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項羽得了天下,中國會怎麼樣?

大家好1212121212


項羽與劉邦分別代表著那個時代的兩個階級,項羽來自戰國貴族家庭,而劉邦出生平民家庭。劉邦的勝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平民的勝利,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變革。從此天下再也不是貴族的天下,平民也能當皇帝,為後世歷代農民起義找到了法理依據,中國社會發展軌跡開始趨向於平民化社會。

如果項羽取得了最後勝利,
按照他的脾氣首先第一點,把反對自己的諸侯全部殺光。這點我們可以從他當上西楚霸王之後的分封看出端倪。

秦朝滅亡後,作為舊貴族的代表,項羽自然想學周朝,把天下重新分封給有功之臣。但這個“有功”怎麼定義成了大問題。比如張耳和陳餘兩人都在趙地作戰,功勞不分上下,可項羽把跟自己關係好的張耳封為王,關係不好陳餘為侯,從此兩人從兄弟變成了仇人;還有山東的齊國,田榮也出了很大的力,就因為和項羽有矛盾封不了王,田榮立刻起兵造反。所以項羽評判一個人的標準只有一條:是否和自己關係好,關係好給個大禮包,關係不好,可能啥都沒有。這是政治家該乾的事情嗎?這明明是江湖老大。

如果楚漢戰爭項羽贏了,他對這些造反的諸侯還會手下留情嗎?肯定按照江湖規矩統統殺了了事。

第二點,重新分封天下。項羽是很高傲的一個人,他平時對士兵好,不是因為與大家同甘共苦,而是貴族精神要求他這麼做,需要表現出禮賢下士。出身楚國貴族的項羽,身上充滿貴族的自豪感,比如打戰時他喜歡衝鋒陷陣,炫耀武力,證明自己天生比普通人強。既然是傳統貴族,就要恢復傳統,什麼秦朝的郡縣制,都是“反動”的,統統要不得,必須恢復分封,讓自己的親戚、功臣和諸侯按照關係遠近獲得不同的土地。統一的中國再次陷入分裂,一段時間後,又打得不可開膠。

第三點,恢復貴族精神。戰國時,所有國家實行世卿世祿制,將軍的兒子永遠是將軍,大夫的兒子永遠是大夫,農民的兒子永遠是農民。階級之間有著一條無法逾越的鴻溝,就像今天印度的種姓制度。秦國之所以能脫穎而出,就是它在某些點上打破了世卿世祿,貴族想要獲得土地和封賞必須在戰場上建功立業,貴族的起點可以高點,但還是要奮鬥,而最大的影響還是農民,參軍時一無所有,通過在疆場上奮勇殺敵,也可以取得相應的社會地位。秦國打開了一條平民向上晉升的通道,這點非常了不起。

所以陳勝才敢在大澤鄉高聲吶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如果項羽得了天下,這位滿腦子“英雄主義”“分疆稱王”的貴族子弟,應該會強化貴族制度,恢復貴族精神,把平民排斥在統治階級之外。

第四點,儒學無法成為統治思想。儒學作為中國兩千年來的統治思想,合法地位是在漢代取得的。漢武帝為什麼要選擇儒學?因為要實行天下一統的政治理念。經過董仲舒等人改造的儒家,在國家上主張統一,在政治上主張專制,在階級上主張秩序,完全滿足漢朝天下大一統的理念,把分封制度掃進了歷史的垃圾桶,以後無論中國如何動亂,結局都是重歸一統,這就是儒家的功勞。

而如果項羽取得天下,實行分封制,一個四分五裂的國家怎麼可能都信仰一種思想?戰國時有諸子百家,各自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遊走於諸侯之間。尤其是縱橫家,他們唯恐天下不亂,一旦天下安定了,他們就失業了。儒學就失去了成為統治思想的可能性。

歷史風雲錄


為什麼要說如果呢?

滅秦以後,項羽實際上已經得到了天下,只不過他給自己戴了個西楚霸王的頭銜,沒有當皇帝,讓我們產生了誤會。


我們先確認這個事實,後面的事就容易解答了。

項羽在得到天下之後,並沒有繼承秦始皇的中央集權的郡縣制,而是實行了商周時期的分封制。他將天下分給了十八路諸侯,自己做霸王。

大家看到霸王這兩個字,很容易理解到:霸道,兇狠,勇猛這些,實際上是不準確的。霸是個通假字,就是“把”的意思。把持,把握,掌控的意思。霸王,其實就是掌管天下,指揮其他王的意思。

而商周的封建制也是把天下分給各個國,天子自己也有一國,天子的國掌管天下,指揮其他的王。所以,項羽的西楚霸王和周天子在性質上是完全一樣的,都是天下的共主,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所以,如題所問,如果項羽得了天下,中國會怎樣?答案就是:歷史倒退。

秦始皇的中央集權的帝制,比商周的分封制是先進的,為什麼?因為天下一統,在制度上直接避免了諸侯之間的戰爭,統一,必然會帶來和平安定。

其實秦的滅亡,除了我們常說的暴政、濫用民力之外,天下一統的帝制,這樣的理念在當時過於先進,還不能被精英階層完全理解。秦的亡,還是亡於六國貴族。大家還是覺得以前,你是一國我是一國那樣的日子更習慣,於是陳勝吳廣起義,六國貴族都忙著復國,項羽也是其中之一。

而秦亡以後,項羽重新實行分封制,天下立馬又陷入混戰,經過這一番折騰,大家也都明白了,還是統一的中央集權帝制為好。所以項羽敗亡,劉邦實行的就是秦始皇的制度。當然,為了收買人才,他也做出了妥協,在部分地區,仍然實行封王。

在這點上看,劉邦要比項羽成熟的太多。他知道集權制好,但他懂得妥協,懂得擱置爭議,把問題放在以後解決。如果項羽覺得集權制好,那他肯定會不打折扣的徹底、完全實行,以當時的情況,還是會天下大亂。

項羽得敗亡,實際上代表著已經落後的制度被時代所淘汰。

有趣的是,成吉思汗的崛起跟這段歷史是極其相似的。

蒙古人長期以來散落在高原放牧,受人欺凌。鐵木真想把蒙古各個部落統一起來,但他也遭到了強烈的反對。像扎木合這些人就是覺得蒙古人祖祖輩輩就是各過各的日子,這樣已經很好,你為什麼非得折騰。鐵木真就是秦始皇、劉邦,而扎木合就是項羽。

蒙古人,由弱小的部落變成讓全世界恐懼的殺戮機器,靠的不是弓箭、戰馬,只是統一兩個字而已。而中國,幾千年來,在無數的危機和困難中走過來,靠的也是統一兩個字。

而這個問題還能牽扯到張藝謀前些年拍的“英雄”。

這部電影實際上給我們講的就是“天下”這個概念。

問題是我們小時候玩石頭剪子布都是在地下寫“天下太平”,看誰先寫完。即便是說不清楚,但在我們中國老百姓的心裡也都是有著很強烈的天下這個概念的。英雄為什麼口碑不咋地?你故弄玄虛的給我講了半天,最後只是天下兩個字,誰不懂啊?英雄這部電影,就是張藝謀用了倆小時,給我們中國人講了個一加一。他講完了,我們大眼瞪小眼:神馬玩意。


銳視覺何老師


如果項羽得了天下,他會按照自己的理想恢復秦之前的政治狀態。

因為項羽叔侄聯手起兵時,打的旗幟就是要恢復楚國,如果恢復楚國,那天下六國是不是都要恢復呢?

作為政治承諾,最終是要兌現的。

項家原是楚國貴族,他的爺爺項燕就死在秦統一六國的反抗中。死前誓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以此來激勵後世子孫反抗暴秦,恢復楚國。

因此,項梁項羽叔侄起義之初,就尊奉了楚懷王之孫熊心,仍立為楚懷王。以楚國的旗幟反抗秦國。

如果項羽早早滅了劉邦,中國就恢復了諸侯分封的局面,而項羽就成為天下共主。

社會秩序就和西周一樣,諸侯尊奉項羽為天子,各自擁有自己的國家和軍隊,擁有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主導權。

這樣有什麼好處呢?

我們看中國歷史上思想和文化最興盛的時期,莫過於春秋戰國。就是因為那時都是發展自己的國力,國君們都很重視人才和思想家,於是中國人才進入了第一個頂峰時期也是最頂峰的時期。對中國歷史和社會產生最大影響力的思想家都在那時出現了。

之後中國就進入了帝國專制時期,皇帝們對人才不太重視,更看重的是奴才,也就是聽話的人和能執行自己意思的人。從此能力讓位於聽話,社會就一直處於緩慢發展時期。

而西歐則一直都是諸侯分封的制度,各個諸侯國為了發展自己的勢力,都對人才和科技比較重視。所以歐洲就產生了全球最牛逼的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直到後來產生了文化啟蒙,再後來暴發工業革命,一舉把中國拋到了身後。

從以上可以看出,諸侯分封不是一個最差的社會制度,遠比帝國大一統更有生命力和活力。

如果中國歷史上的諸侯分封制度能堅持更久的時間,相信中國也會出現大量的思想家哲學家和科學家,就象春秋戰國時的老子孫子墨子孔子一樣。

那麼中國就不會幾千年停滯不前,處於落後狀態。

諸侯分封的更一個好處,就是加大競爭,就必須重視人才,國君就不敢胡做非為。而不會象帝國專制大一統時代一樣,皇帝的權力太大,沒有制約力量,可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沒有一點顧忌。

就象現代中國發展快速一樣,就在於競爭激烈,大家只有把自己的能力、企業的能力發揮到極致才能生存下來,併成為強大的企業和強大的個人,進而打造強大的國家。


新知傳習閣


如果歷史可以重來,如果項羽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如果劉邦在楚漢戰爭中跑得慢些被項羽捉了,楚漢戰爭勝出者是項羽,那中國的歷史走向會怎麼樣?

劉邦和項羽最大的不同,劉邦是想當皇帝,向秦始皇學習,而項羽是想稱霸,向他的老祖宗楚莊王學習,所以他才會在鴻門宴上放過劉邦。

即使戰勝劉邦,項羽需要的也只是一個群雄並存,唯楚獨尊的政治格局,但是這樣的政治格局並不會持續多久?少則數年,多則一二十年,項羽不爭,自有別人爭,做大做強的,或許會是韓信,英布,或是其他英雄。

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這個問題和雞生蛋還是蛋孵雞一樣難辨識清楚。

如果項羽勝出得天下,天下必分。

但誰又能完全保證分久必合呢?政治格局的分裂必然會造成文化和思想的大分裂。項羽得天下,那必然會導致文景之治和漢武帝大一統時代的延遲來臨,這樣的延遲會對中國歷史造成怎樣的一種傷害及影響呢?

因為歷史的走向我們是很清楚的,如果不是劉邦及時的統一了中原,建立起了一個強大的中原建設王朝,沒有文景之治,沒有漢武一統李廣衛青霍去病三大將舉國之力北逐匈奴封狼居胥在數百年內基本解決了塞外馬上民族的邊患,就不可能有兩漢的高度繁華與華夏文明的進步。

項羽勝出,如果群雄爭霸的格局再度延續,那麼面對崛起並且不斷對中原發起侵略的匈奴,整個華夏文明或許可能又是一個凶多吉少的結局,或許五胡亂華的格局會提前幾百年到來,或者會是一種更糟的結局,還未完全成形的中華文明直接就被野蠻的暴力撕碎,沉入歷史海洋。

所以,鴻門宴上劉邦的僥倖逃出,韓信一掃北方有如神助的神奇表演,無數個歷史偶然中鑄成了必然,讓歷史選擇了劉邦,是劉邦的大幸,也是中國歷史的大幸。

項羽是英雄,但註定會釘在歷史的對立面,以悲劇者的角色,讓後來者嘆息,欣賞。

因為歸根結底,都是歷史選擇英雄,而不是英雄創造歷史。

答疑人: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編夜狼嘯西風


夜狼文史工作室


劉邦註定是項羽的剋星。一個英雄剛武,一個屌絲無賴;一個年輕氣盛,一個老謀深算。劉邦與項羽之爭,從實力上比,劉邦一直很少佔過上風; 但從謀略上比,劉邦與其擁蠆或許更勝一籌。

強將手下無弱兵。霸王用兵打仗,力拔山,氣蓋世,一呼百應,無人可擋,戰無不勝; 而這一切,相比之下,論實力,劉邦集團常遜色諸多。其厲來的硬碰硬也都是沒佔到過什麼便宜。

實力遜色,那就也只能靠些智謀奸計,來補實力之短。而最後劉邦贏了。項羽之強,終被劉邦集團的“常敗不餒”、“常敗不死”的戰略戰術逐漸蠶食鯨吞。

楚漢相爭之間,苦肉計、反間計……劉邦集團無所不用其計,無所不用其極,無所不用其奸。而最後一計終使得項羽“四面楚歌”,烏江喪命。是謂雖“勇絕天下”,而終難逃“謀”之左右。

無奸不謀,無謀不奸。

而項羽雖也並非全是無謀,但有謀無奸,謀不贏人。也或是英雄本性從不屑“奸”,所以其終是敗於“謀、奸”雙全的劉邦集團。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觀於眼,悟於心。亞父范增是何等高明之人。古稀之人,耿耿之忠,大智於心。其深知項羽之性情、更悉劉邦之根本。其早已參透眼前,悟透天機。劉邦不除,項羽將必無來日。

鴻門之宴,項羽年輕氣盛,閱歷薄淺,無知自負。項羽怎會知道範增之老謀深算、老奸巨謀呢?范增深知劉邦其人,更知其身邊擁蠆之能量。成敗在此,所以范增意下已決必於鴻門先除劉邦而後快,以絕後患。

可無奈天意難違,好事難成,劉邦逃脫。范增只剩怒斬玉斗:“豎子不足於謀,汝等皆為虜耳”!

“老謀”更懂“深算”。范增深諳劉邦之無賴,更知劉邦之老辣。其深知不除劉邦,項羽小子之霸業前途難料!項羽雖勇,天下無敵,而劉邦其人厚黑老辣,精於謀事,人老成精,足為項羽霸業之剋星。劉邦鴻門既逃,范增大概已然料到了未來的結局。

的確,薑還是老的辣。識破天機又奈何?范增無奈。鴻門之下,在范增的老謀深算終也是無果告吹而大惱大怒之下,項羽的目光短淺的一念之差,便已悄然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瞬間改寫了以後的中國的厲史。

僅僅的這一念之差,著實已讓中國的厲史瞬間更改弦更道,判若兩極。這一念之差,或是中國歷史前行的分水嶺岸。中國厲史的發展走向已然分道於鴻門內外。

厲史沒有假設,但厲史發展也許本來就會有多種可能。決定厲史的最後稻草,有時會悄悄隱藏於某件不起眼的小事裡面。一根稻草的可能,或讓厲史的發展出現隨機。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果劉邦鴻門真的被殺,那麼接下來的厲史,也許並不會象你想象的那麼難以理清,無法預測……

項羽本來就是天下無敵,而劉邦被殺,其於天下徹底更是無人可敵、也徹底無人再敢與其敵也。既為霸王,也已是實質意義上的天下之主了。

那麼原先跟隨劉邦的眾多謀士們,自然也會是樹倒猢猻奔散。失去了凝聚之核,大概也只有各走各的路子,各投各的主去了。最大的可能,也許還將會有一部分人或將立馬歸附項羽。因為天下之大,還有誰能大得過霸王其人呢?實力才是硬道理,霸王這棵樹,想攀還來不及呢。

當然也一定會有個別的劉邦死黨,或許誓死報仇。可是最後的結局,大概也只會是想想而已。空有心而力不足。而此時天下更多的英雄豪傑、諸侯附庸已然在爭相歸附西楚權力中心。這是霸王的絕對實力所致,大勢所趨也。

然項羽一統天下,本來就會和劉邦的稱帝完全不同。項羽一直來就痛恨始皇強滅六國的稱帝行為,這是其初衷,為其內心真實所想。所以項羽絕對不會象始皇、劉邦一樣加冕稱帝。

項羽為自己作了“西楚霸王”的定位。分封諸侯之後,實際上使得中國的厲史將再次的進入新的“後戰國的時代”。而這個後戰國時代模式,卻是有別於秦滅六國之前的戰國。“後戰國”將不再會象前戰國那樣,存在無序互毆,互相吞併。因為新戰國已群龍有首,而霸主的權力是絕對的高度集中,至高無上。眾所公認,西楚獨大,項羽為王。這一點毋庸置疑。而諸候各國之間的服從關係,也已經絕對確立。制度昭昭,等級分明。項羽則會更加類似於周朝的周天子,為群龍之首,群王之王。且或也會與諸侯約法三章: “霸王攜手諸侯共治天下,共分天下。先亂天下者,天下共誅之”。

而其實真實的項羽滅秦分封諸侯之時,尚是年輕氣盛,血氣方剛的年輕小夥。其雖戰之天下無敵,勇猛絕世,而實則是頭腦閱歷尚淺,謀之尚短。但隨著其年齡的增長,在其位謀其職,其政治智慧,政治頭腦,必將得到進一步打磨礪煉,而逐漸趨向老成老練,圓滑成熟。

而最後結果將是——終有可能,會將中國帶入一個繁榮全新的、輝煌另類的厲史新時期——西楚盛世。


閒掰天下


歷史上的項羽還真的得到過天下,

但是,這個天下又從他手裡給弄丟了。

下面我們來看看他是如何得到天下,又如何失去天下的?

項羽是楚國人,他的爺爺是項燕。

項燕又是楚國的大將,楚國是被秦國滅掉的。

所以,項燕是被秦國大將王翦殺死的。

作為孫子的項羽,就是從這裡就和大秦結下仇怨的。

項羽的父親史書上沒有記錄,他從小是跟隨叔父項梁長大的。

當時的項梁是社會上的不安分子,今天犯個罪了,

明天殺個人了,這對於項梁來說都是家常便飯。

犯了罪的項梁只能帶著項羽浪跡天涯,四處藏躲。

他們來到了當時群眾基礎比較好的吳縣(今蘇州),

就是在這裡,項梁讓項羽殺了吳縣的縣令。

然後他們在吳縣召集了八千江東子弟兵,開始反秦的道路。

吳縣在南邊,大秦在北邊。若是想和大秦去幹仗,

項梁就必須帶著這八千子弟兵向北出發,

他們項家軍就是在一路向北的過程中發展壯大的,

先是英布帶著兩萬人投靠了項梁,

緊接著又是陳嬰帶著數十萬人加入到項梁的麾下。

此刻的項梁,終於有了和大秦對抗的資本。

然後就是劉邦,張良,范增,陳平等人尖的加入。

作為盟主的項梁,開始號召大家對抗大秦,

他們在范增的建議下,立了放牛娃熊心做傀儡楚王。

因為當時秦朝的政策是,誰當王就先滅誰。

讓熊心做楚王,只不過是在項梁頭上上了個保險而已。

之後大家就在不同的戰場上和大秦開戰,

剛開始他們經常打勝仗,可是自從秦末名將章邯參與平叛後,

項梁他們在想打勝仗就有點難了。

章邯這個硬骨頭,在項梁看來也只有他能啃下來。

剛開始項梁和章邯交戰的時候,項梁確實是佔了優勢的。

誰知打了勝仗的項梁開始驕傲了,他覺得打敗章邯也是遲早的事情。

為了儘早打敗章邯,他想聯合齊國的田榮一起圍剿章邯。

可是,田榮這邊因為齊國發生內亂的緣故,

他和項梁集團鬧了點矛盾,他告訴項梁出兵可以,

但是,你要給我殺個人。

項梁一聽就火了,想來就來,不來就算,提什麼條件。

你以為我缺了你,就打不贏章邯嗎?

確實是,沒有田榮的幫助,項梁確實打不贏章邯。

田榮沒有來幫項梁,在項梁和章邯交戰的時候,

項梁被章邯軍打了個大敗,最終項梁在定陶被亂軍殺死了。

此刻的項羽和劉邦正在另一個戰場上和秦軍交戰呢。

項梁死後,傀儡楚王熊心覺得翻身的機會來了。

趁著項羽羽翼沒有豐滿,

他想把項家的權力,奪到自己的手中去。

這個放羊娃還真有兩下子的,他確實做到了。

項羽被架空了。

很快就到了鉅鹿之戰,楚王熊心命令宋義為主將,

項羽為副將去趙國救張耳於水火之中,在路上由於宋義的不作為,

項羽砍下了宋義的腦袋,自己命令自己為主將。

這時候楚國的權力又跑到了項羽的手中,

楚王熊心再次被架空。

項羽帶領著軍隊,在鉅鹿打敗了二十萬秦國精銳部隊。

從此,項羽的名聲震驚寰宇,婦孺皆知。

可是,就在項羽還沉浸在歡樂的氣氛中時。

他就聽說劉邦已經到了咸陽城裡了,

重要的是當時的皇帝,子嬰已經投降給劉邦了。

聽到這個消息的項羽,如同五雷轟頂。

他帶領著剛投降的章邯軍隊,開始向關中和劉邦爭奪天下。

在去關中的路上,他們殺了跟隨章邯投降過來的二十萬秦軍。

可是,當他們來到函谷關的時候,

他們發現函谷關已經被劉邦派的人給把守的嚴嚴實實的,

根本進不去了。

項羽看到這種情況,氣壞了,

此刻項羽手中的大軍有四十萬號稱百萬,

劉邦的大軍十萬號稱四十萬。

進不去函谷關的項羽,召集部下開了一個緊急會議。

想明天一早帶著大軍把劉邦集團給滅了。

可是,還沒等到天亮,

項羽這邊要攻打劉邦的軍情就被項伯給洩露了。

項伯把這件事告訴了張良,張良告訴了劉邦,

然後他們商議好,明天早上去向項羽請罪,

之後就是大家熟知的鴻門宴了,鴻門宴上劉邦又是裝孫子,

又是道歉,他的戲演的太好了,矇蔽了當時的項羽。

項羽放過了劉邦。

這時候整個天下都是項羽的了,項羽若是這時想當皇帝。

是沒有人敢說不的,可是項羽不當。

他把自己封為了西楚霸王,他寧願當霸王也不當皇帝。

說實話,項羽這個霸王相當於什麼角色的。

這個霸王頂多就是江湖上的武林盟主。

武林盟主怎麼能和皇帝相提並論呢?

可見項羽的眼光還是很短視的,他看不到長遠。

項羽不當皇帝,在他看來還有一個原因,

那就是他認為,只有武力能征服一切。

只要他活在世上就沒有人是他的對手,可是他從來沒有考慮過,

他也會有老去的那一天。

所以,他最終選擇了霸王,然後把天下劃分為十八塊,

天下由他分封的十八個諸侯王來統領。

他這個霸王是這十八個諸侯王的老大,天下所有的大事都有他說了算。

可是,這也僅僅是他自己的想法而已。

至少被他封為漢王的劉邦不是這麼想的,劉邦就想當皇帝,

他是要和項羽爭個高低的,最後劉邦還真的打敗了他這個西楚霸王。

所以說,項羽的性格決定了他得到天下後,

天下始終是不會太平的,因為他就沒有治理天下的能力。

打仗項羽無人能敵,但是治理天下他就差的遠了。

即使沒有劉邦,也會有王邦,陳邦來和項羽爭奪天下的。


史學達人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3643000dde7c0e0b9373\

看鑑



古代文人大都推崇項羽,其中代表人物有 :宋·李清照《夏日絕句》 ,唐杜牧《題烏江亭》。讚歎他的英雄氣概,又為他烏江自刎感到扼腕嘆息。

為什麼文人評價項羽大都正面?原因有二:1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把項羽歸為本紀,本紀是記述帝王的,項羽未像劉邦一樣,成就帝業,卻把他歸為本紀,可以看出他對項羽還是比較推崇的,這就為後世文人墊下感情基調。2 戲劇影視中《霸王別姬》,渲染了一位悲情,對感情忠貞的陌路英雄形象,不由讓人心生憐憫。


那我們就談談項羽失敗的原因。

客觀原因:以劉邦為首的諸侯聯盟,兵圍垓下,糧草斷絕,四面楚歌,軍心渙散,無力迴天。


主觀原因詳談: 性格決定命運,命運決定人生。項羽是楚國貴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楚人又尚武,自小揹負復國理想。秦始皇巡遊會稽,項羽見之:“一日我必取代他”少時項羽就表現與眾不同,剛毅果敢,正所謂想他人不敢想之事,才能做他人不敢做之事。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揭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項羽隨叔父項梁起義,開始展現他的軍事天分,在戰場上磨礪了自己,也漸漸適應了戰場的殘酷。公元前208年,項梁在定陶被秦將章邯打敗,戰死。噩耗傳到項羽耳中,他開始變了,他本是楚國貴族,被秦軍弄的國破家亡,今叔父又被秦軍殺死,性格變得扭曲,偏執,激進,他成了一頭極具攻擊力的雄獅。

為了復仇,他於公元前207年集中兵力拼死一搏,發生了著名破釜沉舟,鉅鹿之戰。秦朝失去了主力,再也無法與六國抗衡。自身也成為諸侯中最強大的一支,仇恨的種子開始發芽,性格變得急劇扭曲,極近變態 ,幾乎每到一處,就下令屠城,歷史上有明確記載就有6次之多。由於俘虜眾多,糧草不濟,一夜間秦軍20萬軍士被屠殺。


會師西進,鴻蒙宴上,他瞧不起劉邦,從沒把此人當作是自己的對手,因為他覺得劉邦不配,他的生死其實是無所謂。驕傲自大,不納范增的建議。入主咸陽,燒阿房,殺秦嗣,禍亂關中,失去民意基礎,分封十八路諸侯,自封為西楚霸王,他選擇了霸道而非王道。

最後點評:歷史選擇了劉邦而非項羽,說明帶著仇恨的種子走不長遠。暴力是解決問題的最快方法,絕不是最好的方法。項羽缺乏仁義之心,又缺失民意基礎,性格高傲,所以才剛愎自用,不喜建言,同時他又是一位非常傑出的軍事將領,但不適合做一名政治家,缺乏政治眼光,他眼中的天下,就是楚人管楚國,齊人管齊國,缺乏大一統觀,試想一下,即使沒有劉邦的出現,天下豈不是又回到戰國時代。



靜夜思朝暉



項羽是個可悲的歷史英雄,本來確實是,問天下誰為英雄,非此君莫屬。項羽得天下,本是情理之中,皆因豪爽少心計,面對劉邦這樣的市井對手,一個出身貴族,光明正大。一個陰險自私,人品低劣。項羽最後還是入人圈套,一步步走向失敗。

項羽若得天下,中國古代史,應該比文景之治更光鮮。項羽是個心胸開闊的英雄,得天下,以項羽的為人,可以共患難,也可共天下,不會誅殺功臣。項羽雖然沒能慧眼識英雄,錯過韓信,可劉邦也不是幾乎錯過?多虧蕭何月下追韓信。一個英雄,需要許多智者相助。項羽為帝,遠勝劉邦。沒有害人心,這也許是項羽與劉邦的最大區別,不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得天下後的治理中,項羽不會和劉邦的執政理念相同,大臣也能全心全意,不會膽戰心驚,人人自危。這會對國家的發展起到推動。讓人民安居樂業。

項羽得天下,不會有外戚專權,政權混亂。項羽失天下,是先敗。劉邦得天下,先勝後敗。劉氏天下,幾乎易呂。呂后與劉邦,同道中人也,一丘之貉。而項羽心愛之人虞姬,美貌忠情,善良溫柔。呂后所為,應該是虞姬所不為的。虞姬對項羽是真情,在她的身上所表現的是愛情高於一切,愛是無價的。項羽和虞姬,真正是一對風雨同舟的愛人。有虞姬這樣一個後宮,項羽會施善政,愛臣民。不會出現呂后血腥的殺戮。

項羽若為帝,應該是安定繁榮的,不會經歷漢初百廢待興時的殘暴權力之爭。儘管呂后也作出點貢獻,畢竟對漢朝的發展是弊大於利。是一個影響漢朝社會發展的罪魁禍首。項羽如能成功,後宮祥和,臣為社稷竭盡所能,民為江山歡呼雀躍。一派歌舞昇平。項羽的天下,可以改變古代歷史的進程,以項羽的英雄氣概,在國力恢復之後,華夏疆土之遼闊,一定是亙古未有的,非秦始皇可比。項羽的天下,一定是個博大富強的國家,歷史上也不會出現漢朝之後漫長的分裂割據。

項羽的失敗,是中國古代歷史的一個損失,華夏千百年的古代史,起起落落,燦爛的文明黯然失色。如果項羽得天下,古代歷史應該是個不一樣的篇章。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悲歌,虞姬善良美麗的青春,一幅悽美的圖畫,被他們用鮮血染成永遠,在歷史中讓人懷念。


白這個顏色


題主是認為項羽得了天下,就會實行分封制,然後中國會退回春秋戰國時代,或許到現在中國還跟歐洲一樣小國林立?

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事。

首先,不論項羽性格怎麼樣,他都不會喜歡分封。有權力的人最喜歡什麼?更大的權力。(黑客帝國語)不可能明明可以掌控更大的權力,卻白白地分出去。就算你說這是胡扯,項羽就是嚮往春秋時貴族的分封,就是不想要更大的權力。那他起碼會想自己能安穩坐好霸主的位置,不被推翻吧;起碼會想自己能把霸主之位安穩傳給兒孫,而是自己剛死,老婆兒子就孤兒寡婦地被人砍了吧。像織田信長一樣,如果織田信長有能力實質上統一日本,削平割據勢力,他兒子還會被德川家康殺了?你見過誰因嚮往幾百年前的某種制度,就連兒子的命都不要了,這種制度對自己還有好處。

元朝的皇帝是蒙古人,為啥入主中原後,元英宗等皇帝一心想推行漢制,還因此跟大臣鬧翻火拼,皇帝就被殺了好幾個。因為實行漢制能讓皇帝把權力從大貴族手裡收回來,皇位坐的更穩。

清朝的皇太極為什麼要稱帝,而不保持滿洲的傳統稱汗?因為當個大汗,四大貝勒跟朕平起平坐議事,朕說話有時還不一定好使;朕駕崩了,這汗位還得推舉,不知道繼承的是朕的兒子還是兄弟,甚至是叔叔,這其中必然還夾雜著血腥兵變,不知道要死幾個兒子,誰想當這大汗。當皇帝多好,朕就是絕對的權威,誰也別想壓朕一頭,朕想傳位給哪個兒子就傳位給哪個,其他人想都別想。

恢復了分封,必然戰亂不休,隨便翻開歷史就可以看到。諸侯之間爭鬥,諸侯要挾天子,甚至諸侯攻打天子,就像鄭國〖取溫之麥〗,〖又取成周之禾〗,都太普遍了。

試想項羽分封了,今天“霸王,九江王打來了”,明天“霸王,齊王偷襲烏江了”,後天“霸王,漢王又反了”。手下的人也一定覺得:項羽真飯桶,明明你可以把他們統一了的,卻偏要分封了,讓老子一天天白白流血;老子還想當個郡守什麼的,你卻把地盤都分封出去。手下都這麼想了,項羽也離死不遠了。

那你說項羽這麼不想分封,那為何還分封了?因為當時的諸侯,魏王,齊王,漢王,燕王,趙王人家有槍,有人,有地,你封不封,人家都是稱霸一方的諸侯。劉邦當了皇帝同樣,也封了好幾個諸侯,先封了再削。同樣,項羽也是先封了再削——分封后不久就攻打齊國。周朝分封,是因為以當時的生產力根本直轄不了那麼大地盤,有時出了國都就是夷戎。秦漢時生產力能一統了還分封,純屬找死。

個人的性格在歷史大勢面前,作用太渺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