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中國經濟主要靠消費,那麼消費又該拿什麼來拯救?

刺激中國經濟主要靠消費,那麼消費又該拿什麼來拯救?

王麗娟

消費日漸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

當前,我國經濟的驅動力正由出口、投資轉向消費,消費對GDP的貢獻率不斷提升。從引領經濟發展的三大需求看,我國出口高速增長的時代已經結束,尤其是在逆全球化的背景下,出口對經濟的促進作用日漸式微。從近幾年的數據可以看出,貨物和服務淨出口對我國經濟的拉動作用逐漸減弱。2017年,得益於全球經濟的復甦,淨出口對GDP的拉動作用略有回升,但對GDP的貢獻率仍在10%以下。此外,2017年,我國對美出口4297.55億美元,佔全部出口總額的18.99%,且近幾年也一直維持在20%以下。由此也可以看出,中美貿易摩擦或將對我國經濟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但不會傷筋動骨。

固定投資也逐步從量的投入向質的提升方向轉變,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在降低。與此同時,近年來我國積極擴大內需的效果正在呈現,消費無論是佔GDP的比重還是對GDP的貢獻率日漸提升,成為了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近五年來,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47%、48.8%、59.7%、64.6%和58.8%,連續四年超過投資貢獻率,消費在經濟發展中的主導作用日漸確立。

從國際經驗來看,很多歐美髮達國家的消費率一般在60%~80%,如2016年美國居民消費率高達68%,英國為65.5%,歐元區平均為54.6%,我國則為53.78%,這意味著我國消費率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從居民可支配收入來看,近年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斷提升,中產階級快速崛起。隨著收入、財富的增長,居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也日漸提升,成為推動我國消費升級的主要力量。

刺激中國經濟主要靠消費,那麼消費又該拿什麼來拯救?

金融服務消費的力度日漸加大

消費需求的升級,離不開金融的支持。近幾年,服務消費升級的主體日趨多樣,支持力度不斷增大,服務領域逐漸延伸,有力地助推了消費的升級。

服務主體日趨多樣。隨著中產階級的快速崛起,我國消費金融市場快速發展,參與主體也日漸增多,如商業銀行、消費金融公司、互聯網電商平臺以及P2P網貸等。其中,商業銀行和消費金融公司的服務對象主要以信用等級相對較高的白領、代發工資戶等客戶為主,服務產品主要集中在車貸、消費貸、信用卡等領域;互聯網電商平臺則主要依託自身平臺,為平臺內部的用戶提供購物分期以及現金借貸等服務;P2P網貸則主要為一些信用等級較低的客戶提供撮合服務或現金借貸等。

支持力度不斷增大。在強監管、結構性去槓桿、迴歸本源的大環境下,消費金融市場逐步向規模與質量並重轉換。商業銀行方面,2017年以來,其對住戶部門發放的消費性貸款規模快速增長。截至2017年末,商業銀行對住戶部門發放的消費性貸款規模為9.63萬億元,同比增長36.43%,增速較2016年提升16個百分點。在規模快速增長的同時,個人消費貸款維持了較低的不良率,以公佈相關數據的22家上市銀行為例,2017年個人消費貸款不良率為0.48%,低於同期個人貸款及墊款不良率0.38個百分點。信用卡方面,截至2017年末,信用卡期末應償還信貸總額為5.56萬億元,同比增長36.95%,增速較2016年末提升5.55個百分點。同時,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663.11億元,同比增長23.79%,增速大幅下滑17.08個百分點。此外,根據艾瑞諮詢發佈的《中國互聯網消費金融行業報告》,互聯網金融放貸規模由2013年的60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4.4萬億元,2017年同比增速更是高達904%。隨著監管部門持續推進對現金貸及互聯網金融的整治工作,互聯網金融將會依託真正的消費場景,迴歸本源,助力普惠金融。

服務領域逐漸延伸。近年來,金融服務主體緊貼居民各類消費生活場景,不斷延伸服務領域,拓寬產品體系。商業銀行不斷拓展消費領域,從原來的購車需求、裝修需求逐步延伸到教育需求、旅遊需求等;互聯網電商平臺除積極拓展線上場景外,也積極與廠家等合作進一步拓展線下場景。

刺激中國經濟主要靠消費,那麼消費又該拿什麼來拯救?

創新金融服務助力消費升級

未來我國消費升級將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高品質商品和服務的需求,居民更加註重商品的舒適美觀、品味格調、安全實用等,同時對高端旅遊、體育賽事、健身養生等服務需求不斷提升;二是對個性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居民更希望通過個性化的消費來獲得身份的認同,不僅關注商品和服務的品質,還要求商品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和品位格調;三是農村地區消費需求快速增長,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農村地區的可支配收入提升,消費升級也將逐步向農村地區拓展。消費金融各參與主體可圍繞消費升級的相關領域做好市場定位,並積極推動相關業務的轉型發展。

各服務主體之間應加強合作。隨著嚴監管政策的持續及消費金融市場的發展,過去的無序競爭將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金融機構之間日益增多的合作。一方面,在現金貸新規和小貸公司ABS融資回表的影響下,非持牌機構的資金壓力日益加大,而商業銀行等持牌機構資金則相對充足;另一方面,非持牌的互聯網電商平臺擁有較為豐富的場景和大量的客戶資源,商業銀行則缺乏足夠的消費場景和線上獲客途徑。在此背景下,非持牌機構與持牌機構的合作將是消費金融未來發展的可行之路。我們也看到,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企業與商業銀行展開了合作,但目前的合作仍側重於“戰略”層面,未來,雙方需進一步整合資金優勢和場景優勢,共同助力消費升級。

商業銀行可積極向零售轉型。商業銀行作為消費金融的主力軍,可從四方面助力消費升級。一是戰略層面,積極向“大零售”轉型。伴隨著我國經濟轉向消費驅動,居民消費和理財需求迅猛增長,零售業務日益成為商業銀行收入的重要引擎和未來發展的“壓艙石”。商業銀行可依託消費升級契機,圍繞客戶需求,找準自身定位,積極向零售銀行轉型。二是產品層面,完善消費金融產品體系。近年來,隨著我國中產階級的崛起,消費者對定製旅行、健身美容、繼續教育等方面的需求日漸增多,且對品質的關注日漸提升。商業銀行可圍繞健身、教育、醫療等需求,開發相應的消費金融產品,豐富產品體系,滿足客戶個性化、品質化的消費需求。三是場景層面,繼續延伸金融服務觸角。在開展跨界合作的同時,商業銀行可依託鄉村振興戰略,開發農村金融業務場景,創新農村金融服務產品,向農村地區進一步延伸服務觸角。四是渠道層面,積極利用直銷銀行和線下網點構築線下、線上互為補充的網絡體系,打造開放融合的跨界合作平臺,更好地滿足客戶綜合金融需求。

刺激中國經濟主要靠消費,那麼消費又該拿什麼來拯救?

消費金融公司需明確市場定位。隨著金融嚴監管的推進,消費金融跑馬圈地的時代已成過往,之前存在的多頭借貸和借新還舊等行為受到明顯制約,消費金融行業也進入了比拼核心競爭力的時代。根據8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披露的年報,捷信消費金融公司和招聯消費金融公司淨利潤均超過10億元,取得了較好的業績。以捷信為例,其業務範圍覆蓋了全國29個省份和直轄市、312個城市,且與迪信通、蘇寧等零售商有良好的合作關係,活躍客戶數量超過190萬,其豐富的線下渠道和場景優勢進一步凸顯。同時,隨著農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長,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等政策的持續推進,捷信消費金融公司先後推出了多種適應市場變化的新服務,如“駐店模式”能更好地引導和滿足消費者體驗,提升核心競爭力。未來,夾在擁有低廉成本的商業銀行和擁有豐富場景的互聯網電商平臺之間的消費金融公司必須根據自身實際,明確市場定位,尋找細分領域,提升核心競爭力。

非持牌機構要回歸普惠初心。2017年底,原銀監會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佈了《小額貸款公司網絡小額貸款業務風險專項整治實施方案》,要求對網絡小貸公司做分類處理,整改不合規以及不具備相關資質的企業。監管高壓之下,網絡小貸等非持牌機構業務亟需轉型。網絡小貸等非持牌機構的客戶很多都是享受不到銀行服務的低收入客群,因此非持牌機構在轉型的過程中可將普惠金融作為轉型重點和方向,利用自身的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優勢向農村等薄弱領域拓展服務的深度和廣度,精準對接,滿足普惠領域的資金需求。

此外,消費金融的高質量發展也需要相關監管政策、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助力。政策方面,監管層面可出臺相關激勵政策,如鼓勵商業銀行設立直銷銀行子公司開展消費金融業務、鼓勵更多民間資本發起設立消費金融公司等,提升金融機構的服務能力。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需加快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徵信體系。目前我國徵信市場還不太健全,信用數據呈現碎片化和單一化特點,影響了消費金融的可持續發展。未來,還需圍繞信用數據整合、數據標準建立、標準化產品輸出等方面繼續發力,注重政府和市場的有效結合,構建多層次、廣覆蓋的徵信體系。

(作者王麗娟系恆豐銀行研究院研究員)

刺激中國經濟主要靠消費,那麼消費又該拿什麼來拯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