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年意淡化是文化的缺失

馮驥才:年意淡化是文化的缺失

年俗是“年文化”的具體載體,我們所以感到年味兒淡薄,不是沒有年的情結,而是傳統年俗日益消減所致。善待傳統年俗,同時積極構建當代年俗系統,讓年的燈籠在大年根兒紅紅地照亮

  有人曾對我說:“過年不就是一頓雞鴨魚肉的年夜飯嗎?現在天天雞鴨魚肉,年還用過嗎?”也有人說:“過年就是一個黃金週吧,比平時週末不過多出幾天而已。”我聽罷便說:“你說黃金週也可以,這可是中華民族最大的文化黃金週!”

  年,是我們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節日,從臘八到轉年正月十五,歷時一個多月,都屬於“年”的範疇。年文化本質是精神的、理想的,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道德、價值觀和審美的傳承載體。歡樂、祥和、團聚的節日主題,蘊藏著強大的民族凝聚力,為四海華人所認同和共享。不信,去聽聽大年夜裡中國人相互之間越洋跨洲的拜年電話——它決不同於平時的相互問候。中國人的年,可是老百姓主動增加民族凝聚力、親和力的節日!

  因此,對於年,我們只能加強它,不能簡化它、淡化它。2006年,春節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藝術遺產傳承者是藝人,節日遺產傳承者是全民。要傳承好節日傳統,就要遵從文化規律,順乎民情,合乎年俗內涵。如此,才能使優秀春節文化得到真正繼承與弘揚。幾年前,春節假期的調整讓大多數人得以在除夕夜闔家團圓,這就是對春節文化的遵從與加強。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最重要的當屬除夕。這一天是一年之中最後的時光,是最具生命情感的日子,因此一定要和親人團聚一起:陪伴生養自己的父母過年,有如依偎著自己生命的根與源頭;和同一血緣的家人枝葉相擁,盡享親情。為此,春運才有如此磅礴的力量。由故土、血緣、鄉情彙集而成的巨大磁場,遍佈大地山川每個城市和村莊。讓這磁場產生效力與魅力的,既是感情的力量也是文化的力量。

  

馮驥才:年意淡化是文化的缺失

年文化不是哪一天建立起來的,它是在數千年曆史中經過長期創造、選擇和積澱而成的,大量、密集的民俗如五彩繽紛的節日活動、難以數計的吉祥圖案,共同構築起年的理想主義景象。它既有視覺的(顏色與圖像)、聽覺的(鞭炮聲與拜年聲),又有味覺的(應時食品)、嗅覺的(香火和火藥),年文化佔有我們所有感官直至心靈,並深深留在我們民族記憶裡。由此我們懂得,真正的文化不在於用金錢造勢,而在於是否浸入人的心靈和血液之中。

  年俗,正是年文化的具體載體。人為地簡化或淡化年俗,是文化上的怠慢與缺失。以除夕來說,除了年夜飯,還有許多傳統活動應在這一天進行。中國人的傳統是敬畏天地的:我們生活的一切受惠於天地,自然心懷無盡感激;天地有自己的規律與特性,不能違反;天地奧秘之於人類,還有很多尚未可知。因而,按照傳統習俗,要在除夕這一天恭恭敬敬地拜一拜天地、祖先、親人、師長,表達虔敬天地、善待萬物、感恩生活、莊重迎新的態度。

  我們所以感到年味兒淡薄,正是傳統年俗日益消減所致,而不是因為年的情結淡漠,後者從大家置辦年貨的紅火,春運大潮的湧動就可以看出

。“舊”年俗所以被淡化乃至被摒棄,一是外來文化和流行文化衝擊;二是生活方式多樣化,很多人不願再遵循繁縟習俗;三是現代人缺少對年文化的充分了解和認知。於是,種種傳統年俗被一樣樣地從春節中“撤出”,以至春節竟被調侃為“大週末”——缺少年意、缺少年味——恐怕這是當代中國人深深的集體失落!不僅年俗,當一種生活成為過去,它遺留的風俗不再是生活方式,而是文化方式;它不是物質載體而是精神載體。一個民族最純粹的文化,往往就活生生地保留在風俗中。因而,風俗不但不應被盲目破除,反而要被審慎對待乃至放置保護之列。

  與此同時,我們應積極構建當代年俗系統,使我們的年濃郁、美滿、充滿魅力地傳衍下去。這一構建,需從節日生活中自然而然地產生出來,不是盲目創新。試想,若將春節鞭炮聲換成《藍色多瑙河》旋律,將聖誕老人換成老壽星或財神爺,人們能否接受?多年前,有記者在天津天后宮年貨市場上釆訪我,問我天津老百姓怎麼過年。我順手從剪紙攤上拿起一個小福字給他看,有多小?只比大拇指指甲大一點兒。記者問:這麼小的福字貼在哪?我說貼在電腦上。過年時將這小福字往上一貼,年意頓時來了。這種微型福字過去是沒有的,這是源自傳統的再創造,也為當代節日生活所需。

  

馮驥才:年意淡化是文化的缺失

團圓、和諧、富足,年是人生中一年一度用盡全力實現出來的生活理想!把生活理想化,把理想生活化,是中國人特有的年文化心理,充分表達人們對生活的熱情與希冀。中國人每過一次年,就深化一次民族的親和力、凝聚力,也就是加強民族的生命力。因此,每逢過年,我都會覺得土地是熱的,都會感到民族這個概念變得更實在、更動情。我會習慣地把屋中西洋風味的陳設收一收,將應時的年節物品花花綠綠地擺出來。還會把自己的畫也摘下來,換上珍藏的古版楊柳青年畫。我想從中重溫祖祖輩輩的生活方式,體驗他們對生活獨有的渾摯情感,感受中華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朗朗精神。

  相信只要我們的傳統文化根脈在接續,只要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緊擁不棄,年的燈籠就一定會在大年根兒紅紅地照亮!

馮驥才:年意淡化是文化的缺失

轉自《人民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