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想要毀掉一個人,只需做這三件小事

心理學:想要毀掉一個人,只需做這三件小事

成功的人背後受了多大的苦難沒有人知道,人們只看到他們成功的表面,成功帶給他們的財富與輝煌,他們的成功走向的路都是荊棘,當自己傷痕累累的時候,才到達了終點,早上人生中最巔峰的時刻,所以說想成功是非常難的。但是,想要毀掉一個人卻是輕而易舉的,心理學家曾經對此進行過的研究,他發現貼標籤、心理暗示、否定,就能從心理上將一個人摧毀掉。

心理學:想要毀掉一個人,只需做這三件小事

一、標籤效應

當一個人被貼上標籤時,他們就會在心裡給自己一個界定,去做出符合這個標籤的事情。這種反應就是因為受標籤的影響所導致的,故被稱為“標籤效應”。

上小學時期,是一個孩子意識養成的關鍵時期,老師會向家長傳達一種與孩子的相處模式。請家長不要隨意的給自己的孩子貼標籤,說孩子很笨,就不是學習的料,稱他們為榆木疙瘩。那是因為,孩子在這種說法的影響下,就會慢慢做出相應的反應,真正的成為父母嘴裡的那類人。

心理學家認為,如果家長過分關注結果,而忘記過程,把壞的結果歸結在孩子的聰明或笨等外力上,就會導致孩子在失敗的面前選擇逃避。

曾經看到過一個案例,有一個長相清秀的姑娘去向心理師諮詢,原因是因為自己很自卑,而來源是自己的長相上,一切的根源出在她母親身上。小時候跟著媽媽出去,每次媽媽的朋友和同學看到她都會說:“您可真有福氣,女兒長得這麼漂亮。”然而媽媽聽到別人誇獎時,都會說,“漂亮啥呀?醜八怪一個。”久而久之這位姑娘就覺得自己長得不好看,長大後也是越來越自卑。哪怕她的同學說她長得好看。

心理學:想要毀掉一個人,只需做這三件小事

二、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願望、觀念、情緒、判斷、態度影響的心理特點。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心理現象。

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從心理機制上講,它是一種被主觀意願肯定的假設,不一定有根據,但由於主觀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趨向於這項內容。我們在生活中無時不再接受著外界的暗示。比如,電視廣告對購物心理的暗示作用。

曾經在一本書上看到一個一個心理案例:有一個女人,結了三次婚,三次均被丈夫家暴。哪怕她的老公脾氣很好,沒有過任何家暴史。

在接受過心理諮詢後發現,這位女士的父母的婚姻誘導了她對與婚姻的感知。在這位女士幼時,父親經常會對自己的母親拳打腳踢,造成了她對於婚姻的害怕,在每次與丈夫發生爭執時,總會說出偏執的話語,引起對方的不滿。

心理暗示存在著兩面性,積極的心理暗示可以幫助我們克服眼前的障礙;消極的心理暗示,反而會阻礙我們的發展與成長。

心理學:想要毀掉一個人,只需做這三件小事

三、持續的否定

每個人都會去做決定,但如果當一個人的任何決定得到的結果都是否定的,就會造成他對於任何事的認知發生偏差,反而會以外界的標準去認知自己所要面對的事情,喪失對自己的全面認識。

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寫道:“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沒有一個人對其現實的地位感到滿意;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

6月5日,發生在山東淄博市的兇殺案,引起了全國人民的關注。放學回家的馬某,在進入單元樓時,被突然出現的同班同學秦某持刀刺傷。馬同學受傷後,錢某並沒有就此罷手,而是追上去連捅了13刀,直至馬同學徹底失去了呼吸。

秦同學對同班同學持刀相向,其根本原因居然是因為成績的排名。秦同學並非學習很差,但是穩坐第一的永遠是被刺殺的那個同學,在他眼裡只要那個同學不存在,第一就會是自己的。說是一個孩子的嫉妒心使然,還不如說是家庭教育出現了偏差。

每次考試,他的父母都會說:“你怎麼又考了第二?”沒有表揚,沒有鼓勵。有的僅僅是抱怨與不滿。如果一個孩子長時間生活在自己家人的否定之下,很容易就會變得偏激,情緒容易激動,才會發生這樣的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