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精益生产,你了解多少?

丰田精益生产,你了解多少?

1950年一个年轻的日本工程师丰田英二到底特律对福特的鲁奇厂进行了三个月的参观,当时鲁奇厂是世界上最大而且效率最高的制造厂。

但是丰田英二对这个庞大企业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作了审慎的考察,回到名古屋后和生产制造方面富有才华的大野耐一一起很快得出了结论:大量生产方式不适合于日本。

第一,当时日本国内市场狭小,所需汽车的品种又很多,多品种、小批量并不适合大量生产方式的要求;

第二,战后的日本缺乏大量外汇来大量购买西方的技术和设备,不能单纯地仿效鲁奇厂并在此基础上改进;

第三,缺乏大量廉价劳动力。

由此丰田英二和大野耐一开始了适合日本需要的生产方式的革新。大野耐一先在自己负责的工厂实行一些现场管理方法,如目视管理法、一人多机,U型设备布置法等,这是丰田生产方式的萌芽。

随着大野耐一式的管理方法取得初步实效,他的地位也得到了逐步提升,大野耐一式的管理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应用,他的周围同时也聚集了一些人,进一步完善方法。通过对生产现场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一系列革新,例如三分钟换模法,现场改善,自働化,五问法,供应商队伍重组及伙伴合作关系,拉动式生产等。同时这些方法是在不断地完善中,最终建立起一套适合日本的丰田生产方式。

1973年秋天发生石油危机以后,日本经济下降到负增长的状态,但丰田公司不仅获得高于其他公司的盈利,而且与年俱增,拉大了同其他公司的距离。于是丰田生产方式开始受到重视,在日本得到了普及推广。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吸引了一些教授对其进行研究,完成了内容的体系化。

随着日本汽车制造商大规模海外设厂,丰田生产方式传播到了美国,并以其在成本、质量、产品多样性等方面巨大效果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同时,并经受住了准时供应、文化冲突的考验,更加验证了丰田生产方式的适宜性,证明了丰田生产方式不是只适合于日本的文化,是普遍适用于各种文化、各种行业的先进生产方式。

例如,在丰田生产系统中,最重要之处在于一旦发生小故障等问题,就停止生产线运转。但如果是在美国,一旦停止生产线的工作,就毫无例外地要被解雇,因为工人没有被授予可以停上生产线的权力。而且在美国这个责任自负的国度中,一旦行为失误,将被追究责任。这种情况不仅行在于美国的汽车产业,在其他产业中也都如此,所以大家都害怕停止生产线的运转。这就是两国文化差异的—个例子。

为了进一步揭开日本汽车工业成功之谜,198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筹资500万美元,确定了一个名叫“国际汽车计划”(IMVP)的研究项目。

在丹尼尔“鲁斯教授的领导下,组织了53名专家、学者。从1984年到1989年,用了五年时间对14个国家的近90个汽车装配厂进行实地考察。查阅了几百份公开的简报和资料。并对西方的大量生产方式与日本的丰田生产方式进行对比分析,最后于1990年著出了《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第一次把丰田生产方式定名为Lean Production,即精益生产方式。

这个研究成果汽车业内的轰动,掀起了一股学习精益生产方式的狂潮。精益生产方式的提出,把丰田生产方式从生产制造领域扩展到产品开发、协作配套、销售服务、财务管理等各个领域,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使其内涵更加全面,更加丰富,对指导生产方式的变革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接着在1996年,经过四年的“国际汽车计划”(IMVP)第二阶段研究,著出了《精益思想》这本书。《精益思想》弥补了前一研究成果并没有对怎样能学习精益生产的方法提供多少指导的问题,而这本书则描述了学习丰田方法所必须的关键原则,并且通过例子讲述了各行各业均可遵从的行动步骤,进一步完善了精益生产的理论体系。

在此阶段,美国企业界和学术界对精益生产方式进行了广泛的学习和研究,提出很多观点,对原有的丰田生产方式进行了大量的补充,主要是增加了很多IE技术,信息技术,文化差异等对精益生产理论进行完善,以使精益生产更适用性。

精益生产的理论和方法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特别是在20世纪末,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理论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参与进来,出现了百花齐鸣的现象,各种新理论的方法层出不穷,如大规模定制与精益生产的相结合、单元生产、JIT2、5S的新发展、TPM的新发展等。

很多美国大企业将精益生产方式与本公司实际相结合,创造出了适合本企业需要的管理体系,例如:1999年美国联合技术公司(UTC)的ACE管理,精益六西格玛管理,波音的群策群力,通用汽车1998年的竞争制造系统等。这些管理体系实质是应用精益生产的思想,并将其方法具体化,以指导公司内部各个工厂、子公司顺利地推行精益生产方式。并将每一工具实施过程分解为一系列的图表,员工只需要按照图表的要求一步步实施下去就可,并且每一工具对应有一套标准以评价实施情况,也可用于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评估。

在此阶段,精益思想跨出了它的诞生地——制造业,作为一种普遍的管理哲理在各个行业传播和应用,先后出成功地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应用,在服务行业、民航和运输业、医疗保健领域、通信和邮政管理以及软件开发和编程等方面应用,使精益生产系统更加完善。

精益思想的五个原则

01

根据客户需求,重新定义价值

精益思想的关键出发点是价值,价值只能由最终客户来确定。即价值只有在由具有特定价格、能在特定时间内满足客户需求的特定产品来表达时才有意义。

02

识别价值流,重新制定企业活动

识别价值流的含义是在价值流中找到哪些是真正增值的活动、哪些足叮以立即去掉的不增值活动,即浪费。精益思想要求价值流域中的各个企业重新思考其经营方法,共同发现浪费,消除浪费。

03

使价值流动起来

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如部门的分工、大批量生产等等。阻断了本应动起来的价值流。精益将所有的停滞视为企业的浪费,用持续改进、JIT、单件流等方法创造价值的连续流动。

04

依靠客户需求拉动价值流

理解拉动思想的最佳途径,要从一个实际客户表示对一件实际产品的需要开始,然后倒推至,把合意的产品交给客户所需要的各个步骤,而不是把用户常常不想要的产品硬推给他们。拉动原则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能抛开预测,直接按用户的实际需要进行生产。

05

追求尽善尽美

价值流中浪费的步骤不可能通过一次改善彻底消除,浪费是被不断发现和具体化的。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当前的价值流状况设定一个新的目标,重新开始流动和拉动的过程,发现和消除更多的浪费,不断地持续这改边过程。

精益生产管理的七个关键原则

01

建立看板体系

就是重新改造流程,改变由经营者主导生产数量的传统,转而重视顾客的需求,由后面的工程人员藉由看板告诉前一项工程人员的需求(比方需要多少零件、何时补货等等),亦即逆向控制生产数量的供应链模式。这种方式不仅能节省库存成本(达到零库存),更重要是能提高流程的效率。

02

活人、活空间

在对流程进行不断改善的过程中,丰田发现,在生产量不变的情况下,生产空间却可精简许多,而这些剩余的空间可以做灵活的运用。

人员也是一样,假如一个生产线上有6个人,在组装时抽掉1个人,则那个人的工作空间自动缩小,空间空出来而工作由6个人变成5个人,原来那个人的工作被其他5人取代。

这样灵活的工作体系,丰田称呼为“活人、活空间”,即鼓励员工都成为“多能工”,以创造最高价值。

03

养成自动化习惯

这里的自动化不仅仅包括机器,还包括人的自动化,也就是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不断学习创新,这也是企业的责任。藉由生产现场教育训练的不断改进与激励,成立丰田学院(Toyota Institute),让人员的素质越来越高,反应越来越快,动作越来越精确。

04

强调实时存货

依据顾客的需求,生产必要的东西,在必要的时候,生产必要的量,这种丰田独创的生产管理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为美国企业所用,并有很多成功案例。

05

标准作业彻底化

丰田对生产的内容、顺序、时间控制和结果等所有工作细节都制定了严格的规范,比如装轮胎和引擎需要几分几秒等等。但这并不是说标准是一成不变的,只要工作人员发现了更好更有效率的方法,就可以变更标准作业。

06

杜绝浪费和模糊

杜绝浪费任何一点材料、人力、时间、空间、能量、运输等资源,是丰田生产方式最基本的概念。丰田要求每个员工在每一项作业环节里,都要重复问为什么(Why),然后想如何做(How),即“5W1H”,并确认自己以严谨的态度打造完美的制造任务。

07

生产平准化

平准化指的是“取量均值性”。假如后一个工程生产作业的取量变化大,则前一个作业工程必须准备最高量,由此造成库存浪费。丰田要求各生产工程的取量尽可能达到平均值,也就是前后一致,为的是将需求与供应达成平准,降低库存与生产浪费。

精益生产追求的7个“零”目标

“零浪费”为精益生产终极目标,具体表现在PICQMDS七个方面,目标细述为:

01

“零”转产工时浪费

(Products•多品种混流生产)

将加工工序的品种切换与装配线的转产时间浪费降为“零”或接近为“零”。

02

“零”库存

(Inventory•消减库存)

将加工与装配相连接流水化,消除中间库存,变市场预估生产为接单同步生产,将产品库存降为零。

03

“零”浪费

(Cost•全面成本控制)

消除多余制造、搬运、等待的浪费,实现零浪费。

04

“零”不良

(Quality•高品质)

不良不是在检查位检出,而应该在产生的源头消除它,追求零不良。

05

“零”故障

(Maintenance•提高运转率)

消除机械设备的故障停机,实现零故障。

06

“零”停滞

(Delivery•快速反应、短交期)

最大限度地压缩前置时间(Lead time)。为此要消除中间停滞,实现“零”停滞。

07

“零”灾害

(Safety•安全第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