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生物:轉型遠不是改個名字那麼簡單

銀河生物:轉型遠不是改個名字那麼簡單

進入轉型第四年,銀河生物(000806.SZ)似乎依然沒有找到合適的路徑。

近日,銀河生物發佈半年報顯示,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3.96億元,同比下滑29.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6077萬元,同比下滑187%。

這是公司2014年宣佈轉型生物醫藥以來,首次出現淨利潤虧損。銀河生物財報顯示,公司在2015-2017年均實現超千萬元的盈利,但扣非淨利潤已連續虧損,分別為-1854.8萬元、-116.5萬元、-1274萬元,到了2018年上半年,扣非淨利潤更是鉅虧6954.9萬元。而扣非淨利潤是公司主營業務產生的淨利潤,因此從主營業務表現看,銀河生物的前景不容樂觀。

主營業務的節節敗退,並不妨礙銀河生物過去幾年轉型動作的頻仍:先是推出鉅額定增案助力創新藥研發生產,隨後接二連三啟動跨界併購項目,同時結盟國內外多家生物醫藥知名科研機構……儘管每項舉措看上去都十分驚豔,但實際落地的卻寥寥無幾。

如今,在自身造血能力缺失、外部融資承壓的情況下,銀河生物的創新轉型故事還能講多久?

四年轉型鮮見成效

銀河生物依靠變壓器起家,2014年開始向生物醫藥轉型。

先是更名,2015年4月,公司名稱由“北海銀河產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北海銀河生物產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經營範圍也發生了變化,在輸配電、控制設備製造等老本行基礎上,增加了腫瘤免疫治療、細胞治療及存儲、基因檢測、抗體平臺等近年來最火熱、最具發展潛力的生物醫藥和技術領域,此外還涉及醫療器械生產、研發投資及醫院投資和經營管理服務。

隨後,該公司在生物醫藥領域啟動了多項大手筆的佈局。

僅在2015年,銀河生物就先後發起設立南京銀河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收購以免疫細胞治療為主營業務的江蘇得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60%股權、增資控股掌握免疫藥物篩選檢測技術和人源化抗體平臺的南京銀河生物醫藥有限公司90%股權、增資上海賽安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等。

2016年,銀河生物又先後設立蘇州銀河、成都銀河、蘇州般若等生物醫藥科技公司,並在當年12月通過成都銀河對北京馬力喏生物科技投資1.2億元,獲得50%股權,後者專注CAR-T技術等腫瘤免疫療法研發。

此外,銀河生物還與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南京大學-南京生物醫藥研究院、四川大學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科研機構建立合作關係。

佈局不可謂不大,但四年來銀河生物的轉型成效稍顯尷尬。

一方面,從公司營業收入構成看,今年上半年醫藥生物營收832萬元,僅佔2.1%,2017年醫藥生物營收為2010萬元,佔1.92%。相比2015、2016年,醫藥生物營收衰退態勢明顯,佔比萎縮。2015年,醫藥生物營收2952萬元,佔比3.55%;2016年,醫藥生物營收7293萬元,佔比6.05%。

另一方面,公司醫藥生物領域的毛利率呈現斷崖式下滑,從2015年的60.88%降到2016年的35.62%,再到2017年的28.62%,今年上半年降到17.3%。而公開資料顯示,醫藥生物類的公司毛利率平均達50%以上,生物製品行業平均毛利率則高達74%。

細看主要子公司,醫藥生物類的均處於虧損狀態,其中,南京銀河生物技術、成都銀河、蘇州般若尚未獲得營收。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銀河生物的轉型並未帶來實際的盈利增長,但藉著生物醫藥概念,公司股價卻實現了短暫的狂歡,從2014年年初的3元左右一路走高,到2015年下半年超過30元,兩年內漲了10倍,市值也突破300億元。

但萎靡不振的業績,終將其打回原形。如今,銀河生物股價重新跌回3元時代。

新藥研發遙遙無期

如果從生物醫藥領域創新的長週期、高投入看,銀河生物四年轉型不見成效,不算特別難堪。相比起來,其前期大舉宣傳、並讓諸多投資人買單的多項前沿生物技術、創新藥研發,能否順利開花結果,更值得關注

今年1月,公司發佈公告稱,未來3-5年,將聚焦腫瘤等重大疾病治療領域,推動CAR-T藥物、第三代EGFR抑制劑(小分子靶向藥物)、單克隆抗體藥物、幹細胞藥物、溶瘤病毒藥物的臨床及上市。銀河生物董事長徐宏軍今年8月份接受媒體採訪時則表示,爭取未來2年內申報並獲得3-5個藥物的臨床試驗批件。

但從銀河生物的資金投入、人才變動等因素看,這些藥物順利面世併為公司帶來巨大回報的希望渺茫

以腫瘤治療領域最具顛覆潛力的CAR-T細胞藥物為例,銀河生物早在2015年就表示進軍該領域,並找到院士和美籍華人專家背書,聲勢浩蕩。去年12月21日,其CAR-T項目“抗CD19分子嵌合抗原受體修飾的自體T淋巴細胞注射液”申報臨床,隨後被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CDE)納入優先審評範圍。從申報時間上看,銀河生物佔得先機,是國內首例靶向CD19的CAR-T產品。

但時至今日,尚未獲批臨床。公司在今年中報中稱,目前已向CDE遞交相關補充資料,預計近期內可獲得臨床試驗批件。

在這之前,南京傳奇生物、明聚生物、復星凱特的CAR-T臨床申請分別於今年3月、6月、9月獲批通過,轉向臨床賽道。和銀河生物一樣,明聚生物、復星凱特的CAR-T同樣也是以CD19為靶點。而且,CDE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7月末,共受理了16個以CD19為靶點的CAR-T項目臨床申請。

前有強敵,後有追兵,銀河生物要想脫穎而出,恐怕沒那麼容易。

此外,銀河生物在2016年中報中曾提出,公司的單克隆抗體藥物研發計劃進展順利,其中適應症為丙肝YH201單抗藥物預計2017年底申報臨床。但在CDE官網的受理品種欄目中,並未查到該項目的申報信息。

資金人才瓶頸凸顯

更嚴峻的挑戰還在後面。新藥研發週期長、研發費用高、成功率低,而公司在研的每個創新藥項目都對資金需求量極大。

但銀河生物在研發投入方面已現疲態。今年上半年研發投入僅1678.7萬元,同比下滑23.6%。從現金流看,銀河生物內生造血能力不足。過去三年,公司經營性現金流量淨額分別為-9767萬元、8640萬元、-6710萬元,今年上半年為-1706萬元。

外部融資也將面臨困難。今年8月,銀河生物發出公告稱,控股股東銀河集團所持有的公司全部股份被司法凍結及輪候凍結。而近日,江蘇省灌南縣人民法院還將銀河生物董事長徐宏軍、銀河生物實控人潘琦及公司本身等列入全國失信被執行人名單。

銀河生物在今年中報中稱,金融機構會因此延長貸款審批時間、提出更為苛刻的條件甚至直接不發放貸款,增加上市公司的融資難度和成本。公司已有部分合作銀行壓縮貸款規模、延遲授信。

此外,科學家高管出走也為其創新藥研發蒙上了一層陰影

供職於美國藥典、默沙東、阿斯利康等知名醫藥企業的劉傑,2015年擔任南京銀河生物醫藥總經理,並在2016年8月18日被聘為銀河生物總裁,成為領導公司全面轉型生物醫藥產業的核心成員,也借其美籍華人科學家的身份為銀河生物轉型增加了幾分信心。

但不到一年,劉傑便匆匆離場。而銀河生物對此似乎並未發佈公告。2017年8月14日公司發佈的《第九屆董事會第二次會議決議公告》顯示,徐宏軍已經擔任公司總裁。在南京銀河生物醫藥的官網上,劉傑被列為公司顧問。曾負責免疫細胞治療研發的副總裁時宏珍也於2017年離職。

有意思的是,對比銀河生物相關公告和報道中對這些人才不遺餘力的追捧,公司公開開出的薪酬卻稍顯寒磣

。例如,“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斯坦福大學博士後、有12年的大分子藥物研發、臨床試驗和管理經驗”的公司副總裁周宏林,2017年獲得的稅前報酬僅18.76萬元;“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博士、中山大學博士後”的公司董事、副總裁宋海峰,還兼任成都銀河、北京馬力喏總經理,去年僅獲得11.91萬元的稅前報酬。即便是劉傑,2016年也僅獲得了73萬元的報酬。

同樣是生物創新藥公司,君實生物披露的招股書顯示,2017年其主要管理人員薪酬均超過89萬元。而國內創新藥龍頭恆瑞醫藥的高管,拿到的報酬大多在百萬元以上。

多起併購難以收場

宣稱大力研發創新藥的同時,銀河生物也加快了外延併購的步伐。

最具轟動效應的案例,是對遠程視界集團旗下遠程心界發起的併購。遠程心界醫院管理有限公司,是國內較大的心血管病遠程醫療運營商之一。

去年9月,銀河生物公告稱擬現金收購遠程心界不低於66.776%的股權,並協調爭取收購遠程心界100%的股權,初步預計遠程心界100%股權總體估值約50億- 60億元。

公告一出,便遭廣泛質疑。遠程心界即便按50億元估值,66.776%的股份價值33.38億元。而銀河生物2017年中報顯示,賬面僅3.34億元貨幣資金,公司淨資產也不過21.29億元。因此,此次收購被業界視為“蛇吞象”。

為了表示決心,銀河生物隨後向遠程視界集團支付合作訂金3億元,後者將其所持遠程心界15%的股權質押給銀河生物。但收購卻一拖再拖。

今年6月15日,銀河生物公告稱,遠程心界資金異常緊張、涉及多起訴訟及或有事項,且尚未形成有效的解決方案,公司董事會決定終止籌劃本次重組。而按照協議,遠程心界股東方應在7個工作日內向銀河生物全額退還已經收取的3億元訂金。

《財經國家週刊》致電銀河生物證券部得知,目前訂金尚未追回,公司正在與遠程視界集團協商,並已啟動司法訴訟等準備工作。而目前遠程視界資金鍊危機仍在發酵,包括員工追討工資、代理商索還代理費、地方公立醫院討要醫療設備和融資租賃墊付款在內,越來越多的“債主”浮出水面。照此演變下去,銀河生物的3億元訂金很可能“打水漂”。

除了遠程心界,銀河生物過去幾年籌劃的收購計劃還包括:2015年以1.8億元對價收購得康生物60%的股權;2016年擬以22億元收購維康醫藥集團100%股權,並支付2億元定金;2017年擬收購雲南漢素生物科技90%股權,交易對價暫定為9億元。然而,上述收購計劃均未能按照原計劃進行。

公司2018年中報揭示了大額訂金的償付風險,稱銀河集團已承諾如支付維康醫藥集團2億元訂金在2018年10月30日前仍未能收回,將由其代為支付,但鑑於銀河集團財務狀況,可能存在訂金不能按時收回的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