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當下學樂器、學藝術又能幹什麼?

那當下學樂器、學藝術又能幹什麼?

學樂器,學藝術能幹什麼? 總有人直接或間接地問我。我也在想一個合適的答案,就如“為什麼有高級或者很貴吃飯的地方” 一樣。

前稿我已談及,感謝楊家嶺會議讓我變成了文藝工作者,讓我脫離娼妓、跳大神一樣的下九流之類。長久以來,藝術在中國,只是飯後茶餘可有可無的東西。

我們應該很熟悉這樣的狀況,當今很多家長的育兒經驗除了學習就是學習,孩子每天的生活圍繞升學考試展開,缺乏藝術、遊戲、玩耍、交友、自己的空間。除卻校園學習,各種課後補習班、奧林匹克比賽更是將學習變成更加沉重的負擔和競技比賽。而對此,我更直觀的印象來源於我五歲的外甥。有一年我回國,飯後大家聚在一起,外甥失落地靠近我對我說“鴻嘉叔叔,我要趕緊複習一下功課”。我驚訝地看著他,這時他說出了更讓我驚訝的話,“明天我要考英語”。一個五歲的孩子需要承擔和麵臨的學習情況讓我十分震驚。這樣的早教充斥著很多孩子的童年,一味追求贏起跑線,能不能到終點仍是疑問!我覺得,國內孩子失去了接觸“感官意識素質”的發展權利。

那當下學樂器、學藝術又能幹什麼?

要想獲得幸福,就要擁有鑑別幸福的能力,想要讀懂藝術,就要擁有鑑別藝術的能力,如此類推,而這個鑑別能力作用於生活品質的提升。這個能力,我給它一個新的名稱——“感官意識素質”

當今社會物質水平不斷提高,一直強調精神文明的提高,除了我們的餐桌比以前好多了,那真正的文化產業又如何?而這定不是現下大眾文化意義上的“明星八卦”這樣一個產業。科技一直在創新,滿足和服務著大眾。創新引領世界,而人類的文化藝術是我們這個世界最好的裝飾品。科技一直帶著大眾往上走,我想真正的藝術應該告訴大傢什麼是高雅,藝術就是為人民服務,更急需要普及,而不被誤解成一小部分人的專利。

那當下學樂器、學藝術又能幹什麼?

隨著歐洲十五世紀文藝復興開始,人類科學技術發展才上了快車道。達芬奇用藝術去表達他的科學的,伽利略、愛因斯坦、居里夫人等亦如此。科學和藝術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他們共同的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

“感官意識素質”是對美的追求,提高“感官意識素質”有很多種,而更直接的方法是學習一門樂器,在演奏中辨別好與壞,培養對高質量藝術形式的索求,不斷追求完美的表演。這個過程,是對自己能力的挑戰,也是拓展你追求美好事物的慾望,當對高質量的生活有追求了,為之去奮鬥就成了順理成章的常態了。演奏一門樂器和學習畫畫、作曲不一樣,畫畫和作曲是沒有標準的,一旦有了所謂的標準也就抹殺了畫家和作曲家的想象和創作空間了。

那當下學樂器、學藝術又能幹什麼?

而學習一種樂器,首先就要追求它的音準,然後是它的音色,再就是它演奏出來的旋律了。所以說,演奏一門樂器,可以最直接地循序漸進幫助我們“感官意識素質”的提高。這個不斷追求完美演奏的過程,同時幫助我們在各個領域追求最高目標的訓練奠基。其他領域的例子,如蘋果公司的喬布斯,他開發出來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都像藝術品般簡約美觀的蘋果手機。又如小時候,北京最好、最常見的禮物就是那些老字號糕點店裡買的牛舌酥、桃酥之類點心,它們的包裝都是一個長方形的灰色紙盒子,而當時西方國家同樣的食品,包裝就是一個藝術品。可想而知,對於藝術的追求,是多麼重要啊!

那當下學樂器、學藝術又能幹什麼?

學習一門樂器演奏,它不能直接幫助我們創造新事物,但追求完美的演奏能提高我們的“感官意識素質”,“感官意識素質”的提高,將直接幫助我們的科技創新和對生活質量的積極追求。

崔鴻嘉 慕尼黑 初冬 夜 2017年11月4日

那當下學樂器、學藝術又能幹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