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運六氣:中醫學的源頭

點擊右上角關注,閱讀更多養生知識!

“五運六氣是探討自然變化的週期性規律及其對人體健康和疾病影響的學問。其理論源頭深深植根於中華傳統文化, 反映了古代中國人對自然宇宙規律的認識。”

安徽中醫藥大學顧植山教授潛心研究五運六氣學說多年, 他說, “五運六氣學說不是中醫理論的一個分支, 而是中醫理論的源頭, 是五臟六腑、三陰三陽六經、十二經絡等中醫概念形成的基礎。”

秋冬養陰並不是多吃滋陰食物

顧植山談到, “陰陽首先代表的是氣化運動的兩種象態, 太極圖由衰到盛叫做陽, 由盛到衰叫做陰。”由於擯棄了五運六氣, 現代教科書對陰陽的解釋往往脫離了《黃帝內經》中陰陽概念的本意, 僅僅把它看作對兩種事物的分類, 完全改變了陰陽的基本含義。

“本來七損八益是中醫學調陰陽的根本大法。只有從三陰三陽六氣的開闔樞動態變化中, 才能理解七損八益是對天地陰陽動態變化盈虛損益的描述。但近年來一些人誤以為七損八益就是房中術的專用術語了。”顧植山說, “知七損八益”就是要把握天地陰陽動態節律中的盈虛損益關係。

“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與“七損八益”意思相通, “春夏養陽”是說春天和夏天要讓陽氣更好地發揮升發的功能, 也就是要“八益”;“秋冬養陰”則是要順從秋天、冬天自然降、藏的規律, 幫助陽氣收藏, 也就是要“七損”。而不是如有些人說的春、夏天多吃溫熱補陽的東西, 秋、冬天多吃寒涼滋陰的食物。

人的生理功能由所處的自然環境決定

五運六氣反映的是宇宙基本規律。中醫強調“天人相應”, 把握和順應自然規律才能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這就離不開五運六氣了。《黃帝內經》中都是五運六氣, 不瞭解五運六氣, 就讀不懂《黃帝內經》。

五運六氣:中醫學的源頭

《黃帝內經·素問》開卷第一篇叫做“上古天真論”, 論述的是天人相應的基本思想。“人以天地之氣生, 四時之法成”, 講的是人的生理功能是由所處的自然環境所決定的, 要尋求和把握自然界的基本規律。解讀《黃帝內經》的關鍵在於對開闔樞三陰三陽和五運六氣的理解, 要以五運六氣的視角和思維作指導。

“我們已用大量氣象資料的統計分析證明五運六氣客觀規律的存在, 在臨床中, 應用五運六氣指導, 對疑難雜症甚至急危重症救治都顯示出了難得的療效。”顧植山說, “正確認識中醫理論與黃帝文明的密切關係, 正確認識黃帝文明的科學內涵和科學高度, 將徹底改變人們對中醫學理論的偏見, 給中醫人帶來自豪和自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