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死後,司馬懿爲何終生不敢伐蜀?

小嘴嘟嘟看天下之趣味


魏國的國力及政治局勢不支持司馬懿攻打蜀國,並非敢不敢的問題。

諸葛亮於魏明帝青龍二年秋天逝世。在此之前,諸葛亮在五丈原與司馬懿對峙了三個多月的時間,蜀國國力消耗巨大,魏國也是一樣。馬上入冬了,秋糧已盡,來年的糧食還沒影兒呢,這時候攻打蜀國,找點便宜可以,消滅蜀國基本沒有可能,因為糧草不足。

我們參考下魏明帝本紀,司馬懿取遼東之役,魏國計劃出兵四萬,然而魏國議臣皆以為四萬兵多,役費難供。司馬懿曰:"四千裡征伐,雖雲用奇,亦當任力,不當稍計役費。"遂以四萬人行。這告訴我們,四萬人馬的補給對於魏國來說也是巨大的負擔。

據晉書記載,魏明帝曾問司馬懿征伐遼東的時間,曰:“往還幾時?”對曰:“往百日,還百日,攻百日,以六十日為休息,一年足矣。”那麼就是四萬人征伐一年時間,大概為1500萬人日。

我們計算一下,在五丈原蜀軍對峙的魏軍應該在十五萬到二十萬之間,時間大約百日,合計1500萬到2000萬人日。

但是遼東之役時間跨度長,所以後勤供給強度要比五丈原之役小些。經過五丈原之役後,魏國已無力伐蜀。

所以明帝不許司馬懿趁機攻擊蜀國是有道理的,當時的魏國府庫空虛,民力睏乏,以至於無法對蜀國發動大規模戰爭。

轉過年來,青龍三年,魏國關東發生大饑荒,司馬懿從關中運大批糧食接濟關東,沒有了糧食,攻擊蜀國當年也沒戲了

據魏明帝本紀記載三年,司馬懿遷太尉,累增封邑。蜀將馬岱入寇,司馬懿遣將軍牛金擊走之,斬千餘級。武都氐王苻雙、強端帥其屬六千餘人來降。關東飢,司馬懿運長安粟五百萬斛於京師。

接下來就是司馬懿征討遼東之役,打了溜溜一年。

等到遼東之役結束,魏明帝駕崩,齊王曹芳繼位, 稱正始元年,魏國國喪期間,不易出兵。

二年,吳國攻打魏國,吳將全琮寇芍陂,朱然、孫倫圍樊城,諸葛瑾、步騭掠柤中,司馬懿請自討之。司馬懿跑南方打架去了

三年,諸葛恪襲擾魏國。晉書雲魏國苦之,司馬懿欲自擊恪。

四年司馬懿準備好了,去跟諸葛恪鬥狠了。據晉書:司馬懿督諸軍擊諸葛恪,車駕送出津陽門。軍次於舒,恪焚燒積聚,棄城而遁。

五年,司馬懿勝利回師。據晉書:春正月,司馬懿至自淮南,天子使持節勞軍。

同年,曹爽伐蜀失敗。據三國志:颺等欲令爽立威名於天下,勸使伐蜀,爽從其言。宣王止之不能禁。正始五年,爽乃西至長安,大發率六七萬人,從駱谷入。是時,關中及氐、羌轉輸不能供,牛馬騾驢多死,民夷號泣道路。入谷行數百里,賊因山為固,兵不得進。爽參軍楊偉為爽陳形勢,宜急還,不然將敗。颺與偉爭於爽前,偉曰:"颺、勝將敗國家事,可斬也。"爽不悅,乃引軍還。

六年,無事

七年,吳國攻打魏國。

八年,九年曹爽司馬懿矛盾激化,司馬懿稱病不出。

魏國改元嘉平,元年司馬懿政變殺了曹爽

二年,司馬懿病了

三年,司馬懿死了

所以,諸葛亮逝世後,司馬懿基本沒有機會攻打蜀國。



棒棰島的棒槌


諸葛亮死於234年,司馬懿死於251年,司馬懿比諸葛亮多活了17年。令人奇怪的是作為諸葛亮的老對手,司馬懿在諸葛亮去世後的17年時間內一直沒有討伐蜀國。這肯定不是因為司馬懿不敢,而是司馬懿太忙了。

一、魏明帝不肯。234年諸葛亮去世,楊儀和魏延發生內訌,蜀軍全線撤退至漢中。此時,司馬懿曾啟奏曹叡,要求趁諸葛亮去世,軍隊內訌的大好機會伐蜀,不料卻遭到曹叡的拒絕。曹叡這樣做有他的考慮。一,雖然諸葛亮去世,軍隊內訌,但蜀漢前線軍隊並未遭受嚴重損失,如果趁勢伐蜀,未必能取勝。二,此時孫權正持續侵擾合肥,如果大舉伐蜀,曹魏則陷入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三,更重要的一點是,魏明帝不希望司馬懿權位過重。司馬懿已經在前線長達4年時間,和駐守西北的部隊已經非常熟悉了,如果再讓司馬懿有所功勞,恐怕難以制衡。所以在235年,曹叡升任司馬懿為太尉,把他調離了一線,讓他閒一閒。

二、平定公孫淵。司馬懿升任太尉後,並沒有就此閒下來。割據遼東的公孫淵正在和東吳頻送秋波,蠢蠢欲動。237年公孫淵自稱燕王,建制百官,公然反叛,曹魏的東北方受到嚴重威脅。此時曹叡唯一能信任的只有司馬懿,所以司馬懿在238年正月又馬不停蹄地率軍趕往遼東,征討公孫淵。經過半年多的征戰,司馬懿剿滅公孫淵,帶著疲勞的將士返回中原。

三、成為託孤大臣。曹叡接到司馬懿的捷報非常高興,命他直接去西北,繼續對付蜀漢。但就在司馬懿走到半路的時候,曹叡突然病重,併火速讓司馬懿會京。司馬懿不敢怠慢,馬上趕往洛陽。回到洛陽時,已是深夜,曹叡拉著司馬懿的手說,曹芳就託付給你和曹爽了,司馬懿剛從前線回來就這樣稀裡糊塗地成為了託孤大臣。239年正月,曹叡去世,司馬懿和曹爽正式成為託孤大臣,輔佐年僅8歲的齊王曹芳。

成為託孤大臣,司馬懿一點都不輕鬆,他不僅要處理外患,還要和曹爽爭鬥。此後的十多年時間內,司馬懿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和曹爽的較量上。249年,司馬懿終於一招斃命,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殺曹爽一族,控制曹魏宗室,完全掌控了曹魏中央權力,此時的司馬懿已經71歲了。

四、平定王凌之亂。扳倒了曹爽,不代表司馬懿這個老頭子就可以高枕無憂了。比司馬懿還年長7歲的太尉王凌因不滿司馬懿專權,於251年正月在淮南發動叛亂。司馬懿火速調兵,半年之後平定了王凌。僅僅兩個月後,司馬懿就去世了,終年73歲。

所以司馬懿在諸葛亮去世後一直沒有徵討蜀漢,主要是因為太忙了。


石頭說歷史


司馬懿不伐蜀,並非敢不敢的問題,而是值不值的思考!

歷史上篡位的家族很多,但名聲最差的就是司馬懿一家了。在曹操、曹丕、曹睿這三代領導人時期,司馬懿的地位不斷提高,但是對於皇權是沒有說不的能力的。即使到了曹芳繼位的初期,司馬家也並非一支獨大。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死五丈原。司馬懿提出建議想乘機攻蜀,但曹睿沒有同意。235年,司馬懿晉封太尉。238年率兵平定遼東公孫淵。當年冬月,曹睿突然去世,司馬懿成為託孤大臣之一。另外還有大將軍曹爽、且排名第一,又是宗室。曹爽是排擠司馬懿的,於是給了太傅的更高職務,讓他交出兵權。在這個階段,司馬懿雖然參與朝政,但更多采取了退讓忍耐,從而麻痺了曹爽。244年,曹爽帶兵進行了一次伐蜀,無功而返。接下來曹爽專權的行為越來越明顯,247年還軟禁了郭太后。這時的司馬懿已經面臨危險了,繼續忍耐、裝病、裝快死了。於249年突然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殺了曹爽三族,從此政歸司馬氏。251年司馬懿去世,卒年73歲。



從這些時間和事件看過來,17年間,司馬懿主要在面對和解決曹魏內部問題。以曹睿的死為分界點,之前是如何自保榮華,之後是看到了機會,以退為進。至於伐蜀,時機還不成熟,畢竟對於其家族來講“攘外必先安內”才是利益最大化。

司馬懿成功的第一秘訣是——長壽!


幾葦渡


答 | 江隱龍

司馬懿伐蜀不是因為不敢,而是因為不欲;而之所以不欲,是因為“攘外必先安內”的“代魏大計”。其實對於司馬懿來說,自蜀漢第一次北伐失敗之後最大的敵人就已經不是諸葛亮而是曹魏宗親勢力了——甚至在蜀漢第一次北伐、曹魏帝國西部局勢大為動盪之時,諸葛亮也不是司馬懿最大的敵人。

從某種意義上講,諸葛亮與司馬懿的敵人是一致的。諸葛亮意圖北伐中原,司馬懿意圖代魏自立,兩人的劍鋒均指向了曹魏,只是諸葛亮面對的是帝國意義上的曹魏,司馬懿面對的是朝廷意義上的曹魏。曹丕、曹睿雖然兩度指定司馬懿為託孤大臣,但以曹爽為首的曹魏宗親勢力一直在打壓排擠司馬懿,所以歷史上一向有司馬懿借諸葛亮北伐穩定自身的地位以“養寇自保”的聲音。

這個聲音有其依據。曹操在時已經看出司馬懿有“狼顧”之相,認為其必干預曹氏家室,但當時曹丕一向器重司馬懿。曹丕稱帝后以司馬懿為肱股,也是出於曹魏東臨孫吳西接蜀漢,曹丕需要一個足以獨當一面的統帥與其一道分別經營東西兩條戰線,正如曹丕本人所說的那樣:“吾東,撫軍(司馬懿)當總西事;吾西,撫軍當總東事。”如果不是曹丕面對著兩條艱險的戰線,司馬懿會不會面臨兔死狗烹的結局,真的是很難說的。

曹丕、曹睿死後,曹爽專權,遂成為司馬懿最大的敵人。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清除曹爽,但曹魏地方上還存在著強大的曹氏勢力。從嘉平三年(251年)到甘露三年(258年),曹魏發生了三次反對司馬氏的三次內亂,史稱淮南三叛——在平定了這三次內亂之後,司馬氏才真正掌握了曹魏內外的大權,而此時司馬懿甚至是司馬師都已經死了。

司馬昭平定淮南三叛中的第三叛之後只過了四年,就發動了滅蜀之戰。當時司馬氏已經基本實現了“安內”,所以可以開始“攘外”之事了。


隱語


司馬懿是一個目光遠大的人,終身志向是肅清萬里,總齊八荒,一統天下。蜀漢諸葛亮雖然厲害,是他軍事上最大的敵手,但諸葛亮並不是他政治上最大敵手。恰恰相反,諸葛亮的存在,對他掌控魏國軍權,有莫大的好處。因為只有他才有才能剋制諸葛亮,諸葛亮存在,魏國君王才會重用他,他才會掌握軍政大權。諸葛亮去世了,魏國國內反而可能對他形成威脅。

所以,諸葛亮去世後,對於司馬懿來說,最大的任務不是平蜀,也不是伐吳,而是奪取魏國的軍政大權。這時侯機會來了,魏明帝曹叡身體不好,將要去世。去世之前,從遼東將司馬懿緊急調回。司馬懿去遼東干什麼去了?平叛。司馬懿升任為太尉,諸葛亮去世後,遼東太守公孫淵反水曹魏,司馬懿以太尉的身份率兵征討公孫淵,用了一年時間將大敵公孫淵徹底消滅,此時曹叡調回司馬懿託孤。託孤大臣有兩個,一個是司馬懿,一個是曹真之子曹爽。小皇帝為齊王曹芳。司馬懿為何不伐蜀,因為此時他性命都難保,這個曹爽整天與他爭權奪勢,恨不得將所有權利都攬在手裡。司馬懿的主要任務,是從曹爽手裡奪回真正的軍政大權,重整朝綱。但曹爽顯然是個草包將軍,哪裡是司馬懿的對手,高平陵之變,讓司馬懿將整個曹氏家族幾乎一鍋端,曹爽集團被夷三族。此時整個曹魏政權全部掌控在司馬氏手裡,曹操活著時做的三馬同槽噩夢竟然成真。


春秋史社


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從諸葛亮死後司馬懿在曹魏擔任職務變化的情況去分析。

234年,諸葛亮去世,司馬懿此時任曹魏大將軍,相當於武裝部隊總司令,坐鎮長安,全面負責對蜀漢的戰事。諸葛亮去世時司馬懿正在五丈原前線,此時蜀漢發生內訌,魏延、楊儀爭鬥,司馬懿其實是想趁勢發起進攻的,《晉書》記載,司馬懿“欲乘隙而進,有詔不許”。

也就是說,不是司馬懿不想伐蜀或者不敢伐蜀,而是魏明帝不想。魏明帝是站在全盤的角度進行考慮的,因為除了蜀漢那邊還有一個敵人孫吳,與蜀漢對峙日久,曹魏損耗也很大,需要修整一段時間,並不具備馬上伐蜀的條件。伐不伐蜀不是司馬懿說了算的,司馬懿當然得聽命令。

235年,司馬懿轉任太尉,仍負責軍事並坐鎮長安,他在這裡一邊備戰一邊發展經濟,《晉書》記載:“關中連遭賊寇,谷帛不足,遣冀州農丁五千屯於上邽,秋冬習戰陣,春夏修田桑。由是關中軍國有餘,待賊有備矣。”

237年,遼東的公孫淵在遼東自立為燕王,要搞分裂活動,魏明帝派別人去打了一下,結果失利,只得讓司馬懿這位老將出馬。司馬懿次年以太尉的身份徵遼東,離開了與蜀軍作戰的主戰場,歷時約一年將遼東平定。


239年,正月裡曹睿駕崩,司馬懿還在從遼東回師的路上,他接到數道急詔,坐追鋒車趕到洛陽,總算見到曹睿一面,曹睿向他託孤,讓他與新任大將軍曹爽一起共同輔佐年僅8年的少帝曹芳。

曹芳繼位後司馬懿仍任太尉,同時兼任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和曹爽各統精兵三千人,共執朝政,從此他沒有再回西線戰場,是否伐蜀也不由他一人決定。不久,曹爽一夥以少帝的名義升司馬懿為太傅,其實是將其架空,司馬懿雖位高、名高、功高,但其實逐漸淡出了曹魏核心層,後來司馬懿索性稱病不上朝了。


244年,曹爽策劃過一場伐蜀之戰,目的是立下軍功徹底壓住司馬懿,對於此戰司馬懿表示反對,他認為魏軍準備不足,伐蜀只能無功而返。司馬懿的這個態度可以理解為他作為經驗豐富的將領,且長期在西線與蜀軍作戰,瞭解實際情況,故爾認為伐蜀不妥。也可以理解為,他看出曹爽的私心,不想讓曹爽一夥更為得勢。這一仗果如司馬懿所料,魏軍出征後遭到蜀軍周密且頑強的抵抗,陷入進退兩難之地,只得灰溜溜撤回。

249年,忍無可忍的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之變,將曹爽一夥誅除,大權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時才真正“說了算”,但他首先面臨的急迫問題是那些忠於曹魏的人發起了叛亂,根本無瑕去想伐蜀的事。


250年,王凌在淮南叛亂,司馬懿親自征伐,消滅了王凌。

這時他能不能考慮一下伐蜀之事呢?不能了,因為幾個月後他就去世了,終年73年。

通過以上史實回溯,可以看到諸葛亮死後司馬懿確實沒有再伐過蜀,不過不是他不敢,而是另有其它原因:前一階段是因為他說了不算,想伐也伐不了;中間則是朝廷鬥爭逐漸白熱化,伐蜀成為鬥爭的一項內容,出於自身利益考慮司馬懿不希望別人去伐蜀;後期司馬懿總算獨攬了大權,但留給他的時間太有限,伐蜀已無從考慮了。


南門太守


因為曹魏內部的政治形勢不利於司馬懿。

諸葛亮死後,據說司馬懿大哭了好幾天。我相信他是真哭,過去人有個詞叫做“養寇自保”就是這個道理。司馬懿之所以能夠掌兵權,完全是因為諸葛亮北伐,曹真等人抵擋不住,萬不得已才把司馬懿請出來的。就像後世的辛亥革命,清政府實在平不了革命黨,這才請我袁世凱出山的。


當時的曹魏朝廷和請袁世凱出山的清朝是一樣的,對司馬懿是極度的不信任。一旦有機會能夠剝奪他的兵權,就一定要罷免他的兵權。而諸葛亮在,沒人能抵擋諸葛亮,諸葛亮在一日,司馬懿掌一日的權。諸葛亮一死,如果司馬懿真的乘勝追擊滅了蜀漢,司馬懿就失去了掌權的理由,而沒有了軍權,則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了。

所以養寇自保是歷代野心家的一個基本策略,防的就是兔死狗烹。明末的時候左良玉追著張獻忠打,眼看著就要滅了張獻忠,張獻忠一封信說:你之所以能夠有今天,全靠著打我。把我滅了,朝廷還不追究你軍紀不好的責任?於是左良玉為自己考慮,放了張獻忠一馬。

再比如趙匡胤,明明沒有軍情,硬是要謊報軍情說遼國來犯,以此為機會成功統領大軍,剛走到了陳橋驛就黃袍加身了。所以對於野心家來說,他們內心是希望國家有一個敵人的。

實際上別說滅蜀漢,諸葛亮死後沒多久,司馬懿就被明升暗降剝奪了兵權。之後北伐舊事重演,他又帶兵去了一回遼東,之後就陷於曹魏朝廷的權力鬥爭之中不能自拔。終其一生都在小心謹慎的避免鋒芒外露,只是在後來,曹爽等人已經把他逼到了絕境,這才狗急跳牆發動了高平陵之變,曹爽在自己仍有優勢的情況下居然信了司馬懿的鬼話投降了,既沒有骨氣也沒有腦子,惜乎魏武帝曹操英明一世,終究還是把江山斷送在自己早就看穿的野心家身上了。


小約翰


諸葛亮死後,司馬懿為何終身沒有伐蜀,這個問題要分三個階段來分析:第一,沒機會。本質上,司馬懿是不希望諸葛亮死的。因為魏國朝廷對司馬懿一直不放心,但是當時又沒人能擋得住諸葛亮,只能用司馬懿。而諸葛亮死後,魏明帝一下子如釋重負,以為天下無憂了。以明升暗降的方式,剝奪了司馬懿的兵權,而且,此時,朝廷內曹氏親貴,要殺司馬懿的多的是。而作為魏明帝,是不可能讓司馬懿再次領兵伐蜀的,一旦伐蜀成功,司馬懿兵權穩固,那更是尾大不掉。而之所以後來讓司馬懿去遼東,主要是想整死司馬懿,當時司馬懿年紀又那麼大了,遼東局勢危機,魏明帝是想借刀殺人滅了司馬懿。所以,整個從諸葛亮死到魏明帝駕崩前,司馬懿即使想伐蜀,也沒機會。



第二,自身難保。而魏明帝死後,不得已的情況下,讓司馬懿和曹爽輔政。而此時曹爽剝奪了司馬懿兵權,而且對其不斷打壓,甚至幾次直接兵戎相見,埋伏刀斧手要殺司馬懿。這一時期曹爽勢大,隨時都可能殺掉司馬懿,司馬懿自身難保,忙著裝孫子,根本無力伐蜀。



第三,分身乏術。在高平陵事件後,曹爽完蛋,司馬懿掌控大權。但是,此時的魏國政治矛盾突出,曹氏反對,光是淮南就三次反叛。司馬懿此時一直在殺人穩定朝局,殺曹爽三族殺了7000人,殺夏侯玄滅三族也殺了3000多,這兩次幾乎將曹家,夏侯家殺的差不多了。此後。對朝廷內部反對自己的的不斷殺戮,不斷平叛。因此,分身乏術,而且司馬懿此後身體也不行了。等到司馬師,司馬昭時代,朝局穩定了,才逐步開始伐蜀,伐吳。所以,並不是司馬懿不敢伐蜀,而是後期其忙於奪權,根本無力去伐蜀。



歷史真相背後


諸葛亮和司馬懿可謂是知己好友,他們是敵人更是知己,他們瞭解對方,熟悉對方,對彼此恨之入骨,卻又惺惺相惜。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司馬懿知道這事後據說還痛哭流涕了幾天。


諸葛亮死後,司馬懿終生未曾率領一兵一卒進入蜀國境內,這是為何?難道是對他這位知己好友的同情嗎?顯然不是的,下面讓我一一道來。

司馬懿原來只是魏國一普通小吏,但是十分有才能,曹操十分欣賞他的才華,把司馬懿提到了自己的身邊,還讓司馬懿做了曹丕的老師。但是無論是曹操,還是曹丕都防備司馬懿,只是給了他虛職,對於兵權更是對司馬懿防範嚴格。

曹丕死後,曹丕與甄宓的兒子曹叡當了皇帝,曹叡對於司馬懿還是像老爸和他爺爺那樣,只是給了司馬懿虛職,軍中大權都在曹氏宗親的手裡。司馬懿本來一輩子也就這樣,安安靜靜的就這麼埋沒在歷史長河裡。然而金子總是會發光的,司馬懿能發光發亮還多虧了諸葛亮,蜀國經過幾年的休養生息之後,諸葛亮開始北伐,打得曹氏宗室損兵折將,魏國兵馬人損失幾十萬,眼看著諸葛亮就要打進長安了。這時候曹叡沒辦法呀,只有重用司馬懿,誰讓曹氏宗親不爭氣呢。

諸葛亮在六次北伐中,數次與司馬懿對陣。也就是諸葛亮北伐這幾年, 司馬懿逐漸控制了軍權。諸葛亮死後,司馬懿到了生命中最關鍵的時期,俗話兔死狗烹,鳥盡弓藏。諸葛亮一死,司馬懿對於曹叡來說也就沒什麼用了。因此曹叡想方設法要給司馬懿安一個罪名,而司馬懿也知道,所以整日在家閉門不出。

對於司馬懿來說,真正的敵人不是蜀國還是魏國曹氏,所以司馬懿他必須要集中精力,解決曹氏的威脅,至於蜀國,諸葛亮死後也搞不出什麼。


一個看歷史的小矮人


不是不敢,實不為也。

其實,之前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司馬懿就不是特別上心。比如,諸葛亮擺空城計的時候,幾萬對幾百的兵力,作為一個統帥,會不捨得派個小隊就去探探路?冒著損失幾個人的風險,卻可能抓到蜀漢軍師,這多划算啊。可是,司馬卻裝作中記了一般,放過了諸葛,為什麼?因為,怕蜀漢亡了,他的領兵大將的地位就動搖了啊。


換句話說,司馬懿為了在曹魏集團中保持住自己的地位,在三國中,養了個外患,時刻提醒朝中眾大臣,你們不能忘了我,得給我權。


綜上,我認為,司馬懿不伐蜀漢,非不能,實不願也。

一點薄見,歡迎討論。歡迎移步頭條號,看不一樣的三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