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書是文化的種子

馮驥才:書是文化的種子

身材高大、聲音清朗的馮驥才,對自己的經歷和作品侃侃而談,精神矍鑠,神采奕奕,完全不像一位已過古稀之年的老者。

一次自覺的轉身

“文學、繪畫、文化遺產保護、教育”,馮驥才稱之為自己的“四駕馬車”。

20世紀90年代,是馮驥才文學和繪畫創作的高峰期,但出於一份文化人的社會責任感,他開始投身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對馮驥才來說,這是一次自覺的轉身。

二十多年過去,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有了長足的進步,其中也蘊含著馮驥才的諸多心血。

除了身體力行地奔走在文化遺產保護的第一線,馮驥才始終堅持培養年輕後輩。

“在教育方面,我注重兩個因素。一是責任感,‘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二是視野,秘魯作家、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略薩說過,‘作家最重要的是視野’。在我看來,做文化也是如此,要有思想的視野、知識的視野,方能做好。”

在馮驥才心中,文化的事是民族的事,傳統文化是民族復興的基礎。“我國是文化大國,最高決策層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態度很堅決。對我們這些從事文化遺產保護的人來說,就要像武訓辦學一樣,不斷呼喊,把知識分子的先覺想法變成全民的文化自覺。”

馮驥才:書是文化的種子

每本書都來自一種情懷

近年來,由於身體問題,馮驥才下去從事文化遺產保護的時間有所減少,又開始“不自覺地有一點轉身”,放在文學創作方面的時間日漸增多,作品也不斷推出。

“有時寫作來自一種機緣。”馮驥才曾應邀去意大利出席好友韓美林的藝術展覽開幕式,之後便來了靈感,圍著亞平寧半島的中北部繞了一圈,將那些曾經被文藝復興的光輝照亮的地方一個個跑下來。重點是看藝術:建築、雕塑、畫,特別是畫。

“作家看畫,看畫後邊的東西。”馮驥才說,畫後邊的東西不是看出來的,是讀出來的,因此,他將此次看畫的隨筆命名為《意大利讀畫記》。

馮驥才說:“比較是一種獲得思想的方法。”《意大利讀畫記》這本書看起來是寫意大利,但仍然離不開他對中國文化的認識。“我是從中國文化的視角來看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在此之外,我希望把一種精神介紹給國人,就是意大利人對自己文化的尊重。”

馮驥才認為:一個人最重要的財富是他的經歷,一個國家和民族最重要的財富也是它的經歷和傳統。

“如果真愛自己的文化,就會對自己的文化產生情懷。”馮驥才說,“我的每一本書,都來自一種情懷。情懷不是你走進它,而是它走進你。如果我們真愛我們的文化,就應該讓它走進我們心裡。”

書是文化的種子

“書是文化的種子。”在馮驥才看來,“今天播種,不會馬上有收穫。但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不問收穫,只問耕耘,必有收穫。培育、滋養一片土地上的文化,需要一點一點地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