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口紅效應」值得重視

熱點聚焦

本報記者 劉慧

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回落進而影響居民的消費支出,居民手中的餘錢可用於消費“不那麼昂貴,也不那麼必要”的消費替代品,這是經濟學中的“口紅效應”。當前,國內火爆的“粉絲經濟”,或許能“管中窺豹”式地反映服務消費的發展。汽車零售額與電影票房的同比增速呈現出相互替代的特徵,或許是中國版的“口紅效應”。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同為東亞經濟體的日本、韓國,也和中國一樣,迎來“粉絲經濟”爆發,或許反映了宏觀經濟回落過程中,人們需要依賴偶像進行心理補償的因素。結合當前“積極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應該在收支兩端進行發力。在收入端,通過減稅、降費,並在此基礎上,將收入更加向居民部門傾斜,只有推動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回升,才是擴大內需,尤其是消費內需的根本方法。在支出端,加大對文化娛樂等社會事業的支出力度,營造更好的環境、供給更好的產品,才能滿足服務消費擴大的需要。

上半年,我國GDP同比增長6.8%,僅較2017年全年回落0.1個百分點,完全是由於最終消費支出發揮了作用,最終消費支出拉動GDP增長了5.3個百分點,較2017年全年大幅提高了1.2個百分點。如果剔除掉淨出口,僅計算內需的話,包括資本形成總額和最終消費支出的內需,拉動GDP增長了7.5個百分點,較2017年全年提高了1.2個百分點。

但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增速為6.0%,較2017年全年回落了1.2個百分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資本形成總額對GDP的拉動效果回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同比增長9.4%,也較2017年全年回落了0.8個百分點。

李迅雷分析,最終消費支出拉動GDP增長逆勢回升,或許由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這個指標更多反映了實物消費,而並沒有反映服務消費,或許正是由於服務消費的逆勢大幅增長,導致了最終消費支出對GDP的拉動效果更加顯著。

7月16日,國家統計局提到“從服務消費來看,目前居民消費裡面,服務消費的比重約為50%”。國家發改委8月2日介紹了擴大消費的情況,其中提到“根據統計數據,目前我國服務消費佔居民消費支出的比重已經超過40%,成為消費的半壁江山”。

在李迅雷看來,儘管統計指標相對欠缺,統計數據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服務消費的空間確實還有。例如觀察美國個人消費支出的數據,1968年是個分水嶺,1968年之後,包括耐用品與非耐用品在內的商品消費支出佔比就已經低於50%,並且持續走低。服務消費的佔比從二戰結束後持續走高,截至2017年達到了66.8%,明顯高於中國服務消費約佔居民消費支出40%-50%的比例。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的商品零售則是反映實物消費的典型代表。如果比較一下商品零售的同比增速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會發現商品零售的增速持續高於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李迅雷認為,這表明商品零售增速的提升並不能簡單用收入提升來解釋,商品零售還承擔了刺激經濟的作用。從2017年以來,商品零售增速開始逐步回落,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依託商品零售刺激經濟的作用在逐步消退。作為商品零售的兩大主力,汽車和房地產相關消費佔據較高比例,可汽車和房地產行業早已經是存量經濟的典型代表,行業整體難以維持較高增速,必然帶動消費增速的下行。

今年上半年,受下調汽車進口關稅等因素影響,汽車消費出現了回落。2017年商品房銷量創了歷史新高,帶動了家電、傢俱、家裝等與住房相關消費的大幅增長。但從今年前5個月的消費數據看,與住房相關的消費增速明顯下行,家電、建材、傢俱的增速都降至8%-9%左右。

“從長期來看,美國個人消費中商品支出的增速基本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保持一致。商品零售增速長期高於可支配收入增速,其實是不正常的現象。因此,未來中國商品零售的增速或許將逐步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收斂,甚至低於可支配收入的增速,或許才是正常現象。”他表示。

與口紅相類似,相對廉價的文化娛樂活動,成為經濟衰退時人們傾向選擇的消費支出。例如在1929年美國爆發的經濟危機,幾乎所有的行業都沉寂趨冷,好萊塢的電影卻乘勢騰飛,給觀眾帶來歡樂和希望,美國電影總票房比前一年增長了58.2%,給人們帶來精神慰藉,為戰勝經濟衰退提供了精神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