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卦例釋疑——南蒯反叛,遇《坤》卦變《比》卦

【歷史背景】

公元前531年即魯昭公當政的第十二年,剛當上費邑行政長官的南蒯就與魯國的執政官季平子(三桓之一)鬧起了矛盾。南蒯的父親南遺曾是季氏的家臣,季氏家族自主建立費城,南遺是出過力的,並且做了費城長官。可是,季家新任宗主季平子不念舊情,對南蒯很輕慢。南蒯很是不服氣。

《左傳》卦例釋疑——南蒯反叛,遇《坤》卦變《比》卦

南蒯開始策劃叛亂。他找到魯昭公的兒子公子憖,說:“我負責搞倒季氏,把他家的錢財歸還魯國公室,然後您讓我佔據費邑,我當大夫。”當時,季氏家族憑著當執政官的便利條件,聚斂了大量的財富,形成了“季氏富於公室”的局面。能把專權的季氏搞掉,還能得到一大筆意外之財,公子憖當然願意了。隨後,南蒯又聯合了魯國大夫叔仲穆子等人,形成了一股反對季平子的力量。

【傳文】

南蒯之將叛也,其鄉人或知之,過之而嘆,且言曰:「恤恤乎,湫乎,攸乎!深思而淺謀,邇身而遠志,家臣而君圖,有人矣哉」南蒯枚筮之,遇《坤》三之《比》三,曰:「黃裳元吉。」以為大吉也,示子服惠伯,曰:「即欲有事,何如?」惠伯曰:「吾嘗學此矣,忠信之事則可,不然必敗。外強內溫,忠也。和以率貞,信也。故曰『黃裳元吉』。黃,中之色也。裳,下之飾也。元,善之長也。中不忠,不得其色。下不共,不得其飾。事不善,不得其極。外內倡和為忠,率事以信為共,供養三德為善,非此三者弗當。且夫《易》,不可以佔險,將何事也?且可飾乎?中美能黃,上美為元,下美則裳,參成可筮。猶有闕也,筮雖吉,未也。」

【翻譯】

南蒯將要叛變的時候,他的家鄉有人知道情況,走過他門口,嘆了口氣說:“憂愁啊,愁啊,憂啊!想法高而智謀淺,關係近而志向遠,作為家臣而想為國君圖謀,要有人材才行啊!”南蒯隨意佔筮而不問所求何事,得到《坤》卦變為《比》卦,卦辭說,“黃裳元吉”,就認為是大吉大利。把它給子服惠伯看,說:“如果有事情,怎麼樣?”惠伯說:“我曾經學習過《易》,如果是忠信的事情就可以符合卦辭的預測,不然就必定失敗。外表強盛內部溫順,這是忠誠,用和順來實行占卜,這是信用,所以說‘黃裳元吉’。黃,是內衣的顏色。裳,是下身的服裝。元,是善的第一位。內心不忠誠,就和顏色不相符合。在下面不恭敬,就和服裝不相符合。事情辦理不好,就和標準不相符合。內外和諧就是忠,根據誠信辦事就是恭,崇尚上述三種德行,就是善,不是這三種德行就無法承當卦辭的預測。而且《易》不能用來預測冒險的事情,您打算做什麼呢?而且能不能在下位而恭敬呢?中美就是黃,上美就是元,下美就是裳,這三者都具備了才可以合於卦辭的預測。如果有所缺少,卦辭雖然吉利,未必能行。”

我們先來看看這兩卦卦辭

《左傳》卦例釋疑——南蒯反叛,遇《坤》卦變《比》卦

《左傳》卦例釋疑——南蒯反叛,遇《坤》卦變《比》卦

我們先來看看本卦六五爻辭:黃裳,元吉;在看看比卦九五爻爻辭:顯比,王用三軀,失前禽,邑人不誠,吉。南蒯怎麼看這個卦都是吉,但是心理肯定想的是造反這個事情,所以認為這件事比較吉利,惠伯卻說,有德行測得話應該是吉,心懷不軌得人測就不是好事,那麼你南蒯要掂量下自己德行好不好!

我們在用體用關係分析下這兩卦

《左傳》卦例釋疑——南蒯反叛,遇《坤》卦變《比》卦

主卦為《坤》,上卦為用卦為坤土,下卦為體卦為坤土,變卦為《比》,上卦為用為坎水,下卦為體用為坤土,體都為土,用卦得變卦為水,但是主變三卦都是為土,也就是雖然外因對土有影響,但是主卦都能克服,說明反叛會遇到阻礙,但是不會有太大問題!可問題就在於一點,這個也是我在真實測卦過程中會問到得一個問題,您測卦心情怎麼樣?如果您很不開心得去測,遇到好卦也要打三分折扣,如果您測卦心情還不錯,遇到兇卦,也是可以增加三分的,和此處強調的德行類型,那麼有人會問了,老師,我測卦一定要保持心情開心嗎?那件事情本來讓我頭疼,我只建議一點,要麼虔誠點,卦會很清晰,我只是按照卦象表達的東西給你釋疑,我不能改變你現狀,不要刻意保持一種狀態去預測,隨意隨心隨機而測,這樣才是真實的。

【驗辭】

政治鬥爭進行到關鍵時候,公子憖離開了魯國,陪著父親魯昭公去晉國進行外事訪問了。失去了公子憖這個政治靠山,南蒯在與季平子的政治鬥爭中就處於下風了。他不想坐以待斃,於是一不做二不休,以季氏家臣的身份佔據費邑叛亂,為得到國際社會的支持做最後的搏擊,他就以費邑做見面禮投靠了齊國。

季氏政權出兵平叛。執政官季平子命叔弓率師圍攻費邑。叔弓是魯國有名的大夫,善於統軍征戰,可是,這次攻打費邑的行動卻不順利。費邑城防堅固,叛軍的戰鬥力也很強。一看費邑久攻不下,季平子就有點氣急敗壞,他下令,魯國軍隊只要見到費邑人就抓住,關到監獄裡。

這麼一搞,就把費邑之人都變成敵人了,那豈不更增加平叛的難度?好在魯國還有明白人,一個叫冶區夫的大夫勸諫季平子,說:“您這個做法不對呀。如果見了費邑的人,挨凍的給他們衣服,飢餓的給他們食物,好好地照顧他們,這樣,費邑的人就會歸服我們,南蒯的叛亂自然就失敗了;如果您用高壓的手段,那麼,費邑的百姓無家可歸,他們不追隨南蒯又到哪裡去呢?”季平子聽從了建議,結果費邑人背叛了南蒯。到魯昭公十四年,眾叛親離的南蒯只好隻身逃往齊國,費邑重新回到魯國的懷抱。

逃到齊國之後,南蒯的日子過得並不如意。有一次,南蒯陪伴齊景公喝酒。齊景公突然對他說:“叛徒!”南蒯嚇得膽戰心驚,趕緊解釋說:“我是想幫助魯國君王奪回政權啊。”結果,齊國大夫韓皙說得更不客氣:“身為季氏的家臣,卻奢言加強魯國公室的權力,罪過沒有比這個更大的了。”後來下場如何,《左傳》並未述及。但是我們通過卦例可以大膽預測一番,無刑傷。儒家這群人,向來對賣主求榮的人進行打壓,很瞧不上這類人,我們上文的《三恆弄權,楚丘卜卦,釋《明夷》變《謙》卦》篇中記述孫叔昭子殺豎牛以後孔子評價這件事:叔孫昭子之不勞,不可能也。周任有言曰:『為政者不賞私勞,不罰私怨。』《詩》雲:『有覺德行,四國順之。』(叔孫昭子不酬勞豎牛,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周任有話說:‘掌握政權的人不賞賜對於私人的功勞,不懲罰個人的怨恨。’《》說:‘具有正直的德行,四方的國家都來歸順。’”豎牛有恩於孫叔昭子,但是沒有考慮一點,你把我整個家庭都毀了,還讓我對殺父殺兄仇人要好,這點不管是從法律層面還是道德方面都說不過去,所以雖然孔子恨三桓專魯,左丘明通過文字表達了當時國人的思維(惠伯,家鄉人,齊王,齊國大夫韓皙):有恩於你的人,你作為別人的家臣就不能反叛,即使主子虐你千百遍,這種階級固化的思維,對於統治者或者當權者確實利大於弊,《左傳》不記述南蒯後面情況,想必是安穩活到了後來,如果沒有活下來,不在書籍記載是不可能的,因為儒家的言官對於不合胃口的人一定會口誅筆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