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現在很多老師做著家長該做的事,而家長卻幹著老師該乾的活


大家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是孩子第一任老師;

大家還說:老師要像父母一樣,對待每個孩子;

但是,果真是這樣的嗎?

如果,父母都成了老師,以老師的思維對待孩子,對待教育,甚至干涉學校的教育,豈不是亂了套;

如果,老師都像父母一樣,事無鉅細,事事都管,累壞了不說,還有可能混淆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界限,讓孩子、家長都沒了規矩;

其實,在教育中,“老師”和“家長”扮演著完全不同的兩種角色。父母是父母,老師是老師,雖然都要對孩子有愛,但是誰該負責什麼,界限清楚、涇渭分明!

如果老師不像老師,家長不像家長,又怎麼要求學生像學生呢?到底怎樣把握兩種角色的度?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討論家校之間的界限——

時候,家長不像家長

動輒投訴、要求更換老師

為什麼現在很多老師做著家長該做的事,而家長卻幹著老師該乾的活

在中小學,家長投訴老師、學校,早已不是新鮮事,家長“炒”老師“魷魚”的理由,也五花八門。

女人懷孕生孩子,本是天經地義,人之常情。但試問家長,當你孩子班上的女老師懷孕,你們是不是也會有這樣的擔憂:她是否有足夠的精力去管好學生?

早在幾年前,杭州一小學爆出了一則新聞,五年級(1)班的班主任楊老師因為懷孕被家長聯名“罷免”。楊老師雖然負責,但懷孕期間不免需要隔三差五請假多次,由於代班老師不熟悉班級,一來二去學生成績出現下滑,很多家長對此很不滿。家長們“罷師”態度堅決,甚至動用各種社會關係向學校施壓,這讓學校也很為難。

無獨有偶,不久前,廣州一小學又爆出了一則“年輕班主任被家長聯名‘罷免’的新聞”,要求“罷免”的原因是那位老師太溫柔委婉,無法管住班級紀律。

這則新聞裡被要求“罷免”的是一位剛畢業的年輕女老師,學生眼中的她特別溫柔,說話細聲細氣,從來不批評學生,會被搗蛋的學生氣得滿臉通紅說不出話來。在家長眼中,這位老師與之前雷厲風行的班主任完全不一樣,她委婉而不擅言辭,她無法管理好班級……所以家長們認為無需再溝通,直接向校長反映才能速戰速決。

對此,有老師指出,需承認的一點是,家長不斷指出學校、老師教學中的問題,說明他們對教育的關注,這有利於完善教學。可能有些老師的出發點是為了學生好,但是不注意方式與方法,個別還存在師德缺失的問題,但是更大一部分的投訴是因為家長“維權過度”。

“現在家長維權意識特別強,覺得學校工作有失誤,就各種告狀、反映情況。”青島一所小學的校長認為,父母兩個人照顧一個孩子,經常也會犯各種錯誤,老師也不是聖人,當家長們對老師要求非常苛刻時,那隻能逼著老師從免責的角度來做事兒,就失去了教育的本意。

家長的出發點是為了孩子,但是動輒就要求罷免老師真的妥當嗎?“維權過度”四個字真的很值得每位家長深思:到底誰給了家長“罷免”老師的權利?家長是不是越界了?

“教育”,不是為了取悅家長

對於當前家長動輒找到學校,要求換掉某位老師的做法,濰坊市高新區清平小學校長武際金認為是非常不理智的,因為“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並不意味著是要“辦家長滿意的教育”。

“家長可以向學校表達對辦學、對老師的一些看法,但並不是每位家長的訴求都是正確的,一部分家長對某位老師不滿意,可能另一部分家長又很滿意這位老師,換掉後,一些家長滿意了,但對另一些家長不公平。”

“真正懂教育的是教育圈裡的人,教育圈子主要以學校和老師為主,如果辦學總把家長訴求當第一,是在辦外行人的教育。”

這位校長認為更換老師是學校的事,如果家長找學校換老師成了風氣,不僅打擊老師的積極性,也容易使孩子不尊重老師,親子和家校關係也因此受到影響。所以倘若對老師有所指責,可以私下溝通,尋求更好的渠道。

這些現象本質是家長以愛孩子之名對學校和教師工作的一種干涉,干涉就是越界。遇到問題時,家長是不是應該先站在學校和老師的角度來思考,再去溝通?而對於學校和老師方面,要明白教育的主體是學生,斷然不能一味取悅家長。

有時候,老師不像老師

給學生布置的作業演變為“家長作業”

為什麼現在很多老師做著家長該做的事,而家長卻幹著老師該乾的活

不久前,雲南網發佈一則報道,篇名為《超六成家長下班後幫孩子做手工家長作業引吐槽》。文中提到,在昆明參與調查的74位家長中,超六成親身體驗過“家長作業”,尤其在幼兒園階段和小學低年級。

彭爸爸的孩子今年進入官渡區一所幼兒園,開學以來他就經常在朋友圈倒苦水。他說:“幼兒園有時佈置的作業靠孩子一個人是根本沒法完成的,比如做模型、做風車、縫衣服等等,有些連大人都做不好,更別提孩子。而且有的作業麻煩又瑣碎,像我家這樣的雙職工家庭,夫妻倆經常還沒下班就要忙著準備完成孩子作業的材料,有時候做不完或不會做還得請同事幫忙。”不僅是幼兒園,中小學家長們對這類作業也是深有感觸。

參與該項調查的家長中,超過一半認為這些作業加重了自己的負擔,但也有少部分的家長表示樂在其中,認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肯定要有所犧牲,家庭教育就是應該儘量配合學校。

對此,老師也是有難言之隱。

“現在對老師來說更難辦的是,不同家長的要求差別太大,眾口難調。”青島一位小學校長說,在同一個班裡,有的家長覺得只要孩子健康、快樂就好,老師稍微佈置點兒作業就嫌多,恨不得除了上課,啥作業都不佈置;有的家長則相反,希望老師能好好抓學生的成績,多給孩子佈置點兒作業,而且會和其他學校比較,嫌自己老師不盡力。

嗯……名義上給學生的作業,有時候卻成了轉嫁給家長的難題。“家長作業”的出現,的確有老師的責任,但換個角度看,是不是也與家長沒有藉此培養孩子獨立做事能力,或者是爭強好勝的心理有關呢?

為什麼現在很多老師做著家長該做的事,而家長卻幹著老師該乾的活

為什麼現在很多老師做著家長該做的事,而家長卻幹著老師該乾的活

互聯網時代,QQ群、微信群儼然成為家長與老師交流的重要平臺。但是有的家長覺得群裡隨時待命很緊張很累,因為老師隨時會“空降”任務。

“最煩惱的就是下班後,老師忽然佈置各種打印的、手抄報的作業,或者突然讓帶什麼家裡沒有的東西。”女兒讀四年級的李女士說,“下班前佈置這些任務,還有時間準備,但下班後怎麼辦?大晚上的再跑出去找地方打印、找地方洗照片?”

“每天下班看看班裡微信群,沒啥任務,回家吃完飯也沒啥新任務,心裡就安穩多了。”李女士覺得,配合老師教育孩子,家長確實是有責任的,但上學歸根結底是孩子的事兒,家長不應該在每天下班後又進入一個“上學”狀態。

與這種恐懼“待命”的心情相反,青島一名小學校長說,有班主任建了群后不怎麼用,就有班裡家長找到自己,質疑那位班主任不夠負責任,都不在群裡和家長交流。

為什麼現在很多老師做著家長該做的事,而家長卻幹著老師該乾的活

唉……都不容易!

明確“邊界”,各司其職

為什麼現在很多老師做著家長該做的事,而家長卻幹著老師該乾的活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各司其職、不可分割

對於家庭教育,在2016年全國家校合作經驗交流會上,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張志勇提出一個議題: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功能存在僭越,家庭教育成為學校教育的附庸,而家庭教育也在取代學校教育。比如家長批改作業、家長輔導功課、家長陪伴孩子學習……這是家庭教育職責上的僭越,教師的教育教學領域的專業教育活動不能向家長轉移。

他認為,家庭教育不應再圍繞學校開設的課程轉,不要圍繞著孩子應付學校和升學考試轉,要以教育孩子學會生活、也學會做人為主,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家長也有指導、督促孩子完成作業和學會學習的職責,但不是主要目標,更不是唯一目標。

相反,對於一些錯誤認為一旦把孩子送到學校,教育責任就全在學校的家長,更要明確自己的責任,因為只有讓孩子先學會做人,才能更好的去學會做事,兩者在孩子成長中是不可分割的。

而對於學校教育,濰坊市高新區清平小學校長武際金認為學校教育更側重於做事,讓孩子變得更加智慧和能幹。學校教育屬於專業領域,教師是專業人才,所謂術有專攻,教師從事的業務領域和業務能力需要專業理念和技能作為支撐,需要相應的資質和經驗,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勝任的。

老師像老師、家長像家長,學生才能像學生

老師

身為老師,應本著平等、互相尊重的前提,坦誠與家長進行交流。與家長溝通前做好充足的準備,交流中應注意技巧與方法,年輕老師可以多求教於有經驗的教師或是心理學書籍。

教師和家長的地位是平等的,交流時要尊重家長,用語要恰當,要正確使用肢體語言。要以熱情、關心、委婉、含蓄的語氣與家長談話,如果再加上幽默和風趣,就更能使氣氛融洽、和諧而輕鬆。此外,孩子的情況也是他們的隱私,批評孩子時要顧及家長和學生的自尊和麵子,可以找個相對私密的地方,和家長靜下心來談。

除了藉助一些心理學方面的書籍來提高自己,還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情況,包括學習成績、性格特點、優點缺點、家庭基本情況,有了準備,在與家長交流時就能言之有物,信息量越多,就越能在溝通中占主導地位,也方便引導整個溝通的過程。溝通前的充分準備,還能讓家長認識到教師對孩子的重視,感受到教師工作的細緻、認真、負責。

教育學生注意方法,要關愛學生,理解學生,走進學生內心,發現學生所長,不做一些違背師德甚至觸犯法律的事情。佈置作業的同時考慮學生能獨立完成的可能性,並且嚴格履業內職責,批閱並判定孩子作業的完成質量。

家長

身為家長,要明確教育的主體是學生,不要以自己的想法去評判老師,認為老師存在諸多不足之處,如有意見,可以先私下找老師溝通,相互理解和尊重,注意方式方法。

多明確言傳身教的重要性,對孩子以人格影響人格,以身示範、以身示教。在生活中要多關心孩子,哪怕再忙,也要多聆聽孩子,因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陪伴是最好的禮物。

對一般的家庭作業,督促孩子完成作業,養成按時專心完成作業的習慣;對於動手操作型的作業,能放手讓孩子動手實踐,讓孩子們在不斷地“試錯”中歷練自己。

老師和家長之間真正的關係是換位思考,老師和家長之間目標一致,相互尊重信賴,才能更有利於孩子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