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總是嘆息項羽不肯過江東,可是項羽過了江東又如何,結局會改變嗎?

用戶67176177873


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寫過這樣一首五言絕句,許多中國人至今仍能背誦,詩曰:

「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在李清照看來,男人要有「到死心如鐵」的氣概,要時刻準備著「看試手,補天裂」的決心,要做就做人傑,如果做不成人傑,即便功敗垂成,也是從容赴死,死後到那邊那個滿是鬼魂的世界,也要做鬼中的英雄豪傑。

而項羽,便是李清照心目中最具男子氣概的男子。

但是,比李清照更早的唐代,也有一位大詩人寫過項羽,這位大詩人的名字叫杜牧。

杜牧這首詩寫在項羽赴死的烏江邊,題目是《題烏江亭》,全詩共二十八個字,是一首七言絕句,詩曰: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在杜牧看來,項羽只是逞一時之意氣,實在算不得真男兒,真正的男兒要像劉邦那樣,淡定地看待勝負,把戰場上的勝負看成尋常事,不以勝喜,不以敗悲,包羞忍辱,把握機會,東山再起。

項羽這一生,都沒做到杜牧眼中的真男兒,在尚有機會回到自己的根據地,小則為畫地為王、大可繼續爭天下時,項羽選擇了放棄,放棄了生的機會,也放棄了東山再起的可能。

但是,無論是李清照還是杜牧,多少都對項羽的自殺身亡表示了惋惜之情。歷來,如李清照這樣惋惜的,總是不乏其人,直到現在,仍有很多人津津樂道於「假如項羽渡過烏江」的話題。

假如項羽渡過烏江,項羽的餘生將會怎樣,中國歷史又會發生怎樣的改變呢?

咱們還是用一首詩來回答,這首詩的作者是北宋文人王安石,歷史上的王安石,不僅僅是一位文人騷客,更是一位政治家。

作為政治家的王安石和作為詩人的杜牧、李清照不同,他似乎站在純粹的政治家的角度來看待項羽,他寫的那首《疊題烏江亭》,也與杜牧的觀點完全相反。

這首《疊題烏江亭》也是首七言絕句,全詩如下: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王安石詩,和杜牧詩、李清照詩最大的不同不在於觀點,而在於著眼點。杜牧和李清照都感性地把目光投射到西楚霸王項羽的身上,但王安石卻把目光投入到楚漢之爭的天下大勢上,王安石的眼裡不僅僅有霸王項羽,更有千千萬萬個投入到這場戰爭中的尋常士兵。

在王安石的眼裡,楚漢相爭的末期,丁壯苦軍旅,老弱疲轉漕,包括項羽、劉邦在內的所有人都渴望和平,這是沒人能改變的大勢。

大勢所趨下,楚漢相爭的雙方,無論是誰,只要在中原戰場上一敗塗地,都幾乎沒有再翻盤的機會了。

其實,項羽烏江自刎後的歷史,也印證了王安石的觀點。

劉邦這邊廂剛被推舉為皇帝,燕王盧綰、臨江王共尉紛紛叛漢,他們本是項羽在咸陽分封時的諸侯王,有自己的領地,有自己的政府,有自己的軍隊,但他們叛漢後,並沒有陳勝揭竿而起的燎原之勢,也沒有劉邦兵出三秦時的勢不可擋,他們就像風中的燭火,不堪一擊,迅速被劉邦君臣消滅。

此後,劉邦當皇帝的六年裡,任何一個起兵叛亂的諸侯,無論他是韓王信,還是陳豨,或是英布,無論他在秦末多麼能打,無論他準備多久,他都迅速地被收拾掉。

這裡固然有武力的因素,作為中央政府的統帥,劉邦佔據了更好的地盤,擁有更充足的糧草和更勇猛的軍隊,但這其中也有人心的因素,所有人都不希望再打仗了,誰主動挑起戰火,他們就希望強大的劉邦消滅誰。

對於項羽也是一樣,垓下之戰失敗了,如果他俯首稱臣,止於刀戈,還能續命成功,若他回到烏江,秣兵歷馬,意圖再戰,人們就只能寄希望於強大的劉邦,希望劉邦徹底把他打殘,早些結束戰火。

所以,如果項羽成功回到江東,也只有兩種結果:迅速被剿滅,或俯首稱臣。

參考資料:《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


遙望燕園


項羽過了江東,最後天下是誰的還真不好說?畢竟項羽在江東地區還是有威望的,當初他帶走的八千子弟兵就是從江東招募走的。

當他再次來到江東時,他依然可以拉起一支和劉邦想匹敵的隊伍來。

大不了開始的時候就避避風頭得了,學劉邦去深山老林發展自己的勢力去。

再說了項羽兵敗垓下,再敗烏江的時候,他並非是孤家寡人,他的大將鍾離眛和季布還在,尤其是鍾離眛。

只要項羽聯合鍾離眛,兩人還是會給劉邦造成不小的威脅的。

當時,僅僅有他們兩個人,想戰勝劉邦,還是很難的。他們必須在招募新的謀士或者將領來,才能有和劉邦一奪天下的資本。

畢竟這時候的劉邦已經成了氣候,可是,劉邦集團也並不是堅不可摧的,至少韓信,彭越和英布這三個最能善戰的人,是不怎麼喜歡和劉邦配合的。

劉邦這個人,是什麼人,他們三個心中,多多少少應該是有點眉目的,最後的時候,他們之所以臣服於劉邦,是因為只有那樣,他們的利益才能發揮到最大化。

但是,這三個人又是劉邦集團最厲害的三個,劉邦想成就一番事業是離不開他們三人的。

可以說只要項羽從他們三人下手,離間他們和劉邦的關係,最好能把他們三人中的兩人或者至少一人拉攏過來,他勝算的概率就會增加不少。

可是,項羽的性格導致了,他不能這樣做,畢竟他是承受不起失敗的。他出生在將相之家,在他人生的路上,那裡見過失敗兩個字。更何況還是敗給了無賴劉邦。

敗給了劉邦,這被項羽看來是自己人生最大的恥辱,所以,他再逃到烏江的時候,本來他是能跑掉的,烏江是長江的一個支流,過了烏江就可以直達長江了,長江的那面就是江東,當時也正好是有一艘船在等著項羽,這艘船本來就是為項羽而準備的,可是項羽選擇了放棄,他決的即使能回到江東,又有何面目見江東的父老鄉親呢?

雖說自己獨活了,但是這樣的活又有什麼意思呢?其它的兄弟們大部分都戰死了,自己這個做主將的必須要給兄弟們一個交代。

畢竟自己之所以失敗,是自己一手造成的。要不是鴻門宴上放走了劉邦,要不是鴻溝之約的時候相信了劉邦,要不是中了陳平的離間計,導致把唯一的智囊范增給氣死了。說不定死去的就是劉邦了。

可是,這些自己做過的蠢事,已經成了既定的事實,過去的就是過去了,失敗了就是失敗了,即使再來一次又能怎樣呢?難道勝利了就能洗刷今天的恥辱嗎?

人的一生,終究是要死的。早死一點又有什麼不好的呢?

再說了活著的人未必比死去的人能幸福多少,你不要看劉邦最後得了天下,但是劉邦的痛苦只有他知道。

那時候國家剛統一,內憂外患還有很多問題等著他去解決。為了打匈奴,劉邦可是被冒頓單于圍了起來,差點死在了白登山。還好,最後通過和親的方式,他把匈奴的問題給解決了。

可是,這時候劉邦還要防範異姓王,不得已他又把異姓王一個一個的給滅掉。就在劉邦死的那一年,他才把最後一個異姓王英布給殺死。

最後到了躺在病榻上的時候,劉邦還得到了自己好兄弟盧綰的反叛。你看劉邦活著也並沒有享什麼福。他是在憤怒之中死去的。

所以,劉邦雖然稱了帝,但是,並不能說他活的比項羽開心。項羽即使沒有稱帝,他還是那個千古的霸王。

歷史的皇帝有很多,但是,西楚霸王只有一個,那就是項羽。


史學達人


江東弟子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項羽過了江東到底會怎麼樣,這個官司打了幾千年都沒有結果,歷史不能假設,但是我們就事論事,來做個推論!

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突圍到烏江邊自殺身亡,在此之前,屬下曾經勸他渡江,江東是項羽發跡之地,家鄉父老還是很支持他的,如果可以回到江東,招兵買馬,重頭再來,以項羽的資歷、能力、人脈、年齡,捲土重來有可能翻本!

這種可能性有多大?我認為很小!

主要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人少地少

垓下之戰前,劉邦把壓箱底的家當都用上了,六十萬大軍,文有張良,陳平,蕭何,曹參,武有韓信,彭越,英布,灌嬰,樊噲,這個陣容加實力,足以蕩平天下,江東六郡,雖然是富庶之地,但並非主要人口聚居地,打仗打的是國力人口,沒有人口就沒有兵,“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烏江亭長對項羽說: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數十萬究竟是多少,不是很精確,但是數十萬百姓,除去老弱病殘女人,能上陣殺敵做士兵的十分有限,遠不及劉邦六十萬大軍,如何捲土重來!

第二:有兵無將

四年的楚漢戰爭,劉邦的兵是越打越多,項羽是越打越少,雙方的優劣勢逆轉十分迅速,不僅兵力對比發生變化,在指揮人員方面差距更大,天下英雄好漢紛紛投靠劉邦,如韓信,英布,陳平,項襄等都是從項羽集團跳槽反水去了劉漢,劉邦手下卻沒有人跳槽到項羽集團。除了反水,項氏子弟兵戰死眾多,如曹無咎,龍且,薛公等人,唯一的謀士范增不受重用,鬱鬱而終。有出無進,與項羽用人思想管理方式有很大關係,用今天的觀點來看,高層幹部的敗亡是項羽失敗的重要原因。試問,項羽即使募集了足夠的士兵,沒有有經驗的指揮者,靠一群菜鳥如何打贏劉漢集團的老炮?

第三:人心喪盡

項羽從出道到敗亡,除了千古無二的神勇,就是千古無二的殘暴,以屠城為己任,以殺人為樂趣,襄城屠城,城陽大屠殺,新安大屠殺,咸陽大屠殺,破齊大屠殺,外黃大屠殺,項羽本紀中有名有姓的大屠殺就有六次,還不包括殺子嬰,燒秦王宮等一系列震動天下的暴行,這樣一個殘暴的傢伙,又有多少人會真心支持他,項梁項襄等本家至親都離他而去,可見項羽有多麼不得人心!

項羽是名垂千古的神將,在推翻暴秦的鬥爭中扮演了中流砥柱的角色,加上年輕帥氣神勇,貴族出身,兩千年來收穫了無數粉絲迷妹,但實事求是的說,他並不是一個好領袖,也不會是個好皇帝。性格決定命運,他過的了秦國這道天塹,卻過不了烏江這個坎,能不能捲土重來,我想項羽在自刎之前是很清楚的!


日慕鄉關


如果我說:“江東子弟兵”和項羽根本就不是一路人,他們早就分道揚鑣了,你相信嗎?如果你不相信,我想請你回答幾個問題:

1、項羽是江東人嗎?如果不是,他是哪裡人?

2、“八千子弟兵”是由哪些人組成?農民?地主?貴族?

3、同是楚國後裔,項梁為什麼會襲殺楚國三戶之一的景駒?

4、項羽的第一謀士范增,為什麼總是得不到項羽的重用呢?項羽智商有問題?

5、項羽的麾下大將,哪個是江東人?

如果你能回答這幾個問題,“八千子弟兵”的下落之謎,便迎刃而解。下面,我們沿著項羽的生平足跡,來看看這支部隊,曾經發生的一切!

項羽的祖籍是在下相,下相就是今天的江蘇宿遷,如圖:

下相(宿遷)位置

大家注意,下相在長江以北,屬於秦朝設置的東海郡,而江東屬於長江以南的會稽郡,如圖:

秦朝行政區劃圖

項家是因為項梁殺了人,才舉家避禍到了會稽郡,也就是說:項家並不是江東土著人!

陳勝、吳廣起義的地點是在大澤鄉,屬於當時的泗水郡,他們一路向西,打向咸陽,主力是農民(前期)。而江東的位置正好相反,這裡的老百姓是沒有多大興趣造反的,真正造反的,實際上是被秦滅亡後的楚國貴族後裔,他們失去了一切東西,因為他們曾經擁有!而老百姓呢?重來就沒有擁有過!這些懷著國仇家恨的貴族子弟們,他們組成了一支戰鬥力驚人的復仇之師。項家,只是他們的帶頭人。

接下來,項梁帶著“八千子弟兵”渡過長江,滅了自立為楚王的景駒,又立前楚懷王熊槐的孫子熊心為後楚懷王。項梁為什麼要繞著圈子來做事兒呢?那是迫不得已,滅景駒是為了自己稱王,立楚懷王是被逼的。在楚國“保皇派”范增和“江東子弟兵”的壓力下,項梁被迫延遲了自己的計劃,暫時尊代表楚國老貴族利益的熊心為楚懷王。

范增和“江東子弟兵”為什麼會支持楚王后裔呢?范增是一個老人,他出生在公元前277年,那時還是楚頃襄王熊橫時代,離楚國滅亡還有43年,他親眼看著楚國衰亡,親眼看著王翦的60萬秦軍攻入楚國國都,親眼看著楚人一個個倒下在秦人腳下,在范增心中,已經深深的種下了一顆楚國的種子。他跟隨項羽,是為了復辟楚國!而“八千子弟兵”呢,他們代表的是被滅老貴族的利益,只有楚國的舊制恢復,他們才能迎來春天!

八千子弟兵

而項家不一樣,他們恢復楚國僅僅是為了借這個殼,號令天下,成就自家霸業,所以,他們在目的上出現了分歧。

項梁死後,項家一度失去兵權,後來在范增的支持下,項羽又殺死擁兵自重的宋義,這時項家才重新回到統帥的位置。但“八千子弟兵”,此時已經逐漸偏向范增這一邊。

“鉅鹿之戰”,“八千子弟兵”發揮了他們起義以來最大的一次作用,擊敗了秦軍主力,迫使秦將章邯最終投降。

項羽為什麼要接受秦軍的投降呢?項羽已經開始意識到:要想成就霸業,就必須培養自己的勢力!但接下來,就傳出了秦軍要譁變的謠言,是誰幹的呢?用腳趾都能想得到!誰最恨秦國人?

項羽以後做的事,包括鴻門宴、戲下分封、暗殺楚懷王等等,都可以看得出:他已經徹底擺脫了楚國舊貴族的勢力,項羽已經和他們正式決裂!被他委以重任的大將,諸如:龍且、英布、鍾離昧,蒲將軍這些,你去查查,沒一個是江東人!

“八千子弟兵”的結局史書雖然沒有記載,但范增的下場就是“江東子弟兵”最好的寫照。

當“四面楚歌”響起的時候,歌聲似乎是在說:項王,你還記得當初的我們嗎?

四面楚歌

當項羽在烏江岸邊遠望江東的時候,他眼裡看到的是被他拋棄的江東子弟兵一個個怨恨的眼神,此時,他在腦海裡問自己:江東,還回得去嗎?

烏江自刎


蜀山筆俠


你好!我是冬眠蛇,由我來回答這個問題。項羽如果過了江,事情將會很麻煩,但能不能改變結局,這還得看以後他怎麼發展,只能說有改變結局的可能性!



第一,劉邦當時並未統一江北,他只是用一次大的失信獲取了一次擊敗項羽的機會,垓下之戰的形成是劉邦背棄了所簽訂的楚漢以鴻溝為界的合約,突然發起襲擊,造成的戰事。所以這是造勢形成的,並不能看成是雙方力量的總較量。



第二,從封王的側面看此問題。劉邦為了抓住戰機,徹底擊敗項羽,他不惜把梁地分給彭越,把楚地分給韓信,要他們合力進擊,正說明這次作戰的珍貴機會,一旦沒能殺掉項羽或者讓項羽跑了,以項羽的威望和號召力,將給劉邦帶來多大的威脅。天下七國,劉邦割兩國還有利潤,可見截住項羽,在江北解決他的重要性。



第三,項羽被逼自盡後,漢軍拿著他的頭顱出示給魯國看,才順利拿下了魯地,可見項羽的威力有多大。當時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這江山誰也沒有名分,劉邦的漢並不像後來那麼有力度,他只是成功了才文臣武將,詩詞歌賦一頓渲染。



一旦項羽跑回江東,當然可以組織軍隊再與劉邦較量,什麼樣的結局也可能出現,畢竟歷史比人的想象力更加豐富,可歷史的結局只能有一個,這也讓一切假設黯然失色。


史書上冬眠的蛇


詩人杜牧曾留下,江東才子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的”絕句。千百年來,上至文人志士,下至市井小民,從三教九流,到綠林草莽,無不對楚霸王的“不肯過江東”的節氣欽佩萬分,自刎於烏江也讓人惋惜不已。

如果項羽真回了江東,是不是還能東山再起?還會有傳承千年的漢家天下嗎?


項羽想回江東嗎?

當然想,垓下兵敗,項羽率八百騎突圍出去,目標就是江東方向,如果不想回江東,為什麼拼了命往長江跑呢?

最初的想法是過江東的,臨了改變了注意,因為他發現對漢軍已從主動權變被動,他看不到東山再起的機會,就連逃亡的機會也很渺茫。從垓下突圍的八百騎,此時已剩兩名隨從。內心受到了未有的衝擊,想當初,滅暴秦、火燒咸陽城、分封天下諸侯是何等威風,心高氣傲的他,難以接受敗給自己從來都看不起的流氓人物。



民心

《史記》中有這麼幾句: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見秦宮室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 從入關中可以看出,項羽是打進去的,而劉邦幾乎兵不血刃進去的,項羽得到了關中領地,劉邦到了關中民心。

當初項羽起兵時打著“亡秦復楚”的旗號,一批批江東子弟兵背井離鄉隨他征戰,自然是萬眾一心,所到之處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才有了百二秦關終屬楚”的好局面,此時秦已滅,失去了這面大旗,難以得到響應。

回到江東又如何?

沒錯,江東才是他的根基,天下沒了還有江東,可出征帶走的八千子弟兵無一生還,項羽獨一人而回,如何向父老交代?誰人還會支持他?
楚漢時代,所謂江東,還屬於蠻荒之地。江東之地,十分天下無其一,別說重整霸業,就連站穩腳跟都十分困難。就算過了江東,南北分治的局面也不會出現。



即使回到江東,短時間不可能重整兵馬,而劉邦肯定乘勝跨江追擊,不留項羽喘息的機會。不說六十五萬大軍,僅用用兵如神的韓信率五萬兵馬足以馬踏江東。

垓下之戰,結束了秦末以來的混戰局面,此次戰爭,劉氏集團的實力已空前強大,項羽再無實力與之抗衡。


天寶君


江東地區並不大,就像烏江亭長說的那樣,“江東地方千里,人數十萬。”

江東地區正是在今天富庶的江南地區。在唐朝以前,江南地區的開發並不完全,當地的人口稀少,經濟、文化等,與中原相比都極其落後。

江南的第一次大規模開發,出現在東吳時期,但由於三國紛爭,文化的輸出並不順利。

到了西晉末年東晉初年的時候,由於永嘉之亂的爆發,大量的北方士族人口遷徙到了江南一帶。使這裡人口的增加,而中原地區的文化開始大規模傳入這裡。

五胡亂華之時,北方變成一片廢墟,這裡成了人們難得的世外桃源。可惜,侯景之亂的爆發,讓江南地區遭到了大規模破壞。一直到隋朝時期,江南的人口還沒有恢復到東晉時期的規模。幾乎可以說,侯景之亂讓江南地區一夜回到解放前!

江南地區發展最快的時候就是在南宋時期。北宋的滅亡,讓北方人再一次大規模南下。這一次,由於北方連年戰爭,而南方相對較少的戰亂,再加上這裡富饒的物產,讓這一地區開始反超北方,從那時候開始,一直到今天,南方人都從文化經濟等各方面,遠超北方。甚至在明朝建立後,科舉考試的時候,竟然要出兩套卷子,北方的卷子容易些,南方的稍微難一些,來抵消這種南北的文化差異。

可見,在秦朝末年的時候,江東地區是一個地狹人稀的地方,文化也不發達。

而劉邦擁有當時中國最精華的部分中原,人口也是項羽的好幾十倍,兵員也是項羽的幾十倍。

項羽如果渡過烏江,組織江東人抵抗劉邦的百萬大軍。江東地區必然會受到劉邦的大規模的破壞,甚至是屠殺。

所以,項羽即便在江東地區,集中兵力反抗劉邦也不會成功,反而會拖累數十萬江東百姓!


歷史風暴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項羽就算過了江東,會不會捲土重來?我給出的答案是,至少劉邦還在世的時候,他已經沒有機會了。

原因有二:1以劉邦為首的諸侯聯盟,士氣正盛 ,劉邦又有蕭何鎮守後方,運送糧草,張良的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韓信的戰必克,攻必取。以及曹參,灌英,樊噲,陳平等將軍輔佐。


2:項羽本身的性格就是那種激進,有仇必報的那種,這點可以從他為叔父報仇中可以看出。即使他在短時間內可以拉起一支隊伍,我說的是即使,此時天下可不是秦末,可以打著反抗暴秦的旗幟,如今他若想在起兵,自己以什麼樣的藉口,為自己的一己之私,他只能選擇休兵養息。天下年年戰亂,即使是富庶的江東之地,也變得千瘡百孔,自己的實力還很弱小,又急著找劉邦報仇,最終還得落得個兵敗的下場。


那他有沒有再次翻盤的機會了,有,看他如何把握,我們分析一下項羽的優勢。

1:項羽有著非常傑出的軍事才能,一生中領導多次以少勝多的戰役,鉅鹿之戰中以破釜沉舟的決心和勇氣,率領5萬楚軍打敗章邯、王離的40萬秦軍。楚漢爭霸中,突襲彭城,率領3萬精兵打敗以劉邦為首的諸侯聯盟軍隊56萬。

2:劉邦48歲,項羽24歲出道反秦,兩人年齡相差24歲,前文提到,劉邦活著的時候他沒有機會,那麼待劉邦去世後不就有一絲希望了嘛,項羽回到江東,依據長江之險,偏安一隅,厲兵秣馬,與民休息,站穩江東。我就是熬也熬死劉邦,(司馬懿熬死了曹魏3代帝王,這才為西晉奠定基礎,這是題外話)

3:劉邦領導的諸侯聯盟並非牢不可破,韓信這一輩子也沒走進劉邦的核心層,韓信死時說“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韓信身邊謀士蒯通建議韓信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韓信念在劉邦對自己有恩,讓自己從一個默默無名的人直接金壇拜將,施展了自己的才華,成就了自己,才不願背劉。若劉邦去世,誰又能困的住也韓信。天下必定三分,重回亂世。

點評:一切都只是幻想臆測,歷史不容倒退。分析了哪麼多可憐一切白髮生,吾又與誰人嘆!


靜夜思朝暉


從古至今人人道人生兩苦,皇帝孤獨,英雄遲暮!!!項羽的一生是悲催的,也是可笑的。一個英雄豪傑的性格卻坐在了帝王的位置上,小腳穿不了大鞋失敗是必然的。很多人說項羽殘暴不仁,自私自利,貪杯自傲,在我看來也不盡然。首先你要看看項羽的人生背景,他本是楚國王孫貴族,又自有一生行軍打仗的軍事才能,是難得的軍事家。哪怕是關羽這樣的武神在項羽這種戰神面前也要靠邊站。所以他的自傲是可以理解的。老子天下第一,韓信算什麼東西?提鞋都不配,劉邦一個地痞無賴老頭子,更是沒有資格。很多關於項羽的黑歷史個人感覺都是劉邦和他的後人故意編造的。為什麼?戰爭沒有不死人的,一將功成萬骨枯,幾十萬死的算少了,哪怕地球人類滅絕在帝王的眼裡又算的了什麼?螻蟻成王敗寇,弱肉強食適者生存,你弱你就該死,何來公平可言?所以說殘忍簡直就是笑話。自傲的人是天生的囚徒,給自己訂下了無數的規矩,違背道義的事不能做,違背英雄的準則不能做,起碼的要做也不能自己做,讓手下的人去做。記得當時項羽活捉劉邦父母妻兒,在城門外燒起大鍋說要烹殺食之以逼迫劉邦投降,劉邦城門樓上啼哭,大聲呼喊道:項羽你我拜祭過天地,我之父你父也,我之母你母也,項羽聞之感嘆其言有理,切違背英雄俠義之舉,立馬就放棄了,而且還給了劉邦家人妥善安置,怕的就是後人詬病,可見項羽對自己的名聲有多麼的愛惜。項羽是天生的統帥,手下的將領長期被他的光芒壓制,大有庸孺之感,且項羽治軍嚴整,狂傲一言堂。稍有不慎就會被嚴懲毫不顧及其他將領顏面,所以英布之流才會反叛。項羽生平之戰役,多是以少勝多,長勝將軍。多年的戎馬生涯帝王氣質凸顯,但政治手段古板,缺乏頭腦,太過看重個人能力,不是優秀的領導者。人心盡失,有人說美人誤國,但實際想來也是不能知人善用的後果,畢竟陰謀詭計再強在絕對的實力上又算的了什麼呢?人才的流失是最大的敗筆,後期他自己也說他把家鄉子弟兵都已經敗光已經無顏見江東父老鄉親,這麼多子弟兵各個都是老兵作戰英勇卻不剩下一個,可想而知政治頭腦是有多差。而這時的劉邦羽翼已豐,兵精糧足,且江東後方連年征戰早已千瘡百孔,自能自守時間漫長希望不大,一個英雄最不怕的就是死,自殺以換的一個霸王名號,生是人傑死是鬼雄。太過自負的霸王血性在此,所以不太可能忍辱偷生!!!這個可以說是命~沒有也許。不必為他惋惜,他的英雄蓋世也是自殺得來的,死的其所。一個活著的霸王還能叫霸王?再我看來劉邦偽君子,奸雄本質感覺還不如曹操,下作的很,韓信英布的下場是咎由自取怨不得別人。跟著項羽,他的自傲是不會殺自己看不上眼的角色的。各位兄弟姐妹,喜歡的給我個贊,以上個人感光,寫的不好還請見諒!!!謝謝


隨風化雨1


著名詞人李清照的千古絕唱“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只要是歌頌鐵骨錚錚的項羽,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寧可烏江自刎,以謝江東的父老鄉親的精神。

其實後人也研究過他,當時他為什麼不過江東?如果過了江東,當今天下局勢又如何?

.項羽的父親項榮是高官厚爵,名門世家。一直在朝廷擔任重要職務。

所以項羽從小便耳濡目染了官場之道,但同時也吸收了封建王朝管理上的死板,守舊的思想,在遇到問題是不知到創新,不知道兵不厭詐的道理,所以,被草莽出生的劉邦打的落荒而逃。最後死與烏江。

在項羽過烏江之時,烏江邊的一個小官也曾對項羽有個同情,希望幫助項羽渡江,以引開蜀軍的追擊。但項羽未聽從他的意見。我分析如下“

1. 當時,項羽的愛妻虞姬死於蜀中,而項羽對愛妻之情使他不忍拋她而去。虞姬也是項羽的精神支柱,在虞姬死亡後,項羽就失去了活下去的動力。幾乎精神頹廢。

2. 在到達烏江之前,就以聽說江東官吏已經投降與劉邦。如果再去江東,也沒有了項羽的一席之地。等待他的命運還是前程未卜。還不如一死來的壯觀。

在蜀漢之戰中,劉邦沒有文化,不懂軍事。但他最大的優點是善於傾聽他人意見。從而思考其中的道理為自己所用。

而項羽為人高傲。一意孤行。擅自為尊。手下文武大臣對他的行為敢怒不敢言。從而導致了漢軍的最後失敗。當然,項羽如果還逃江東,我想他的結局還是一個字“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