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仿古一條街

馮驥才:仿古一條街

  當前,愈來愈多的城市都頭腦發熱地想幹一件事——建造一條仿古街。


  這不幸地應驗了20年前大規模城市改造時,我們說過的一句話:等到把真的拆光了後,就要造假的了。


  記得上世紀末天津拆除那條著名的老街——估衣街時,我寫過一篇文章《老街的意義》。我說:“一個城市的街道就像一棵樹的千百條根鬚,其中最粗的根就是這城市的老街,它深深紮在城市生命的深處,也深深紮在自己的記憶裡;它是城市活著的物質遺存,也是城市寶貴的精神遺產。”然而時至今日,只有為數不多的城市留下了這種貨真價實、具有深刻記憶價值的老街,比如福州的三坊七巷、屯溪老街和平遙城中的四大街。


  歷史是一次性的。如果毀掉,永遠不會再生。可是當城市的歷史遺存差不多拆光,偏偏又要開展旅遊了,拿什麼給人看?獨特的歷史文化是城市最重要的旅遊資源——可是等明白過來為時已晚,世上沒有後悔藥,只有一個辦法,就是仿古造假。於是,“仿古街”(如“明清一條街”)應運而生。


  這裡最大的問題,不是該不該“造”,而是造什麼,怎麼造,造成什麼樣。


  造仿古街大多是先從城市倖免拆除的殘存的一條老街開始。這種奄奄一息的老街,一旦被發現還有點油水、有點說頭、有旅遊價值,就開始大興土木、大做文章、大舉開發。一套公式化的做法是,先從這條街的歷史裡找依據、找故事、找賣點,然後找投資、找開發商、找錢,再找規劃設計、找古建施工隊、找各種仿古構建的裝飾公司和工廠。現今,隨著仿古街熱,這種專業的規劃團隊、古建隊、裝修隊、光彩公司愈來愈多。所謂的規劃就是把老街改做一條純粹的商業街、購物街:與商業無關的一律抹去。沿街兩邊全是新建的商鋪,模樣大同小異,很少顧及當地的歷史特色。清一色木雕花窗、青磚粉牆、油漆彩畫、牌匾高懸、紅燈高掛,闊綽一些的店鋪門口再擺上一對石獅,既無地域特點,也看不出哪朝哪代,像古裝電視劇裡的演員花花綠綠站在街道兩邊。然後將街面的老石板換成新石板,栽樹植花,再仿照西方城市步行街擺上長椅條凳,供遊人歇腳。為了證實這是“老街”,便象徵性地留下幾幢老屋,卻也粉刷一新,或者乾脆翻蓋,加大尺度,擴大店面。有的則把本地幾個“老字號”硬塞進來,以壯“老街”門面。


  然後是動遷,將原住民統統請出去,易地安置。原住民是老街的主人,也是老街的靈魂,他們身上保留著老街代代相傳的記憶與情感。把他們請出去,老街還剩下什麼?只剩下街名,街名能成為旅遊的賣點。因此,如今各地的仿古街除去街名,其他基本是一個模樣。就像當年造新城那樣,彼此抄襲,結果千城一面;如今造仿古街還是彼此模仿,結果也一定是千街一面。


  跟著是招商。商家來自各地,商品也來自各地,連旅遊紀念品也來自全國各地,本地歷史文化的特色難以尋覓。何處尋覓?待到節假日外地遊客蜂擁而至,熱烘烘地逛店、購物、餐飲、拍照,回去一看照片,如果不仔細辨認,無法看出這是在哪個城市的“老街”拍的照片。


  由千城一面到千街一面,不是一種城市文化的悲哀嗎?


  說白了,過去拆掉真的老街,是為了賺錢,現在造假的“老”街,還是隻為了賺錢。歸根到底,仍舊沒把城市的文化、個性和精柛當做一回事。雖說這種仿古街也帶來了一些城市旅遊消費的經濟收益,但它捧給遊人的不是自己的個性與精華,而是一種打著老街幌子的粗鄙化、低品質的“旅遊產品”,而且還破壞了城市的歷史信息,毀掉了城市生活一條深遠的根。


  其實,從旅遊角度看,愈是原真的,愈有旅遊價值。歷史街區的價值是多種的,有見證價值、記憶價值、文化價值、研究價值、使用價值、審美價值和旅遊價值。失去前邊諸多價值,街區就沒有旅遊價值,減少前邊諸多的價值就降低了旅遊價值。


  老街是破舊的,當然需要煥發它的活力,但要煥發的是歷史的活力,還有歷史的魅力。請不要對老街再用“開發”這個詞,改用“修繕”吧。在修繕一條老街時,請多聽聽專家的建議,也多聽聽原住民的意見,請尊重城市的歷史與文化,三思而後行。


漫畫:徐鵬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