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傳》精讀01:攝政,真的不容易

【魯隱公元年·傳】春,王周正月。不書即位,攝也。

魯隱公元年,即為公元前722年。此時,周平王已經東遷四十九年了,周天子作為天下共主的地位已然動搖,四面八方的諸侯為了自己的安全,或主動或被迫捲入了內外紛爭之中。

日後威震中原的幾大強國中,晉國正在殘酷內戰,爭奪統治權;秦國正在血戰戎人,向西擴張疆土;楚國正在積蓄實力,尋機謀求獨立;至於其他列國諸侯,同樣動盪不安。

《春秋左傳》精讀01:攝政,真的不容易

魯隱公的父親是魯惠公姬弗湟,魯惠公在位四十九年,於去年離世。由於嫡子姬允年幼,沒有治國的能力,作為庶長子的姬息姑於是代替弟弟攝理國事,姬息姑便是魯隱公。

周武王姬發建立周朝後,把宗室和功臣分封到了全國各地,魯國是最早一批受封的諸侯。魯國的初封者是周武王的二弟姬旦,姬旦才能出眾,不僅輔佐哥哥周武王建立了周朝,還輔佐侄子周成王平定了三監之亂、設計了禮樂制度,使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穩如泰山。

姬旦留在朝中,一直忙於國家大事,自然沒有精力治理自己的封地,這個任務便落在了長子姬禽的身上。從此以後,姬旦的長子一支世襲魯侯,以諸侯的身份治理封地;次子一支世襲周公,以卿士的身份輔佐天子,這個家族於是成了周朝最為尊貴的勢力。

《春秋左傳》精讀01:攝政,真的不容易

儘管魯國的地位尊貴,魯隱公的地位卻異常微妙,因為攝政只是代理國君治國,行使權力時,務必謹小慎微。元年(前722年),魯隱公改葬父親魯惠公時,並沒有主持隆重的儀式。三年(前720年),魯隱公的生母聲子去世時,也沒有舉行隆重的葬禮。在那個重視禮儀的古典時代裡,魯隱公名不正言不順,不得不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以避免招致非議。

為了營造一個安全的外部環境,元年(前722年)三月,魯隱公與邾國人在姑蔑結盟,六個月後,與宋國人在宿地結盟;二年(前721年)八月,又與戎人在唐地結盟。經過魯隱公的不斷努力,初步達成了自己的目標。

《春秋左傳》精讀01:攝政,真的不容易

與此同時,魯國國內的政局卻令隱公憂心忡忡。元年(前722年)四月,大夫費伯擅自在郎地修城,完全無視魯隱公的存在。

同年(前722年)十月,邾國國君派人私下找到公子豫,希望魯國能夠出兵,和邾國、鄭國一起討伐衛國,公子豫向魯隱公請示後,魯隱公不願參與戰爭,當然沒有同意。公子豫告退後,在沒有稟報魯隱公的情況下,公然帶著士兵離開魯國,與邾國、鄭國在翼地進行結盟,加入了戰爭。

三年後(前719年),宋、陳、蔡、衛四國討打鄭國,宋國國君派來正使,請求魯隱公出兵援助,魯隱公再次拒絕。公子翬(字羽父)向魯隱公多次請求出兵無果,於是直接帶兵出征,加入了討伐鄭國的諸侯聯軍中。

魯隱公這邊努力營造著和平穩定的內外環境,眾大夫那邊則為了自己的私慾,毫無顧忌地修建城池、參與諸侯戰爭,讓魯隱公的努力化為了烏有。

攝政,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眾大夫無視魯隱公的權利,擅自行事,確實很讓魯隱公頭疼。然而,更讓魯隱公頭疼的是,由鄭、衛兩國內亂引起的諸侯戰爭已經越發不可收場,魯隱公如今一定要表明自己的態度,方能改變眾大夫因立場不同,而各行其是的混亂局面,以解決國內的危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