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如果不發動三藩之亂,而是老實接受削藩的話,會得以善終嗎?

宋安之


所謂善終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圓滿美好的結局,二是指人不死於刑獄或者其它意外災禍。如果按第一層意思來說,自吳三桂降清之後便已經不可能得到善終。如果按第二層意思來說,那麼吳三桂已經得到善終,他是年事已高而病死的。

三藩之亂是清朝入關之後的一次大動盪,這場動亂的根源在於康熙斷然決定“撤藩”,吳三桂、尚之信和耿精忠這三位藩王不甘心任由朝廷擺佈,因而聯合舉事,共同反清,在巔峰時期曾佔據了半壁江山,但最終在吳三桂死後被清廷殘酷鎮壓。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舉事之時,吳三桂已經62歲高齡,五年之後的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今湖南衡陽)稱帝,建國大周,改元昭武,做了五個多月的皇帝,於同年八月病逝,也算是過了一把皇帝癮。

那麼如果吳三桂不起兵造反,老老實實接受撤藩,能不能頤養天年,壽終正寢呢?個人認為應該是可以的,畢意吳三桂在清朝平定天下的過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山海關打敗李自成,在四川攻打張獻忠的大西軍,隨後又率軍平定雲貴,進入緬甸,逼迫緬王交出了南明最後一任皇帝永曆帝朱由榔,並用弓弦絞殺永曆帝於昆明。吳三桂憑藉這些功勳,受封為平西親王,鎮守雲南。

吳三桂想效仿明朝沐英的故事,世守雲南。沐英是明朝開國功臣,隨傅友德,藍玉率軍平定雲南,明太祖朱元璋令其鎮守雲南,沐英死後,子孫世代鎮守滇境,直至明朝滅亡。康熙親政後,總結歷代藩鎮得失,認為天下財賦過半供養三藩,且三藩割據練兵,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對朝廷極為不利,因而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決定裁撤三藩。康熙撤藩的旨意,引發三藩叛亂,歷時長達八年之久,在這件事情上,康熙是存在過失的,當時朝中對撤藩的議題也分為兩派,最後是康熙乾綱獨斷,下旨撤藩,當時的康熙年僅22歲,年輕氣盛,可以理解,而康熙這個決定也將半壁江山帶入了長達八年的戰亂之中。

以吳三桂的性格,不可能會老老實實接受招安,當年降清也是無奈之舉,原本是想向清朝借兵復仇,誰知卻被攝政王多爾袞給耍了一道,變成全面降清。好不容易掙得一個分封而治,如今又想毀約另立,撤除藩鎮,是可忍孰不可忍,啥也不用說了,起兵反他孃的,自封天下都兵馬大元帥,興明討虜,吳三桂起兵之後,迅速得到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和臺灣鄭氏的響應,鎮守陝西的王輔臣和廣西的孫延齡等紛紛響應,起義浪潮一時間席捲了半個中國。清廷好不容易才拖到吳三桂一命嗚呼,如果不是他先死,鹿死誰手還真說不準呢?

歷史茶坊,一個愛寫歷史的屌絲,關注我,瞭解更多精彩內容!


歷史茶坊


活路自然是有的。

從清實錄等保留下的檔案看,康熙為妥善安置三藩及其部眾還是下了一番狠心的,拿出不少錢和遼東土地準備容納遷往遼東故土的三藩舊部,而在吳三桂假意願意撤藩後,從雲南到遼東一路破費安排下的迎送糧臺、車船、各種後勤保障看,康熙君臣也希望撤藩可以和氣生財,破費一點人力物力,換一個江山穩固和你好我好。三藩一旦撤藩歸遼東,就不再擁有可以造反的地利、人和,只剩下基本部眾,名為回到原籍,實則早已人地生疏,關外漢人不得輕易出關,四周都是忠於清廷的旗人和索倫部眾,加上當時當地經濟尚未發達,地廣人稀,吳三桂就算想反也折騰不大,甚至逃跑都只能往北試試能不能逃到毛熊的據點去。

吳三桂長子已招為額附,封為重臣,如果安心做一個太平王公,或者索性去北京,弄個大宅子頤養天年並不太難,當然,康熙外表寬容實則睚眥必報,但吳三桂在造反前並無直接得罪過他,就算被秋後算賬,應該也不會太過分,最多沒了王爵的世襲罔替,但除了蒙古王公和鐵帽子王,實際上誰也沒有,孔友德沒反吧?也沒聽說給他找個養子承襲定南王的爵位對吧?

史實上三藩中最恭順的是尚可喜,雖然尚之信造反導致平南王爵被取消,但取消的是這個爵位承襲系統,已死且始終未叛的尚可喜非但未追奪爵位,還多次被贈恤,尚可喜子弟中未直接捲入尚之信謀反的也大多未受或少受牽連,甚至尚的部署也被就地改編為上三旗漢軍八旗駐防,當然,關鍵時刻拆臺的尚之信被秋後算賬得很慘,這也恰表明前面提到的康熙睚眥必報,外寬實緊的特點,但同樣表明倘吳三桂順從撤藩是不會有什麼危險的——前提是以後低調做寓公不去搗亂礙眼。

問題恰在於吳三桂就不是這麼個安心當太平紳士的主兒,加上年事已高,覺得再不奮發一下就不會有下一個機會,一旦撤藩,多年苦心積累的地盤、財富(不是指私財而是指府庫錢糧)、人馬、班底,就將隨之化為泡影,可以說撤藩令下,他反彈是必然的(造反倒未必一定是),所以悲劇也是必然的。


陶短房


順應削藩,吳三桂能否善終,這種猜測歷史的問題,真是不好回答,我們只能來猜測一下,吳三桂是怎麼想的。

先說,吳三桂是漢人,漢族歷史文化,普通人都知道飛鳥盡,良弓藏,兔死狗烹的事,歷史上無數開國功勳的下場,上至韓信,下至清滅的明之徐達、藍玉。這是文化在吳三桂心裡埋下的刺。

再看明清交替的波譎雲詭,吳三桂的前輩和老上級,從熊廷弼到袁宗煥,那個不是薊遼總督,兵部尚書,位極人臣,可都沒個好下場。清為蠻夷,可政治鬥爭上也從未軟過手,努爾哈赤死後幾個兒子的爭鬥不說,山海關前吳三桂投靠的主子是多爾袞,那是為滿清打下天下的頭號功臣,吳三桂與之相比,還差著級數,可下場如何,可是他親眼所見。對滿人、自家人尚且如此,換你是吳三桂,你能信得過滿清朝庭?雖然康熙只一少年,只有清宮戲看多了的人才會信一切決定只出於皇帝一念之間!吳三桂面對的是一個政治集團。

應了削藩,放下兵權,那就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能否善終完全看人臉色,也許為安撫人心,成為牌坊,安渡餘生。可三藩一平,天下再無勢力與朝庭抗衡,又要安撫誰人?漢臣嗎?漢臣與滿臣間等級早已確定,只有三藩破例封王,這個破例,卻會成必死枷鎖,那會有善終可能。

吳三桂在削藩策出臺時,的確年事己高,可上位者考慮的,可不是一個人的事,是一群人的命運,如不考慮團隊的人,也不可能成事。如吳三桂同意削藩,能否安全走出自己勢力範圍,尚不可知,那裡談以後能否善終?吳三桂的反,是否為利益集團所裹挾,不替他辯護,但一定是有壓力影響的。

平三藩,康熙一直吹捧是其功績,可三藩是他逼反的,史學界幾乎是公論,如康熙不是年少氣盛,而是再等幾年,吳三桂壽終正寢,再減三藩權實,可為國家少一場生靈塗炭的戰火,才是最好的結局。這幾年都等不了,吳三桂怎會信,削藩後他有善終?

好些回答,是站在康熙是了不起的帝王角度,而吳三桂是漢奸來評判這件事的,這和這幾年,把康雍乾吹的太厲害的大眾娛樂有關,不是客觀史觀。客觀說,清是造成中國歷史停滯發展,逐漸落後於世界的重要的,落後的一代王朝,沒一個清帝是沒有責任的。





淨月暖陽


題主這個問是問得深刻,有嚼頭。

假設吳三桂接受朝廷的撒藩安排,他能否善終呢?不能冒然答是或否。這完全取決於吳三桂自己,尤其是在雲南當平西王近30年時間裡,做過什麼傷天害理的事兒沒有。如果他真做過喪盡天良的事,即使康熙帝保得了他一時也保不了其一世,有時會殃及子孫後代,蒼天饒過誰啊?

那吳三桂統治雲貴的幾十年時間裡,究竟幹過出格的事兒嗎?幹過。只要是中國歷史上割據的那些軍閥們惡行,吳三桂都沾邊。正因為他自個兒心知肚明自己是個啥德行,所以他極其缺乏安全感,對朝廷的撒藩極為敏感,總認為是要清算他們,所以極度心虛先下手為強就扯旗造反。

在雲貴,被封為平西王的吳三桂儼然是一方霸主,無皇帝之名卻有皇帝之實,對朝廷百般刁難,在雲南公然圈佔公田,私自大興土木,對那些名貴的土特產實行專行專賣牟取暴利,而且自己鑄錢造幣,流通各省,取名為“西錢”。當時人稱吳三桂“莊佃眾多,鋪稅千萬兩,倉庫裡的金銀布帛堆積如山,富可敵國,無與倫比。”縱使這樣也不滿足,吳三桂還要求康熙把雲南貴州的官員任命權歸於平西王府,當時康熙都答應了。吳三桂竟然斬殺了不聽話的雲南巡撫。吳三桂擁有了強大的武裝力量與雄厚的經濟實力,然後要幹什麼?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一旦吳三桂離開雲南這個老巢,被安置到遼東,他的根據地丟了,他能踏實嗎?幾十年積攢的那麼多財富怎麼辦?沒有了權力的他晚上能睡著覺嗎?

所以,善終與吳三桂無緣。



我本狂草人


削藩是清朝從會盟政權向大一統轉變的必經之路。從理論上講,在操作執行上有很多回旋餘地,諸如吳三桂不舉兵回到了塞外,就像1646年回去一樣。但問題是,吳三桂發動不發動叛亂並不是他完全能左右的。大體有如下幾點:

1、吳三桂實力最強、成分最雜

清朝在平了南明後,主要的戰場就是吳三桂在雲貴的平土司與東南福建的作戰。

各地藩王臣的實力依次為:

吳三桂節制雲貴,事實上能做到完全節制。甚至能影響到川陝、湖南。

孫延齡為廣西將軍,但實際並不能節制整個廣西。

尚可喜是平南王,封地在廣東,但廣東東部就很難控制。

耿精忠是靖南王,封地在福建,比較完整的節制一省。

(吳三桂)

相對而言,吳三桂的實力是諸藩中最強的,甚至是他們之和

而且吳三桂在對南明作戰中,收納各種降兵,剿兵悍將雲集,成分非常複雜。

2、和清朝歷史恩怨太多

相對於三順王的歷史,吳三桂與朝廷的積怨是有的。山海關的書信往來明確是會盟借兵,但多爾袞在戰局最危險的時候讓吳三桂剃髮。將會盟變成了臣服。

(山海關戰役)

在松錦會戰中,吳三桂與清軍多次血戰,也是雙方的歷史恩怨,雖然這個映像不大。

3、朝廷對他猜忌

在山海關之戰後,吳三桂迠一定的獨立性,但從未投入東南戰場,在事實上主要是對大順軍餘部作戰,也是朝廷對他的猜忌。

(吳三桂長年在川陝作戰)

總結:

吳三桂的實力、與朝廷的歷史恩怨、雙方的忌憚,這都是讓形勢惡化的矛盾。在加上入關後長大的一代人,他們更覺得南方水土才是他們的故鄉,塞北的寒冷從未喜歡過,要知道少壯派在歷史進程中影響從來沒有小過。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很遺憾,根據歷史經驗不會。

韓信開始是一字並肩王楚王,然後是淮陰侯。然後就是死。這是同族。岳飛交出兵權死。

常遇春,藍玉,周亞夫,竇嬰交出兵權死。

如果吳三桂要想保住吳家富貴只有一個方法,接受消藩以後,在遷徙過程中,因身體不適,暴斃而亡。

吳家永享富貴。

如果不死,先是遷移,然後消去兵權。即便這樣,在皇帝眼裡,你還有號召力,招你入京,然後死。中國非常善於斬草除根。

最近聽說了楊紫演的那部玄幻局叫“香”什麼的?沒看,但聽了劇情簡介,我非常欣賞篡位的那哥們。開始王位不屬於他,但太子兄弟惦記他老婆時,意味著必須篡位了。否則人家上位後,佔他老婆,殺他人。他什麼都得不到。只能篡位了。成功靠上位成功,老婆才保得住。失敗不過是原來結局而已。

好像最後得到王位,失去老婆。不知道是不是這樣。


yyyysssswwww


他如如果學學前輩,裝瘋賣傻可能行。不過對一個人的認識是有慣性的,憑著他的投清前鑑,很可能也好不了。


偶遇274706688



清朝是歷史上很少殺功臣的一個朝代,頂多是免職或者發配,即便是雍正皇帝殺年羹堯也是一級級的給他降官,希望他能反省,但是年羹堯自尋死路沒辦法。

相對於官員,清朝皇帝對皇子的要求就嚴格的多,這也就是整個大清期間,並沒有出現太昏聵的皇帝。

吳三桂如果接受消藩,一定會得以善終。因為畢竟大清入關,吳三桂首功一件,並且在隨後南下的戰爭中更是為大清立下了汗馬功勞,可以說大清的江山有一半是他吳三桂打下來的。

可惜吳三桂貪慕權位,以自己私利綁架民族大義,雖舉反清復明的大旗,但是民間響應者寥寥,後自稱皇帝更顯露出他內心的私慾。所以他的失敗是註定的。


木頭演義


什麼叫善終呢?我認為善終是心裡不愧對前人,並把後人安排好。吳三桂從他迎清軍入關那刻開始,他就註定了此生不得善終。

我們假設一下吳三桂如果接受康熙的削藩,會發生什麼。不防看看吳三桂當年的老上司洪承疇的結局吧,洪承疇享有“清朝開國第一功臣”的頭銜。論功勞,論官階,論才學,他都甩吳三桂老遠。甚至吳三桂能夠去鎮守雲南,自成一家,都賴洪承疇上疏順治:雲南地方險遠,少數民族眾多,不易治理,要留兵駐鎮。順治才以吳三桂為平西王留駐昆明。


洪承疇和吳三桂一樣,為清朝剿滅農民起義的勢力和明朝的殘餘,不遺餘力。皇太極時期一直防備洪承疇,把他當重要的“滅明顧問”,但不給實權。順治朝時期,洪承疇才受到重用。但洪承疇的身份很尷尬,在漢人眼裡,他是個賣國賊;在滿人眼裡,他是需要防範的“非我族類”。

所以,即使洪承疇官拜大學士,兵部尚書,太保兼太子少師,哪一個頭銜都是24K純金,但他依舊是個異類。康熙時期,又被皇帝猜忌,鬱郁中請辭。朝廷幾經爭論,議政王大臣會議才授以三等阿達哈哈番(輕車都尉)世職,世襲四世。洪承疇算是保住了後代的平安。


吳三桂如果同意削藩,康熙為了給天下人營造一個“厚待功臣”和“滿漢一家”的和平景象,也不會殺吳三桂的。吳三桂會有兩個去處。第一,吳三桂有可能會被調到京城,“平西王”沒有了軍權,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做個漢人唾棄,滿人不親的閒散王爺,不過能保住他一家的平安。但家族的沒落,是一定的。第二,吳三桂以年老為由,落葉歸根。不過這事洪承疇也幹過,修了個富麗堂皇的大宅子,母親兄弟親戚,誰都不肯來住。吳三桂估計下場也會差不多。

所以,吳三桂如果肯削藩,最後的結局應該會和洪承疇差不多。但一個背叛家國的人,他活著的每一天,都應該惴惴不安裡,永遠不得安寧,這才是應有的下場。


我是熱愛中華傳統文化和歷史的如是,如是我聞,繼往聖絕學,成智慧人生,我將單開文章,用自然語言,易學理論,邏輯思維,理論聯繫實際,連載諸子百家思想的研究。喜歡就關注吧!感謝!


如是史社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吳三桂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