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原理之阴阳学说(一)

阴阳学说在中医的应用

现代主流学科注重分析,往往将具体事物从错综複杂的关係中分离出来,作个别独立研究。中国传统学科注重整体综合,以宏观角度来观察和认识事物,着重事物之间的联系。阴阳五行是古人对把握万物宏观的「说理工具」。

人体结构方面的应用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现象。人体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组织结构之间,以及每一组织结构自身各部分之间,都包含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係。阴阳学说对人体的部位、脏腑、经络、形气等,进行了具体划分。一般来说,身体上部属阳,身体下部属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部属阳,腹部属阴;四肢外侧属阳,四肢内侧属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每一脏腑可进一步划分为阴及阳,如心阴及心阳,肾阴及肾阳等。用阴阳来划分人体部位和脏腑属性,一方面是作为认识人体的一个标志,另外亦可用来说明各人体部位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变化。

中医原理之阴阳学说(一)

阴阳学说在中医生理的应用

阴阳平衡标志着健康,包括身体内部以及身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正常生命活动是体内阴阳两方面保持协调关係,处于动态平衡的结果。中医运用阴阳概念,来说明人体内各种相辅相成的生理关係。

物质与功能的关系

身体的物质结构属阴,功能活动属阳,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身体健康时两方面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对于内脏生理功能,中医有「体阴而用阳」理论。所谓「体阴」是指内在脏腑的实质和精、血、津液等物质而言,「用阳」指内脏和精、血、津液等物质的运化及其所发挥的功能作用。体阴而用阳,意思指物质基础与生理活动(或功能作用)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一方面,脏腑生理活动是物质转化为功能的过程,另一方面,精、血、津液等物质的生成补充,是功能在化生物质的结果。身体的物质与功能,阴阳相互对立、依存、消长、转化,处于相对的动态平衡,保证了整体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气的升降出入是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形式。各种气的运动形式互相协调平衡,升与降相协调,出与入相平衡。气机协调平衡关系就是阴阳关系,对促进全身组织、脏腑及经络的生理活动非常重要。

具体如描述五脏六腑和气血关系等亦可运用阴阳来说明。五脏主要负责储藏精气,六腑负责传化物质,因此相对来说,五脏属阴,六腑属阳,它们之间存在互根互用的关系。人体气和血分别属阳和阴,气能生血、行血,而血能舍气、养气;气血之间的关系就是互根互用。

在诊疗时,医师更习惯以阴阳来代表个别脏腑的特性或说明某些特殊功能。

中医原理之阴阳学说(一)

阴阳学说在中医病理的应用

中医认为失调是疾病的基础。前面提及,生命活动基本上是由于阴阳相互作用(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的结果,当人体的阴阳关系由于某种因素而失去相对的平衡协调,出现偏盛偏衰,就会生病。中医运用阴阳学说来说明身体失调的情况。

从整体来看,每一个疾病都应从两方面着想,即病邪和正气。正胜邪走向痊癒,而邪胜正则导致病重。虽然有很多因素可导致阴阳失调,但都与体内正气和病邪的相互斗争有关,亦可以阴阳来概括说明。中医正气指身体的抗病及康复能力,包括阳气(生理功能)和阴精(精、血、津液等物质)两方面。病邪指不同的致病因素,包括任何影响身体平衡的物质或元素,如气候,饮食及劳累等,也划分为阴邪和阳邪。阴邪有寒邪、湿邪等,阳邪有风邪、热邪、暑邪等。

疾病发生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为正气的不足,其二为病邪的过盛,正气及病邪的冲突解释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中医原理之阴阳学说(一)

中医原理之阴阳学说(一)

中医治疗注重整体的失调情况,旨在协调整体气血脏腑平衡,通过综合治疗效应达到痊愈目的。本人擅长:高血压、高血糖(糖尿病)、高血脂、不孕不育、男性问题,减肥瘦身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