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如此考核師德豈能不失真

虹野:如此考核師德豈能不失真

近日看到一篇報道《老師好不好,家長說了算 合肥市中小學師德考核系統上線》說合肥市中小學師德考核評議系統正式上線,合肥的學生、家長們可通過網上的《合肥市中小學教師師德家長測評表》給老師的師德打分。看到此處心中一喜,暗道:難道我國教育測量已經達到了測量師德的水平了嗎?抱著學習的心態,找到了《合肥市中小學教師師德考核辦法》認真研讀,看了測評表之後卻大失所望。

虹野:如此考核師德豈能不失真

師德並沒有被真正測評

教師道德是一種職業道德。教師的職業道德,簡稱“師德”,它是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

《合肥市中小學教師師德考核辦法》分為學校測評、教師個人測評、家長測評和學生測評,學校測評、教師個人測評內容主要包括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終身學習等六個方面家長測評、學生測評內容主要包括教師形象、廉潔從教、勤懇敬業、為人師表等四個方面。同時,考核教師是否存在《合肥市中小學教師師德考核負面清單》(合教〔2018〕54號)中的情形。

學校測評和教師個人自評的內容主要是《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其測評方式並沒有量化,無論是個人自評還是民主推舉的教師組成的考核組都無法給師德中的“道德規範”給出量化的分數,更無法根據自評分數和學校測評分數認為教師“愛國守法”是多少分。如果“愛”可以測量,我想這個世界上就沒有這麼多痴男怨女了,直接“測評”一下就可以拿證結婚了。但是“守法”卻是可以測量的,但是其結果是“守法”和“不守法”,而在測量表中給出“5分”究竟是個什麼意思卻是讓人費解了。

道德的結果並不是一個“數值型”數據,先不說量表的系統性,就測量來說,至少這個師德考核系統並不能說明教師的道德水平高低。即便是我們通過技術處理能夠測評“愛”的程度,單至少這個考核系統是無法做到的。因為在這個考核系統中關於教師道德部分的內容都是在教師個人自評和學校測評中體現出來的,教師個人自評和學校考核組成員的他評都充滿了主觀性和偶然性。尤其學校測評中,考核組成員很有可能會根據平時印象和個人喜好對某個教師“捕風捉影”進行評價,由此難免會使得測評結果發生偏離。

道德的測量在教育評估中一直都是非常難以定量刻畫的,道德水平的高低往往和具體“情境”相關,我們見過太多平時道貌岸然,關鍵時刻明哲保身、出賣國家和集體利益者;也見過太多“真小人”危急時刻為國家和集體赴湯蹈火。僅僅通過個人自評和他人印象給教師進行道德評價是非常不科學的,也是非常危險的。

虹野:如此考核師德豈能不失真

師德考核不如改為教師職業行為規範考核

除了學校測評和教師個人自評中對教師道德內容的評價之外,家長測評和學生測評則更多的是對教師執業行為進行測評。從量表細則可以看到,學生測評和家長測評主要是教師的日常行為,如“不組織、推薦和暗示學生參加校內外有償補課”; “不以考試成績對學生評先評優和排名次、排座位”……

學生和家長接觸最多,教師是否按照職業行為規範進行教學活動,學生和家長感觸是最深刻的,教師道德如何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是教師的行為卻是人人可見的。在關於道德測評技術還沒有成熟之際,儘量對顯現的、外在的教師執業行為進行規範。只要教師在職業行為上沒有什麼過錯,整個教育教學活動即可順暢進行了。而過多的無法測評的道德內容在裡面很容易給老師的工作帶來困擾。

虹野:如此考核師德豈能不失真

家長和學生測評不如改為家長和學生調查

這次師德考核引起社會關注的主要因素在於家長和學生分數權重佔50%,以至於有“教師好不好,家長說了算”的感覺。但是家長和學並沒有能力對教師的道德和職業行為進行判斷,頂多是主觀性的判斷教師對待學生和家長的態度如何。所以說讓家長和學生測評是對教師考核非常不負責任的。

評測表中的問題更是容易讓家長和學生對老師產生誤判。比如說在家長評測表中有“不組織、推薦和暗示學生參加校內外有償補課”的評分,家長看到這個問題之後其實只要兩個結果:教師有組織、推薦和暗示學生參加有償補課的行為和沒有這些行為。這就意味著測評的時候家長看到教師有這些行為就是零分,沒有則是滿分。但是評測表中給了10分,家長會怎麼來判斷呢?很有可能會根據一些小道消息、捕風捉影的進行判斷,比如聽某個家長說某個老師在外面補課,他可能就會認為這位老師存在補課行為。

對於教師職業行為規範進行考核,需要調查家長和學生是否遇到教師存在違反規範的行為即可,而不能讓家長和學生主觀性的判斷。現實當中,一些有責任心的教師在教學管理當中往往比較嚴格,作為受教育者如果由此產生逆反心理,在這樣的“量化”體系之下他們往往會吃虧;同時也有一些蠻橫霸道的老師或喜歡體罰,或喜歡收禮物,或喜歡給學生提出某些無理要求,家長出於怕得罪他的心理,反倒往往會給這樣的老師打高分;另外還有一些平時逃課比較多,或者上課不認真聽講的孩子,對老師壓根不瞭解,於是也會胡亂打分……凡此種種,必然導致師德考核嚴重失真。因此,將考核改成調查問卷應該會更加真實。

這裡並不是說教師和學生的意見不重要,只是師德考核或者說教師職業行為規範考核更加需要的是真實的、客觀的數據,以免失真的結果對教師產生“誤傷”,畢竟在低水平的管理之下,對於考核結果的應用往往和教師的切身利益相關,科學的嚴謹的師德考核不僅僅對教師的行為規範有益,也對教育有益的,但是這是在真實的基礎上才有益。失真的考核結果往往會造成教師被傷害,教育出現混亂。

讓家長和學生說了算的師德考核,與其說是“民主”如不說是考核組心中沒底想讓家長和學生為不靠譜的考核結果背黑鍋罷了。(首發紅筆網友俱樂部)

虹野 中華教育改進社理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