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血即可快速確診,協和專家「解鎖」小兒膽道閉鎖快速診斷新標準

一滴血即可快速确诊,协和专家“解锁”小儿胆道闭锁快速诊断新标准

楚天都市報9月25日訊(記者 劉迅 通訊員 王繼亮 聶文聞 劉坤維 金時星)9月25日,武漢協和醫院發佈一項重大科研成果:該院小兒外科湯紹濤教授團隊歷經11年,在世界範圍內首次確立膽道閉鎖的分子診斷的閾值標準。

患兒只需抽取2ml血,就可體外無創檢測該蛋白,快速確診膽道閉鎖,診斷準確率97.04%,整個檢測時間只需4小時,確診最小年齡提前到3周,甚至更早。據悉,該成果已在世界肝臟學領域頂尖雜誌《肝臟病學》發表。

患兒膽道閉鎖延誤只能換肝

4個月大的西西(化名)家在恩施,出生3天后出現黃疸,治療後一直不退,還越來越重。在當地醫生建議下,西西轉到武漢協和醫院,專家確診為膽道閉鎖,但因錯過了手術的最佳時間,孩子已經出現肝硬化。年輕的父母守在病床旁,痛苦不已。

“協和每年接診約50名膽道閉鎖患兒,絕大多數都因黃疸治療無果才來就診,但已錯過最佳手術時機,做完肝門空腸吻合術後,大部分人仍然需要肝移植,非常可惜。”武漢協和醫院小兒外科主任湯紹濤教授說。

據瞭解,膽道閉鎖患兒膽汁通道“被堵”,只能迴流至肝臟,發生膽汁滯流,出現 “黃疸”症狀。因缺乏有效的早期診斷手段,很多患兒錯過最佳手術時機,確診時已出現嚴重肝硬化、肝纖維化,最終只能肝移植。目前,膽道閉鎖成為世界範圍內兒童肝移植的首要原因。

“這個殺手極其隱蔽的混淆於新生兒黃疸中。”湯紹濤教授介紹,我國新生兒黃疸非常普遍,60%足月兒和80%早產兒會出現新生兒黃疸,生理性黃疸可自行消退,但在持續2周不退或退而復現的病理性黃疸中,約1/3都是膽道閉鎖引起的,早期確診困難重重。

協和專家率先發現特殊蛋白

“確診膽道閉鎖,需從病理性黃疸的幾十種疾病中一一鑑別。”湯紹濤教授說,從泌尿系統感染、病毒性肝炎、膽汁酸代謝性疾病,到單基因遺傳病以及綜合徵,都能導致新生兒病理性黃疸,醫生鑑別出膽道閉鎖並不容易。

“不僅醫生確診難,患兒也遭罪。”他舉例說,從抽血查肝功能、篩查代謝譜系、檢測病毒和細菌的病原學,到B超、核素掃描、核磁共振,再到肝臟活檢、腹腔鏡膽道造影等,患兒走完整個檢查流程,不僅費用高,且部分檢測會有創傷性和輻射。有時做完檢查,醫生仍不能肯定,難免有延誤手術時機的風險。

如何準確、無創將其從新生兒黃疸中鑑別出來,一直是國際研究熱點。11年來,湯紹濤教授團隊關注膽道閉鎖研究,共投入科研經費300萬元,深入研究了該病發病機制,同時也開始了轉化醫學研究。

近年來,湯紹濤教授團隊參與了中美合作的系列研究,利用北美兒童肝病研究協作聯盟內243例患兒的臨床資料和肝臟組織,篩查了1129種血清蛋白,最終找到了76種“候選蛋白”,並在動物實驗中驗證了倍增最多的一種蛋白——金屬蛋白質酶-7,也叫“MMP-7”。該蛋白的發現,意味著對膽道閉鎖有早期診斷價值。

患兒一滴血即可快速確診

“我們首次在世界範圍內確立了MMP-7分子診斷的閾值標準。”湯紹濤教授介紹,只需患兒2毫升血液,通過體外無創檢測該蛋白,一旦數值超出52.85ng/ml,就可確診為膽道閉鎖。

目前,通過大量數據對比,“新解鎖”的檢測方式準確度提高到97.04%,且整個檢測時間只需要4小時。“一滴血檢測方法”將膽道閉鎖的診斷年齡徹底提前,目前是出生3周,不久可提前至2周,甚至惠及剛出生的新生兒。

更多的患兒早期確診,未來膽道閉鎖患兒能夠保肝長期存活的比例有望增加。湯紹濤教授說,團隊施行膽道閉鎖外科手術數百例,目前保肝存活時間最長患者為25年。該例患兒手術年齡為48天,就是得益於早期確診。

目前,協和醫院為國內唯一檢測機構為患兒免費檢測,已有百名病理性黃疸診斷不清的患兒接受檢測,膽道閉鎖均被篩出,約佔20%左右。下月中旬,與協和醫院合作此項研究的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將開始患兒臨床檢測。業內專家預計,這一成果將給膽道閉鎖臨床診斷帶來巨大變革,可媲美“甲胎蛋白”(α-FP)給肝癌診斷帶來革命性改變,它或將寫進醫學教科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