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原理之陰陽學說(一)

陰陽學說在中醫的應用

現代主流學科注重分析,往往將具體事物從錯綜複雜的關係中分離出來,作個別獨立研究。中國傳統學科注重整體綜合,以宏觀角度來觀察和認識事物,著重事物之間的聯繫。陰陽五行是古人對把握萬物宏觀的「說理工具」。

人體結構方面的應用

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複雜的有機整體,人體內部充滿著陰陽對立統一的現象。人體上下、內外、表裡、前後,各組織結構之間,以及每一組織結構自身各部分之間,都包含著陰陽對立統一的關係。陰陽學說對人體的部位、臟腑、經絡、形氣等,進行了具體劃分。一般來說,身體上部屬陽,身體下部屬陰;體表屬陽,體內屬陰;背部屬陽,腹部屬陰;四肢外側屬陽,四肢內側屬陰;六腑屬陽,五臟屬陰。每一臟腑可進一步劃分為陰及陽,如心陰及心陽,腎陰及腎陽等。用陰陽來劃分人體部位和臟腑屬性,一方面是作為認識人體的一個標誌,另外亦可用來說明各人體部位的特點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和變化。

中醫原理之陰陽學說(一)

陰陽學說在中醫生理的應用

陰陽平衡標誌著健康,包括身體內部以及身體與環境之間的平衡。正常生命活動是體內陰陽兩方面保持協調關係,處於動態平衡的結果。中醫運用陰陽概念,來說明人體內各種相輔相成的生理關係。

物質與功能的關係

身體的物質結構屬陰,功能活動屬陽,正常的生命活動,是陰陽雙方相互作用的結果。身體健康時兩方面處於動態平衡狀態。對於內臟生理功能,中醫有「體陰而用陽」理論。所謂「體陰」是指內在臟腑的實質和精、血、津液等物質而言,「用陽」指內臟和精、血、津液等物質的運化及其所發揮的功能作用。體陰而用陽,意思指物質基礎與生理活動(或功能作用)之間存在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關係。一方面,臟腑生理活動是物質轉化為功能的過程,另一方面,精、血、津液等物質的生成補充,是功能在化生物質的結果。身體的物質與功能,陰陽相互對立、依存、消長、轉化,處於相對的動態平衡,保證了整體生理活動的正常進行。

生命活動的基本形式

氣的升降出入是生命活動最基本的形式。各種氣的運動形式互相協調平衡,升與降相協調,出與入相平衡。氣機協調平衡關係就是陰陽關係,對促進全身組織、臟腑及經絡的生理活動非常重要。

具體如描述五臟六腑和氣血關係等亦可運用陰陽來說明。五臟主要負責儲藏精氣,六腑負責傳化物質,因此相對來說,五臟屬陰,六腑屬陽,它們之間存在互根互用的關係。人體氣和血分別屬陽和陰,氣能生血、行血,而血能捨氣、養氣;氣血之間的關係就是互根互用。

在診療時,醫師更習慣以陰陽來代表個別臟腑的特性或說明某些特殊功能。

中醫原理之陰陽學說(一)

陰陽學說在中醫病理的應用

中醫認為失調是疾病的基礎。前面提及,生命活動基本上是由於陰陽相互作用(對立、互根、消長、轉化)的結果,當人體的陰陽關係由於某種因素而失去相對的平衡協調,出現偏盛偏衰,就會生病。中醫運用陰陽學說來說明身體失調的情況。

從整體來看,每一個疾病都應從兩方面著想,即病邪和正氣。正勝邪走向痊癒,而邪勝正則導致病重。雖然有很多因素可導致陰陽失調,但都與體內正氣和病邪的相互鬥爭有關,亦可以陰陽來概括說明。中醫正氣指身體的抗病及康復能力,包括陽氣(生理功能)和陰精(精、血、津液等物質)兩方面。病邪指不同的致病因素,包括任何影響身體平衡的物質或元素,如氣候,飲食及勞累等,也劃分為陰邪和陽邪。陰邪有寒邪、溼邪等,陽邪有風邪、熱邪、暑邪等。

疾病發生主要有兩種情況,其一為正氣的不足,其二為病邪的過盛,正氣及病邪的衝突解釋了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變化。

中醫原理之陰陽學說(一)

中醫原理之陰陽學說(一)

中醫治療注重整體的失調情況,旨在協調整體氣血臟腑平衡,通過綜合治療效應達到痊癒目的。本人擅長:高血壓、高血糖(糖尿病)、高血脂、不孕不育、男性問題,減肥瘦身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