

據病機推斷,當是脈沉而數,舌紅苔黃,胸痞脘滿、口苦咽乾、煩躁不寐等症。有熱故當脈數、舌紅、苔黃;熱擾心神則煩躁不寐;熱灼津傷而口苦咽乾;肺胃氣機窒塞,故見胸脘痞滿、脈沉。若夾溼濁,則苔當黃膩,脈沉數而濡,伴頭沉身困等症。

臨床見嘔吐而兼此等舌脈症者,即可斷為胃中鬱熱,而以連蘇飲主之。明瞭連蘇飲治嘔之機理,便可舉一反三,廣泛應用,靈活加減。

例1為不完全粘連性腸梗阻,因其便結不通,加大黃以增降洩通下之力。

例2夾溼濁,故增佩蘭。

例3夾津虧,以蘆根煎湯代沸水沖泡,助輕宣生津之功。後又加西洋參粉,增益氣生津之力。

外感所致之肺胃不和而吐者,此方可用;內傷氣鬱化火所致之肺胃不和而吐者,亦當辛開苦降,連蘇飲亦可用之。肺胃不和致吐者,此方可用;若不吐,而見胸脘滿悶、噯氣吞酸、煩躁不眠等諸證,屬胃中鬱熱、肺胃不和者,亦皆可用之。

上列諸案中,即兼胸痞脘滿、煩躁不寐、噯氣等症,予連蘇飲後亦隨之而解。

每日一文,陪伴中醫人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