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者丨武夷岩茶的傳承,是堅持堅守,還是改變創新?

2018年,中國,福建,武夷山。


一場名為“傳承者”的活動正在朝前推進著,這也許是迄今為止,武夷巖茶技藝傳承史中最為考究的活動。


師父,弟子,技藝,傳承,這是這個活動中最為核心的四個關鍵詞。


從本篇開始,接下來介紹的將是第二批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制作技藝傳承人及他們的徒弟。


本次的劉安興、王文震師徒和蘇德發、林宋師徒,師父和徒弟間都無任何血緣關係,兩位師父推薦徒弟的標準基本一致,就是踏實肯幹,眼界開闊,善於思考。


兩位徒弟雖然受教育程度不同,工作經歷不同,但是在他們的身上這些特質明顯。對於武夷巖茶的傳承,兩對師徒有著各種不同的認識。


劉安興+王文震:

理論聯繫實踐,創新基於傳承


劉安興:從事武夷巖茶製作27年,第二批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制作技藝傳承人,福建省第三批優秀“百人計劃”武夷山唯一人選。


王文震:30歲,從事武夷巖茶製作10年,製茶助理工程師,福建農林大學茶學碩士。


傳承者丨武夷巖茶的傳承,是堅持堅守,還是改變創新?


雖然,劉安興和王文震師徒不是本次“傳承者製茶大會”裡學歷最高的一對師徒,但卻是大家公認的最“學院派”。


這其中,是大家對劉安興和王文震在武夷巖茶製茶技藝綜合素質的一致認可。所謂綜合素質,不僅是傳統手工製茶技藝,還包括理論知識的掌握以及面向市場的產品研發和品控。


傳承者丨武夷巖茶的傳承,是堅持堅守,還是改變創新?


劉安興,1991年開始學做茶,但茶在他心裡生根發芽,則更早地源於曾在國營茶廠擔任技術和品質把關的父親的薰陶和教導。


後初入茶廠時,劉安興又曾先後向前輩鄭先祥、陳德華學習請教。在前輩的精心指導以及自己20多年製茶過程中累積下的深厚經驗,讓他對於山場原料、技術把控的綜合能力越發精進。


對於武夷巖茶製茶技藝的傳承,劉安興一直在積極踐行。


在製茶之外,他開班授課、參與茶葉品鑑會,傳導茶葉文化與知識,讓更多人對茶葉的認識迴歸到茶葉本身。在教授學生時,不僅授予傳統制茶的專業知識,還引導學員構建發散性思維,懂得在傳統基礎上自己嘗試創新。


傳承者丨武夷巖茶的傳承,是堅持堅守,還是改變創新?


劉安興說:“想要讓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茶葉更加卓越,需要對傳統技藝理解透徹,同時也需要後來者的創新。”


王文震,是這次製茶大會劉安興推薦的徒弟。“他是茶學碩士專業出身,理論知識過硬,缺乏的是手上功夫以及面對市場時對茶品研發以及質量的把控,而這兩點經過大量實踐可以得到較好的解決。學習和思考的能力是我最看重的。”在選徒弟方面,劉安興有自己的堅持。


傳承者丨武夷巖茶的傳承,是堅持堅守,還是改變創新?


而劉安興所看重的這些,在王文震身上都表現得很突出。福建農林大學茶學專業碩士學歷,在校7年的茶學理論知識學習,讓王文震對做茶“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在他這裡那些手口相傳的做茶訣竅有了更科學的解讀。


“我跟師父的時間並不久,到現在為止也只5年。但是,在這5年裡面,我從師父這裡學到的,要比我之前讀書7年學到都要多。”王文震說,“‘理論聯繫實踐’,如果沒有實踐,將永遠是紙上談兵。只有當理論和實踐結合後,之前那些程式化的理論活起來,在思考總結後才能更好地指導實踐。”


傳承者丨武夷巖茶的傳承,是堅持堅守,還是改變創新?


從王文震畢業來到香江茶業工作的那一年,就一直跟著劉安興。和許多師父帶徒弟的方式不同,王文震的學習是從審評開始,再往加工製作發展。


“師父說武夷巖茶製作工藝中最難的部分在審評和拼配,特別是審評。這也是我7年理論學習和5年跟隨師父實踐的體會。審評是感官的認識,實物的感性認識,而人又是感性動物。這是一件把‘只可意會’的事明確說出所以然,需要大量的精微味覺記憶。在這個基礎上,再往前細究製作,往後考慮拼配。承前啟後,至關重要。”


傳承者丨武夷巖茶的傳承,是堅持堅守,還是改變創新?


大概因為兩位都特別有獨立思考能力,所以師父和徒弟相處方式亦師亦友。作為師父的劉安興從不把想法強加於徒弟,徒弟王文震也從不唯師父命從。


彼此間,有師父對徒弟的關愛,也有徒弟對師父的尊敬,但更重要的是溝通、思考、交流。“我特別榮幸是劉安興的徒弟。”王文震說。


對於傳承,劉安興和王文震的理解很一致。“承得起來,傳得下去。”具體怎麼傳,如何承,則需要每對師徒根據各自的情況尋找最適合的方式。


蘇德發+林宋:

傳承,懂妥協更懂堅持


蘇德發:從事武夷巖茶製作48年,第二批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制作技藝傳承人,曾任天心村村委黨支部書記。


林宋:37歲,從事武夷巖茶製作7年。


傳承者丨武夷巖茶的傳承,是堅持堅守,還是改變創新?


作為第二批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制作技藝傳承人的蘇德發是首批傳承人蘇炳溪的兒子,“一門父子兩傳人”說的正是這兩位。


蘇家做茶從蘇德發的父親蘇炳溪這輩開始,蘇德發是承上啟下的一輩,蘇炳溪的孫子、蘇德發的兒子蘇清安是蘇家製茶的第三代,也是這次製茶大會的傳承者之一。不過,蘇清安由老爺子蘇炳溪領路,蘇德發推薦的徒弟是林宋,與自己並無血緣關係。


傳承者丨武夷巖茶的傳承,是堅持堅守,還是改變創新?


“上陣‘父子兵’的老話不假,但是,我希望清安他能‘單打獨鬥’,文化點講是‘獨當一面’。”蘇德發的話說得實在。


蘇炳溪15歲跟同村人從江西逃荒來到武夷山,先是跟廖姓包工頭學打工,學做茶葉。憑著過硬的做茶手藝,20歲出頭就做上了‘帶山’。‘帶山’,就是上做青,下做焙,還能看哪一片山適合種茶,是製茶中的上差。


建國初,武夷山的馬頭、磊石、天遊、品石等五個私營茶廠合併為一個初級合作社,父親又被委以巡視員,總管巖茶採製。


傳承者丨武夷巖茶的傳承,是堅持堅守,還是改變創新?


“父親做茶70多年,我做茶也是跟著父親學。我父親打下這片家業,到我這一代基本上就算是坐享其成了。我沒有父親的成就,但是我希望再下一代,把這份家業和武夷巖茶做茶這門技藝和文化傳承得更好,這不僅侷限於蘇家,要更多人的參與。”關於自家制茶技藝的傳承,蘇德發說。


“林宋做人低調、本分,做茶用心,有問題自己會多想,也會和我多交流。這些都是我覺得特別好的。”蘇德發說。


傳承者丨武夷巖茶的傳承,是堅持堅守,還是改變創新?


林宋是這次傳承者製茶大會蘇德發推薦的徒弟。1981年出生的林宋,已近不惑之年,而從事武夷巖茶製作僅7年,和這次製茶大會中的許多傳承者比起來,製茶年限並不長。


不過早在2008年林宋就以妻子的名字“順麗”註冊了商標,在整個武夷山,這麼做的應該只有林宋一個。重情義者,如此。


”我愛人1997年開始就一直在從事茶藝工作,一直做到2005年。是和她認識後,我才接觸茶的,慢慢愛上茶,她算是我的茶葉啟蒙人。”


傳承者丨武夷巖茶的傳承,是堅持堅守,還是改變創新?


“30歲那年下定決心要好好做茶,那之後除了做茶就別的什麼再沒做過。”出生在武夷山五夫鎮、16歲定居武夷山度假區的林宋,30歲之前,在上海做過財務,在武夷山做過旅遊計調,為自己的人生做過許多的嘗試。而立之年,放棄所有選擇做茶,他說算是他人生的一種徹悟。


“也是做了茶之後,整個人的狀態更好了,心裡踏實安穩。”


傳承者丨武夷巖茶的傳承,是堅持堅守,還是改變創新?


“師父說‘茶是用來喝的’,這是做茶的終點也是出發點。雖然在面對市場的時候,需要有所妥協,但是自己仍然要有堅持,知道自己要明白傳統是什麼。不管什麼風格的茶,做茶的技藝都是傳統,只是在焙火階段做了不同的調整。”因為之前的工作經歷,林宋對市場有著良好的敏銳度。


雖然認為在面對市場時需要有所妥協,但是講到武夷巖茶傳統制作技藝的傳承,林宋依然認為必須尊重傳統,傳統是一切的出發點。


“尤其是面對大規模機械化的今天,如何尋找傳統手工和機械化之間的平衡,協調兩者之間的關係,需要我們認真考慮。”林宋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