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去世後,其長子已34歲,爲何還要讓年僅6歲的順治繼位呢?

用戶65969511


在皇太極突然駕崩後,覬覦大寶的皇位候選人其實有三位,即睿親王多爾袞(掌握兩白旗),肅親王豪格(掌握兩黃旗)以及禮親王代善(掌握兩紅旗)。

代善原本在努爾哈赤時期就是合法繼承人,後來由於和大福晉阿巴亥(多爾袞生母)傳出醜聞被努爾哈赤呵斥而失寵。努爾哈赤駕崩,代善支持皇太極登基有功,一度備受重用。但不久即為皇太極冷落。

皇太極駕崩時,代善雖然退居二線,但手下握有正紅鑲紅二旗,實力與多爾袞不相上下。當時兩黃旗的索尼,鰲拜對皇太極忠心耿耿,大力擁護豪格。而多爾袞同父同母的兄弟阿濟格和多鐸則推舉多爾袞。三方劍拔弩張之際,多爾袞與弟弟多鐸大唱雙簧,由多鐸出面假意推舉代善即位,想讓代善成為出頭鳥而被打,老謀深算的代善也不是省油的燈,他當即順水推舟推舉豪格。

就在豪格假意推讓之際,危急關頭多爾袞急中生智,提出由豪格之弟福臨即位的折中性方案,並提出由自己與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以拉攏對方,禮親王代善當即表示擁護,無可奈何之下豪格只能啞巴吃黃連了。

就這樣,本來毫無即位機會的福臨,以三方博弈的平衡品的姿態即位。


林屋公子


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確實是差一點就當上皇帝了,但是陰差陽錯,最後卻讓順治繼承了皇位。當時皇太極死的突然,沒有留下遺詔,於是手下分成了兩派,一派是統領正白旗的多爾袞,希望兄終弟及,讓多爾袞當皇帝;但是另一派正黃旗和鑲黃旗因為是皇太極的親軍,要擁立皇太極的子嗣當皇帝,他們最初也是支持豪格的,形勢一度非常的僵持。

在這個時候,千不該,萬不該的豪格說了一句假意謙讓的話,說自己“福少德薄,不能繼位”,多爾袞就抓住這一點,說那你就別繼位了。噎的豪格翻白眼沒話說。按理說,這個時候豪格失勢,就該輪到多爾袞了,但是兩黃旗的將軍,比如鰲拜等等掀桌子了:“我們都是吃先帝的飯,穿先帝的衣,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們寧願從先帝於地下!”

這其實就是以退為進,逼著多爾袞放棄兄終弟及的心思。多爾袞看到僵持下去,雙方沒有好結果,最後雙方各自退讓一步,擁立豪格的弟弟,皇九子福臨繼位,也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因為順治很小,所以需要人攝政,於是由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睿親王多爾袞共同攝政。

但是濟爾哈朗對權力沒有多爾袞有興趣,很快就被多爾袞成功的排擠出權力中心,多爾袞的權勢,和事實上的皇帝一般無二。朝鮮的記載中有朝鮮官員對朝鮮國王說:

“臣問於來使,則答曰今則去叔字,朝賀一事,與皇帝一體雲。”

在多爾袞攝政的巔峰時期,他甚至娶了順治皇帝的生母,皇太極的妃子,也是後來的孝莊文太后布木布泰。就連順治皇帝也要稱呼其為“皇父攝政王”。

但是娶孝莊也是雙刃劍,一方面讓多爾袞獲得了無比的權勢,距離皇位無比之近,但是也是約束,讓多爾袞始終無法真的做皇帝。最後多爾袞因為過度勞累,酒色過度去世之後,順治皇帝就順理成章的真正的掌握了大權。


客官請留步,先贊再關注!


經史通義


葛大小姐回答這個問題:

愛新覺羅·福臨像

有人說,6歲的順治能夠當上主要是因為多爾袞和莊妃的風流韻事,達成了協議,這就有點胡說八道了,多爾袞又不傻,不可能為了一個女人就送一個皇位做人情。

其實,回答這個問題只用四個字就可以了:政治平衡

為什麼這麼說呢,且聽大小姐給你慢慢道來:

愛新覺羅·皇太極 像

首先從皇太極說起

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被推舉為可汗,並於1636年在瀋陽稱帝,國號大清,在位期間,發展生產,增強兵力,為清朝入關打下堅實基礎。1643年八月初九晚上十時入關前夕,突然病逝,毫無徵兆,年僅52歲。

(“端坐無疾而終”,皇太極原本是個精壯漢子,中年之後突然發福,陷入肥胖無法自拔,以至於戰馬只能馱他走幾十里路就走不動了,而肥胖最容易導致心血管病,所以,皇太極應是心肌梗塞或腦溢血之類的疾病)。


皇太極共有11個兒子14個女兒,其中3個兒子很小就去世了,豪格是大兒子,封和碩肅親王,福臨(也就是後來的順治)是第九子。問題來了,皇太極死時,豪格已經34歲,跟著皇太極屢立戰功,而福臨還沒有成人,當皇帝的好事兒怎麼就落到了福臨的頭上呢?


皇位爭奪戰!

其實,可汗選定最初採用的是貴族共和制,王位的繼承只要是大汗的兒子、弟弟,甚至是侄子都有繼承權,人選由和碩貝勒們擇優推舉。

皇太極做了大汗後,就不打算這麼幹了,就想沿用漢人的繼承方法,讓兒子接大汗位,所以就想盡一切辦法削弱貝勒們的權力,實現了大權獨攬,本來,按照皇太極的計劃,自己的兒子即位是沒有問題的,可是,到了最後,問題卻恰恰出在皇太極自己身上,在世的時候,皇太極沒有設立王位繼承人,而皇太極又死的太突然,根本來不及留下遺言就game over了,最麻煩的事兒來了,皇太極計劃的好好的子承父業又迴歸到了貴族共和制。

最有力的皇位爭奪者有兩個人,一個是皇太極長子和碩肅親王豪格,另外一個就是皇太極的弟弟睿親王多爾袞,,順治福臨就不在計劃中。

按照皇太極的計劃,基本就把多爾袞排除在外了,但是皇太極既沒有立皇儲,也沒有留遺言,所以,努爾哈赤的規矩仍然有效,這就給了多爾袞機會。

愛新覺羅·豪格 像

作為皇長子的豪格,身材魁梧,久經戰場,屢立戰功,按照立長的規矩,繼承大統,合情合理順理成章,隸屬於皇太極的兩黃旗大臣們,當然希望皇太極的兒子繼位,所謂國有長君,社稷之福,豪格無疑是最佳人選。何況,豪格隨皇太極南征北戰,有一定的威望,所以,兩黃的將領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鞏阿岱,鰲拜,譚泰,塔瞻的重臣都表示支持豪格為帝,蘭旗濟爾哈朗也是擁護。還有皇太極二哥禮親王代善也是以“帝之長子,當承大統“的鼓吹。加上雙黃,正蘭三旗在軍事上實力,實力不弱。

愛新覺羅·多爾袞 像

而作為皇上弟弟的多爾袞,身為正白旗旗主,位高權重,手握重兵,而且兩個弟弟也是旗主,三股勢力聯合起來,把豪格壓的死死,他們堅決反對豪格繼位。


八月十四日,所有的王爺重臣都在崇政殿中,兩大集團分毫不讓,火力全開,爭得是面紅耳赤,會議陷入僵局,兩黃旗為保勝算,派兵包圍了宮殿,白旗的三位王爺,雖然沒有帶兵,但都是馳騁沙場多年,劍拔弩張,毫無畏懼,這個時候稍不小心就擦槍走火,動亂隨時都可能發生。

孝莊文皇后

其實,大家心裡都明白,再這樣爭下去,大清就可能陷入分裂或者內戰之中,就在這個時候,鄭親王濟爾哈朗提出了第三個方案:即皇太極第九個兒子福臨繼位,他和多爾袞輔政。(還有一種說法,就是福臨的老媽孝莊文皇后找到多爾袞,提出讓多爾袞擁立福臨,條件就是多爾袞擔任攝政王,多爾袞權衡利弊,同意了這個意見,但還有人認為還有一個不可告人的秘密就是多爾袞和孝莊進行了一次權色交易,多爾袞英雄一世,卻有一個弱點:好色,而且對嫂子孝莊達到了痴迷的程度,而孝莊早意識到這一點,在皇位繼承的關鍵時候使出殺手鐧,一舉成功,自己的兒子福臨成功繼承地位。孝莊是否籠絡多爾袞,官修的史書實錄中沒有留下任何記載,私家著述也沒有留下更多的記錄。)


無論如何,這個提議的妙處,恰恰滿足了兩黃旗擁立皇太極兒子的願望;而福臨不滿6歲,多爾袞輔政,也滿足了白旗三王掌權的渴望,由鄭親王共同輔政,也對多爾袞是一種制衡,也可大小兩黃旗的顧慮,所以,讓福臨繼位剛好達到了權力平衡的目的。

有人會問,既然是選幼子,那皇太極還有6歲的高塞、10歲的韜塞等幼子,為什麼偏偏是福臨呢?

這就牽扯到了血統和出身的問題了。

皇太極當年征服了漠南蒙古,為了安撫漠南蒙古,實行滿蒙一家親,這是皇太極的國策,他的五大福晉都是蒙古人,而福臨的母親就是五大福晉之一的莊妃,福臨也是皇太極尚在世的兒子中,唯一有蒙古血統的,如果新帝有蒙古血統,對漠南蒙古就是最好的籠絡,也是對皇太極國策的延續,另外,福臨作為五大福晉唯一的兒子,按照漢人的觀點,算是嫡子了,由他繼位簡直再合適不過了。

綜合以上,福臨繼位,既能讓各方勢力接受,又能籠絡蒙古族,所以,達到了勢力的平衡,8月26日,福臨登基,為順治帝,後來的歷史證明,這既是他的幸運,也是他的不幸(在位18年,1661年駕崩時還不滿24歲,正當壯年的順治駕崩,讓人生疑,民間各種傳說四起,最著名的就是因為寵妃董鄂妃的去世對順治帝打擊太大,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於是就避開凡塵,遁入空門。董鄂妃本是順治的異母弟襄親王博穆博果爾的妃子,經常入宮侍奉王后,日久生情,與順治帝墜入情網,襄親王訓斥董鄂妃卻被順治打耳光後憂憤而死,兩月後,順治帝封董鄂妃為賢妃,兄納弟媳做為遊牧民族的滿人來說也不算多大的事兒。)


福臨能當上皇帝,還有一種說法是本來推薦豪格當皇帝,豪格來了一句“福少德薄,不能繼位”的話,被多爾袞抓住,說那你就別繼位了,就這樣,豪格的繼位權就被剝奪了,但是,大家稍微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出,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在競爭這麼激烈的時刻,一句謙讓的話隨時都可以被人擋過去的,根本不可能成為豪格不能稱帝的理由。


福臨繼位後,作為兩個輔政王之一的濟爾哈朗根本就不是多爾袞的對手,多爾袞很快就獨掌大權,幾年後,多爾袞利用欲加之罪削去了豪格的爵位,將他幽禁起來,四個月後死於獄中。多爾袞逼順治封他先後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死在狩獵途中,追封“清成宗”,兩個月後,順治開始清算多爾袞,奪去封號,掘墓鞭屍,算是報了羞辱之仇。


(我是熱愛歷史故事的葛大小姐,如果你也喜歡探討歷史的話,那就算找對人了,關注我,每天都有精彩的歷史故事看!)


葛大小姐


皇太極去世,他的長子豪格34歲,為何要讓年僅6歲的順治繼位呢?針對此問題有書君首先說明下:建立大清帝國的皇太極,在沒來得及確立合法繼承人就一夜猝死了。

那問題就來了,帝王崗位向來競爭激勵,34歲經驗豐富的長子卻競爭不過6歲的順治也是出奇,其中的玄機是什麼呢?

1、有繼承帝位能力的人選


古時帝王產生一般是子承父業,或是兄弟接班。皇太極有8個兒子與眾多兄弟。皇位只有一個,不可能人人都坐。在當時競爭這個崗位有4個人比較有實力,其中3個是皇太極的兒子:長子34歲的豪格、6歲的順治(福臨)、2歲的博穆博果爾及皇太極同父異母的弟弟多爾袞。

從這4人資歷與競爭實力來看,最有可能勝出的是:皇太極長子豪格與皇太極倚重的多爾袞。年僅6歲的順治與2歲的博穆博果爾似乎取勝機會不大。

2、強大的帝位競爭對手


年僅34歲的豪格不僅人才出眾,而且功勳卓著。連續兩次參加征服蒙古的戰役,被授予貝勒。皇太極繼位後,又連續9次參加攻打明朝政府的行動,並掌管兩個黃旗與一個正藍旗。

競爭對手多爾袞也不弱。比豪格小兩歲的多爾袞,備受他父親努爾哈赤地寵愛。努爾哈赤曾留下遺言:九王子多爾袞當立而年幼,由代善代理君主之位(因代善變卦,轉擁皇太極)。

後來多爾袞做為皇太極的左膀右臂,功勳更不必說:攻必克、戰必勝。而順治才6歲,任何功績與他挨不上邊。2歲那個更別談。

3、繼承皇位的合法規則


豪格與多爾袞能力再強都需要經過個程序。按努爾哈赤遺詔規定辦:就是皇位的繼承要由滿洲貴族來討論。

滿洲貴族說直白就是:皇太極在位時期封為親王和郡王的人。當時被封的有7個人,4個親王分別是:禮親王 代善、鄭親王 濟爾哈朗、睿親王 多爾袞、肅親王 豪格;3個郡主:英郡王 阿濟格、豫郡王 多鐸、穎郡王 阿達禮。

在這7個人當中,多爾袞至少可以得到4張票權,看起來佔比較多優勢,豪格略遜些,照這種情形來看順治幾乎沒有任何優勢。

4、面對比繼承皇位更重要的任務


這個皇位爭奪看起來似乎很激勵,但並不慘烈。為什麼呢?因豪格與多爾袞相同的夢想:統一中國。(加粗)他兩心裡也都非常清楚,這是當下擺在他兩面前最重要的任務。

此時大明正面臨著解體的危機,而大清則是坐收漁翁得利關鍵時期。他們不可能為爭奪皇權,發生兩敗俱傷、你死我活的敗局。這也是所有滿洲貴族與八旗官兵都不希望看到的。

做為實力最強的多爾袞,即便為這個帝位等待了17年。但做為一位久經沙場、老謀深算的政治家的他心如明鏡:大清帝國剛建立不久,絕不能因雙方爭皇位而致大清帝國的未來於不顧。

5、皇位競選前的共識


做為皇太極的正牌寵妃、順治媽媽、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孝莊對於皇位的競選能熟若無睹嗎?

當然不能,這不僅有關清朝前途命運,而且也有關她們母子和蒙古貴族的利益。

雖然孝莊本身地位以及代表的蒙古貴族的勢力讓她有足夠的資本,但最重要的因素是:因利益共同化,她爭取到了,在當時具有最強實力的兩黃旗核心人物的支持。

兩黃旗的實力憑著皇太極在位17年的苦心經營,已在滿洲八旗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若順治繼位,兩黃旗地位依然可保持巋然不動。但若豪格繼位,他所掌控的正藍旗可能會凌駕於兩黃旗之上。

6、帝位繼承人的最後角逐與揭曉


皇太極死後第5天,七人首腦會議正式召開。沒想到豪格陰差陽錯取得多數的票權。驚喜來得太過突然,豪格學習堯舜禹謙虛的說:"哎呀,別立我呀,我福少德薄,立誰都成,就是別立我。”

這句致命的話讓豪格徹底失去稱帝的機會。

老謀深算的兩黃旗代表,借勢並堅持主張“立帝之子”,並建議:豪格除外,另7個裡,立比較有資格的順治。多爾袞雖想稱帝,但迫於形勢加之為了大清未來也表示同意。

6歲順治就這樣順利上位,在當時看來,順治也是最合適不過的人選。首先大家都希望立皇太極兒子為王。體現滿族統治集團中皇位應父子相承、皇權須不斷加強,人心所向的歷史趨勢。而且順治是皇太極正牌、且極為寵愛的孝莊的兒子。

最重要的是:促使滿蒙之間的團結。同時成就多爾袞一世英名,讓孝忠皇太后名流天下,並促使大清帝國一步步走向輝煌。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因為豪格裝“高冷”,非要玩什麼黃袍加身,結果將一道送分題生生做成了送命題!

愛新覺羅·豪格,皇太極長子,出生於1609年,母為皇太極繼妃烏喇納喇氏。

作為皇太極的第一個兒子,豪格自幼跟隨其父四處征戰,在對大明、蒙古、朝鮮的戰鬥中戰功卓著,可謂是有勇有謀。

(電視劇中的豪格——一枚鮮嫩小狼狗)

(真實的豪格——現實可能有點殘酷)

1636年,皇太極登基稱帝,豪格隨即晉升為親王,統領正藍旗,備受皇太極倚重。不過豪格雖貴為長子,但滿洲並沒有立長的傳統,所以豪格無法自動獲得儲君之位。

在後金建立之初,滿洲貴族在政治體制上還十分原始,帶有濃重地部落協商色彩。特別實在立儲方面,沒有建立可靠的傳承機制。在先帝沒有指認繼承人的情況下,皇位主要還是依靠貴族大臣協商決定。

這一缺陷在努爾哈赤死時明顯的暴露了出來,因為努爾哈赤在死時沒有交代清楚誰來繼位,導致其子侄為汗位爆發了激烈的爭鬥。最後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獲得了勝利,奪取了汗位。

但令人不解的是,皇太極在稱帝之後卻依舊沒有明確一個繼承製度,這為他死後的皇族傾軋埋下了隱患。

1643年皇太極和他父親努爾哈赤一樣,又是閃電般駕崩。

沒有一點點防備

也沒有一絲顧慮

你就這樣消失在,大家的世界裡

皇太極死前照樣沒有說明白誰來克繼大統,由此引發了多爾袞和豪格對於帝位的爭奪。

(《美人無淚》中的多爾袞,韓棟確實很帥)

(現實中的多爾袞)

多爾袞是皇太極的弟弟,豪格的叔叔,但是他在年齡上卻還比豪格小三歲。

這叔侄倆都是能力非凡,也都是對皇位覬覦已久。

相對而言的,當時情形對豪格略微有利。當時豪格親掌正藍旗,而且擁有兩黃旗將領的支持。

當時的朝中重臣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鞏阿岱、鰲拜、譚泰、塔瞻等都相繼造訪肅王府上,表示希望擁戴肅王為君。

就連德高望重的鑲藍旗旗主鄭親王濟爾哈朗,也傾向於擁立豪格登基。而威望最高的是皇太極的二哥禮親王代善,同樣認為豪格是“帝之長子,當承大統”。

論硬實力,豪格有正黃、鑲黃和鑲藍三旗的支持,再加上自己所領的正藍旗,在軍事上佔有絕對優勢。

而多爾袞這邊只有鑲白旗和正白旗兩個旗,總體實力和威望不如豪格。

但就在這關鍵時刻!

豪格卻裝了個大13。

在皇位協商的會議上,本以為勝券在握的豪格,嘚瑟的不行,扔下一句:“德小福薄,難以承擔”後,竟然徑直退出了會議,學起來趙匡胤,回家等著黃袍加身了。

但豪格這一走,會議的情形突然就急轉直下。多爾袞和多鐸立即抓出豪格的話茬,認定豪格無意於皇位,已經自動退出競爭了。

而豪格自己的離去也讓他的支持者頓時懵逼了,真是心中一萬頭草泥馬呼嘯而過,想使勁也使不上力了。

就這樣兩方僵持不下,直到兩黃旗的大臣們帶刀上殿,表示即便不立豪格為帝,也必須要由先帝之子克繼大統,否則就來一場華山論劍。

眼見自己當皇帝是沒戲了,多爾袞於是提出了個折中方案,即擁立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位,而由濟爾哈朗和多爾袞攝政。

最終,這個方案被大家所接受,而豪格不僅就此錯失皇位,也為自己日後悲慘的結局埋下了導火索。

(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清順治帝福臨,他的命運和他的名字一樣,真是天福降臨)


千佛山車神


愛新覺羅·皇太極自1626年繼位以來編制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征服李氏朝鮮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的後顧之憂;設反間計借崇禎之手除掉袁崇煥;改女真族名為滿洲、大金國號為大清,捨棄汗號而稱帝以示正統......1643年八月初九正當皇太極躊躇滿志準備入關滅明混一天下之時卻猝死於清寧宮。

隨著皇太極的死亡,確定其繼承人選就成為新生的大清政權的頭等大事。由於皇太極突然猝死,沒來得及留下遺囑,於是皇位的傳承就只能按滿洲舊制通過八旗旗主貝勒們開會商議決定。此時皇位最強有力的競爭者莫過於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和皇太極長子豪格:論個人能力多爾袞自然更強且其身後有同母兄弟阿濟格和多鐸的支持,而八旗軍中的兩白旗則處於多爾袞兄弟的控制之下;豪格的優勢則在於:身為皇太極長子的他得到了皇太極親自統率的正黃、鑲黃、正藍三旗的擁護,皇太極在位時為強化中央集權而將這三旗劃為上三旗,合上三旗之力已超過其他五旗實力之和。鑲藍旗主濟爾哈朗也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儘管論實力他不及多爾袞和豪格;論出身他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弟弟舒爾哈齊之子,也沒多爾袞和豪格根紅苗正。然而無論他倒向哪一方都會使力量的天平發生傾斜。

八月十四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豫親王多鐸、睿親王多爾袞等都一起來到崇政殿舉行決定皇位歸屬的會議。其實在赴會之前多爾袞已暗中詢問過兩黃旗實力派人物索尼的意見,試圖將兩黃旗從豪格陣營拉過來,結果索尼明確答覆道:“先皇有子,必立其一。其餘非我所知”。索尼的態度其實代表的是整個兩黃旗的態度——兩黃旗一直由皇太極親自統率,各級將官幾乎都是皇太極一手提拔,而多爾袞對他們沒什麼交情可言,他們自然更願意擁立皇太極之子:一則是報答皇太極的知遇之恩;二則也是希望通過擁立皇太極之子以確保自己的榮華富貴。這時的滿清政權正處於由昔日原始的女真部族向較為成熟的文明國家形態過渡階段:若按女真舊俗多爾袞以兄終弟及的方式繼承皇太極之位並無不可,然而畢竟這時皇太極已仿照中原漢制初創了大清政權,對正準備入關滅明繼承中原正統的清王朝而言:父死子繼是符合時代發展的。於是兩黃旗以維護先帝皇太極之名擁立豪格,而多爾袞一派則搬出祖上舊俗說事。

當多爾袞趕赴崇政殿參會時赫然發現:兩黃旗的索尼、圖賴、鰲拜等人帶兵把崇政殿圍得水洩不通,大有以武力奪位之勢。會議剛一開始索尼、鰲拜等人就率先倡議立皇太極之子。多爾袞以諸王尚未發言為由斥責索尼、鰲拜等人目無尊上,將其喝退。隨即多爾袞的同母兄弟阿濟格和多鐸立多爾袞為帝。一時間多爾袞兄弟控制的兩白旗和作為皇太極嫡系的兩黃旗之間爭執不下,而兩紅、兩藍則不明確表態支持哪一方。老謀深算的多爾袞雖然極力想將皇權爭取到手,但考慮到外面劍拔弩張的兩黃旗士兵也不敢貿然處之。多鐸見多爾袞猶豫不決,於是就說:“如果你不繼位,就該立我為皇帝!我的名字已列於太祖遺詔之中。”多爾袞立即反駁道:“肅親王豪格的名字也在太祖遺詔中提到過,不是隻有你的名字。”多鐸見遭到哥哥的反對,於是又以立年長者為由提議立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長子禮親王代善(事實上努爾哈赤的長子是褚英,不過這時已死,代善成為此時事實上的長子)。一向滑頭的代善在此之前一直一言不發,如今見多鐸提議自己才說:“睿親王如果應允,當然是國家之福,如果睿親王不繼任的話,豪格是帝之長子,當承大位。至於我年老體衰,力難勝任。”豪格見代善提到自己,加之支持自己的兩黃旗士兵就在門外,自以為勝券在握,於是故作謙虛道:”我福小德薄,哪能擔當此等重任?”沒想到多爾袞竟然接過他的話頭說:“既然肅親王如此禮讓,咱們更議他人。"

此言一出兩黃旗士兵當時就炸毛了。禮親王代善眼看有火併的危險,於是託言身體抱恙而退出會場。隨後各旗旗主紛紛離場,會場內只剩多爾袞、多鐸、濟爾哈朗和兩黃旗官兵。多爾袞知道如不安撫一下的話還不知道這些人能鬧出什麼來,可又不甘心讓老對手豪格繼位,於是他提出擁立皇太極第九子福臨。這樣一來就滿足了兩黃旗擁立皇太極之子的目的,兩黃旗也不好再說什麼了。這年的福臨只有6歲,無法親自處理國政,於是多爾袞趁機宣佈由自己和濟爾哈朗作為攝政王輔佐處理朝政,這樣一來儘管多爾袞無皇帝之名號,卻實際執掌軍政大權,正是在他的策劃下清軍於1644年入關定鼎北京。

最後再說一點:儘管順治繼位是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和豪格權力鬥爭妥協的產物,可即使皇太極沒猝死,而是明確立下遺詔也未必會選擇長子豪格——儘管在皇太極死後的權力鬥爭中豪格一開始受到兩黃旗的擁護,可那不過是因為他作為皇太極長子的身份而已,其實兩黃旗的效忠對象是皇太極而不是豪格,所以當多爾袞提出擁立福臨時也並未遭到兩黃旗的反對。豪格之所以在兩黃旗中沒威信可言和皇太極對他的態度有莫大的關係:皇太極生前掌握著正黃、鑲黃、正藍三旗的兵權,豪格卻沒成為其中任何一旗的旗主,這從側面反證了其實皇太極壓根就沒考慮讓豪格繼位,否則為什麼不刻意培養他呢?而多爾袞與皇位的失之交臂反映的則是當時滿清政權正由分散的原始部族向中央集權急速轉變:以皇帝為核心的專制統治日益穩固,而八旗旗主貝勒的權力開始縮小,任何試圖按女真舊俗恢復兄終弟及以顛覆皇室嫡系的行為都將遭到遏制。而在這一轉型過程中中原漢文明中的嫡長子繼承製或多或少會對其產生影響,那麼皇太極的嫡長子是誰呢?皇太極生前娶了蒙古科爾沁部的大玉兒(日後的孝莊太后)和她的姐姐宸妃海蘭珠、姑姑孝端文皇后。按說孝端文皇后所生之子方為嫡子,然而孝端文皇后一生無所出,而宸妃海蘭珠備受寵愛——在宸妃海蘭珠誕下八皇子后皇太極召集文武群臣頒佈了大赦令,事實上承認了八皇子的嫡長子身份。遺憾的是八皇子在兩歲時就夭折了,不久宸妃海蘭珠也染病身亡,至此大玉兒在皇太極的後宮中地位僅次於中宮皇后,在皇后無子的情況下她所生的福臨已成為事實上的嫡長子。再加上她高超老練的政治手腕,如果皇太極在世恐怕皇位也會傳給福臨。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崇德八年八月十四日,也就是皇太極死後的第五天,諸王大臣們聚集在崇政殿召開會議,決定選任皇位繼承人。當時能繼任的人有不少,但最終誰也沒想到,竟然是年幼的順治繼位了。

多爾袞對於皇位勢在必得,這天他一大早就起床,趕到宮中的三官廟,詢問兩黃旗實力派人物索尼的意見,沒想到索尼竟然在他面前直言不諱地說:“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其他的我沒想過。”

多爾袞碰了一鼻子灰,很不高興地退出來。一到崇政殿,他發現兩黃旗大臣派兵把崇政殿包圍起來了,大有以武力相要挾之勢!而後索尼、圖賴、鰲拜等人,手扶劍柄,氣勢洶洶地闖入崇政殿。

會議剛一開始,索尼和鰲拜率先倡導立皇子。多爾袞針鋒相對,認為諸王尚未發言,他們還不沒有說話的資格,厲聲將其喝退。接著,阿濟格和多鐸便出來勸多爾袞即帝位。

阿濟格和多鐸和多爾袞是一母同胞的兄弟,自然是支持多爾袞的。但多爾袞見兩黃旗大臣劍拔弩張的樣子,外面又有許多兩黃旗的人,猶豫不決。

多鐸見多爾袞猶豫不定,急不可耐地說:“如果你不同意,就應該立我為皇帝!我的名字已列於太祖遺詔之中。”

多爾袞立即反駁說:“肅親王的名字也是太祖遺詔中提到的,不只是有你的名字。”言外之意,並不是太祖遺詔中提到的名字就可即位,你不能,豪格不能,其他人也不能以此為條件。

多鐸遭到哥哥的反對,便提出第三個候選人:“不立我可以。要立年長者,當立禮親王代善。”代善是努爾哈赤的大兒子,皇太極的哥哥。

代善一直一言不發,現在點到自己頭上,便不能再沉默了。“睿親王如果應允,當然是國家之福,如果睿親王不繼任的話,豪格是帝之長子,當承大位。至於我年老體衰,力難勝任。”

豪格見前幾人都不能順當通過,自己又被白旗諸王所堅拒,便自嘲道:“我福小德薄,哪能擔當此任?”說罷轉身離去,兩黃旗大臣見豪格離席,便紛紛按劍向前。

索尼、鰲拜等人說:“我們這些人,吃的是皇帝的飯,穿的是皇帝的衣,皇帝的養育之恩比天大、比海深,如若不立皇子,我們寧可死從先帝於地下!”

代善見情形不妙,大有火併之勢,便託言多年不問朝政,不知情況而起身離去。阿濟格隨後也退出了。這時崇政殿內只剩下多爾袞、多鐸和濟爾哈朗以及兩黃旗的大臣們。

多爾袞的腦子裡飛快地轉著念頭,兩黃旗以武力相逼,好漢不吃眼前虧,但也絕不能立豪格。他們不是強調對先帝的感恩戴德嗎?不是要立皇子嗎?對,就用這個法子堵住他們的嘴巴。

於是多爾袞說:“你們大家說得不錯,既然肅親王退出,沒有繼位的意思,那麼就立先帝之子福臨吧!不過他年紀還小,最好由鄭親王濟爾哈朗和我左右輔政,共掌八旗事務。等福臨長大,當即歸政。”

大家見爭執不下,只好用這個折中的方案,反正福臨還小,比較容易控制,於是一場風波暫時平息了。但當時誰也沒想到,小小的福臨竟然很快就能掌政,本想控制福臨的多爾袞,也被福臨給弄死了。

福臨的繼位對今後數十乃至數百年的政局起著巨大的影響,尤其是康乾盛世的誕生,與福臨繼位不無關係。八月二十五日,福臨正式登基,廟號世祖,改元順治。12月,濟爾哈朗和多爾袞始稱攝政王。


魏青衣


因為無論豪格多少歲,多爾袞也不會讓他順利繼位登基的。雙方到了勢如水火的程度,而讓6歲的福臨登基是無奈中的選擇,福臨“臨危受命”懵懵懂懂的當了中和劑。

佔些篇幅,咱們推一下:

當初代善被廢后,立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德格類、嶽託、濟爾哈朗、阿濟格、多鐸、多爾袞為和碩額真,共商國事。

四小貝勒:

大貝勒阿濟格、二貝勒多爾袞、三貝勒多鐸、四貝勒濟爾哈朗。

前三名,多爾袞、阿濟格、多鐸是同母兄弟,而且很明顯,他們還算團結,可不像胤禛和胤禵,同母兄弟,見面也能咬出血來^_^(他們的親疏來由這裡就不講了)

按“立長”的規矩,由豪格繼承大統,合情合理,順理成章。

按努爾哈赤的立下的規矩,多爾袞繼位登基也能說的過去。

首先,多爾袞的第一身份自然是皇太極的弟弟,而且還是正白旗旗主,不僅位高權重,而且手握兵權

,多爾袞的兩個親兄弟,同樣也是旗主,連縱之下,勢力不可小覷。

再說豪格:

威望最高的是皇太極的二哥禮親王代善,他認為豪格是“帝之長子,當承大統”。

兩黃旗不用想,自然是擁立豪格。

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鞏阿岱、鰲拜、譚泰、塔瞻等

朝廷重臣,都擁戴豪格。

鑲藍旗主濟爾哈朗也想擁立豪格登基。

軍事:(正黃、鑲黃、正藍、鑲藍四旗)豪格有正黃、鑲黃和鑲藍三旗的支持,再加上自己所領的正藍旗將領的擁護,在軍事上佔有絕對優勢。

在皇位爭奪的天平上多爾袞與豪格難分伯仲。

真打起來?這是兩方陣營,甚至多爾袞和豪格本人也都絕不想看到的,他們代表著很多方方面面的利益,真的是他們間的個人私仇麼,唉~

對於多爾袞來說,最大的阻力來自兩黃旗原皇太極手下的親信大臣。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多爾袞最後議定由皇太極的第九子、年僅六歲的福臨即帝位。

福臨即位,次年更年號為順治元年(1644年)。輔政交由-多爾袞和濟爾哈朗共同管理。(談判的結果,作為鑲藍旗主,濟爾哈朗是擁護豪格的)

四年後,濟爾哈朗因建築府第逾制,擅自使用銅獅、銅龜、銅鶴,被罰銀二千,罷免輔政職務。


古今通史


史載,1643年9月20日,皇太極病死於盛京(瀋陽)清寧宮。雖然皇太極死前已經對接班人之事作了周密安排,但圍繞皇位繼承問題還是起了一場軒然大波。

部分少壯派貝勒(皇子)想擁立皇太極長子豪格上位,因為這年豪格已年滿34歲,年齡較長,而且他久歷戎馬,軍政經驗豐富,在年輕一代的貝勒中很有影響與號召力;但碩託親王和代善(努爾哈赤次子)的孫子阿達禮(多爾袞之侄)想立多爾袞繼位。按彼時的情勢,多爾袞這邊的實力更強,尤其多爾袞本人,既手握重兵,又能征善戰,在八旗中威望卓著,而且他的性格也果敢剛毅,所以阿達禮等與他親近的宗室親貴才很想擁立他。

但是多爾袞經仔細考慮後認為,自己即位雖不是啥難事,但恐怕會由此引發一場內亂,尤其是皇太極長子豪格一派肯定不服,而且豪格屢立戰功,實力不俗,更是難以制服,所以他決定立皇太極幼子福臨為帝。

原來,皇太極生前,非常寵愛容貌端莊、且精明強幹的莊妃(博爾濟吉特氏,後封孝莊皇后),並且臨終前將莊妃所生的兒子福臨“託孤”於濟爾哈朗和多爾袞二親王。(野史中傳聞多爾袞與莊妃關係曖昧,在莊妃煞費苦心的策劃下,他這才決心扶福臨繼位。)

其實,多爾袞立年方6歲的福臨為帝,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其用心大家都看的很清楚,福臨年幼無知,他即位後必然由多爾袞攝政。老謀深算的多爾袞肯定會利用這個空檔一步步剷除異己,控制住局勢,在適當的時候,一舉廢黜福臨,自己再登上皇位。因此,一些有權勢的親王拒絕與多爾袞合作,甚至與他作對,比如和碩英親王阿濟格就稱病不出,對諸事皆撒手不管。

面對諸多不利局面,多爾袞必須採取一些強硬手段和一些特殊措施,以穩定錯綜複雜的局勢和惶惶不安的人心。

經一段時間的思考與籌劃,他以謀逆罪誅殺了擁立自己的阿達禮(多爾袞親侄),並將碩託親王逮捕下獄,以此證明自己從無篡位野心。他這一舉動很出人意料,在一定程度上洗白了自己,也起到了收攏人心的作用,阿濟格見狀不藥而癒,也出來做事了,豪格等人亦無話可說,只能尊其號令,曾亂如鼎沸的的局勢漸漸穩定了下來。

福臨順利即位,是為清朝入關後的第一個皇帝——順治帝。生母博爾濟吉特氏被尊為皇太后(孝莊文皇后)。多爾袞為攝政王,他被小皇帝順治尊為皇父。孝莊皇后對多爾袞十分感激,她心裡也明白,孤兒寡母秉政,若無多爾袞這等權勢人物的盡心輔佐,必然權位難保,所以她對自己的小叔子多爾袞加以籠絡,而且對他更加信賴和倚重了。所以說,在順治朝初期,位高權重且雄才大略的多爾袞才是無冕之王。

【寫作不易 剽竊必究】【插圖源於網絡】


鐵馬冰河wu






滿清入關前是以旗主的能力繼承皇位的,皇太極去世後,他和父親其創立軍事組織,分別是以黃,白,紅,蘭,鑲黃,鑲白,鑲紅,鑲蘭八旗編制,成為社會實旗組織制度。旗主撐權,旗內壯丁戰時皆兵,平時皆民。使其軍隊有極強的戰鬥力。後在天命年間又設蒙古八旗。皇太極於天聰五年到七年(1631一1642年)又完成漢八軍旗的編制,從此完成了滿族的創造。成為相當強大軍事集團。入關前,正黃鑲黃由皇太極直接統領。1643年八月九日。皇大極突然死在瀋陽。由於突然死去。繼承人沒有安排好。各旗主在哀痛同時,更多地在想爭奪皇位的鬥爭。有兩紅旗勢力己經年過花甲的代善,早已不問朝政,兒子嶽託薩哈廉也死去,有的碩託,滿達海初露頭角,但沒有成勢,有發言權。自動私下退出,卻有勢力能左右事態發展,皇太極生前己經搞了集權,種種努力後在手有正黃鑲黃兩旗掌握,使皇太極的34歲的長子豪格,有能力參加到競爭奪帝人物行列。資本也有兩黃旗 ,王爺們都希望由皇子豪格繼位,以保持原先優越地位的繼續。豪格軍功很多,才能也很高,為晉肅親王,掌戶部事務和叔輩王爺平起平坐。皇太極生前為加強中央集權己經把正藍領導權奪到手中了,有三旗實力豪格遠遠強於其他旗主。旗內也擁護豪格繼位。另一個是多爾袞,他的文武才能。也相互厲害。軍功更大,能力更出眾。是當時有白旗和勇猛善戰的兩個兄弟為強大軍事力量和堅強後盾的集團軍領袖,還有正紅旗正蘭旗和正黃旗中的人,也有暗中支持他。就使他更佔有優勢。同時還有鑲蘭旗主濟爾哈郎也是影響爭奪權力的重要力量。支持誰,誰得大利。豪格和多爾袞兩人爭奪皇帝寶座是暗中拚搏使勁。豪格從長子地位,軍事實力要好於多爾袞的。平常多爾袞的性格霸道做事強勢。使以代善和濟爾哈郎旗主領頭都想要支持長子豪格。在雙黃旗大臣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要聯合濟爾哈朗要立豪格為帝。雙白旗的旗主,阿濟格和多鐸卻也主動找多爾袞要他即位。雙方都準備力量,頻繁活動,很有箭上弦,刀出鞘的意味。是當年八月十四諸王大臣在崇政殿開始開會,討論皇位繼承人選。能否和平解決皇帝繼承,是直接影響八旗安危關鍵,有否清朝分裂和團結的大利害。雙黃旗當然迫不及待率先提豪格。並派人包圍崇政殿,手扶劍柄,有血洗大殿的劍拔弩張。但還是被多爾袞以不合規矩喝退。阿濟格和多鐸要多爾袞即位。多爾袞卻也沒有答應。多鐸又而提出代善為帝。代善以年老力衰推掉。豪格見自己已當不上皇帝就要退席,手下人按劍跟行。卻發出了。如若不是皇帝之子,我們寧可死從先帝於地下。代善見有火併之勢,也急忙退出。阿濟格也走了。剩下的多爾袞也想到立自己為帝的後果,危險極大。卻急中生智提出一個立皇太極幼小兒子福臨為帝。讓他自已和濟爾哈郎為左右輔政,待其年長後歸政。此議一出,鎮住大家。即立皇子,多爾袞又能自已這主政。堵上豪格一方兩黃旗勢力要立皇子的的嘴。使豪格雖然大不痛快。卻話以出口,再也收不回來。代善只求大局安穩。人又沒有野心,也無異議。而蘭旗的濟爾哈郎被多爾袞拉到輔政大臣首輔地位,得到異外崇高效果。當然不再反對。就這樣在熱火沖天硝煙瀰漫的奪皇帝的鬥爭。卻以小孩福臨為帝戲劇化結束。

多爾袞沒有當上皇帝。是豪格強勢爭取震懾多爾袞,多爾袞暫時退讓,但已掌握了實際朝政大權。從而除排與豪格的火併危機。豪格當然話以出口,無法追回,只能認倒黴。背運遇到多爾袞的強勢和機智。

福臨能當上皇帝,並不是戲裡騷人墨客寫書胡扯到多爾袞和莊妃的風流韻事,達成協議的結果。因為是皇太極剛剛突然去世。皇太極也是更強勢之人,不可能有那些關係,以後有沒有關係是另回事。當時在危機時刻,多爾袞自已的腦袋都有風險。那還顧上搞這些風華雪月,更沒有想到美女佳人。主要還是為了消除火併風險。更多是想謀到了實權。從而能妥善處理十分棘手的皇位爭奪問題。自已也得有權力實控,在以後以他為首統治集團,處理了反對這種方案艾度,顧託,阿達禮,豪格。使得從容地平息危險政局,避免八旗內亂,保存大清了實力,維護皇太極的血脈。就以後能順利繼承,符合統治集團的基本利益、。

豪格從年少時就征戰四方,是皇太極的長子。也是跟皇太極爭討蒙古明朝各地,多次立有戰功,參加過寧錦之戰。繞路包圍攻打北京,使崇禎殺了袁崇煥的將領 。為滿清創立下汗馬功勞。1643年,皇太極死後,未留下遺旨。作為皇長子的豪格,身才魁梧超群,又久經沙場,屢建軍功。按立長的規矩,繼承大統,合情合理順理成章。被人從眾多宗王中眾擁推立,有成為爭奪皇位最有優勢的人選,兩黃的將領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鞏阿岱,鰲拜,

譚泰,塔瞻的重臣都表示支持豪格為帝,蘭旗濟爾哈朗也是擁護。還有皇太極二哥禮親王代善也是以“帝之長子,當承大統“的鼓吹。加上雙黃,正蘭三旗在軍事上實力,佔有絕對優勢。卻被主要競爭對手多爾袞,人家功勞太大,支持者更多,勢力也大。所牽制沒有成功。多爾袞和兩白旗的官員,橫眉冷對地堅決反對豪格為君。讓多爾袞為帝的重臣,也不少。多爾袞更明白自己強行繼位。絕對不行,豪格絕非等閒之輩,非以武力解決不可。但武力解決,誰也沒有必勝把握。雙方一直互不相讓火藥十足,稍不小心就會爆炸起火。朝廷內所有王爺重臣都在崇政殿中,毫無例外了捲進了,多爾袞與豪格為爭奪皇位,相互較量進行鬥爭旋渦之中。誰都在想找出路。唯恐發生動亂。必須找出解決辦法,因此必然是以第三者無能力的個人為帝。才達到讓豪格和多爾袞都能接受的方案。經過十多天反覆磋商還在困繞之中。突然雙黃旗大臣們,上殿按劍叫喊。先帝對我們的恩情有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皇子,我們寧願以死追隨先帝地下。“皇子,“多爾袞靈機一閃。6歲的福臨從此繼承帝位。得到與會大多同意,最後會達成最後的決議。6歲的福臨繼承帝位。鄭宋王蘭旗主濟爾哈朗和睿親王多爾袞攝政。濟爾哈郎是豪格的支持者,出任第一攝政王。多爾袞兄弟集團被被穩住了,豪格也從此失去繼承皇位寶貴機會。要讓年僅6歲的順治繼位。豪格繼續率領最大軍事集團南征北戰東伐西討,最後在當張獻忠為帝時,豪格派遣鰲拜作為先鋒,前去進攻。自已隨後跟進。在西充大破張獻忠的軍隊。豪格親自射死了張獻忠。攻下張獻忠的所有營寨。斬首無數人,捷報京師,受順治獎嘉。班師回京後,受到順治親自在太和殿設宴慰勞。但多爾袞與豪格始終有嫌隙,整他隱瞞部下將領軍功,有冒功自得,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被下獄整死。年僅四十歲。老婆也被多爾袞收納,順治八年(1651年)多爾袞死亡,小皇帝親政後,平反昭雪,溢肅武親王,入太廟大堂。再說多爾袞是創立滿清帝國領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極的弟弟。當時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 戰略家,也是當時多次隨兄出征蒙古與明朝。因屢建奇勳的人物。16歲獲墨爾根代青貝勤(滿語聰明王)之號。是指揮清軍入關,清朝問鼎中原的核心決策人。有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的人。比豪格更厲害的人物。和與皇十二子阿濟格,皇十五子多鐸為同母生三兄弟。1628年徵察哈爾蒙古多羅特獲敖木倫大捷俘眾萬眾以功賜墨爾根戴青(聰明的統帥)是屢戰屢勝統帥,有大淩河戰役先衝勇勝明總兵祖大壽,後大敗明洪承疇松錦大捷。再在山海關東誘降吳三桂,次大敗李自成佔領北京。制定先攻農民軍,後滅南明政權,聯合漢族官僚地主勢力以漢治漢的方略的戰略家,領袖人物,攝政王。死於1650年12月31日年39歲。順治繼位是雙黃正蘭三旗主和兩白的旗主較量較鬥爭的結果。更是多爾袞的智慧戰勝豪格的勇猛的結果,更是參加選舉大會各方勢力相互威脅和震懾又相互退讓協商的結果。是多爾袞更聰明地應用的智慧,打敗了極為囂張的豪格奪取實際意義領導權力,當然六歲的福臨在皇太極的弱小的兒子群中,顯示自己聰明伶俐有智慧的人。是大家都喜歡的人物,不是他的母親風流的結果,當然他媽以後保護他成功地登上皇帝座位,功不可沒。當時還沒有作用。豪格沒有當上皇帝是自己太不自信的表現,皇太極己經給他絕對勢力和軍事力量,有霸道社會基礎。有氣魄的話,是自信勝仼皇帝的。可惜不自信被多爾袞用六歲的福臨代替了自己。還是智慧不夠用,才能不如多爾袞。玩不過多爾袞的蠢笨。當然多爾袞沒有當上皇帝,有社會基礎不夠。軍事力量不夠,只有才智突出,人才難得還是不行,必須廣泛基礎。他年青有為,卻沒有廣泛群臣認可。也沒有輕舉枉動,是明智之舉。最後還是獲得核心決策人,還是自己達到目的。是絕對有才有略有蹈有策的人物,清朝的英明領袖人物。雖然沒有當時得最高尊號,但是神奇才能和傳奇智慧,名垂幹古,今人敬仰。為清王朝佔領中原結束明王朝統治再建清朝帝國功勞第一決策無比的人物無人能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