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当下学乐器、学艺术又能干什么?

那当下学乐器、学艺术又能干什么?

学乐器,学艺术能干什么? 总有人直接或间接地问我。我也在想一个合适的答案,就如“为什么有高级或者很贵吃饭的地方” 一样。

前稿我已谈及,感谢杨家岭会议让我变成了文艺工作者,让我脱离娼妓、跳大神一样的下九流之类。长久以来,艺术在中国,只是饭后茶余可有可无的东西。

我们应该很熟悉这样的状况,当今很多家长的育儿经验除了学习就是学习,孩子每天的生活围绕升学考试展开,缺乏艺术、游戏、玩耍、交友、自己的空间。除却校园学习,各种课后补习班、奥林匹克比赛更是将学习变成更加沉重的负担和竞技比赛。而对此,我更直观的印象来源于我五岁的外甥。有一年我回国,饭后大家聚在一起,外甥失落地靠近我对我说“鸿嘉叔叔,我要赶紧复习一下功课”。我惊讶地看着他,这时他说出了更让我惊讶的话,“明天我要考英语”。一个五岁的孩子需要承担和面临的学习情况让我十分震惊。这样的早教充斥着很多孩子的童年,一味追求赢起跑线,能不能到终点仍是疑问!我觉得,国内孩子失去了接触“感官意识素质”的发展权利。

那当下学乐器、学艺术又能干什么?

要想获得幸福,就要拥有鉴别幸福的能力,想要读懂艺术,就要拥有鉴别艺术的能力,如此类推,而这个鉴别能力作用于生活品质的提升。这个能力,我给它一个新的名称——“感官意识素质”

当今社会物质水平不断提高,一直强调精神文明的提高,除了我们的餐桌比以前好多了,那真正的文化产业又如何?而这定不是现下大众文化意义上的“明星八卦”这样一个产业。科技一直在创新,满足和服务着大众。创新引领世界,而人类的文化艺术是我们这个世界最好的装饰品。科技一直带着大众往上走,我想真正的艺术应该告诉大家什么是高雅,艺术就是为人民服务,更急需要普及,而不被误解成一小部分人的专利。

那当下学乐器、学艺术又能干什么?

随着欧洲十五世纪文艺复兴开始,人类科学技术发展才上了快车道。达芬奇用艺术去表达他的科学的,伽利略、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亦如此。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他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

“感官意识素质”是对美的追求,提高“感官意识素质”有很多种,而更直接的方法是学习一门乐器,在演奏中辨别好与坏,培养对高质量艺术形式的索求,不断追求完美的表演。这个过程,是对自己能力的挑战,也是拓展你追求美好事物的欲望,当对高质量的生活有追求了,为之去奋斗就成了顺理成章的常态了。演奏一门乐器和学习画画、作曲不一样,画画和作曲是没有标准的,一旦有了所谓的标准也就抹杀了画家和作曲家的想象和创作空间了。

那当下学乐器、学艺术又能干什么?

而学习一种乐器,首先就要追求它的音准,然后是它的音色,再就是它演奏出来的旋律了。所以说,演奏一门乐器,可以最直接地循序渐进帮助我们“感官意识素质”的提高。这个不断追求完美演奏的过程,同时帮助我们在各个领域追求最高目标的训练奠基。其他领域的例子,如苹果公司的乔布斯,他开发出来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像艺术品般简约美观的苹果手机。又如小时候,北京最好、最常见的礼物就是那些老字号糕点店里买的牛舌酥、桃酥之类点心,它们的包装都是一个长方形的灰色纸盒子,而当时西方国家同样的食品,包装就是一个艺术品。可想而知,对于艺术的追求,是多么重要啊!

那当下学乐器、学艺术又能干什么?

学习一门乐器演奏,它不能直接帮助我们创造新事物,但追求完美的演奏能提高我们的“感官意识素质”,“感官意识素质”的提高,将直接帮助我们的科技创新和对生活质量的积极追求。

崔鸿嘉 慕尼黑 初冬 夜 2017年11月4日

那当下学乐器、学艺术又能干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