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如果不发动三藩之乱,而是老实接受削藩的话,会得以善终吗?

宋安之


所谓善终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圆满美好的结局,二是指人不死于刑狱或者其它意外灾祸。如果按第一层意思来说,自吴三桂降清之后便已经不可能得到善终。如果按第二层意思来说,那么吴三桂已经得到善终,他是年事已高而病死的。

三藩之乱是清朝入关之后的一次大动荡,这场动乱的根源在于康熙断然决定“撤藩”,吴三桂、尚之信和耿精忠这三位藩王不甘心任由朝廷摆布,因而联合举事,共同反清,在巅峰时期曾占据了半壁江山,但最终在吴三桂死后被清廷残酷镇压。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举事之时,吴三桂已经62岁高龄,五年之后的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今湖南衡阳)称帝,建国大周,改元昭武,做了五个多月的皇帝,于同年八月病逝,也算是过了一把皇帝瘾。

那么如果吴三桂不起兵造反,老老实实接受撤藩,能不能颐养天年,寿终正寝呢?个人认为应该是可以的,毕意吴三桂在清朝平定天下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山海关打败李自成,在四川攻打张献忠的大西军,随后又率军平定云贵,进入缅甸,逼迫缅王交出了南明最后一任皇帝永历帝朱由榔,并用弓弦绞杀永历帝于昆明。吴三桂凭借这些功勋,受封为平西亲王,镇守云南。

吴三桂想效仿明朝沐英的故事,世守云南。沐英是明朝开国功臣,随傅友德,蓝玉率军平定云南,明太祖朱元璋令其镇守云南,沐英死后,子孙世代镇守滇境,直至明朝灭亡。康熙亲政后,总结历代藩镇得失,认为天下财赋过半供养三藩,且三藩割据练兵,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对朝廷极为不利,因而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决定裁撤三藩。康熙撤藩的旨意,引发三藩叛乱,历时长达八年之久,在这件事情上,康熙是存在过失的,当时朝中对撤藩的议题也分为两派,最后是康熙乾纲独断,下旨撤藩,当时的康熙年仅22岁,年轻气盛,可以理解,而康熙这个决定也将半壁江山带入了长达八年的战乱之中。

以吴三桂的性格,不可能会老老实实接受招安,当年降清也是无奈之举,原本是想向清朝借兵复仇,谁知却被摄政王多尔衮给耍了一道,变成全面降清。好不容易挣得一个分封而治,如今又想毁约另立,撤除藩镇,是可忍孰不可忍,啥也不用说了,起兵反他娘的,自封天下都兵马大元帅,兴明讨虏,吴三桂起兵之后,迅速得到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和台湾郑氏的响应,镇守陕西的王辅臣和广西的孙延龄等纷纷响应,起义浪潮一时间席卷了半个中国。清廷好不容易才拖到吴三桂一命呜呼,如果不是他先死,鹿死谁手还真说不准呢?

历史茶坊,一个爱写历史的屌丝,关注我,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历史茶坊


活路自然是有的。

从清实录等保留下的档案看,康熙为妥善安置三藩及其部众还是下了一番狠心的,拿出不少钱和辽东土地准备容纳迁往辽东故土的三藩旧部,而在吴三桂假意愿意撤藩后,从云南到辽东一路破费安排下的迎送粮台、车船、各种后勤保障看,康熙君臣也希望撤藩可以和气生财,破费一点人力物力,换一个江山稳固和你好我好。三藩一旦撤藩归辽东,就不再拥有可以造反的地利、人和,只剩下基本部众,名为回到原籍,实则早已人地生疏,关外汉人不得轻易出关,四周都是忠于清廷的旗人和索伦部众,加上当时当地经济尚未发达,地广人稀,吴三桂就算想反也折腾不大,甚至逃跑都只能往北试试能不能逃到毛熊的据点去。

吴三桂长子已招为额附,封为重臣,如果安心做一个太平王公,或者索性去北京,弄个大宅子颐养天年并不太难,当然,康熙外表宽容实则睚眦必报,但吴三桂在造反前并无直接得罪过他,就算被秋后算账,应该也不会太过分,最多没了王爵的世袭罔替,但除了蒙古王公和铁帽子王,实际上谁也没有,孔友德没反吧?也没听说给他找个养子承袭定南王的爵位对吧?

史实上三藩中最恭顺的是尚可喜,虽然尚之信造反导致平南王爵被取消,但取消的是这个爵位承袭系统,已死且始终未叛的尚可喜非但未追夺爵位,还多次被赠恤,尚可喜子弟中未直接卷入尚之信谋反的也大多未受或少受牵连,甚至尚的部署也被就地改编为上三旗汉军八旗驻防,当然,关键时刻拆台的尚之信被秋后算账得很惨,这也恰表明前面提到的康熙睚眦必报,外宽实紧的特点,但同样表明倘吴三桂顺从撤藩是不会有什么危险的——前提是以后低调做寓公不去捣乱碍眼。

问题恰在于吴三桂就不是这么个安心当太平绅士的主儿,加上年事已高,觉得再不奋发一下就不会有下一个机会,一旦撤藩,多年苦心积累的地盘、财富(不是指私财而是指府库钱粮)、人马、班底,就将随之化为泡影,可以说撤藩令下,他反弹是必然的(造反倒未必一定是),所以悲剧也是必然的。


陶短房


顺应削藩,吴三桂能否善终,这种猜测历史的问题,真是不好回答,我们只能来猜测一下,吴三桂是怎么想的。

先说,吴三桂是汉人,汉族历史文化,普通人都知道飞鸟尽,良弓藏,兔死狗烹的事,历史上无数开国功勋的下场,上至韩信,下至清灭的明之徐达、蓝玉。这是文化在吴三桂心里埋下的刺。

再看明清交替的波谲云詭,吴三桂的前辈和老上级,从熊廷弼到袁宗焕,那个不是蓟辽总督,兵部尚书,位极人臣,可都没个好下场。清为蛮夷,可政治斗争上也从未软过手,努尔哈赤死后几个儿子的争斗不说,山海关前吴三桂投靠的主子是多尔衮,那是为满清打下天下的头号功臣,吴三桂与之相比,还差着级数,可下场如何,可是他亲眼所见。对满人、自家人尚且如此,换你是吴三桂,你能信得过满清朝庭?虽然康熙只一少年,只有清宫戏看多了的人才会信一切决定只出于皇帝一念之间!吴三桂面对的是一个政治集团。

应了削藩,放下兵权,那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能否善终完全看人脸色,也许为安抚人心,成为牌坊,安渡余生。可三藩一平,天下再无势力与朝庭抗衡,又要安抚谁人?汉臣吗?汉臣与满臣间等级早已确定,只有三藩破例封王,这个破例,却会成必死枷锁,那会有善终可能。

吴三桂在削藩策出台时,的确年事己高,可上位者考虑的,可不是一个人的事,是一群人的命运,如不考虑团队的人,也不可能成事。如吴三桂同意削藩,能否安全走出自己势力范围,尚不可知,那里谈以后能否善终?吴三桂的反,是否为利益集团所裹挟,不替他辩护,但一定是有压力影响的。

平三藩,康熙一直吹捧是其功绩,可三藩是他逼反的,史学界几乎是公论,如康熙不是年少气盛,而是再等几年,吴三桂寿终正寝,再减三藩权实,可为国家少一场生灵涂炭的战火,才是最好的结局。这几年都等不了,吴三桂怎会信,削藩后他有善终?

好些回答,是站在康熙是了不起的帝王角度,而吴三桂是汉奸来评判这件事的,这和这几年,把康雍乾吹的太厉害的大众娱乐有关,不是客观史观。客观说,清是造成中国历史停滞发展,逐渐落后于世界的重要的,落后的一代王朝,没一个清帝是没有责任的。





净月暖阳


题主这个问是问得深刻,有嚼头。

假设吴三桂接受朝廷的撒藩安排,他能否善终呢?不能冒然答是或否。这完全取决于吴三桂自己,尤其是在云南当平西王近30年时间里,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儿没有。如果他真做过丧尽天良的事,即使康熙帝保得了他一时也保不了其一世,有时会殃及子孙后代,苍天饶过谁啊?

那吴三桂统治云贵的几十年时间里,究竟干过出格的事儿吗?干过。只要是中国历史上割据的那些军阀们恶行,吴三桂都沾边。正因为他自个儿心知肚明自己是个啥德行,所以他极其缺乏安全感,对朝廷的撒藩极为敏感,总认为是要清算他们,所以极度心虚先下手为强就扯旗造反。

在云贵,被封为平西王的吴三桂俨然是一方霸主,无皇帝之名却有皇帝之实,对朝廷百般刁难,在云南公然圈占公田,私自大兴土木,对那些名贵的土特产实行专行专卖牟取暴利,而且自己铸钱造币,流通各省,取名为“西钱”。当时人称吴三桂“庄佃众多,铺税千万两,仓库里的金银布帛堆积如山,富可敌国,无与伦比。”纵使这样也不满足,吴三桂还要求康熙把云南贵州的官员任命权归于平西王府,当时康熙都答应了。吴三桂竟然斩杀了不听话的云南巡抚。吴三桂拥有了强大的武装力量与雄厚的经济实力,然后要干什么?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一旦吴三桂离开云南这个老巢,被安置到辽东,他的根据地丢了,他能踏实吗?几十年积攒的那么多财富怎么办?没有了权力的他晚上能睡着觉吗?

所以,善终与吴三桂无缘。



我本狂草人


削藩是清朝从会盟政权向大一统转变的必经之路。从理论上讲,在操作执行上有很多回旋余地,诸如吴三桂不举兵回到了塞外,就像1646年回去一样。但问题是,吴三桂发动不发动叛乱并不是他完全能左右的。大体有如下几点:

1、吴三桂实力最强、成分最杂

清朝在平了南明后,主要的战场就是吴三桂在云贵的平土司与东南福建的作战。

各地藩王臣的实力依次为:

吴三桂节制云贵,事实上能做到完全节制。甚至能影响到川陕、湖南。

孙延龄为广西将军,但实际并不能节制整个广西。

尚可喜是平南王,封地在广东,但广东东部就很难控制。

耿精忠是靖南王,封地在福建,比较完整的节制一省。

(吴三桂)

相对而言,吴三桂的实力是诸藩中最强的,甚至是他们之和

而且吴三桂在对南明作战中,收纳各种降兵,剿兵悍将云集,成分非常复杂。

2、和清朝历史恩怨太多

相对于三顺王的历史,吴三桂与朝廷的积怨是有的。山海关的书信往来明确是会盟借兵,但多尔衮在战局最危险的时候让吴三桂剃发。将会盟变成了臣服。

(山海关战役)

在松锦会战中,吴三桂与清军多次血战,也是双方的历史恩怨,虽然这个映像不大。

3、朝廷对他猜忌

在山海关之战后,吴三桂迠一定的独立性,但从未投入东南战场,在事实上主要是对大顺军余部作战,也是朝廷对他的猜忌。

(吴三桂长年在川陕作战)

总结:

吴三桂的实力、与朝廷的历史恩怨、双方的忌惮,这都是让形势恶化的矛盾。在加上入关后长大的一代人,他们更觉得南方水土才是他们的故乡,塞北的寒冷从未喜欢过,要知道少壮派在历史进程中影响从来没有小过。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很遗憾,根据历史经验不会。

韩信开始是一字并肩王楚王,然后是淮阴侯。然后就是死。这是同族。岳飞交出兵权死。

常遇春,蓝玉,周亚夫,窦婴交出兵权死。

如果吴三桂要想保住吴家富贵只有一个方法,接受消藩以后,在迁徙过程中,因身体不适,暴毙而亡。

吴家永享富贵。

如果不死,先是迁移,然后消去兵权。即便这样,在皇帝眼里,你还有号召力,招你入京,然后死。中国非常善于斩草除根。

最近听说了杨紫演的那部玄幻局叫“香”什么的?没看,但听了剧情简介,我非常欣赏篡位的那哥们。开始王位不属于他,但太子兄弟惦记他老婆时,意味着必须篡位了。否则人家上位后,占他老婆,杀他人。他什么都得不到。只能篡位了。成功靠上位成功,老婆才保得住。失败不过是原来结局而已。

好像最后得到王位,失去老婆。不知道是不是这样。


yyyysssswwww


他如如果学学前辈,装疯卖傻可能行。不过对一个人的认识是有惯性的,凭着他的投清前鉴,很可能也好不了。


偶遇274706688



清朝是历史上很少杀功臣的一个朝代,顶多是免职或者发配,即便是雍正皇帝杀年羹尧也是一级级的给他降官,希望他能反省,但是年羹尧自寻死路没办法。

相对于官员,清朝皇帝对皇子的要求就严格的多,这也就是整个大清期间,并没有出现太昏聩的皇帝。

吴三桂如果接受消藩,一定会得以善终。因为毕竟大清入关,吴三桂首功一件,并且在随后南下的战争中更是为大清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大清的江山有一半是他吴三桂打下来的。

可惜吴三桂贪慕权位,以自己私利绑架民族大义,虽举反清复明的大旗,但是民间响应者寥寥,后自称皇帝更显露出他内心的私欲。所以他的失败是注定的。


木头演义


什么叫善终呢?我认为善终是心里不愧对前人,并把后人安排好。吴三桂从他迎清军入关那刻开始,他就注定了此生不得善终。

我们假设一下吴三桂如果接受康熙的削藩,会发生什么。不防看看吴三桂当年的老上司洪承畴的结局吧,洪承畴享有“清朝开国第一功臣”的头衔。论功劳,论官阶,论才学,他都甩吴三桂老远。甚至吴三桂能够去镇守云南,自成一家,都赖洪承畴上疏顺治:云南地方险远,少数民族众多,不易治理,要留兵驻镇。顺治才以吴三桂为平西王留驻昆明。


洪承畴和吴三桂一样,为清朝剿灭农民起义的势力和明朝的残余,不遗余力。皇太极时期一直防备洪承畴,把他当重要的“灭明顾问”,但不给实权。顺治朝时期,洪承畴才受到重用。但洪承畴的身份很尴尬,在汉人眼里,他是个卖国贼;在满人眼里,他是需要防范的“非我族类”。

所以,即使洪承畴官拜大学士,兵部尚书,太保兼太子少师,哪一个头衔都是24K纯金,但他依旧是个异类。康熙时期,又被皇帝猜忌,郁郁中请辞。朝廷几经争论,议政王大臣会议才授以三等阿达哈哈番(轻车都尉)世职,世袭四世。洪承畴算是保住了后代的平安。


吴三桂如果同意削藩,康熙为了给天下人营造一个“厚待功臣”和“满汉一家”的和平景象,也不会杀吴三桂的。吴三桂会有两个去处。第一,吴三桂有可能会被调到京城,“平西王”没有了军权,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做个汉人唾弃,满人不亲的闲散王爷,不过能保住他一家的平安。但家族的没落,是一定的。第二,吴三桂以年老为由,落叶归根。不过这事洪承畴也干过,修了个富丽堂皇的大宅子,母亲兄弟亲戚,谁都不肯来住。吴三桂估计下场也会差不多。

所以,吴三桂如果肯削藩,最后的结局应该会和洪承畴差不多。但一个背叛家国的人,他活着的每一天,都应该惴惴不安里,永远不得安宁,这才是应有的下场。


我是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如是,如是我闻,继往圣绝学,成智慧人生,我将单开文章,用自然语言,易学理论,逻辑思维,理论联系实际,连载诸子百家思想的研究。喜欢就关注吧!感谢!


如是史社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吴三桂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