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的"三穴五點"治療

所謂“三穴五點”是在長期大量的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有效治療點,是治療頸型頸椎病的常用點,也是治判療其他各型頸椎病的基礎點。3穴即:天柱、大椎、天髎。天柱、天髎均為雙側,加大椎共5個點。阿是:即是在其他部位明顯的痛點。

頸椎病的"三穴五點"治療

(1)天柱:中醫認為天圓地方,頭圓象天、腳方如地。樞椎健壯而粗大如同撐天之柱,故穴名天柱,位在平後髮際、斜方肌外緣、距正中線1.3寸處,相當於C2棘突外側緣。《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言:“治頸項筋急不能回顧,頭旋腦痛”。《內經》言其是氣海之輸,與“人迎”合治一切氣疾。是治頭項諸疾、調理人體氣機的重要穴位。

棘突大而分叉的樞椎,是頭項活動的樞紐,主司頭部旋轉功能又是上下頸椎段的分界線。頸部肌肉多以C2為中心向各個方向伸展,受到來自上下橫向三個方面的作用。再加上頻繁的旋轉運動,這就是寰樞關節易出問題的關鍵所在。

(2)大椎:是因棘突最長的緣故,故又稱隆椎。棘突長的原因有二:首先它是由活動的頸椎向不動的胸椎過渡的交接點。人身體脊柱的3個生理彎曲的交接點都有這個共性。其次,長大的棘突是為了便於更多的肌肉附著。大椎不僅是斜方肌和項韌帶的起點,是頭夾肌、小菱形肌、上後鋸肌、頸棘肌的起點,而且還是多裂肌、迴旋肌的止點。這麼多的肌肉、筋膜、韌帶重疊在此,這種現象用中醫學的“宗筋所聚”來概括最是恰如其分了。

大椎從形態上講是“宗筋所聚”,而從經絡上說它更是“諸陽之會”,是手足三陽經和督脈交會之處。功能振奮陽氣,疏經通督,可上通頭項,下至腰脊,前達胸臆,橫行彳手臂。舉凡頸椎病中的各種臨床症狀和體徵,如頭痛項急、眩暈、肩背痛、手臂疼痛麻木,胸悶、氣急、心悸、足軟無力等症,皆可取大椎或灸或針,或補或瀉,隨證而施。在治療時松筋則以刀為主,調氣則以針取勝。抉擇之能不在刀在人,運用之妙在心而不在於手。

(3)天髎:肩胛骨上角直上5分為天髎穴,是手少陽三焦經和陽維脈的交會穴,為肩胛提肌止點處。《針灸真髓》記載:天髎穴在第二椎下旁風門外方,肩胛骨內上隅(深嵌在肉中的),直上5分處。用指按時有一條筋,有反應的人會覺得壓痛。多在背部第三行的魄戶外上方1寸處,實際取穴時於應用指按,在反應最明顯處取穴。此穴是治療頭痛、頸項強直、肩凝、高血壓、半身不遂、上臂神經痛的要穴。

當肩胛提肌損傷時,會出現頸部轉角處或項背部痠痛,頸部僵硬的常見原因是肩胛提肌的緊張造成的,因為肌肉收縮時疼痛而無法把頭完全地轉向同側;也因為增加的疼痛性肌肉張力,頭部也無法完全地轉向對側。而頸項部疼痛的患者,絕大多數可在此肌找到激痛點,在準確的定點上進行治療,包括點壓推拿、針灸、注射、針刀等,皆可獲得明顯的即時療效。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