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推拿: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

幾乎沒有什麼疾病是“小兒推拿”治不好的,推拿到底有多強大?

最近參加一個學術會議,會議上有位醫生分享了一個病例,是因為腹瀉半個月的寶寶在推拿過程中出現心跳驟停,雖然家長立即就醫,但中間轉運過程有15分鐘,搶救過程30分鐘才恢復心跳,寶寶因此出現不可逆腦損傷。結果讓人非常痛惜。

小兒推拿: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

有些家長崇尚小兒推拿導致耽誤孩子疾病診治,造成重症疾病,甚至發生骨折、昏迷,這樣的報道屢見不鮮,但是仍然阻止不了家長對推拿的著迷。

因小兒推拿,不吃藥不打針的特性,此療法一出,大受家長們的青睞,一時間小兒推拿保健師、小兒推拿機構以及培訓課程遍地開花。

很多家長選擇小區內的按摩所,或者按照網絡視頻親自為寶寶做起了推拿。

民間還有一些培訓機構,大勢銷售小兒推拿課程班,二三天的課程就二三千元,更有些養生館、路邊推拿店等打出了小兒推拿治百病的宣傳:三天能教會,五分鐘就能治好孩子的病症。部分推拿店並無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不具診斷資質。

如今小兒推拿市場已非常“混亂不堪”,“暴力”小兒推拿更是經常發生。

小兒推拿: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

小兒推拿: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

小兒推拿: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

小兒推拿: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

按照2005年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於中醫推拿按摩等活動管理中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以治療疾病為目的,在疾病診斷的基礎上按照中醫理論和診療規範等實施中醫推拿、按摩、刮痧、拔罐等方法,屬於醫療活動,必須在醫療機構內進行,非醫療機構不得開展。

非醫療機構開展推拿等活動,在機構名稱、經營項目名稱和項目介紹中不得使用“中醫”、“醫療”、“治療”及疾病名稱等醫療專門術語,不得宣傳治療作用。

小兒推拿: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

再來看看小兒推拿到底是什麼呢?

我們先來看看某百科的答案:“小兒推拿是建立在祖國醫學整體觀念的基礎上,以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等學說為理論指導,運用各種手法刺激穴位,使經絡通暢、氣血流通,以達到調整臟腑功能、治病保健目的的一種方法。”

適用範圍:“ 廣泛應用於小兒洩瀉、嘔吐、食積、厭食、便秘、腹痛、脫肛、感冒、咳嗽、哮喘、發熱、遺尿、夜啼、肌性斜頸、落枕、驚風等疾病,有較好的效果 ”。

無論你是學什麼專業的,無論你有沒有一定的科學素養,但一看這種“包治百病”的適用範圍,就會覺得不太靠譜吧。

祖國傳統醫學千古流傳,它的存在可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我們不能盲信,說小兒推拿是萬能的,包治百病,這並不客觀吧。

小兒推拿擊中家長什麼軟肋呢?

1、“不打針,不吃藥”

很多小兒推拿宣傳“不打針、不吃藥”治療孩子疾病,非常符合家長的心理。

但其實很多疾病是有自限性的(自限性疾病,就是疾病在發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能自動停止,並逐漸恢復痊癒,並不需特殊治療,只需對症治療或不治療,靠自身免疫就可痊癒的疾病),往往不打針、不吃藥也能自己好。

比如感冒後咳嗽,往往會持續2周甚至更長,而推拿正好在這恢復期實施,會讓人容易誤判是推拿的效果。

比如病毒性感染引起的感冒,發燒,一般3-5天就退燒了,如果這期間正好推拿了,肯定又會認為是推拿讓寶寶病好了。

2、“提高孩子免疫力”

提高孩子免疫力,這也是家長的迫切需求。

很多家長見孩子老是發燒感冒,就覺得自己孩子免疫力差。其實隨著孩子活動範圍增加,接觸的病原體的機會增多,自然容易出現發燒感冒。

只要孩子生長髮育正常,每年感冒發燒6-8次都是正常的。

每一次感冒發熱,都是孩子免疫系統升級過程,隨著系統升級並不斷完善,之後自然生病次數逐漸減少。

而如果推拿在這升級過程後引入,也容易讓人誤認為是小兒推拿提高了孩子免疫力。

小兒推拿: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

3、“無痛苦”“無副作用”“純天然”“綠色”

“無痛苦”“無副作用”“純天然”“綠色”的字眼很吸引人。家長非常擔心在醫院等待時間長,容易交叉感染,也擔心醫院處方藥會有過敏、肝腎損傷等副作用,還有一些家長覺得喂藥太難,所以更信賴“無副作用”、“綠色”、“天然”的小兒推拿。

但對於急性病還是得去正規醫院診治,起碼讓醫生先評估一下孩子的情況,不要因為諱疾忌醫而耽誤寶寶的真實病情。

小兒推拿: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

“小兒推拿”有沒有科學依據?

國內正規三甲醫院確實有開展小兒康復按摩項目,比如康復科,但適應症是針對於一些神經肌肉方面的疾病。

比如兒童的肌性斜頸、腦癱、運動發育遲緩等,按摩“可能”有助於改善肌肉張力、有助於肢體功能的康復,但這也需要專業的康復醫生指導進行,也不是按經絡穴位來。

康復按摩與經絡穴位推拿治療發熱咳嗽等疾病本質上不同的。

那麼“小兒推拿”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

我在“萬方數據庫”以“小兒推拿”做為關鍵詞搜索,倒是可以搜索得到很多期刊文獻,也有一些科學研究,其中北大核心期刊收入的有315篇,但研究質量參差不齊,難以評判結果可信度。

那麼這麼有效的“小兒推拿”在國際權威雜誌上有沒有發表相關研究呢?

小兒推拿: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

國內核心期刊把“推拿”翻譯為“Massage”,我們就按這個關鍵詞搜索,很欣喜國內一些傳統醫療的學者正在努力爭取國際上的認可,因此在SCI(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索引簡寫,是目前國際上被公認的最具權威的科技文獻檢索工具)雜誌上也有關於中國傳統醫學零星文獻報道,但多數是低質量的雜誌(以影響因子IF為參考,IF是代表期刊影響大小的一項定量指標,這些雜質IF多數小於2分),而其中一篇刊登在IF=6.3的《Oncotarget》雜誌上,但研究內容只是僅僅提及推拿對腫瘤患者增加腸蠕動、減少腸脹氣有效。

另外《Oncotarget》今年開始也不再被SCI收入,其源頭在於發文量的盲目擴張,而審稿把控又不夠嚴格,導致接收文章質量的嚴重下滑,同時並存一系列問題,比如高額的版面費,高分的影響因子,充斥著諸多水文等等。

國人在國際雜誌上發表的文章基本都是圍繞成人疾病展開,關於嬰兒或兒童方面的推拿研究報道卻幾乎搜索不到。

那國外有沒有研究“Massage”對嬰兒或兒童疾病療效的報道呢?我們查到國際上最權威雜誌《Pediatrics》這篇Letter——《循證醫學與按摩》。

小兒推拿: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

文章薈萃分析多項關於早產兒“Massage”的研究,結論支持按摩療法可改善早產兒的臨床和發育過程,比如體重增加更滿意,也不是針對發熱、咳嗽之類的疾病。

我們再換個類似的搜索詞檢索看看,比如“Touch”,翻譯是“撫觸”,這個詞相信很多家長並不陌生,檢索出來也確實有很多高質量的文章,尤其是在新生兒撫觸方面。

權威性較高的最新的一篇文章是在《生物精神病學》(IF=10.2)於2014年發表的,研究團隊對73名早產兒做了至少10年的追蹤評估(很多高質量文章非常注重隨訪時間),發現母親-嬰兒皮膚接觸可以增強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生理系統發育,包括應激反應性,自主功能和睡眠模式,並支持前額皮質的成熟及其對認知和行為控制,這種益處會持續影響寶寶生命的前10年,接受母親-新生兒皮膚接觸的寶寶在10歲時睡眠規律及和認知控制能力更為完善。

小兒推拿: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

可是這種撫觸僅僅是母親與嬰兒之間的皮膚接觸,是母性溫柔的握著、撫摸、搖擺和擁抱(而非他人推拿按摩、甚至“暴力”揉捏),而且僅僅是對寶寶綜合發育有很大幫助,而不是研究對於疾病的治療效果。

那麼“Touch”對嬰兒期或兒童期疾病有治療效果嗎? Pubmed文獻數據庫中可以找到一些零星的權威性不是很高的研究報道。比如這篇文章:

小兒推拿: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

文章結論是按摩療法和治療觸摸似乎引起類似的副交感神經效應,所以治療性按摩“可能”是有用的。然而,“沒有足夠的證據”推薦將其用於兒童。

文章結論很嚴謹,採用“可能”、“沒有足夠證據”這種描述手段,結論也是有很大不確定性。

祖國文化博大精深,“小兒推拿”可能存在一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但如果我們能更好地挖掘這裡面的瑰寶,做起臨床研究,用數據和事實說話,得到科學的驗證,並取得國際認可就更好了。

而在這之前,我們還是要理性對待“小兒推拿”,尤其是沒有資質的推拿館,不跟風,不迷信,走科學育兒道路。

小兒推拿: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

作者:林萍萍。畢業於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兒童醫院兒內科碩士;曾就職於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5年,現就職於深圳大學總醫院;曾在醫學核心期刊發表文章數篇 ;具有美國兒科學會認證的兒童高級生命支持(PALS)證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